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眼前一亮的《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彩圖,愛護大自然人人責

2020-09-24 漫畫小路通

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僅有兩種鯨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中之一就是有「水上大熊貓」的「中華白海豚」。之稱,中華白海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標杆物種。它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棲息於大陸架水深不超過100m海域。

港漫彩稿大師李健良(良哥)自從完成三部《古生命》畫集後,又手工繪畫了《中華白海豚香港海洋生態》繪本,除介紹中華白海豚生態外,更多的是希望提倡保護這漸漸稀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環境。

現時香港僅存47頭白海豚

在編繪前李健良做足準備功夫:「中華白海豚數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減少,據漁護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香港海域生存160餘頭白海豚,可是現在僅存47頭。証明白海豚正遷離香港水域,極需要保護保育。」他在搜尋資料時發現,香港至今並沒有一本白海豚的繪本:「環保團體出版的白海豚圖冊或是港臺拍攝的紀錄片亦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蛙人潛入海中拍攝,大部影片和相片,鏡頭永遠是俯拍海豚的背影。」

白海豚身體顏色

他解釋繪本正好能彌補這個遺憾:「用幻想的角度呈現白海豚在水底的生活,雖不是百分百真實,但雖不中亦不遠。」沒有本地資料做參考,如何還原真實的白海豚生活狀況,他指肯定會有質疑的聲音:「所以翻看了很多外國紀錄片,在真實基礎上加想像。」大家日常在水面所見的白海豚多是粉紅色,良哥指筆下的白海豚主要顏色是灰色或深灰色:「其實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在水面玩耍時因興奮充血調節體溫而透出粉色。」故良哥選了白海豚日常的灰白色,配合蔚藍海水,讓畫會更美觀。

除白海豚外,繪本還會出現香港海域常見的生物,如水母小丑魚、水母等。

愛護大自然人人有責。

相關焦點

  • 保護中華白海豚,原來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承辦,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宣傳月主題活動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舉行。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活動以「關愛中華白海豚,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當天,共有百名志願者在內的500多人參與活動,志願者代表還創作了《白海豚》舞臺劇,並首次演出。
  • 海洋中的精靈——中華白海豚
    發行詳細資料    海洋是萬物的起源,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息息相關,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陸地上的各種生物,海洋中也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因此海洋是維持地球所有生物生命的重要系統之一。而在浩瀚的海洋裡,居住著一群具高智慧的海洋生物―─鯨豚。
  • 保護中華白海豚 我們定下十年目標
    行動計劃顯示,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據推測總數在6000頭左右,其中4000~5000頭主要棲息於我國長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目前主要面臨棲息地不斷萎縮,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水域汙染加劇,意外死亡頻發;遺傳多樣性較低,種群生存風險較大等問題。
  • 海洋國寶檔案丨瀕危滅絕的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和文化價值。
  • 拒絕生寶寶的中華白海豚
    其實不然,中華白海豚有另一個名字,叫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它們和其他鯨類、海豚一樣,是哺乳類動物。它們剛出生的時候是深灰色,皮膚是沒有色素的,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灰色斑點,但因為它們皮膚下面有微細血管,一活動就會發紅,就好像人類活動時臉會泛紅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是粉紅色的,十分惹人愛。
  • 中華白海豚
    而當時的人們並不會想到,在今天它們成為了香港回歸的吉祥物,並被稱為「海上大熊貓」「海上國寶」,而且還是唯一以「中華」命名的海洋豚類——中華白海豚。是一種背鰭基部隆起的海豚科動物,胎生哺乳,妊娠期為10~11個月,每胎產一仔。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鹹淡水魚類,以中小型魚類為主。中華白海豚為近岸定居性動物,除非遭受自然變故,一般都棲息在同一海域。中華白海豚不喜歡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
  • 拒絕生寶寶的中華白海豚-虎嗅網
    Daphne選擇海洋與自然攝影專業的起因,還要追溯到2015年香港報紙上的一則新聞:一條編號為CH34的中華白海豚,在海上馱著它死去的寶寶的屍體,漂了7天7夜......它們剛出生的時候是深灰色,皮膚是沒有色素的,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灰色斑點,但因為它們皮膚下面有微細血管,一活動就會發紅,就好像人類活動時臉會泛紅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是粉紅色的,十分惹人愛。
  • 中華白海豚屢現珠江口 多方力保海洋棲息環境
    人們的目光都聚焦在百米開外,一隻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正帶著她深灰色的海豚寶寶在水中巡遊。  「今天運氣真好。我們有時出海十幾次,都看不到這麼小的海豚。」  看著伶仃洋海面上遊弋的一群群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人們不禁想起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紀工程的建設者、管理者以及參建單位那個擲地有聲的承諾:中華白海豚不搬家!
  • 保護中華白海豚,我們在行動!
    隨後,保護區主任張宏科主講了北海市海洋生態科普講堂第八講《保護中華白海豚,我是行動者》。講堂上,張宏科有聲有色地為學生們講授了中華白海豚生活習性、生存環境、行為特徵、威脅及保護救護措施等。在有獎搶答環節中,學生們積極搶答,氣氛十分活躍。
  • 走近中華白海豚,齊心守護海精靈
    中華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和文化價值
  • 中華白海豚僅存活802頭 海洋汙染成死亡主因
    這已是一周時間內發生的第三宗白海豚死亡事件。此前,9月20日、22日,在珠海海灘兩次發現白海豚屍體,一隻為身長2米的成年白海豚,另一隻專家估計年齡在6個月至1歲之間。9月25日發現於澳門海灘的白海豚,體型較大的身長2.05米,重約150公斤,擱淺在海邊石灘上,腹部裂開,性別有待確定;而另一具體型較小的中華白海豚屍體重約5公斤,漂浮在附近海面,表皮覆蓋著一層胎兒血膜,估計是初生海豚。
  • 2020橫琴馬拉松中華白海豚公益跑熱力開跑!
    本屆環保公益跑團特邀珠海市殘疾人聯合會、珠海市紅十字會、珠海市慈善總會、珠海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及社會各界的志願者參加,他們身著中華白海豚T恤,奔跑在橫琴馬拉松的美麗賽道上,活動中還不忘撿拾起賽場垃圾,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以熱情奔跑的姿態迎接新年的到來,成為賽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華白海豚作為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海洋生態活指標」。目前,海洋塑料汙染已對其生存造成嚴重威脅。
  • 中華白海豚,你好呀~
    去年11月,在北部灣合浦海域,也有幾隻中華白海豚覓食、嬉戲的畫面被人偶然拍下,它們不時地躍出水面,翻著跟鬥朝北海方向慢慢遊去。2019年11月北部灣合浦海域拍到的中華白海豚記者了解到,中華白海豚壽命通常為30至40年,遊泳速度最快每小時12海裡以上,它們平時喜歡跟在漁船後覓食。目前,共有超600頭中華白海豚分布在北海附近水域,並被識別為廉州灣種群和鐵山港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種群。這次出現在銀灘相當罕見。
  • 圖文:中華白海豚定居北海海域
    中華白海豚  中新社北海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廣西北海市近年來加大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海洋珍稀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種群近日頻頻出現在北海海域。  據廣西北海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鄧超冰稱,在北海加強對海洋動物保護之後,這兩年來中華白海豚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已有一定數量的中華白海豚在北海附近海域定居繁殖。
  • 中華白海豚生存環境堪憂
    日前,一頭從珠江口逆流而上誤入北江的白海豚之死,再度引起人們對白海豚生存環境的關注。  白海豚學名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3月28日下午,廣東清遠市漁政支隊接到電話,有漁民反映,在北江江面發現疑似白海豚蹤跡。
  • 保護「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2020年5月3日,一頭中華白海豚在廣東省江門臺山市烽火角附近一處海岸擱淺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2014年10月至12月,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在海南島西南海域執行了為期13天的海上考察,其間,有6天觀察到中華白海豚群體的身影,群體大小一般在10頭至40頭不等,包括幼體及其他不同年齡段的個體。這一發現將此前已知該物種在我國的地理分布範圍向南推進了近300公裡。駝海豚屬動物作為近岸、淺水海域的旗艦物種,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價值。
  • 關於中華白海豚你知道多少?
    中華白海豚在閩粵一帶被漁民尊稱為「媽祖魚」,1997年還被遴選為香港回歸祖國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在我國被記載的歷史雖然可以上溯很久,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和了解它們。不信?!那來挑戰一下我們的「 豚豚知識競賽 」,看看你能答對幾道題。中華白海豚的體長,是比你的身高長還是比你的身高短,還是差不多?
  • 廈門將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
    大陸和臺港澳地區從事鯨豚類研究和保護的科研人員、政府主管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代表共150餘人齊聚廈門賓館,交流我國鯨豚研究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鯨豚是水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的「風向標」。
  • 海南現中華白海豚 數量眾多非常壯觀
    今天中午,中國科學院深海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拍攝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迅速引起了關注。近幾年來,這群中華白海豚在瓊南一帶海域頻繁出沒,代表著該區域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優越。視頻中,先是兩三頭白海豚浮現,白色的身影在碧藍的大海中十分搶眼。很快,海水之下又躍出七八頭白海豚,爭相聚攏一處。緊接著,遠處還有多頭白海豚以及數頭黑白相間的海豚在向前疾遊。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