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僅存47條,96年女孩拍下中華白海豚生存困境

2020-11-24 澎湃新聞

1996年出生的香港女孩Daphne,

去年6月剛從英國法爾茅斯大學畢業。

在大學期間,

她完成了她第一部生態紀錄片

《白海豚失樂園》,

拿到了英國BBC資深製片人頒發的

Julia Cooper Memorial Award,

還入圍了奧地利Innsbruck自然電影節最佳導演。

Daphne選擇海洋與自然攝影專業的起因,

還要追溯到2015年香港報紙上的一則新聞:

一條編號為CH34的中華白海豚,

在海上馱著它死去的寶寶的屍體,

漂了7天7夜......

擁有香港回歸吉祥物身份的中華白海豚,

這20年來的命運,卻令人揪心:

由於水質汙染、海上交通繁忙,

以及近年的一些大型基建,

導致白海豚數量從2003年的188條,

驟減至2017年的47條。

它們的生育能力也大大降低,

研究人員發現2016-2017年,

香港水域每年出生的海豚寶寶只有1隻。

「人類常說自己是萬物之靈,

但絕不可以因此高高在上,

我們都要學會尊重,學會如何與其他生物共存。」

自述 | Daphne Wong  編輯 | 張銳嘉    

CH34馱著死去的寶寶在海上漂浮了7天

2015年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個轟動香港保育屆的消息:香港水域一隻編號為CH34的中華白海豚,2007年受孕失敗後,於2011年終於小心翼翼地懷上寶寶。

然而好景不長,研究人員有天發現,它在海上馱著它死掉的寶寶飄浮了7天。

7天裡它一次次地把孩子託上水面,希望它能夠再次呼吸。

7天後,它看著孩子腐爛的屍體,實在沒了力氣,任它隨水飄浮......

這則新聞讓我非常震驚和難過,也讓我自此記住了中華白海豚——這個在香港海域中脆弱無助的物種。

編號CH34的中華白海豚——「大麻繩」的背鰭

震撼保育屆的CH34,它的悲慘命運不僅僅是馱著死去的寶寶在海上漂浮.....

它還有個暱稱叫「大麻繩」,因為在研究人員觀察它的10年間,它的背鰭上都有一條大麻繩,可能是海上的垃圾掛在上面了。

掙脫大麻繩後的CH34,背部塌陷

近期這條大麻繩才掙脫下來,但是它的背部塌陷了,現在背部是變形的。

 

圖片來源 香港01 梁鵬威 攝

2017年暑假,我回到香港,開始拍攝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作為我大學的畢業作品。我把編號CH34的白海豚的故事,也放進了紀錄片中。

片中採訪了不少香港的研究人員、保育團體和漁民,講述了中華白海豚——「海中大熊貓」在香港水域面臨的困境。其中也採訪了當時親歷了CH34悲慘事件的洪家耀博士。

《白海豚失樂園》獲得BBC資深製片人頒發的

Julia Cooper Memorial Award

大學時,我念的是自然攝影、生態保護相關的專業。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想通過我的畢業作品向外國同學展示,香港或者內地一些生物物種的故事。我第一個就想到了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媽媽託舉寶寶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最常見的誤解是認為它們是魚類,沒見過的人以為它們是白色的。

其實不然,中華白海豚有另一個名字,叫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它們和其他鯨類、海豚一樣,是哺乳類動物。

它們剛出生的時候是深灰色,皮膚是沒有色素的,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灰色斑點,但因為它們皮膚下面有微細血管,一活動就會發紅,就好像人類活動時臉會泛紅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是粉紅色的,十分惹人愛。

它們還有個可愛的動作叫Breaching,就是整個身體躍起奮力跳下,研究人員說它們是為了拍暈周圍的魚,就可以直接吃掉;或者是拍掉身上的寄生蟲,就像人類撓痒痒一樣。

 

中華白海豚作為1997年香港回歸吉祥物,寓意著吉祥。它們在香港的象徵意義也非常重要,因為中華白海豚在香港的族群其實是珠江口族群的一部分,也寓意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這20年來,其實它們的命運卻讓人揪心。

▍拒絕生育的中華白海豚 

海上交通繁忙、噪音汙染、大型基建等等這些威脅,讓它們的數目從2003年的188條驟減至75%,現在整個香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之剩下47條。並且由於食物不足、棲息地遭到破壞,給它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它們開始拒絕生寶寶。

研究人員表示,在香港海域,2016年和2017年,每年只有一隻中華白海豚寶寶出生。

因為它們不生育,老海豚漸漸死去,沒有生力軍去補充,珠江口這個族群越來越小,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白海豚將瀕危。

水質汙染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國就有4大族群,其中珠江口族群是最大的族群,擁有最多數量的中華白海豚。

珠江出水口的水質汙染源於上遊的很多工廠,和沿岸人類的廢棄物排放。我出海拍攝的時候,看到海上真的有好多垃圾、塑料,最誇張還有漂浮的椅子……

海豚是這個水域的獵食者,它們在食物鏈的頂層,吃掉的很多魚類、重金屬汙染物都累積在它們體內,影響它們的免疫神經和生殖系統;當它們哺乳給寶寶的時候,毒素也給到了免疫系統還未完善的海豚寶寶,因而夭折。

唯一可以幫到海豚的方式,就是在它們經常活動的水域建立清潔的海洋公園。

香港政府在十幾年前,計劃建立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洋公園。但兩個公園中間有一條高速船航道,每15分鐘就有4條高速船經過,對海豚的保護不足。所以這個計劃還在溝通中。

海上交通 

在香港,香港白海豚活動的水域內有很多貨船、高速船的往來。而中華白海豚是用回聲定位去覓食、溝通、導航的,繁忙的交通聲音會蓋住它們之間交流的聲音。

在香港大澳附近,有一些漁民自發組織的觀豚小艇,香港人稱為哇啦哇啦Walla-Walla,遊客可以乘坐這種電船出海觀看中華白海豚。

哇啦哇啦的收費比較便宜,且觀豚時間只有15-20分鐘,漁民就會比較著急想快點接近海豚,經常衝向海豚,或者圍著一群海豚,給它們很大的精神壓力。2016年還有過小艇的螺旋槳打傷海豚甚至致死的情況。

近兩年政府制定了一套觀豚守則,規定它們到一定位置必須停下來,並且慢慢接近海豚,因此近些年觀豚船的行為也有很大的改觀。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

▍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全調查 

我在片中跟蹤採訪了在香港研究中華白海豚重要的人物之一——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博士,他研究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長達20餘年。

通過日復一日的研究調研、每周3-4次的全天出海觀察,洪家耀博士和他的團隊對香港海域僅剩的47隻白海豚了如指掌。

不同斑點、圖案特徵的白海豚背鰭

研究人員用白海豚身上的斑點、圖案、背鰭塌陷的特徵區辨別它們,對每一隻進行編號、起暱稱,會定期出海對它們進行觀察。至今已經辨認出900隻海豚個體。

 

這20年間,洪博士經歷了很多中華白海豚的死亡、受傷,WL212的故事是洪家耀博士研究生涯最難以忘懷的,當時發現它的時候是在大澳附近水域,尾巴受傷,在漂浮,無法潛水。

研究人員在海上每天檢測它的情況,希望它能夠在海裡自愈,可後面它還是被人為捕捉,最終人工治療無果,被送到海洋公園後4天就死掉了。

片中受訪漁民黃榮根

片中除了洪家耀博士,我還採訪了一位漁民代表黃榮根。

和他的採訪中得知,漁民管中華白海豚叫「海豬」。通常海豚多的地方就會有很多魚,所以漁船會跟隨白海豚的腳步去捕魚,但每次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都會從他們捕魚的網中搶最好最新鮮的魚,所以漁民對白海豚是又愛又恨。

WL212在海洋公園中死去

《白海豚失樂園》分別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放映過。放映到海豚媽媽抱著寶寶一路飄浮、WL212事件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都眼泛淚花。很多觀眾看完片都十分激動,常常提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香港研究20年之久的物種中華白海豚,現在只剩下了47條?

 

Daphne和片中研究人員合影

《白海豚失樂園》這部片子是對我極大的挑戰。因為通常拍紀錄片都有一個團隊,而我當時一個人做完所有導演、寫稿、拍攝、錄音、航拍、後期製作。

拍攝預算幾乎為零:攝影器材一部分是我管學校借的,一部分是我大學期間兼職打兩份工買的,出海拍攝也是蹭研究人員的船,沒花一分錢。

整個片子製作周期有一年半的時間,當時暑假拍攝結束,我就回英國繼續上學,片子的後期製作我花了整整兩個月,白天上課,晚上就在剪輯室裡通宵剪片。

▍出海30天,拍到滿意的畫面只有3天 

雖說製作過程艱苦,但這段時間確實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之一。平時我會拍陸地上的其他物種,鳥類,蜜蜂,這些都很容易看到、拍到,通過研究它們生活習性,也很容易預估它們下一步的動作。

但因為拍白海豚的時候我們在海上,在船上,根本看不到它們在做什麼,甚至不知道這一天的出海會不會看到白海豚。每天的等待都很煎熬。

看到不等於拍到,拍到不等於拍得好。整個暑假,我跟隨研究人員出海30天,至於拍到我滿意的想要的畫面,只有3天。

第一天出海的時候我心情很激動,早上9點左右跟研究人員集合上船,開到研究的海域大概30-45分鐘,他們每個人3個小時輪班。

第一天不僅海豚沒有出現,我還因為冬天浪大暈船,根本沒法拍攝,研究人員在甲板上也坐不穩。我特別緊張焦慮,擔心會不會這麼多天都拍不到,畢業作業都交不成。

拍攝的很多時候,我都是靠研究人員找海豚的。他們有望遠鏡,能比我更快捕捉到海豚的身影。有時候我不想打擾他們的研究工作,只得等他們拍完告訴我,那時候海豚已經走了。

最幸運的一天,是看到一群15隻中華白海豚組團覓食,那一次真的很震撼,因為通常最多3-5隻一起覓食,而且出水比較安靜,出幾次就下潛了。

我們當時已經結束研究觀察,準備回港口,突然看到它們,它們在我們船旁邊跳出水面,真的跳得好高,好像在隨著我們船一起遊一樣。風平浪靜,只能聽到海豚的呼吸聲,當時真的好想跳下船跟那它們一起遊泳。

▍航拍海豚,難上加難 

用航拍找海豚更是難上加難。每次航拍我都會很注意,避免對它們帶來不必要的滋擾。慢慢拍得多了,我發現海豚聰明到能看到航拍機,航拍的時候它們很清楚有飛機在它們上空飛,所以我不能飛太低,因此畫面也有所影響。

因為它們跳上來幾次就下潛,用航拍機找到它們的時候可能已經是最後一下了。很多時候都覺得好煩,為什麼找不到海豚,或者回去看片子的時候發現只在角落捕捉到它們,很快就逃走了,這片子就廢掉了。

在海上航拍的時候,航拍機經常因為海風大而歪掉,或者一直在抖,其實啥也拍不到。最幸運的時候追到了海豚,只能拍到5秒的畫面。


圖片來源 香港01 梁鵬威 攝
▍在大自然裡,整個人都會平靜下來 

我從小在香港長大,爸媽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香港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能是一個水泥森林,到處都是密集的高樓大廈。其實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香港有很多郊野公園、溼地,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有趣且色彩繽紛的物種。

香港的鳥類品種超過530種,相當於全中國野鳥數目的1/3。當你花時間觀察之後會發現,很多鳥類都有很有趣、獨特的生活習慣,這也是我業餘時間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小時候我的活動區域基本上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但我爸媽周末經常帶我去香港周邊的山上徒步,去溼地觀鳥。

我當時就很喜歡英國BBC的生態紀錄片,很喜歡在大自然中觀察各種鳥類的形態和生活習慣,就開始拿起相機,拍下它們可愛的樣子。

雖然已經習慣了扛二三十斤的器材上山下海,甚至因為等延時在沙丘裡過夜,還因為趴下來拍鳥被螞蟻咬過,有時候覺得做生態攝影還真是挺難的。

但一進到大自然裡,我整個人都會平靜下來。透過望遠鏡看看小鳥,通過觀察和自學我能學到很多東西,很享受這個過程。

Daphne的社交媒體圖片分享

在香港,關心生態的年輕一輩真的不多。未來我很堅定地要做生態紀錄片和生態保育的工作。哪怕用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影響到更多人關注生態、保護環境。

部分圖片來源:Daphne Wong、香港01

相關焦點

  • 拒絕生寶寶的中華白海豚
    擁有香港回歸吉祥物身份的中華白海豚,這20年來的命運,卻令人揪心:由於水質汙染、海上交通繁忙,以及近年的一些大型基建,導致白海豚數量從2003年的188條,驟減至2017年的47條!片中採訪了不少香港的研究人員、保育團體和漁民,講述了中華白海豚——「海中大熊貓」在香港水域面臨的困境。其中也採訪了當時親歷了CH34悲慘事件的洪家耀博士。
  • 拒絕生寶寶的中華白海豚-虎嗅網
    1996年出生的香港女孩Daphne,去年6月剛從英國法爾茅斯大學畢業。2003年的188條,驟減至2017年的47條!我把編號CH34的白海豚的故事,也放進了紀錄片中。片中採訪了不少香港的研究人員、保育團體和漁民,講述了中華白海豚——「海中大熊貓」在香港水域面臨的困境。其中也採訪了當時親歷了CH34悲慘事件的洪家耀博士。
  • 保護中華白海豚,我們在行動!
    中華白海豚是中國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主要活動於鹹淡水交界(江海交匯處)的珠江口、湛江灣、廈門灣、大風江口和鐵山港一帶海域。素有「媽祖魚」和「海上大熊貓」之稱。活動中,學生們參觀保護區科普教育基地和海獸救護中心,觀看保護區科普視頻。
  • 讓人眼前一亮的《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彩圖,愛護大自然人人責
    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僅有兩種鯨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中之一就是有「水上大熊貓」的「中華白海豚」。之稱,中華白海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標杆物種。它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棲息於大陸架水深不超過100m海域。
  • 香港「吉祥物」中華白海豚面臨被趕絕危險
    中新網香港8月19日消息:活躍於香港西面水域﹑被視為香港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由於海水汙染嚴重﹐正面臨被趕絕的危險。  此間媒體報導,有專家指出﹐由於母豚體內吸收太多重金屬﹐令幼豚免疫能力減弱甚至夭折﹐導致白海豚有老化趨勢﹐甚至有絕種於香港的危機。  此外﹐由於原居地海水汙染嚴重﹐卸泥及工程活動頻繁。
  • 中華白海豚生存環境堪憂
    日前,一頭從珠江口逆流而上誤入北江的白海豚之死,再度引起人們對白海豚生存環境的關注。  白海豚學名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3月28日下午,廣東清遠市漁政支隊接到電話,有漁民反映,在北江江面發現疑似白海豚蹤跡。
  • 中華白海豚,你好呀~
    去年11月,在北部灣合浦海域,也有幾隻中華白海豚覓食、嬉戲的畫面被人偶然拍下,它們不時地躍出水面,翻著跟鬥朝北海方向慢慢遊去。2019年11月北部灣合浦海域拍到的中華白海豚記者了解到,中華白海豚壽命通常為30至40年,遊泳速度最快每小時12海裡以上,它們平時喜歡跟在漁船後覓食。目前,共有超600頭中華白海豚分布在北海附近水域,並被識別為廉州灣種群和鐵山港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種群。這次出現在銀灘相當罕見。
  • 有人在東江拍到了中華白海豚!
    11月12下午,正在東江博羅段釣魚的鄧先生看見江面上有一隻海豚上下翻騰,很是可愛,激動之餘立馬拍下視頻並報警。 疑似中華白海豚,或從珠江誤入「根據外形和膚色初步判斷,疑似一頭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工作人員根據視頻做出初步判斷,並推測這隻中華白海豚可能是從珠江誤入東江的。
  • 雙語閱讀|中華白海豚在香港的生存環境惡化
    粉紅海豚,學名為中華白海豚,剛出生時通體呈白色,長至成年則變為粉紅色,是海豚中的珍稀品種。這種海豚常棲息於珠三角地區入海口鹹水與淡水的交匯水域,因此,不時可在香港港口見到它們的身影。1996年,「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將粉紅海豚選為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慶委會副主席鄔維庸在談到海豚會徽時說道:「小海豚聰明可愛,友善活潑,溫和可人,代表的正是香港特色」。
  • 香港將軍澳發現中華白海豚
    一向聚居香港大嶼山西部水域的中華白海豚,17日被發現在將軍澳對面海面暢遊,表現活潑,有市民用手機拍下罕見一刻,將片段上傳網絡,引起網民熱議。據報導,該條疑似「貪玩」到訪將軍澳的中華白海豚,長約1米,沿著將軍澳工業邨對面約100米海面暢泳。海豚一時潛入水中,一時跳出水面,可見到它在擺動時,露出粉紅色身體,顯得十分活躍,其後向鯉魚門方向遊去。
  • 【海洋科普】中華白海豚現存數量與生存現狀
    2018年監測過程中目擊海豚244群,共864頭。至2018年底累計識別中華白海豚數量2381頭,相對2017年新增14頭。至2018年底珠江口水域棲息的白海豚現已累積識別2367頭,新增234頭。據記錄,中華白海豚全世界的總數大約在6000頭左右。中國是全球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種群數量大約在4000~5000頭。
  • 中華白海豚僅存活802頭 海洋汙染成死亡主因
    白海豚印象僅存活80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在毗鄰澳門的珠海市伶仃洋上,三條粉紅色的白海豚突然躍出水面,輕盈地劃出一條條優雅的曲線,陽光照射下,皮膚泛出迷人的光芒。不到一秒後,它們已潛入海中,不見蹤跡。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是中國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它們不集成大群,常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白海豚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它們遊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裡以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愛吃小黃鯛和小鯧魚等。
  • 中華白海豚活體樣本表明海水汙染嚴重
    人民網香港6月6日電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耗資10萬元,為中華白海豚進行全港首次活體採集樣本研究,利用槍射採集活海豚皮膚及皮下脂肪樣本,化驗牠們身上汙染物的濃度,並破解白海豚的性別之謎。研究發現,每克海豚皮下脂肪樣本平均錄得25毫克石油汙染物。有學者指,數據顯示海水汙染仍然嚴重,情況值得關注。漁農自然護理署亦表示,正計劃以活體採集樣本方式進行海豚調查,最快今年秋季進行招標。
  • 這個女孩給中華白海豚拍了幾萬張照片,拼湊出一個既溫暖又傷感的海豚世界
    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給中華白海豚拍照,尤其是拍攝它們的背鰭。因為幾乎每一頭中華白海豚的背鰭都有自己的特徵,拍完照回去辨認,就可以知道哪一頭海豚當天出現了或是沒出現。雄性的中華白海豚,和雌性的中華白海豚,樣貌、體型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有一頭白海豚身邊緊緊跟著一頭海豚寶寶,那這頭白海豚一定是雌性的。
  • 大灣區裡的中華白海豚
    成年後,白海豚的皮膚底色逐漸變白,但仍有一些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形成皮膚上散落的斑點。大約要到二十多歲以後,這些剩下的黑色素細胞才停止工作,這個時期的白海豚通體純白,遊動時,皮膚下的毛細血管擴張,潔白的皮膚就變成了淡淡的粉色,很多人也把它們稱為」粉紅海豚「。
  • 中華白海豚:我的天敵不僅是廣東人
    2020年12月17日,一隻通體粉紅的海豚誤入有著美食天堂之稱的佛山,在禪城沙口水利樞紐站迷了路。幸運的是,在當地漁政等部門14個小時的通力配合下,它成功從《尋味順德》的取景地全身而退,返回大海。
  • 澳門發現一中華白海豚屍體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澳門8月16日電(記者 龍土有)8月16日上午,澳門竹灣海灘對開海面發現一條海豚屍體,經市政署工作人員鑑定為中華白海豚。市政署稱,經檢查和初步測量後,鑑定該海豚屬雄性成年中華白海豚,體長2.45米,發現時體表皮膚部分脫落,屍體開始發脹,未見外傷,估計擱淺前已死亡,隨海水漂流至沿岸。由於屍體已開始腐爛,基於公共衛生考慮,已將屍體作火化處理。
  • 保護中華白海豚 我們定下十年目標
    12月5日,《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2017~2026年)》啟動儀式暨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成立大會在廈門舉行。根據行動計劃的目標——近期到2021年,重點區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衰退趨勢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遠期到2026年,我國中華白海豚要得到切實保護,90%以上的中華白海豚重要分布區域得到有效保護。
  • 關於中華白海豚你知道多少?
    中華白海豚在閩粵一帶被漁民尊稱為「媽祖魚」,1997年還被遴選為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在我國被記載的歷史雖然可以上溯很久,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和了解它們。不信?!那來挑戰一下我們的「 豚豚知識競賽 」,看看你能答對幾道題。中華白海豚的體長,是比你的身高長還是比你的身高短,還是差不多?
  • 不能再讓中華白海豚重蹈...
    根據介紹,重點支持項目和集成項目資助期限均為4年, 重點支持項目的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 260 萬元/項。此前將把中華白海豚列為珍稀藥用海洋動物,為年度項目指南中,第二部分「環境與生態領域」中第五條圍繞北部灣海洋資源開發的第三小條中的表述。4月23日上午,健康時報記者致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述,不了解此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