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發酵是麵包生產的重要基礎,它決定著麵包的最終品質。事實上,麵包發酵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會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但這些知識點都不難理解。身為麵包師,即使你不需要「數理化」樣樣精通,也需要一點小知識。
通過一代麵包師對麵團的研究和總結,發現影響麵團發酵的因素很多,如酵母的種類和數量,添加鹽和糖,麵團溫度,環境溫度,溼度,發酵時間等。本文主要解釋了影響麵團發酵的各種因素,並介紹了在家庭烘焙中進行麵團發酵的方法和技巧。用不同種類的酵母菌生產麵包,在發酵速度上也會有一定的差別。現代化的烘焙,麵包的製作可以使用商業酵母或天然酵母。工業酵母可分為鮮和幹兩種。每天我們都會更換鮮酵母和乾酵母,其重量比例為2.5:1。
因為新鮮的酵母在冰凍狀態下只是淺休眠,遇水融化後會迅速被激活,即加入麵團後,其發酵會更快。乾酵母是鮮酵母經乾燥壓縮而成的顆粒狀物質,其中一小部分已死亡,大部分已進入深度休眠狀態,只有在充分吸收水分和適當溫度下才能慢慢甦醒,因此發酵速度稍慢。若要加快乾酵母的發酵速度,可先將其溶解,用溫水浸泡40度以下,再加入麵團,效果更佳。
自然酵母菌含有從自然界獲得的酵母菌,即使我們進行培養,它的發酵活性仍不及專業廠家生產的商業酵母。對於一款麵包,如果全部採用天然酵素進行發酵,則必須經過多次餵食,使其活性變強才能使用。另外,您還可以使用一些天然酵母來提高麵包的風味,並添加少量的商業酵母來增加膨脹度,這樣就可以「魚熊掌兼得」,做出味道和味道都很好的麵包。
當考慮麵包配方中酵母的添加量時,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酵母的用量,適當延長麵團的發酵時間,可使麵包的口感更佳。事實上,長期發酵還有其他一些優點,我將在下面加以介紹。
鹽和糖加入到麵團中的量,會影響麵團的滲透壓,進而影響酵母的發酵速度。鹽會抑制細菌,而鹽量越多,發酵速度就越慢。而且糖分除了影響麵團的滲透性外,還是酵母可以直接利用的營養素,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發酵速度。要了解更多的酵母介紹,請參閱我這篇文章你想學的麵包發酵技術都在這裡,從酵母的前世今生開始。
常做麵包的朋友都知道,在發酵環境中,有兩個重要的物理指標,即溫度和溼度。輕視人才,依稀記得初中物理講過,高溫的空氣向上流動,冷空氣就會下沉。因此,當麵團發酵時,你要清楚在自然條件下,溫度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而且在發酵箱內,因為它有空氣循環系統,可以讓溫度和溼度的分布更加均勻。
水分是指空氣中水汽的含量,日常生活中常以相對溼度表示。當溫度適宜時,只要有水存在,就會蒸發,形成蒸汽。常溫下,空氣的相對溼度一般在40-80%之間。周圍的溼度會影響麵團表面的乾燥和溼潤程度,當空氣溼度大時,麵團表面就不會形成硬殼,從而影響麵團膨脹。水蒸氣溫度較高,遇到較冷的麵團表面,會液化,形成小水滴,這樣可以給麵團表面適當補充水分,彌補由於蒸發造成的水分損失。
假定把較低溫度的麵團移到較高溫度的發酵環境中,使其先由外向內升溫,然後通過熱量傳遞而使其內部緩慢升溫,這就是為什麼在冰箱裡把一碗水放入冷藏室裡,水會從表面慢慢結冰。由於麵團加熱(或冷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如果你想要更快地達到發酵溫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麵團溫度接近發酵溫度,這是控制麵團溫度的重要因素,它會影響以後的發酵時間。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冬天比夏天發酵麵包的時間更長,其原因在於麵團溫度和周圍環境溫度都低。
麵包種類不同,發酵階段不同,適宜發酵的溫度和溼度也不同。在4-40攝氏度時,酵母的活性溫度為,即麵團在此範圍內發酵,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到了40度左右,酵母活動達到高峰;低於15度時,酵母發酵較慢;低於4度時,酵母休眠。總之,在低溫條件下發酵時間延長,在高溫條件下發酵時間縮短。
那麼是否發酵溫度越高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低溫長時間發酵可以充分釋放小麥的風味;小麥粉裡的澱粉酶會把澱粉分解為小分子糖,使我們的味覺得到直接感受。然而,酶的作用是緩慢的,而且需要足夠的時間來發揮其作用。其次,低溫發酵更容易抓住麵團發酵的關鍵點。麵包的發酵期一般都是在發酵過程中進行,既要有足夠的膨脹性,又要避免過多的發酵。當溫度高時,這段時間正好是短的,而冷凍發酵可以維持更長的時間,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裡,你進入下一步的製作,不會影響麵包的質量。
麵團的發酵可根據麵團的不同階段(如:菌種發酵、初始發酵、中間發酵、最後發酵等)進行,可採用冷藏(5度)發酵,常溫(25度)發酵,也可採用烘箱(或烤箱)設定高溫(28-38度)進行發酵。按照彼得萊因哈特在《學徒麵包師》中的解釋,溫度每降低9.5度(為了便於計算,可以四捨五入為10度),將麵團發酵到相同體積所需的時間增加兩倍。例如,一個麵團在25度的環境中需要1小時發酵,在15度的環境中則為1*2小時,在5度的環境中則為1*2*2=4小時。
舉出另一個稍複雜一點的例子,假設你想做一個中種麵團,需要在25度室溫下發酵3小時,如果把揉好的麵團直接放入冰箱冷藏5度,則需要3*2*2=12小時。如要縮短冷藏發酵時間,也可先採用室溫發酵1小時,剩餘2小時室溫發酵時間,可改為冷藏發酵2*2*2=8小時,即1小時(室溫發酵)+8小時(冷藏發酵)=9小時。
前面已經說過,麵團從外向內熱傳遞比較慢,因此這種計算方法不夠精確,最後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通過一些練習,你一定可以總結出適合自己所處環境的規律。不只是發酵麵團的品種可以這樣做,當進行常規的初次發酵(通常稱為一次發酵),最後的發酵(通常稱為二次發酵)時,你也可以嘗試這種搭配組合。必須指出,掌握這一轉換方法將使你在製作麵包時更具靈活性。
發酵箱是一種食品發酵的專用設備,其主要優點有:溫度和溼度控制準確,容量大,使用方便,當然也存在一些缺點:需要放置空間,成本高。我們所說的「術業有專攻」,不管是空間結構還是保溫設計,都比烤箱強得多。只要簡單地設定溫度,溼度和時間,就可以輕鬆地等待發酵的完成。當環境穩定,配方相同,面溫適宜時,每一次製作麵團的發酵時間都不會太長。這使得初學者更容易掌握髮酵程度,這是「技術不夠,設備湊齊」的最佳範例。
市場上的發酵箱主要分為家用和商用,家用有可摺疊的簡單型和專業型,商用的除普通型外還有冷藏、冷凍等類型,容量一般在40-200升之間。發酵箱的原理很簡單,只需像烤箱一樣,通過加熱管就可以提高箱內溫度;而溼度的產生,則是通過加熱水變成蒸汽,然後通過風扇使蒸汽在箱內循環,從而使內部環境的溼度均勻。
儘管發酵箱的溫度和溼度控制比較精確,但誤差仍然會很小(溫度在5度以內,溼度在10%以內)。所以第一次使用時,您需要像使用烤箱一樣,測量一下溫差和溼度的差異。可根據溫差適當調整設定溫度,使實際溫度符合發酵要求。溼氣對麵團發酵的影響不如溫度那麼明顯,但確保箱內溼度適當也很重要。
如今市場上的烤爐越來越專業化,加上商家為了促銷烤爐無所不用極,發酵功能已成為烤爐的標配。不過可惜的是,烤箱的發酵功能並不專業,對於麵包房或麵包愛好者來說肯定是捉襟見肘,對於普通的家庭烘焙用戶而言,還是能滿足需求的。
普通烤箱在使用發酵功能時,溫度控制一般不太準,而溼度控制則不準。溫度無法控制的原因是烤箱本身的加熱範圍很大,從30度到250度,如此大的溫度控制幅度自然會導致準確度的降低,就像用體重秤稱酵母的重量一樣。爐內發酵溫度過低,過高(超過40度),易引起酵母失活。
有些高檔家庭烤箱的發酵特性要好於普通的家庭烤箱,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嘛,商家不會讓你把錢花光。他們有一個更適合於控制溫度的進口傳感器,也可以提供溼度(不要考慮控制溼度)。當前烘箱製造溼度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將水注入相應的接水盤,烘箱底部加熱接水盤產生少量的蒸汽,從而使烘箱內的溼度增大;二是烘箱具有噴霧功能,該烘箱自帶水箱,只要確保烘箱內有水,在發酵過程中可將水霧噴入烘箱中以增加溼度。
若您的爐溫控制得不夠精確,無法產生溼度,則最好關閉爐子供電,僅利用其封閉空間,放入一碗熱水以提供溫度和溼度。這時的烤箱相當於一個密封的容器,有保溫的效果,放入熱水的溫度和重量,決定著烤箱內部的溫度和溼度。水溫升高會產生更多的水蒸氣,從而增加烘箱內的溼度,更高的水蒸氣溫度也會使烘箱內溫度升高。
在用熱水加熱之後,再放上一個溫度溼度計,這樣你就能監視到烤箱裡的溫度和溼度。若爐溫過高,應及時打開爐門,讓爐內溫度降低;若爐溫過低,可暫時開啟爐門發酵功能,或更換熱水。此外,溼度可通過打開烤箱門和調節水溫來控制。此操作方法可能會稍微麻煩一些,但在缺乏設備支持的情況下,也可以更精確地控制麵團的發酵度。
在烤箱中發酵還需要注意一點,避免麵團離發熱管太近或離熱水太近,這樣容易造成麵團附近溫度過高,這部分的麵團發酵速度明顯快於其他部分,或酵母失活。如不想佔用烤箱的使用時間,也可採用其他封閉容器發酵。每天可作為發酵空間的工具有蒸鍋、收納盒、保溫罩、泡沫箱等。實質上,用這些工具發酵麵團就像放熱水在烤箱裡發酵一樣,只是起到了密封環境的作用,可以保溫保溼。
蒸鍋應該是家庭中最常用的廚具,做中式面幾乎都需要蒸鍋。早些時候沒有發酵箱,人們用蒸鍋來發酵包子饅頭,效果也很好。如蒸食品,先在鍋中放入適量溫水,然後用支架支撐起麵團或模具,不管是蒸麵包還是烤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