我們的火星「大蝴蝶」「著陸」巴黎!還有長八、全電推衛星……

2021-01-09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6月17日,第53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盛大開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多種手段向國際客戶展示了中國航天科技實力。


  航天科技集團在本屆航展上主要展出了長徵二號丁、長徵三號乙、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等運載火箭和商用微波遙感衛星、東方紅五號通信衛星以及火星探測器模型。


  同時,還通過視頻和展板文圖對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產品和應用,以及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北鬥導航、低軌星座和國際合作等各領域的發展進行了介紹。


  據了解,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外觀圖和東方紅三號全電推小型GEO平臺等內容為首次在國際航展中展出。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正在研製的一型採用無毒無汙染推進劑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主要面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業衛星發射任務。


  東方紅三號全電推小型GEO平臺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根據當前國內國際市場趨勢,新推出的一款適用於小型載荷配置的低研製成本、低發射成本、短研製周期的通用型通信衛星平臺。


  此次參展的航天科技集團所屬長城公司是中國政府授權的提供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從事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從天到地的全鏈條自主能力,確保了中國航天可以按客戶要求,度身定製航天各領域的成熟可靠的產品及服務。


  藉助全覆蓋的工業能力以及高性價比優勢,中國航天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包括軌位、頻率、航天保險等各種領域的諮詢服務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融資服務,以及人員培訓等。中國航天產品正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航天科技集團也一直致力於為國際市場開發更具競爭力和更先進的產品。


  航天科技集團非常重視與歐洲航天業的關係,與歐洲航天機構和企業一直有著緊密的聯繫。中歐在發射服務、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等領域都建立了廣泛合作,未來雙方在更多領域還將有更多合作空間,合作將更加廣泛和緊密。


  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創辦於1909年,每兩年舉辦一次,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負盛名的國際航空航天展會之一。

相關焦點

  • 探索火星的衛星火衛一的火星車開始著陸測試
    第一個探索另一顆行星的月球的漫遊者已經開始練習著陸,即使那場歷史性的降落距離至少有六年之遙。55磅 25公斤重的機器人是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火星衛星探險(MMX)任務的一部分,該任務計劃於2024年發射,並於次年抵達紅色星球。在2026年末或2027年初,由德國-法國團隊開發的MMX Rover將下降到火星兩顆衛星中較大的22公裡火衛一的表面。
  • 鋼鐵戰士「放衛星」:2026年載人著陸火星
    歡迎關注麥麥科技 12月1日,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說如果進展超級順利,他對SpaceX公司到2026年載人著陸火星「高度自信」。商業航天主要需求來自三個領域,即外太空探測,衛星發射和應用,以及載人太空旅行。馬斯克旗下的SpaceX正在推進的三個項目,包括載人「龍」飛船、「星鏈」和「星艦」,正是針對這三個領域的重要計劃。「星鏈」項目將打造一個由小型衛星組成的無線通信網絡,向全球提供高速網際網路服務。
  • 「把脈」火星,「洞察」太空——迷你立方體衛星的前世今生
    立方體衛星的前身竟然是教學玩具伊芙和瓦力,我們聽到了。伊芙和瓦力最終離開了銀幕,進入了現實生活,直接進入了太空。在這一生中,它們已然大獲成功。「洞察號」成功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八分鐘後, 火星立方體一號(MarCO)給NASA的科學家帶來另一個值得慶祝的理由。
  • 中國探測器將於2021年著陸火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5年11月2日,上海,中國首顆火星全球遙感與著陸巡視探測器原理樣機在接著,中國計劃在月球南極和北極實現探測器著陸探測。  李國平介紹,最終中國還要建設月球科研站,這裡包括機器人探測,「也肯定包括載人月球科研站,這是更長遠的任務。」  火星探測  2028年左右進行第二次火星探測  李國平介紹,我國正在規劃深空探測工程,初步明確了四次任務。
  • 「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國家航天局供圖) 人民網北京7月30日電(趙竹青)7月27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通過其上的光學導航敏感器,在距離地球家園120萬公裡處回望,拍下了地月合影的珍貴一幕。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交相輝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
  • 「地月合影」驚豔亮相 火星環繞器還有哪些獨特本領
    (國家航天局供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隨著地月合影的驚豔亮相,集諸多本領於一身的火星環繞器也率先進入公眾視野。它有哪些獨特之處?又將帶著怎樣的使命飛向火星?記者從負責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八院812所獲悉,在這三個過程中,環繞器將經歷三次「變身」。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 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未來我們會移民火星嗎?
    圍繞這個核心問題,在天問一號之後,後續還有其他探測,要對火星的土壤進行取樣返回,在實驗室裡進行非常詳細的分析,具體看一看它的宜居性到底如何,它的水到底去了哪裡?以多大的速率逃逸?三問:為什麼此次選擇烏託邦平原著陸?魏勇:在選擇著陸點過程中確實經歷了很多次的遴選過程,工程方面的考慮是尤為重要的。
  • 我國火星著陸試驗設施首次公開!親歷國產火星探測器反推懸停避障
    難不成還得跟航天員失重訓練那樣,在大水池裡用浮力來抵消部分重力?在記者搭乘的大巴駛進號稱「亞洲最大」的中國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後,一組高大的鋼架結構建築讓答案豁然開朗。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說,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其中重力只有地球的1/3。為了模擬在火星環境下的著陸,中國航天科研人員專門建造了一整套設施。
  • 2020全球火星探測唯一衛星全直播 直播地球APP全程實景呈現
    在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時刻,作為衛星全直播網際網路平臺,直播地球APP將利用衛星網際網路的技術和產品優勢,開啟全時直播、全維聚焦、全程參與的衛星全直播實時實景互動模式,讓更多的人能夠體驗和參與。在今年7月至8月的整個火星探測季,繼阿聯「希望號」發射之後,中國「天問一號」、美國「毅力號」還將先後發射,時間跨度大,精彩看點多,如何才能不錯過每個歷史瞬間,又能在觀看直播的同時,與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實時互動呢?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藍色科技」!
    此前有網友習慣性說「黑科技」這個詞只說明某種科技很隱秘,我們改說「藍色科技」更突出了該技術的廣泛應用前景。今天我們說說最近我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上先進的「藍色科技」。不同於其它探測設備,該款環繞器雷達利用低頻段雷達的介質穿透特性,在高速環繞的衛星平臺上,向火星發射低頻率電磁波,穿透到次表層內部,利用回波特性分析次表層分層結構,並推算其物質組成,相當於為火星探測加裝了一雙「X眼」,精準探測將不是難題。該雷達是中國電科研製而成,對火星次表層土壤的穿透深度可達幾百米,對冰層可達幾千米。
  • 浦江創新論壇《平行未來的N次元》對話航天八院陸希:「你好,火星」
    陸希:很高興能參加這次節目,也很榮幸能夠代表團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次火星探測器特別是環繞器研製的相關經驗和歷程。在天問一號探測器當中航天八院承擔了環繞器整器研製的工作,環繞器是我們整個探測器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另外一個是著陸巡視器。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通過環繞和著陸巡視,「天問一號」任務將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科學探測,包括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等。在此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火星車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使我們真正進入深空、走近火星揭開它的神秘面紗火星車長啥樣?到達火星後將如何工作?
  • 矽谷電推創企獲噴推實驗室霍爾推力器技術
    AXE的一款新型大功率霍爾推力器,壽命長於現有系統   【《航天新聞》5月7日報導】矽谷電推進創企阿波羅聚變公司正在通過與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項協議擴展其產品系列。阿波羅聚變公司5月7日宣布,該協議給予其在全球範圍內獨家使用噴推實驗室「磁屏蔽迷你型」(MaSMI)霍爾推力器技術的特許權。該公司還同噴推實驗室籤了一項合同,將向噴推實驗室提供採用那項技術的3臺推力器。   阿波羅聚變公司打算把MaSMI技術用在稱為「阿波羅氙發動機」(AXE)的一款電推力器上。AXE性能將優於該公司一直在研發的現有電推力器。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兩片黑色的大傘是探測器的太陽能板。素材來源:NASA 鳳凰號的著陸模擬動畫。來源:[1],剪輯:尞祡 那鳳凰號是怎麼著陸的呢?
  • 你知道嗎,天問一號未來在火星著陸前,會遭遇「致命七分鐘」
    ,衛星在經過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後,會在2021年2月到達火星的軌道,進入軌道前衛星將會減速,當衛星被火星的引力捕獲到後,衛星將會環繞火星,進入預定的軌道,衛星的任務非常的重要,它不僅是一個信號接收和發射的平臺,同時也搭載著火星地表探測和火星氣象探測的任務,因為火星車著陸前,需要尋找到一個平整利於探測的位置,這個位置首先一點,就是陽光必須充足,地面必須平穩、同時擁有抵禦火星風暴的能力,所以衛星的探測至關的重要
  • 火星,我們來了
    自動著陸技術。在開始著陸程序時,從火星將信號傳遞到地球需要十分鐘以上, 此時地面指令無法及時傳送到著陸器,需要著陸器自主完成著陸過程。為什麼一定要在今年這個時間段發射?在過去20年內,我們聽說最多的是探月任務——嫦娥工程,對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進行探測。
  • 火星衛星來自於火星大撞擊?
    這些衛星的暗面類似於太陽系外的原始小行星,這表明這些衛星可能是很久以前在火星引力作用下捕獲的小行星。但衛星軌道的形狀和角度並不符合這種捕捉場景。根據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期刊-行星》上的一項新研究:重新審視火星全球探測者任務20年前的數據,支持了火星衛星是在對火星巨大撞擊後將大量巖石送入軌道後形成的這一觀點。
  • 美國「毅力號」嘗試以超音速著陸火星
    2月18日,在經歷了近7個月、3億英裡的太空旅行後,這個探測器將在火星稀薄的大氣中垂直降落,在降落傘和噴氣背包的幫助下,軟著陸在一個古老的湖床上。 一旦順利著陸,它將尋找一個古老湖泊的礦藏,那裡可能含有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跡象。火星車將收集和儲存火星巖石和土壤樣本,以便日後帶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 但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毅力號」必須成功著陸。
  • 「洞察號」著陸的5大行業看點 | 航天評論
    5億公裡的「曲折」路程需要關注一下幾點:一、洞察號是人工智慧啊其著陸需要近7分鐘(恐怖7分鐘),而著陸時單向無線電通信時間是8.1分鐘,所以在這7分鐘裡,洞察號基本要靠自己的智能處理能力,因為等NASA知道了已經為時已晚。
  • 質子火箭發射兩顆俄羅斯全電推進通信衛星
    之後衛星利用自己的電推力器進入目標軌道。圖示為電推力器這兩顆衛星是俄羅斯的全電推進通信衛星。也是繼美國波音的702SP平臺和歐洲的 Eurostar NEO平臺之後,全球發射的全電推進通信衛星。不過和波音的702SP平臺衛星、歐洲的 Eurostar 衛星相比,俄羅斯的電推進衛星處於能量更高的軌道上,預計將更快進入預定的GEO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