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再保險:惡劣天氣事件加劇對全球經濟韌性構成重大威脅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 王恩博)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不斷加劇惡劣天氣事件的強度和發生頻率。預計未來數十年間,此類事件造成的損失將不斷上升,對全球經濟韌性構成重大威脅。

據瑞再研究院統計,2019年,全球範圍內自然災難和人為災害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460億美元,低於2018年(1760億美元)的損失及過去10年平均損失(2120億美元)。其中,1370億美元由自然災害事件造成,剩餘90億美元源自人為災害事件。

2019年,全球保險業賠付了上述整體損失中的600億美元,其中自然災害事件佔520億美元。2018年整體賠付額為930億美元,過去10年平均水平為750億美元。去年最嚴重的保險行業損失事件發生在日本人口密集的發達地區,包括9月的颱風「法茜」造成70億美元保險損失,10月的颱風「海貝思」又額外帶來80億美元保險損失。

報告指出,極端天氣事件是造成2019年全球整體損失的主要因素,受災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及氣候變化情況也加劇了損失程度。至於去年相關損失較此前有所減少,主要原因是美國未發生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重大颶風災害。

報告進一步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以2019年為例,颱風「海貝思」帶來的強降雨引發洪水,莫三比克強熱帶氣旋「伊代」引發風暴潮洪水等事件,均帶來了嚴重經濟損失和人道主義災難。而全球人口增長、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程度上升等因素,還將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損失。

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Jerome Jean Haegeli)認為,氣溫上升對特定天氣災難的確切影響尚難以量化,但其對人類生命和全球經濟都有著極其嚴重影響,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各方應立即行動起來。(完)

相關焦點

  • 瑞士再保險:2011年將是地震保險損失最高一年
    2011年已經是巨災保險損失第二慘重的一年。瑞士再保險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全球保險業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保險損失總額估計達到7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2010年前6個月損失額290億美元的兩倍多。2011年上半年,僅自然災害理賠額就達到670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270億美元。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如果繼續不加控制,到2100年氧氣含量可能減少7%,這將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構成極大威脅。  那麼海洋中的氧氣含量為何會減少呢?原因就在於海洋變暖。事實上,溶解氧下降只是海洋變暖造成的諸多後果之一,更加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  海洋正在經歷什麼?  海洋,就好像是一個龐大的「能量存儲池」。
  • 全球極端天氣或成常態(圖)
    全球多國近期遭遇極端天氣高溫炙烤 糧食產量遭威脅在上述地區遭受暴雨襲擊的同時,另一些地區的糧食產量則受旱情威脅。朝鮮60年不遇大旱已進入第三個月,黃海北道等糧食主產區幾乎滴雨未下。朝鮮政府已動員全民投入抗旱工作,輿論指這實際上是金正恩上臺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韓國同樣也遭遇大旱,之後到來的暴雨和山體滑坡導致日常必備農產品價格暴漲。
  • 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目前全球正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威脅, 由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加劇 未來五年可能再破紀錄
    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該聲明顯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健康、人口移徙、糧食安全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等方面。隨著全球持續變暖,目前的高溫紀錄再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
  • 極端天氣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容低估
    此間經濟學家表示,極端天氣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將給一些國家和行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美國全國氣象研究中心科學家凱文·特倫伯斯日前表示,正在影響美洲大陸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導致洪水與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自2013年以來的兩個冬季,美國經濟都遭受極端天氣的影響,華爾街市場分析機構曾把美國經濟去年一季度疲弱的「罪魁禍首」歸咎為惡劣天氣。但極端天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到底有多大呢?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在高溫、暴雨和乾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後,史丹福大學教授諾亞•迪芬巴夫(Noah Diffenbaugh)及其研究組一般都會接到電話和郵件,詢問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否是其中誘因。「詢問者通常是公眾以及管理氣候變化風險的決策者。找到一個確切答案對於從農業生產、保險至國際供應鏈和基礎設施規劃等一應事情均至關重要。」迪芬巴夫教授說道。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瑞再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全球經濟主題——興建、鞏固、升級「2021年全球經濟會圍繞著三個B字母開頭的英文單詞來展開,也就是興建(Build)、鞏固(Back)和升級(Better)。」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Jér?me Jean Haegeli)博士說,通過興建、鞏固、升級,全球經濟可以得到更好地恢復、更快地發展,這對保險行業也是巨大的機會。
  • 惡劣天氣造成普吉島十年來最大災難, 沉船事件船長將被起訴
    7月5日,泰國普吉島海域下午5時因為極端惡劣天氣和巨浪發生翻船事故。沉船鳳凰號當時載有105人,包括93名遊客,其中以中國遊客居多,還有一名導遊和11名船員,在普吉南部的珊瑚島(Ko Hei, Coral Island)傾覆和沉沒。
  • 《自然》同時發表七篇文章探討極端天氣事件如何影響能源系統
    英國《自然·能源》雜誌17日集中發表了6篇評論文章和1篇研究論文,集合瑞士、瑞典、美國等多位科學家討論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對能源系統造成的「幹擾」。這份焦點(Focus)專刊主要探討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能源科學的各學科可以研究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業內專家共話保險:如何在疫情中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
    原標題:業內專家共話保險:如何在疫情中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 來源:上海證券報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防控,社會開始思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保險業該如何發揮好風險損失補償作用?近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在線舉辦「新冠疫情與保險業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圍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保險業的應對、國際疫情發展趨勢預判及等進行了研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表示,疫情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巨大損失,對整個保險行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 人民日報:汶川地震、極端惡劣天氣與三峽工程無關
    近年來,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事實是否真是如此?今天(1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詳解三峽工程四大效益》一文對以上說法進行澄清。不過,這些年來,對於三峽工程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人把汶川地震、地質災害以及極端惡劣天氣等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在公眾中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事實是否真是如此?怎樣科學評價三峽工程的偉大意義?對此,記者近日專訪了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
  • 全球變暖的影響 不僅有健康威脅更有經濟損失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9日報導,歐美研究機構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的國際研究團隊在28日的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的7年間全球身處酷暑環境的人口累計增至1.57億,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分析強調,酷暑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室外工作者的負面影響尤為突出,「有必要大幅減排造成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
  • 全球變暖加劇,地球或成煉獄?
    「極端天氣已有所增加,且這種狀況並不會因為冠狀病毒而消失。相反,全球流行病可加劇針對人員疏散以免受熱帶氣旋影響的挑戰,例如在南太平洋發生的5級強度熱帶氣旋「哈羅德」。而衛生系統本已過度緊張,可能無法應付由於熱浪等原因額外帶來的患者負擔,這樣的風險是存在的。」
  • 新港海事局啟動重大風險防控預案應對極端惡劣天氣
    天津北方網訊:1月6日至7日,天津地區迎來寒潮大風天氣,夜間最低氣溫-16℃左右,渤海西部中部海面西北風7-8級轉8-9級,陣風10-11級,濱海新區氣象臺發布海上大風黃色、陸地大風黃色、寒潮藍色預警信號。
  • 全球今年十大天災嚴重反映出天氣暖化影響 造成保險損失高達1500億...
    非政府組織「基督徒互援會」周一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今年十大最嚴重的天氣災害導致的保險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約1992億新元),反映出全球暖化造成的長期影響。   根據該報告,這些天氣災害共奪走至少3500條人命,並導致逾1350萬人流離失所。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
  •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加劇
    新華社聯合國3月28日電(記者尚緒謙)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過去一年全球變暖仍在加速,為全球帶來諸多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  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第73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埃斯皮諾薩一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了這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