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十二時辰,50年後「嫦娥」已站C位

2020-11-23 新華報業網

  

  今天是人類登月50周年,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走下了登月艙,成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如果我們將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化作「十二時辰」,其中又會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

  子時

  夜半,又稱為子時,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此時的天空黑得純粹。

  公元前300年左右,亞里斯多德的宇宙體系是這麼描述月亮的:宇宙是封閉的,包含很多層,越是上層的區域越神聖,越下層越腐朽,而月亮就是那個神聖世界和腐朽世界的分界線。亞里斯多德覺得月亮以上的部分是萬古不變的神聖領域,在那裡一切永生,一切不滅;月亮以下的部分變動不居,由土、水、氣、火四元素構成,是腐朽的塵世,其中包括人類生活的地方。

  

  公元前90年前後,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在著作《論月面》中提出月亮上有河流或深邃的陰影,連太陽光都無法到達。他還覺得月球上可能有人居住,人可以在那上面平靜地生活,不是神也不是幻覺,而是和地球上的你我一樣。在東方的中國,嫦娥的民間傳說,更襯託了其獨有的神秘與變幻。

  直到望遠鏡的發明,人類才得以看得更為清晰,對月球的認知也開始發生質變。在此之後,攝影技術的問世讓這種視覺的探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丑時

  醜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

  1603年,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畫出了一幅月亮。雖然在他之前的人類畫過無數個月亮,但這幅看起來仿佛小學生簡筆畫的圖片,確實是人類最早的裸眼月面圖。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吉爾伯特畫出的月亮圖

  1608年,望遠鏡問世,人類也開始能夠觸及月球。1609年,伽利略繪製了他對於月球的初步觀察,製作了月球表面一部分的地圖。

  

  伽利略測繪月球表面圖手稿

  在伽利略之後,也有不少人開始繪製月面圖,比如1614年克裡斯託夫沙奈爾(Christoph Scheiner)的月面圖。

  1679年,卡西尼那張著名的Large map of the Moon問世,而這時距離第一張像樣的月面圖誕生,已經過去70年。人們對月亮的想像,終於進入到了全新的階段。

  寅時

  寅時又稱平旦、黎明,正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顯現一線生機。

  1839年,攝影技術問世,這也標誌著更為準確和可信的月球影像將成為舞臺的主角。然而直到19世紀中葉,製作照片仍舊十分困難,追蹤月球的黯淡光亮也絕非易事,在此期間,關於月球的攝影作品也為數稀少。

  1874年,英國藝術家、工程師詹姆斯納斯米斯(James Nasmyth)和天文學家詹姆斯卡彭特(James Carpenter)合作出版了攝影集《作為行星世界和衛星的月亮》(The Moon: Considered as a Planet, a World, and a Satellite)。

  

  攝影集《作為行星世界和衛星的月亮》中的圖板10號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石膏製作了月球的雕塑模型,並得到了比當時的天文望遠鏡所能觀測到的更逼真的月球表面圖像。卡彭特同時提出了月球環形山是隕石坑的理論——雖然被後來的科學家證明是錯誤的,但仍然給了後來的研究者不小的啟發。

  卯時

  旭日初升,日出而作,一切都開始變得繁忙。

  隨著二十世紀電影的興起,太空旅行的幻想開始成為動態的影像。三部極具影響力電影預言了現代的探月時代: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異想天開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1902年)、弗裡茨朗(Fritz Lang)誇張的科幻電影《月中的女人》(Woman in the Moon,1929年)以及好萊塢第一部重要的太空旅行電影《目的地:月亮》(Destination Moon,1950年)。

  美國最早於1958年8月18日發射月球探測器,但由於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隨後又相繼發射3個先鋒號探測器,均告失敗。

  辰時

  又名食時、早時。人們正為著登月進行各種探索。

  1959年1月2日蘇聯發射了月球1號探測器,兩天後它從距月球6000千米處飛過,首次探訪了月球。同年10月7日,月球3號探測器在飛過月球時,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隨後,美國相繼發射了數個月球探測器飛近月球或圍繞月球飛行,拍攝了一批高清晰的月面照片。

  

  月球3號探測器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擊中月面,成為第一個到達月面的人造物體。它得探測表明,月球沒有磁場,月球周圍沒有輻射帶。1964年7月28日,美國徘徊者7號在月球雲霧海地區硬著陸,用6臺電視攝像機向地面傳回4308幅月面照片。

  1966年2月3日,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首次在月球上的風暴洋軟著陸成功,從月球發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美國在1966年5月至1968年1月期間發射了17個勘測者號探測器,其中有5個在月面軟著陸成功。

  

  月球9號

  1966年3月,蘇聯發射的月球10號成為第一個繞月飛行的月球衛星,測量了月球周圍輻射和微流星環境。後來發射的月球11號、12號、14號、19號和22號探測器,也都成功地進入繞月球的軌道飛行,對月面進行了電視攝像探測。美國1966年8月至1967年8月發射的5個「月球軌道環行器」,共拍攝了2800多幅高清晰度的月球照片,繪製了98%的月面圖,選擇了載人登月5個著陸地點。

  巳時

  臨近中午,豔陽當空。這會兒,正是人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精神狀態最飽滿。

  1968年10月11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7號」宇宙飛船,該飛船進行了首次載人繞月飛行試驗。

  1968年12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第一次實現載人繞月飛行。

  

  「阿波羅8號」宇宙飛船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第一次成功實現載人登月,開創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土地,成為人類登月第一人。同年7月24日,這艘飛船載著太空人順利返回地球。

  午時

  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

  1969年到1972年期間,美國實施了6次技術更複雜的探月活動,其中除「阿波羅13號」飛船未能按計劃登月外,其餘幾次均獲成功。共有12名太空人登上月球,並給地面帶回440公斤的月巖樣品,獲得了大量月球照片、月球表面的科學數據和環月球軌道試驗數據等,使研究人員對月球的認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為美國日後的月球探測奠定了基礎。

  1970年9月12日,蘇聯發射「月球16號」探測器,此後該探測器第一次實現無人駕駛飛船登月,並首次取回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月球16號」探測器

  1970年11月10日,蘇聯發射「月球17號」探測器,該探測器攜帶的第一輛無人駕駛月球車「月球車1號」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駛並進行科學探測,最終在月球上工作了11個月。

  未時

  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人們從困頓中醒來,慢慢調整,抓住一天的第二個黃金時刻,高效地工作。

  阿波羅登月和太空梭項目、國際空間站項目為人類歷史上排名前三耗錢的航天項目。而看成果呢,阿波羅先後有過17次任務,其中6次登月成功,送了共計12個人到月球表面。

  然而,在輝煌之後,人們開始思索月球根本值不值得花這麼大代價做科學探索,幾乎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正當美蘇開始猶豫的時候,中國開始了探月的步伐。從1962年起,我國學者特別是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的研究人員就開始了對美蘇的月球系列探測器進行跟蹤性與綜合性研究。

  上世紀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被國際天文學者命名為「萬戶」。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名字,600多年前,一位名叫萬戶的明朝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兩手各持一隻大風箏,椅背上,47枚綑紮在一起的火箭被點燃———這位粉身碎骨者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人。

  

  名叫萬戶的明朝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

  1978年,一塊1克重的月巖樣品作為美方禮物贈送給中國。當時的研究者歐陽自遠後來成為中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

  申時

  又名哺時、巳鋪。此時,人的工作效率也漸漸到達午後的高峰值,也是做運動的最好時機。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探月構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後的10年間主要是在進行論證過程,而且是「那種反反覆覆的論證」。

  上世紀90年代初,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閔桂榮院士提出了中國也要搞月球衛星的建議。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國科學院的楊嘉墀、王大珩、陳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計劃的名義發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1998年,總裝863航天領域辦公室組織了楊嘉墀等航天專家對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國防科大、中國科技大學的「月球車」項目申請報告進行評審,通過了由清華大學牽頭的「月球探測機器人總體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分解」的立項研究,揭開了我國月球車研究的序幕。2000年5月,清華大學組織了「月球探測技術研討會」,反響強烈。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作了題為《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專題發言,「我國將在無人實驗飛船成功飛行的基礎上,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在空間探測方面,將實現月球探測,並積極參與國際火星探測活動,使我國的空間探測技術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是中國高層首次公開表明探月決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國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序幕。它在距月面200公裡的軌道繞行了近500天,獲得了世界首幅三維立體全月圖,最後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我國探月工程一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的時代。

  酉時

  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誌,也意味著我們對於月亮的探索進入到一個新的未知階段。

  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更進一步。它的工作軌道距月面僅100公裡,獲得了解析度更高的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實現了6大工程目標和4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

  與嫦娥一號、二號衛星相比,實施我國探月工程二期項目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技術跨度大、結構更複雜,使用新技術、新產品的比例達到80%。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了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

  

  嫦娥三號

  2019年1月,隨著嫦娥四號任務的圓滿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五戰五捷」。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創造了人類探月史的新紀錄。1月1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工作正常,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戌時

  天地一片朦朧,眼中所見,仿佛都鍍上了溫柔的濾鏡。這個時辰,是一天中最後的黃金時刻。

  我國計劃於2019年年底實施嫦娥五號任務。這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最後一步。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將通過表取、鑽取方式,採回2公斤月壤,為我國科學家提供足夠多的樣本進行研究。

  

  「三步走」成功後,中國探月工程不會停下腳步,後續任務是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式,如果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作為備份的嫦娥六號將被納入下一階段任務。

  目前,國家航天局已公布了探月四期工程後續計劃。據吳豔華介紹,國家航天局正在組織國內專家對後續規划進行論證,基本明確了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要在月球南極,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亥時

  這是一天中的最後一個時辰,也是和第二天的子時的交接點。

  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了半個世紀之後,美國的太空雄心再一次重燃,他們不僅僅要在2024年之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以及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的目標,還要在2033年之前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的壯舉。

  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於10年前(2009年6月18日)發射升空,當時美國宇航局正在考慮重返月球,而十年之後,該機構現在正在為2024登月加緊籌備,而LRO收集的數據很可能會為他們指明方向。

  今年3月,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內部披露了其最新的月球探測計劃,公布了無人和載人月球探測的整體方案,明確將於2031年執行載人登月任務,於2031~2035年將四個探測器發送至月球,最終建立月球基地。該消息一經公布,引發各國的高度關注。

  

  月球基地構想圖

  在6月6至8日舉行的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SPIEF)的空間經濟會議上,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裡●羅戈津(Dmitry Rogozin)稱已邀請中國合作夥伴共同參與建立月球站和地球遙感等項目。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人類對於月球探索的腳步不僅不會停下,而且會邁得更加紮實。

相關焦點

  • 人類登月五十周年:50年前是「秀出肌肉」,50年後是「嗅到雞肉」
    自美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0日第一腳踏上月球,不知不覺已過去了整整50周年。近期,#人類登月50周年#相關話題備受關注,許多未曾經透露的細節也公之於眾。畢竟,登陸月球是全人類智慧結晶,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 嫦娥五號登月成功!來枚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幣!
    嫦娥五號開啟「挖土」模式,將從月球採集約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測器,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意義非凡。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錢夫子給大家帶來了庫克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銀幣,超高浮雕、仿古工藝,鑲嵌真正的月球隕石。全球發行499枚。
  • 「人類的一大步」——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
    經過千百年漫長的歲月,月球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篇及「嫦娥奔月」、「天狗吃月亮」等神話傳說,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腳步從未停歇,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人類的足跡第一次延伸至月球是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號下午4時17分42秒,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徵程。
  • 嫦娥五號發射在即!時隔50年後人類將再次觸摸新鮮月球土壤
    兩種取樣方式,30萬公裡外的無人交會對接此前的嫦娥三號和四號兩次成功登陸月球,標誌著我國已掌握可靠的月球表面軟著陸技術。此次嫦娥五號也將應用類似的技術登陸月球,對月球表面進行樣本採集。上次月球採樣已是近50年前,美蘇後首次在美國
  • 美國50年沒有登月!嫦娥五號特寫照傳回,或證明阿波羅登月造假?
    前言:說起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就不得不提到美國阿波羅系列的成功登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因為在月球上踏出了第一步,受到了世界矚目。但是僅在幾年之後,就有人開始質疑美國登月的真假。隨著最近嫦娥五號回傳地球的特寫照,或許能夠說明美國當年的登月到底是真是假?
  • 雪佛蘭攜手DISCOVERY推出《跨月飛行》,致敬人類登月50年
    50年前,阿波羅11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人類首次實現了探索月球的夢想。50年後,雪佛蘭攜手DISCOVERY探索頻道聯合拍攝《THE MOON AND BEYOND 跨月飛行》紀錄片,講述人類探索月球和宇宙的眾多重要時刻和背後故事,致敬人類偉大夢想。
  • 嫦娥五號成功回家,美國50年前就已登月,為何至今不能無人採樣?
    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土壤採樣與封裝,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月球採樣,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蘇聯後的第三個在月球採樣的國家。嫦娥五號月球無人採樣,體現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進步,全球媒體都對我國表現出高度認同,《華盛頓郵報》報導稱,這是中國一系列探月工程中最新的一次,顯示了中國作為太空探索力量的崛起。嫦娥五號的成功不禁讓我們想起美國航天事業,美國早在上個世紀就實現了登月取樣返回的壯舉。
  • 嫦娥五號的特寫照,側證美國登月造假?美國為何50年沒再登月?
    美國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月,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天約有數億電視觀眾觀看了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踏上月球上的第一步。但在僅在幾年後,有人聲稱美國登月造假,美國登月實際上美國為贏得與前蘇聯的太空競賽而製造的騙局。
  • 嫦娥5號後中國將在2030年首次載人登月!已飛天的航天員誰有希望
    作為我國無人探月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它按計劃共持續20多天,最主要的亮點是要從月亮上「挖土」回來。有關專家表示,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10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
  • 嫦娥5號後,中國將在2030年首次載人登月!已飛天的航天員誰還有希望
    有關專家表示,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10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 也許會有網友說,美國人在50多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咱們還要等10年,真那麼難嗎?
  • 50年都2020了,到底人類登月沒有?外星人警告不要再登月?
    1969年7月20號,阿波羅11號太空飛船的指令長阿姆斯特朗走下登月艙,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人類的腳印,說出了那句舉世聞名的「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的名言。現在是2020年9月9日,距離人類第一次登月已經過去50多年,這可是半個世紀的時間啊
  • 嫦娥五號獲取土壤,NASA想要中國分享,美國是否該為登月向人類道歉
    「太空拉鋸戰」已經打響,蘇聯解體之後,美蘇之間的太空戰告一段落,從此美國洋洋得意,成功實現世界第一次載人登月的壯舉,為此蘇聯付出重大代價,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之後,國家卻亡了。中國的嫦娥五號獲取月球土壤,NASA想要中國分享,從此獲得一杯羹,那美國是否該為登月向人類道歉,應該告知世界真相!
  • 嫦娥五號獲取土壤,NASA想中國分享,美國是否該為登月向人類道歉
    中國的嫦娥五號獲取月球土壤,NASA想要中國分享,從此獲得一杯羹,那美國是否該為登月向人類道歉,應該告知世界真相!太空是黑暗的也是明亮的,同時也是充滿誘惑的神秘地方。雖然人類已經成功踏入太空,但是背後付出的代價未免過於殘忍,一向被認為十分嚴謹的科學最終也被淪為說謊的藉口,在生命面前,這些科學能起根本的保護作用嗎?
  • 中國載人登月計劃或已取消 嫦娥5號停止研發
    2010年,在「嫦娥二號」探月之際,中國探月工程首席專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稱:「月球南極有望成為載人登月的著陸點,依據載人登月的三個可能時間表,我國載人登月最早可能在2020年實現。」其實,早在2006年,歐陽自遠就稱,中國將在2021年到2025年左右完成載人登月。2011年10月25日,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在南京演講。
  • 登月50年 | 一文看盡人類首次登月:別讓陰謀論毀了這次壯舉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但阿姆斯特朗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經典獨白,仍然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 騰訊科技聯合知乎發起「登月50年」系列策劃,聚焦人類探索月球的點點滴滴,一起回顧人類和月球的往事。
  • 距離上次載人登月已過48年,嫦娥五號為何沒有選擇載人登月?
    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完成了首次載人登月。自1969年7月21日的阿波羅11號至1972年12月11日的阿波羅17號,人類先後6次載人登月,如今已經過了48年。整整48年,不管是NASA還是世界其他機構,為何沒有再次載人登月?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大國,為何嫦娥五號沒有選擇載人登月?
  • 致敬人類登月50周年,雪佛蘭與DISCOVERY合作紀錄片《跨月飛行》
    如果說探索宇宙是人類的終極夢想,那麼月球便是這個夢開始的地方。轉眼間,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半個世紀,196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阿波羅11號在月球成功著陸,它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登月任務。
  • 嫦娥五號歸來後,載人登月離我們還有多遠?
    嫦娥5號二次射入月地轉移軌道,歷時23天的嫦娥5號工程也即將進入尾聲。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於16~17日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處空投採樣樣品,而採樣樣品最終降落在四子王旗著陸場,工作人員已在零下30多度下著大雪的著陸區等待多時,為此次五姑娘的月球之旅畫上完美的句號。
  • 登月50周年 致敬人類永不停歇的腳步
    50年後,世界各地人們齊聲紀念,以各種方式來慶祝這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最偉大的創舉,撇開時代背景因素,這項人類事業直到現在依然足夠激動人心,人類對於這個給予了自己無數浪漫幻想天體的探索熱情從未改變。 前赴後繼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