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微晶片技術 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培養腦細胞

2020-12-08 TechWeb

在皮膚上長了東西通常是個壞消息,但是一項新技術卻能將皮膚作為一種「花園」,以「培養」身體可能需要的任何類型的細胞來治療傷口或疾病,無論是肢體還是大腦。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Wexner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納米晶片,採用小電流將新的DNA或RNA送入活的皮膚細胞,並「重新編程」它們。

俄亥俄州立大學再生醫學和細胞治療中心主任Chandan Se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只需要幾分之一秒。你只需將晶片放置在受傷區域,然後將其取出即可那時,細胞重新編程開始了。」

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Chandan Sen領導的團隊使用了一種名為「納米傳染組織(TNT)」的技術,在肢體受傷嚴重的豬和老鼠中創造出新的血管。 研究人員將微晶片放在動物的皮膚上,大概在一個星期內動物身上出現了活躍的血管。該技術也用於從皮膚中產生神經細胞,然後將其收穫並注射到具有腦損傷的小鼠中以幫助其恢復。

「通過使用我們新穎的納米晶片技術,可以更換受傷或受損的器官,」Sen表示。「我們的研究已經表明,皮膚相當於肥沃的土地,我們可以培養任何器官的元素。」 Sen補充說:「我們的技術使細胞在體內免受免疫監視,所以免疫抑制是不必要的。」

接下來,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繼續在人體試驗中測試他們的技術,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可用於治療各種器官和組織衰竭,另外也包括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

相關焦點

  • 美國大學黑科技:利用微晶片在皮膚上「長出」腦細胞
    據CNET北京時間8月9日報導,在皮膚上長出什麼東西來通常不是好事,但新研發的一種技術,利用皮膚作為「園地」,根據身體治療外傷或疾病的需要,「生長」出身體需要的某些種類的細胞,例如四肢上的細胞,甚至是腦細胞。
  • 3D晶片大腦:在晶片上培養腦細胞,還能用來測試新藥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微晶片人工腎臟有望使患者擺脫透析
    據美國範德堡大學最近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正在用微晶片濾膜和活的腎臟細胞創造一種可植入的人工腎臟,能將身體產生的廢物過濾出去。這一技術或使腎病患者徹底擺脫透析。  該校醫學中心腎病學家、醫學副教授威廉姆·費塞爾說,他們正在創造一種生物混合設備,能模擬腎臟清除廢物、鹽和水,讓病人不再需要透析。現在的目標是將設備做得足夠小,可植入病人體內。  這一設備的關鍵是矽納米技術微晶片,其工藝與計算機微電子行業中的晶片一樣。這種晶片並不昂貴,卻很精密,可作為理想的濾膜。
  • 晶片上培養腦細胞,測試新藥,LLNL實驗室開發出3D晶片大腦
    近年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多學科團隊試圖在晶片設備上複製人體系統,並開發出了能夠捕獲體外培養腦細胞神經活動的「晶片大腦」(brain-on-a-chip)。未來,它或許會取代動物測試。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多學科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款三維「晶片大腦」(brain-on-a-chip),它能夠捕獲體外培養活體腦細胞的神經活動,並提出了一種建模交互神經元群體及其網絡結構的方式。
  • 全球首款絕熱超導微晶片來了!什麼是超導微晶片?
    據了解,這項技術名為「絕熱量子通量參變器」(adiabatic quantum-flux-parametron,即 「AQFP」),用其組裝的微晶片能在維持高性能的同時實現超低能耗,適用於下一代數據中心和通訊網絡。使用這項技術,數據運算的能源消耗有望大幅降低。在論文中,研究團隊詳細介紹了這款超導晶片的研發過程及演示。
  • 首個微晶片內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
    這一成果意味著,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將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隨著全世界數據生成和通信速率不斷提高,以及不斷努力減小工業轉換器系統的尺寸和成本,人們對小型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使得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一般而言,水系統可用於冷卻電子器件,但這種冷卻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
  • 腦細胞死了就不會新生?醫生提醒:簡單訓練或可啟動全新腦細胞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數量從出生時就已經固定不變了,腦細胞死了就不會再有新生。這一個信念如同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揮之不去。比如1960年,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大腦的變化,只能發生嬰兒期和兒童期。到了成年初期,大腦的物理結構大部分是永久的。
  • 什麼是微晶片?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微晶片這個詞。它似乎是一種高科技的產品,可以用在很多地方。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有什麼作用呢?微晶片是一種比指甲蓋還小的東西。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晶片上面有許多細小的電子元件,也就是說,微晶片上面還有許許多多小的零件。這些元件比你的頭髮還要細幾百倍,所以你是不可能用眼睛看清它們的。
  • FLUICELL與瑞典研究人員合作對腦細胞結構進行3D生物列印
    使用Fluicell Biopixlar平臺上的微流控列印頭,研究人員能夠在3D結構內準確排列大鼠腦細胞,而不會損害它們的生存能力。產生的腦組織可用於模擬神經系統疾病的進展或測試相關藥物的功效。 Cellectricon執行長Mattias Karlsson說:「我們一直在使用Biopixlar來開發用於列印不同神經元細胞類型的協議,我們對其性能感到非常滿意。」
  • 人類腦細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來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11月27日消息加拿大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一種基因變體,這種基因被認為可以降低人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延長人們的壽命。90歲以上的人中有四分之一會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這種病被認為是由腦細胞外一種叫做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的積累引起的。
  • 首個微晶片內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
    這一成果意味著,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將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隨著全世界數據生成和通信速率不斷提高,以及不斷努力減小工業轉換器系統的尺寸和成本,人們對小型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使得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  一般而言,水系統可用於冷卻電子器件,但這種冷卻方式效率低下,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
  • 大腦植入微晶片 科幻電影的橋段即將成為現實場景?
    不過先不要竊喜,人們更加需要關注的是在植入微晶片之後帶來的社會問題。正如歷史上無數次都出現的那樣,新的事物產生最先受益的一定就是那麼本就十分強大的存在。如果這些本就處於社會上層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那麼對於很多能力不足的人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災難,也許整個人類的歷史也都將會改變。
  • 科學家實現用人體皮膚直接造血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此前的皮膚造血法需要經過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一中間環節,而他們開發的新方法是直接轉化,不僅過程簡單,而且所得到的血液質量更高。 據介紹,研究人員利用病毒將名為OCT4的基因植入人類皮膚細胞中,然後在含有多種細胞因子的特殊環境中進行培養。
  • 國際最新研發內置冷卻微晶片 性能優異前景可觀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論文報告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內置冷卻微晶片稱,這種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優異的冷卻性能。該內置冷卻微晶片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據介紹,隨著對小型設備的需求不斷增加,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
  • 日本開發成功不依賴iPS細胞而直接由皮膚細胞培殖成軟骨細胞技術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報導,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研究小組研製成功不依賴iPS細胞而由人體皮膚細胞直接培殖出軟骨細胞的技術。製作時間較通過iPS細胞技術培殖縮短近一半。
  • 幹細胞技術讓人造皮膚長出毛髮
    因此,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可以直接在定向誘導為某幾種細胞之後,用於組織損傷的修復和器官再生,也可以用於模擬形成皮膚、肝臟等複雜的組織器官,進行功能替代、藥物篩選或是靶向腫瘤治療的研發。最新研究利用來自幹細胞生物學和毛囊發育領域的技術,來產生接近功能完整的皮膚類器官,並在實驗室中完成模仿皮膚的生長發育過程。此前,已有科學家培養出包括腸、肺、腎和腦的各種類器官。
  • 哈佛科學家培養出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
    英國時間6月3日,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了一項新突破: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這項成果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皮膚發育的工具,由此長期困擾人類的禿頂問題或可被解決。
  • 研究顯示成人腦細胞可再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0日 15: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倫敦8月19日電(記者葛秋芳)科學家研究發現,成人腦細胞被植入實驗鼠大腦後可生長出新的神經細胞。
  • 掌握iPS 核心技術 北科生物
    幹細胞技術,又稱為再生醫療技術,是指通過對幹細胞進行分離、體外培養、定向誘導等過程,在體外培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並最終通過細胞、組織或器官的移植實現對臨床疾病的治療。幹細胞通常分為三類,即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和專能幹細胞。其中,全能幹細胞主要是指胚胎幹細胞。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或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