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回顧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四個,分別是: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今天金算珠學習了第二個原理——排中律。
排中律,白話說就是對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只能有一個狀態,要麼「是」,要麼「非」,不會存在中間狀態的。
當然,這其中的事物,可以是物體,也可以是命題,在邏輯學的實踐中,更多的是命題。
車間裡有一輛小汽車,這句話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不會存在中間狀態。這就是排中律的內涵,也就是說,不能做「騎牆派」,排除了中間的狀態。
有好事的人可能會抬槓說,那如果車間裡的是正在裝配過程中的車,那剛才的說法怎麼判斷呢?相對於前面的說法——車間裡有一輛小汽車,這就是假的。這是因為,一輛正在裝配過程中的車,並不能絕對稱得上是一輛車,充其量也就是快要裝配成車輛的一堆各種各樣的汽車零部件而已。
應用舉例:在日常中公安機關的刑偵過程中,某被害人死亡,或者是自殺,或者非自殺,二者必居其一。我們不可能說某人的死亡,既不是自殺,也不是非自殺。當然,也可以說某人的死亡是他殺,或者不是他殺。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排中律更多的正確表述是,A或非A,就像上面提到的被害人死亡的判斷。金算珠個人理解,排中律更多的像是判斷題,要麼對,要麼錯。不能是選擇題,有好幾個選項。
我們不能說如果不是自殺,就是他殺,這是因為,自殺和他殺不是判斷的兩個對立方面,只是死亡的幾個選項之一,當然其他選項還包括意外死亡,自然死亡等。
另外,一個事物的內部變化,並不能說成是事物處在中間狀態。比如,金算珠正在努力成為一個自媒體達人。就這個命題來說,這裡金算珠現在肯定還不是自媒體達人。也許將來某一天可以成為,這就是排中律的邏輯理解。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僅僅是金算珠個人內部的變化,不是那個命題的中間狀態。
好了,今天邏輯四個原理中的第二個就學到這裡,明顯感覺,比第一個同一律來說,就有點難了。好在基本理解了,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對排中律是怎麼理解的呢?歡迎給我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