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易公開課介紹《使徒信經》解讀基督教信仰核心
雖然廣義的基督教內部又分為眾多宗派、分支,不同分支間亦存在神學爭論,《使徒信經》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2013年8月,中國領先門戶網站網易推出公開課《使徒信經》課程,解讀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展示它們與現今教會的密切聯繫。 《使徒信經》課程以六課講解探討使徒信經涵蓋的教義,包括信條、聖父上帝、聖子耶穌基督、聖靈、教會、救恩。講師為Van B.
-
耶穌變成崇拜對象,《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洗禮信條形成
彼得的回答代表了全體使徒,而且這個答案也不是隨意給出的,而是他們在跟隨耶穌布道的過程中了解到了一般人不能理解的福音。這個答案也是在耶穌的啟示下作出來的,耶穌是什麼人,耶穌希望使徒明白他是什麼人,進而把這個答案宣揚給全體信徒。這是一個關於信仰的問題和答案,也是彼得他們能夠撇下所有去跟從耶穌的信心。這個基於信仰得出的答案最終發展成為基督教最基本最簡單明了的信條。
-
基督徒應怎樣看待《使徒信經》?
基督徒應怎樣看待《使徒信經》?求解。謝謝!使徒信經(或宗徒信經),是傳統基督教四大《信經》之一。使徒信經被視為早期基督教會信仰的敘述,很可能寫於第一或二世紀的「辯士時期」,主要目的是要澄清信仰內容,特別是回應當時已被判為異端的諾斯底主義。《信經》共有12句﹐分成3部分寫作。第一部分相信全能的父神,用來對抗馬吉安派。
-
科學家基督教信仰調查
2、諾貝爾獎得主信仰基督教 諾貝爾獎得主大多出自西方基督教國家,絕大多數人有宗教信仰,有的有宗教身份甚至是宗教職業者。在639名(截止96年)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們主要是來自前蘇聯和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信仰各種宗教的有618人。
-
如何理解基督教《使徒信經》中的「降在陰間」?
基督教受難周第七日是猶太人的安息日,又稱預備日,或墳墓日。《聖經》沒有特別記載耶穌在這一天的工作,或許教會的信仰告白《使徒信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降在陰間」。那麼,《使徒信經》中所提到的「降在陰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直以來令許多人困惑不已,甚至是眾說紛紜,以至於用人意曲解聖經,導致這一真理漸行漸遠,模糊不清。
-
【深度】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而是教會正在如溫水煮青蛙般慢慢沉浸其中的世俗主義和靈恩主義結合的新興異端:成功神學。很多傳道人以詐傳詐,添油加醋,引所謂國外成功人士,告知他們因為信主如何獲得成功和財富等等。實際上,據筆者考察,那些所謂常常被大家引述的富豪名人,我們無從證明其信仰的經歷。有些根本就是非基督徒,或者自然神論者。今日華人教會圈越來越習慣於製造和傳播謠言,製造明星等等。鑑於此,這裡選載兩篇相關文章,給大家參考與共勉。
-
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而是教會正在如溫水煮青蛙般慢慢沉浸其中的世俗主義和靈恩主義結合的新興異端:成功神學。很多傳道人以詐傳詐,添油加醋,引所謂國外成功人士,告知他們因為信主如何獲得成功和財富等等。實際上,據筆者考察,那些所謂常常被大家引述的富豪名人,我們無從證明其信仰的經歷。有些根本就是非基督徒,或者自然神論者。今日華人教會圈越來越習慣於製造和傳播謠言,製造明星等等。鑑於此,這裡選載兩篇相關文章,給大家參考與共勉。
-
內容與形式:效法基督的信仰根基
自使徒傳教開始,基督教作為一個有別於猶太教的新興宗教就面臨著對《聖經》以及耶穌基督言行和思想的解讀危機。表面上看,基督教信仰認知的不同源於對《聖經》的不同理解,故面對教派紛爭,教父教義學的興起具有統合基督教信仰的功能意義,教派教義學梳理矛盾重重的聖經敘事,使之體系化、理論化,反駁了基督教反對派別和異議者,矯正已失偏頗的基督教信眾,為基督教正統奠定了合乎理性的信仰基礎。
-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周易》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
《使徒信經》之「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除了這些婦女外,在福音書還寫明彼得、約翰都曾進入埋葬耶穌的墳墓中,尤其強調「先到墳墓的那門徒(指約翰)也進去了,看見就信了」(約20:8)。雖然歷代總有人對耶穌空墳墓的事件,有多種多樣的猜測和解釋,但是在基督信仰中這個事件是基督復活的有力證明之一。墳墓就意味著死亡,基督的復活使得墳墓成空,意味著在基督裡勝過了死亡。
-
基督教說:正因為不合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基督教有一種說法:正因為它悖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含義深刻,意義重大,即揭示了基督教的某些真理,也揭示出人類文明史的某些真理。比如上帝創世的故事是合理的嗎?《聖經》說:上帝從「無」中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且是通過語言創造的。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而且信仰在某些階段也存在動搖、懷疑、退失的可能。佛法強調信、解、行、證可以說體現了信仰不斷深化的過程,「信」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對佛陀言教的「仰信」,「解」可以說是進一步在仰信的基礎上對佛陀言教的理解,即「解信」,「行」可以說在「解信」基礎上的淺層次的「證信」(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好的境界),「證」可以說是在信仰的最後成就,即真正的「證信」(證得無生法忍)。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闢謠:很多科學家晚年都會信仰宗教?愛因斯坦和牛頓晚年都信神?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科學起源地的歐洲,那時候全是基督教信仰的國家,民眾從小到大都接觸宗教,耳濡目染,相信宗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相反不信宗教才比較另類,我們很少聽到那時代有這種另類。我國屬於無神論國家,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唯物論的教育,民眾大多不相信宗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信宗教的反倒成為了另類。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而韓國則早在上世紀由一個儒釋道國家被完全改宗成了個基督教國家。基督教進入朝鮮半島在二戰期間,作為傳統儒釋道國家的韓國主要是以儒教和佛教為主,而二戰結束至今的不足百年時間裡,基督教就幾乎主導了多數韓國人的精神世界。
-
《使徒信經》第九講: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因為教會是基督用他的身體建造,用他的寶血所贖和潔淨的。為什麼聖潔的教會仍然有很多問題?教會仍然有罪惡,因為教會裡的人仍然會犯罪,並且教會中會摻雜不信之人和撒但的信徒。2、教會是大公的大公,指教會的普世性。教會不只是以色列人的,不只是西方人的,是全世界所有信上帝的子民共同擁有的。
-
前基督教時期英國怪異而奇妙的宗教習俗和信仰
基督教在英國建立了自己的時代。羅馬人可能在基督死後10多年就徵服了這個島,但直到公元6世紀,這個新宗教才暫時控制了英國社會的某些階層。公元597年,羅馬教皇格雷戈裡大帝派聖奧古斯丁到肯特的埃瑟爾伯特宮廷去皈依異教徒撒克遜人。奧古斯丁大獲全勝,而艾瑟爾伯特開始了基督教對撒克遜英國的統治。然而,英國有著幾千年前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習俗。
-
從微積分到自然狀態,對「人造物」的信仰如何建構現代文明?|信仰|...
同時,這種信仰也是「工具性」的,它並不意味著像中世紀時期那樣絕對地認同某些命題。人之所以必須認同某些命題,是因為人們相信這種認同可以生成一個原本並不存在的真理。人的信仰會改變它所判斷的事物,現代社會的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信仰的支撐下不斷前行。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現代信仰的誕生》。
-
《使徒信經》講解之——我信永生
「我信永生」使徒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3者有何聯繫?系出同源,信仰同一個神
公元1世紀,猶太人耶穌創造出猶太教分支~就是後來的基督教。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基督教早期都是猶太人。可是,基督教被猶太教視為異端邪說,受到嚴厲打擊與迫害,耶穌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來,耶穌門徒在不斷宣揚基督教義。他們還將傳教對象由最初的「猶太人」轉為「非猶太人」,這讓其信徒大增,勢力大增。耶穌死後不久,其門徒保羅和彼得就將耶穌平時所傳授的言行和基督教教義,編撰成聖經《新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