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NOWNESS現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Luc,編輯:Svet,排版:小左,36氪經授權發布。
聊一聊你認識的不認識的那些香港導演們
因為直言和互懟,《演員請就位 2》再次成為最近的熱點話題,除了「仗義執言」的李誠儒,大家的目光還集中在了「有理有據」的爾冬陞身上。
作為香港著名導演和曾經的一線男星,爾冬陞當然有資格來品評演技,回顧他的演藝生涯,世家兄弟,導、演代表作,可算是煌煌半部香港電影史,而其近期的發展也是香港眾多導演的一個縮影。
《多情劍客無情劍》1977
相比其他人的機緣巧合,爾冬陞的入行幾乎是命裡註定的,因為他的父母、兄弟全都是香港娛樂圈的重要人物。父親爾光是資深製片人和導演,母親紅薇是當年頗具傳奇性的女星,在嫁給爾光之前還有一段婚姻:與男星嚴化(姜克琪)育有四子一女,其中老大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老戲骨秦沛(姜昌年),老四則是當年最紅小生,如今被稱為最帥大叔的姜大衛。
《白玉老虎》1977
紅薇帶著幾個孩子再嫁爾光後,才有了年紀最小的爾冬陞,在幾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的呵護、引領下,這個「小寶」對片場像家一般熟,早早就和電影結了緣。身材高大,外形俊朗的爾冬陞簡直是天生的男主角,中學一畢業就籤約了邵氏,那時候正流行武俠片,四哥姜大衛和名導張徹猶如「師徒」,年輕的爾冬陞也在七十年代拍攝了多部楚原執導的影片,《白玉老虎》《三少爺的劍》《多情劍客無情劍》……多是古龍筆下的瀟灑劍客。
《多情劍客無情劍》1977
一直到八十年代初,爾冬陞都是以古裝小生、少年劍客的扮相走紅銀幕,但他對幕後工作也抱有濃厚的興趣,在姜大衛自己執導的那部另類武俠喜劇《貓頭鷹》中,他不僅和秦沛、姜大衛兩位兄長傾力出演,還擔任了影片的編劇,惡搞了邵氏武俠的諸多套路,自此開始對編導越加上心。
《三少爺的劍》1977
到了八十年代下旬,邵氏武俠片黯然落幕,都市喜劇、言情和警匪片漸起,爾冬陞拍完清宮戲《天官賜福》後也基本告別了古裝扮相,在《錯點鴛鴦》《吉屋藏嬌》等現代喜劇裡遊刃有餘,和鄭裕玲扮起了歡喜冤家。此時的爾冬陞雖只是年近而立,卻已把心思轉入了幕後執導,畢竟導演才是決定一部影片水準的關鍵人物。
《錯點鴛鴦》1985
1986 年,爾冬陞拍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癲佬正傳》,這是一部與他當演員時風格完全不同的現實主義作品,。為了更準確的挖掘人物,爾冬陞開拍前花了好幾個月作前期準備,親自實地調查,這才有了銀幕上周潤發、梁朝偉和秦沛逼真的還原,把「顛佬」的瘋狂和殘酷之源指向了社會層面。《癲佬正傳》獲得了當年香港金像獎6項提名,兄長秦沛也憑藉康復患者一角奪得了最佳男配角獎。
《癲佬正傳》1986
自此,爾冬陞正式開啟了導演生涯,而且很多時候自己也是編劇,偶爾高興了還會客串下小配角,總之是全面把控影片的各個方面,且類型豐富,風格調換,時而浪漫時而嚴酷,不拘一格。
《人民英雄》1987
像 1987 年的《人民英雄》裡延續了《癲佬正傳》對邊緣人的關注,狄龍的獨角戲很出彩,但該片在香港卻是叫好不叫座,爾冬陞還得去拍更有票房潛力的喜劇片、愛情片,譬如張曼玉、鍾鎮濤主演的《再見王老五》。1993 年的《新不了情》不僅是爾冬陞的愛情代表作,也是足以銘刻在香港電影史上的經典,當年席捲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 6 項大獎。
《新不了情》1993
憑著對人物精準的描摹,情感細膩的捕捉,爾冬陞無論拍什麼類型的作品都會「很有看頭」,他自己喜歡賽車,就拍了部《烈火戰車》,讓大哥秦沛來演劉德華的老爸,用錢嘉樂車禍後的「噴血」來展現賽車運動的危險性。在《色情男女》裡,爾冬陞借導演阿星的經歷,諷刺了香港電影圈的勢利和困境,如今回頭再看,張國榮、舒淇、三級片、自殺…滿是電影人的自嘲和心酸。
在拍了《真心話》《忘不了》《旺角黑夜》《早熟》等幾部植根於香港市井的愛情片之後,爾冬陞也和眾多香港導演一樣,逐漸開始了與內地的合作嘗試,且選擇從香港影人最擅長的警匪片打開市場。
《忘不了》2003
《門 徒》《新宿事件》和《槍王之王》都有頗具辨識度的類型片元素,香港男星和內地女星的搭配,紮實緊湊的劇情,保證這種商業片有著最穩定的觀眾導向,但爾冬陞本人的執導風格並不明顯。反倒是梁朝偉、劉青雲和周迅合演的《大魔術師》把舞臺設定在了民國時期,上演了一出李翰祥式的大軍閥喜劇,算是爾冬陞了卻當年邵氏片場的懷舊之情。
《門 徒》2007
而最令人意外的,還是 2015 年的《我是路人甲》,一位香港導演居然拍了部反映橫店群演的影片,爾冬陞能如此關注不起眼的「橫漂」們,底層電影工作者的生存狀態,無論是勵志的鼓舞還是現實的警醒,這份立意本身就值得關注。
《我是路人甲》2015
與內地導演「第五代」仍能打,「第六代」正當年,年輕一代人才輩出的局面相比,香港導演們雖然還沒到「青黃不接」的困境,但後繼乏人的危急一直存在。
《親愛的》2014
生於1957年的爾冬陞比張藝謀、陳凱歌還要年輕幾歲,論創作數量不及第五代幾位活躍的導演,2016年後鮮有作品問世。而比作品數量更尷尬的,是爾冬陞這代香港導演與內地合作時,大多會遇到「水土不服」的狀況,警匪類型片還好說,特別像《三少爺的劍》這種古早武俠IP的新拍嘗試,即便技術層面實現了效果,在劇情人設上總是顯得尷尬。
《中國機長》2019
這樣的難題不只出現在爾冬陞身上,幾乎所有的香港導演都要面對適應內地市場,揣摩內地觀眾口味這一關。
《智取威虎山》2014
這些成名大導中不乏突破者,例如陳可辛、徐克,就拍出《奪冠》《智取威虎山》這樣原型植根於全體中國人記憶的作品。尤其是陳可辛,幾乎成為了完全融入到內地電影環境中的人,無論是翻拍香港老電影的《投名狀》,還是體現當代中國社會的《中國合伙人》、現實題材的《親愛的》,都能與內地觀眾的價值觀同步。
《中國合伙人》2013
相比之下,「技術狂人」徐克則依然鍾情於他擅長的古裝奇幻、武俠和3D,從《龍門飛甲》到《西遊伏妖篇》、《狄仁傑》系列,就連爾冬陞的《三少爺的劍》和《大魔術師》特效都是他來幫忙,然而這些類型如今不再是內地市場的主流,而徐克在《女人不壞》的都市題材嘗試並不成功。
《西遊伏妖篇》2017
同樣的,周星馳的喜劇片在「內地化」後也漸漸遇到了瓶頸,《新喜劇之王》的口碑和票房就不如前幾部作品理想——應該說,中國觀眾對於「周星馳喜劇」是有特別情結的,甚至對他在內地的嘗試抱有更寬容的態度,《長江七號》《西遊降魔篇》和《美人魚》的高票房就說明,「無釐頭喜劇」也能在更廣泛的環境中移植。然而,同樣一部關注群眾演員的《新喜劇之王》,卻陷入了「炒冷飯、空喊口號」的爭議中,從港片時代延續下來的情懷還能延續多久,其實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西遊記降魔篇》2013
此外,還有很多基本功紮實、擅長商業類型片的香港導演們,在中國巨大的市場和豐富的主流題材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林超賢拍出了軍事題材的《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李仁港完成了致敬體育英雄的《攀登者》;劉偉強也能在短時間中拿出來《中國機長》,明年還要拍反映抗疫題材的時代紀錄《中國醫生》,這些都是他們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打拼多年的優勢。在年輕一代裡,「銀河」出身的鄭保瑞在內地,也拍出了《西遊記》系列這樣的魔幻大製作和《殺破狼2》這樣的動作佳作。
《湄公河行動》2016
文藝片導演裡,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已然獲得了業內外的認可,講述上海弄堂往事的《繁花》也頗受期待;而許鞍華在內地拍攝的《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比起香港本土的《桃姐》,卻似乎總像是缺乏了點什麼。
《一代宗師》2013
但其實,並非所有的香港導演都會選擇「北上」,有一些人在合作不理想後選擇了再度返港,堅持「原汁原味」的本土創作,其中杜琪峯和他的「銀河影像」就是回歸港產的代表。
《柔道龍虎榜》2004
在《毒戰》裡拍完刑警與毒匪們的惡鬥之後,杜琪峯又回到香港拍攝了《盲探》《單聲男女2》和《華麗上班族》和《三人行》。不過遺憾的是,雖然有周潤發、劉德華、張艾嘉的傾力加盟,卻沒能再現他在《柔道龍虎榜》時期那種極致的調度美學。
《踏血尋梅》2015
除了這些在內地也十分知名的導演之外,近幾年,以曾國祥、翁子光(《踏血尋梅》)、黃進(《一念無名》),以及今年頗受關注的《叔·叔》的導演楊曜愷為代表的香港本土新人導演,似乎找到了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儘管影響力未必比得上那些前輩們,但卻反而拍出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港片」風格——由此可見,只要有心,香港導演大施拳腳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叔·叔》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