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恆強:走進材料科學「亞埃」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葉恆強:走進材料科學「亞埃」世界
——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材料界面的亞埃尺度結構和材料性能」

 

編者按

材料創新正在重塑人類生活。創造新材料並讓其所具備的性能為人類所用,不僅可以解決諸多前沿科學問題,也為保障國家重大需求提供了科學支撐,成為全球科學家的重要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進入越來越小的微觀世界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國科學家沉浸在材料科學的微觀世界中,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譬如,利用象差校正顯微鏡,可以從亞埃尺度看清物質中原子的排列,深入了解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聯性。從納米尺度製備抗癌藥物,能夠促進藥物溶解、改善吸收、提高靶向性從而提高有效性,為癌症治療帶來福音。

本期自然科學基金版將總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進展,展示其取得的成績。

賈春林(右一)在指導研究人員開展實驗

■本報記者 甘曉

埃是一個長度單位,比納米還小一個數量級。顧名思義,亞埃,則是比埃更小的尺度。進入亞埃的「次元」,科學家就能看清宏觀物質中原子的排列,這將極大促進材料科學的發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材料界面的亞埃尺度結構和材料性能」的資助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葉恆強領銜的團隊利用象差校正電子顯微鏡,對不同材料中精細原子構型和性能開展了研究。

「走進亞埃世界,我們不僅解決了諸多前沿科學問題,也為保障國家重大需求提供了科學支撐。」葉恆強告訴《中國科學報》。

來得正當其時

「材料科學的核心問題,是研究結構和性能的關係。」電話那頭,葉恆強的普通話中隱約夾雜著粵港口音。儘管在瀋陽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成長在南粵大地的他仍鄉音難改。

搞了大半輩子材料科學,葉恆強自然對材料科學的核心問題諳熟於心。「材料裡面是什麼樣子、原子怎麼排列、原子種類是什麼樣的、各個組織結構是什麼樣子,這和宏觀表現出來的性能有密切聯繫。」他強調。

材料科學家很清楚,要看清原子,必須藉助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比如,晶片需要在幾個納米的尺寸裡做很複雜的電晶體,對材料要求很高。」葉恆強解釋。

上世紀末,德國科學家研發的「象差校正顯微鏡」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消除了電子顯微鏡物鏡存在的「離域效應」,使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挺進「亞埃」尺度。

葉恆強用「正當其時」來形容「象差校正顯微鏡」的出現。他認為,檢測設備的突破,與材料科學發展的需求,剛好走到了一起。

200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靜研究組引進了國內首臺「象差校正顯微鏡」,這令中國材料學家感到振奮。有了這杆「槍」,那麼,如何利用好它命中目標,成為擺在中國材料學家面前的問題。

2013年8月,葉恆強帶領的課題組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材料界面的亞埃尺度結構和材料性能」,並於2014年1月獲批。

實現「三個推進」

2019年3月,該項目順利結題。總結起來,科學家們在這一項目中實現了「三個推進」。

首先,推進了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聯性」。「不僅用象差校正顯微鏡獲得了一些材料的圖像,關鍵是把這些圖像中的信息和材料的性能聯繫在了一起,包括力學、電學、磁學性能。」葉恆強介紹。

例如,葉恆強帶領的團隊在微小的尺度上對納米孿晶銅的力學性能給出了科學解釋,同時,對鈦合金、鎂合金的溶質原子和缺陷的相互作用對性能的影響開展了研究。

第二,推進了材料科學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保障的作用。例如,朱靜課題組圍繞高溫合金的「蠕變機制」開展了深入研究。多年來,研究人員觀察到,單晶合金在高溫和外力下會發生宏觀上的形變,被稱為「蠕變」。這一現象為航空發動機葉片製造帶來極大挑戰,成為一個「卡脖子」問題。

在該重大項目支持下,朱靜研究組首先在原子尺度上解釋了貴金屬元素的加入改善蠕變性能的機理。研究人員發現,「蠕變」本質上源自合金中微觀結構的變化,而貴金屬錸、釕的加入,則有助於通過阻礙微觀結構變化而防止「蠕變」發生,起到強化合金的作用。

第三,推進了材料科學面向未來的科學支撐。執行項目期間,研究人員對鐵電、鐵磁材料表面重構等基本科學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還不能馬上應用,而是對未來材料發展的一種積累。」葉恆強指出。

浙江大學教授王勇帶領研究組,搭建了原位和環境氣氛的電鏡平臺,在熱電材料和納米催化劑方面做出了國際水平的成果。

「布局開展基礎研究,不僅要解決當前的前沿科學問題,也應當同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還應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為未來科學發展趨勢作打算。」葉恆強強調。

三代人,一條心

5年來,來自不同地區和學校的研究人員凝聚成一個「大家庭」,齊心協力共攀科學高峰。

「我們這個團隊有三代人。」葉恆強介紹。年過八旬的葉恆強和朱靜是第一代人,花甲之年的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賈春林是第二代人,「70後」的於榮和王勇則是正當年的第三代。

在該重大項目中,賈春林帶領團隊開展了一項有趣的工作。在一種被稱為「鉍鋅鈮酸鹽燒綠石」的物質中,他們利用象差校正電子顯微鏡拍攝不同時間的圖像,直接觀察到了過去理論假設的原子跳躍現象。這項工作被認為是對象差校正電子顯微鏡應用方法的發展。

2014年,賈春林獲國際顯微學聯合會「橋本獎」(Hashimoto),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

2018年,朱靜因在電子顯微學前沿和相關材料科學應用領域56年的辛勤工作,榮獲中國電子顯微學會首屆「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

於榮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這個三代人的團隊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溫暖,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們樹立起好榜樣,不受功利思想的影響,堅持長遠的目標,是我們精神上的燈塔。」

於榮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絕緣體材料的表面。「由於不導電,絕緣體表面結構很難用電子顯微鏡去觀察,所以這個領域在材料科學中很少有人涉足。但又因為催化劑設計往往都在絕緣體載體上,所以這一方向又顯得格外重要。」於榮回憶。

在朱靜的鼓勵下,於榮看準了這個方向,沉下心做科研。2012年,他帶領的課題組在顯微鏡下得到了尖晶石的次表面圖像,硬是一個像素一個像素摳,花了整整5年時間分析出表面結構。

結果讓於榮感到驚奇:「真實的圖像竟然和此前的理論計算結果都不一致。」很快,2018年,他們將這一結果發表在《科學通報》上。

該重大項目對國內採用象差校正電子顯微鏡開展材料科學研究發揮了引領和帶動作用。

據葉恆強介紹,單從數量來看,象差校正電子顯微鏡從項目啟動之初的10臺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約100臺左右。「我們用實際工作告訴大家,應該用這樣一種先進的技術去解決材料科學中的問題。」他強調。

《中國科學報》 (2019-10-28 第4版 自然科學基金)

相關焦點

  • 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恆強認為:「在鐵電材料中發現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相關疇陣列,在兩方面體現了在前沿領域的突破。其一是多鐵材料的通量全閉合結構,可能帶來高密度的信息存儲功能,而且這種存儲耗能低,是解決超高集成度微電子晶片高耗能的潛在途徑。這種閉合結構的實驗發現,意義重大。
  • 佛山首位全職院士葉恆強獲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
    珠江時報訊(記者/李年智通訊員/宋詞)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季華實驗室葉恆強研究員受邀出席「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並作專題報告。會間,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為葉恆強院士頒發「中國電子顯微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在電子顯微學研究領域五十餘年來的辛勤耕耘,以及對中國電子顯微鏡研究事業發展壯大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新聞—科學網
    遼寧省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樹深,遼寧省副省長、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瀋陽市市長姜有為出席儀式。唐一軍和李樹深共同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 據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依託單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左良介紹,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作為首批啟動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材料領域以及東北地區的唯一一個國家研究中心,金屬所將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 【走進重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本篇目錄 一.院長代言 二.學院簡介 三.學科專業 四.特色培養 五.學生風採 六.校友風採 七.走進學院
  • 面向E級計算的材料科學計算軟體系統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基於高性能計算的材料設計是加速功能材料研發的重要途徑,是世界強國持續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展開競爭的核心領域。近年來,國內外高性能計算機逐漸向百億億次(E級)計算水平邁進,有望實現人類未曾嘗試過的大尺度、長時間和高通量的材料計算與設計,為材料科學領域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6月23日從河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單位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具有生成穩定合理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
  • 中科院外籍院士RobertW.Cahn《走進材料科學》(中文版)出版
    Cahn撰寫的專著《The Coming of Materials Science》(《走進材料科學》)中文版經金屬所楊柯等科技人員翻譯,最近已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    Robert W. Cahn教授是材料科學領域先驅,撰寫和編撰過《物理冶金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叢書》等多部權威著作和教科書。Robert W.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通訊—材料》刊發材料科學各個領域的重要研究,包括材料學與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 「我們尤其注重發表涵蓋所有技術就緒水平的論文——從材料基本性能和屬性,直至其實際應用用途和擴展等。」該刊主編John Plummer說。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賈偉(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教授) 在當今各種新媒體的競爭之下,科學網依然能在世界華人學界擁有大批的網友。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北京科技大學積極進軍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領域,2017年獲批建設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為把握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努力推動材料科學技術的新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曲選輝從建設背景、建設概況、階段成果等幾方面,對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進行了介紹。
  • 亞太材料科學院新當選院士出爐—新聞—科學網
    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度、蒙古、烏茲別克斯坦,現有院士(早期稱Member,後改為Academician)500餘人,其中中國大陸共有86人曾當選,包括(排名不分先後):陳能寬、林蘭英、錢人元、徐僖、柯俊、師昌緒、肖紀美、顏鳴皋、嚴東生、馮新德、姚熹、蔣明華、周本廉、聞立時、胡壯麒、李恆德、王拂松、傅恆志、鄒世昌、周堯和、李依依、金展鵬、周廉、朱道本、柯偉、洪茂椿、郭景坤、王震西、葉恆強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
  • 別急,笑一個先—新聞—科學網
    本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了聲學獎、心理學獎、和平獎、物理學獎、經濟學獎、管理學獎、昆蟲學獎、醫學獎、醫學教育獎、材料科學獎共計10個獎項,獲獎科學家遍布全球六個大洲。本次直播選擇了其中最有特色的5個獎項進行了解讀。超過70萬人次參與了此次直播互動。 「話題雖然搞笑無釐頭,但其研究過程中所包含的知識卻是嚴肅認真的,這正是搞笑諾貝爾獎的真諦。」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千萬核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針對大尺度數萬原子分子固體體系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以低標度平面波高精度計算軟體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保暖早已不再是人們對服裝的唯一要求。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研究員劉洪陽告訴《中國科學報》:「如何選擇性將乙炔加氫到乙烯,而避免乙烯進一步氫化到乙烷,是這一反應急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劉洪陽帶領團隊致力於新型納米碳材料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研究。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