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溫驟降,我們都被凍得瑟瑟發抖,衣服裹了一層又一層,燒著暖氣,開著空調,努力保持適宜溫度,不僅要防寒,還要防止感冒。酵母菌也是一樣的,酵母菌的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0-30攝氏度,溫度變化會影響酵母菌的活性,這給冬天發麵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而麵包製作環節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麵團的發酵,麵團發酵的好壞又會直接影響麵包成品的口感。
影響麵團發酵有哪些因素?
一般來說,影響麵包發酵速度的因素有5個:酵母菌的質量和用量、室內溫度、水溫、鹽和糖的量以及麵團含水量。
1.酵母菌的質量和用量:酵母菌質量對發酵有很大影響,保管不當或貯藏時間過長的酵母菌,發酵力降低,發酵速度減慢。酵母菌用量多,發酵速度快;酵母菌用量少,發酵速度慢。
2.室內溫度:室內溫度高,發酵速度快;室內溫度低,發酵速度慢。
3.水溫:在常溫下採用40℃左右的溫水和面,和好的麵團溫度為27℃左右,最適宜酵母菌繁殖。水溫過高,酵母菌易被燙死;水溫過低,酵母菌繁殖較慢。夏天,室溫較高,為避免發酵速度過快,應採用冷水和面;冬天,最好用溫水。
4.鹽和糖的加入量:糖為酵母菌繁殖提供營養,少量的鹽和糖對酵母菌生長發育都是有利的,過量則使酵母菌繁殖受到抑制。一般來說,500克麵粉添加2~3克食鹽,對發酵有利。糖佔麵團總量5%左右,有利於酵母菌生長,使酵母菌繁殖速度加快;麵團含糖量過高,則對發酵不利。所以一些重糖、重油品種,就要適當增加酵母菌用量。
5.麵團的含水量:含水量高的麵團,發酵速度快;含水量低的麵團,發酵速度就慢。
如何判斷麵團發酵完成?
根據發酵時間來看體積是否膨脹了大約2-2.5倍,同時看麵團的狀態,麵團表面是否滾圓,且光滑細膩。再用手指檢測麵團:食指沾些乾麵粉或者水,然後戳進麵團中心,抽出手指。如果凹孔穩定,不收縮不塌陷,表明發酵完成。如果凹孔很快收縮,說明還沒有發酵好,需要繼續發酵。如果抽出凹孔後,凹孔的周圍也很快塌陷,說明發酵過度。發酵不足的麵團叫生麵團,發酵過度的麵團叫老麵團。老麵團雖然也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做出的麵包口感粗糙,外形難看。
冬天因室溫低,正常情況下我會把麵團放在烤箱內發酵,烤箱密封不好可以蓋上保鮮膜或者放一盆熱水進去。如果是準備第二天烤麵包,我一般會在前一天晚上把面和好,選擇低溫發酵,這樣會節省時間,但是悲劇的可能性也很大,因為你一旦忘了或者因事耽擱了,麵團就會用酸味來抗拒你。
最近做麵包好幾次都發酵過度了,想著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就這樣扔掉真的特別不甘心。我們這邊蒸饅頭用的是老面發酵,我們稱它為「酵子」,我覺得這個辦法應該可以用在麵包發酵上的,以老面作為發酵的引子,加入等量的原料再次發酵製作麵包,於是試了一下,沒想到還是個起死回生的辦法。
麻花麵包
原料:牛奶150g,雞蛋1個,高筋粉300g,酵母粉4g,綿白糖45g,鹽3g,黃油45g(雙份)
做法步驟:
1. 除黃油外所有原料(一份)加入麵包機揉10分鐘,加入黃油,揉出手套膜,發酵。
2. 發酵時間過長,麵團發酵過度開始發酸,變成老麵團。
3. 將老麵團揪成小塊與除黃油外的其他原料(另一份)一起放入麵包機揉10分鐘,加入黃油,繼續揉出手套膜。
4. 麵團和好之後就是兩份的量,將每份再分成10個小劑子,醒發20分鐘,搓成細長條,對摺,擰成麻花狀。
5. 全部擰好後放入鋪好油紙的烤盤內,放入烤箱上層,底層放一盆熱水,發酵40分鐘。
6. 烤箱180度預熱,預熱好之後將發酵好的麵包胚放入中層,140度上火,120度下火烤10分鐘,加蓋錫紙之後再烤15分鐘。(我的烤箱溫度較高,各位可以根據各自烤箱的溫度適當做調整,麵包表面上色之後就可以加蓋錫紙了)
7. 烤好之後放在烤架上晾涼。
這個方法前後兩次的和面用的原料是相同的,只不過是把前期發酵過度的老面放入後面,這樣和出來的面也不需要再進行二次發酵,可以直接進行整形,發酵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烤了,相對來說也是比較節省時間的。而且做出來的麵包跟平時正常發酵的沒有任何差別,所以以後再有發酵過度的麵團不要難為自己就那麼直接烤了,也不要難為麵團直接扔了,稍微加工一下,你的收穫就是雙倍的。
不刷蛋液也能感受色香味俱全的美妙
我烤東西都不愛刷蛋液。一是嫌麻煩,刷完蛋液肯定得洗刷子和碗,而且我比較擔心只刷蛋黃的話,蛋清因無用武之地而有意見。刷全蛋液吧,大多時候也用不完還是浪費了。二是覺得不健康,烘烤的過程中蛋黃與氧氣和油脂充分接觸,再加上高溫,簡直就是製造氧化膽固醇的絕佳條件。而據說膽固醇氧化產物會引起血管內皮損傷,誘發動脈硬化,增加心腦血管病的患病率,還可能造成DNA的損傷,從而增加致突變和致癌的風險。想想都怪嚇人的,所以我就索性不刷蛋液了。三是因為我可以不用蛋液輔助,也能烤出色香味俱全的麵包,秘訣就是蓋錫紙,麵包上色之後,在麵包上面輕輕鋪上錫紙,只要有合適的溫度合適的時間,就能保證烤出來的麵包色澤誘人。烤箱的溫度真的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有個大致的範圍,自己烤的時候多留留心,慢慢就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