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全球預報系統今起正式業務化運行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牛彥元 段昊書 通訊員管成功報導 6月1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 V2.0)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

  經評估,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總體性能指標超過現行全球業務模式系統T639。

  T639是在國外資料同化系統及全球模式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所用資料較少,尤其是衛星資料佔比不超過30%。而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的資料應用水平遠遠超過T639,衛星資料佔比達到70%。此外,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在應用觀測資料的高質量同化技術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其同化觀測資料時,在質量控制和偏差訂正技術方面優勢明顯。目前,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的形勢場預報時效更長,雨區雨帶預報的誤差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的中國區域短期降水預報能力已接近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模式空報問題已得到緩解;與國外模式相比,中國區域降水預報形勢,特別是中國東南部主降水區預報形勢與實況更為接近。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標誌著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實現從科研階段向業務運行階段的轉變。同時,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結合業務實踐反饋開展進一步優化創新的新開端。

  據悉,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 V1.0)於2009年3月實現準業務運行。2013年,研發人員對該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和優化。系統升級後,經過連續兩年的回算試驗,2015年12月31日,GRAPES_GFS V2.0通過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組織的業務化評審。為了滿足預報服務需求,2016年以來,在業務化運行籌備階段,數值預報中心在業務系統流程設計、運行環境測試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並針對預報業務發展,開發了衛星雲圖產品、強對流診斷產品,新增加雲粒子產品等,以滿足多方面預報服務需求。

  在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研發過程中,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在實時觀測資料接收、處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障優質資料進入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同化系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為資料實時獲取、高性能計算、產品及時分發等提供有力保障;國家氣象中心則完成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產品在預報平臺的集成、產品試用的反饋等工作。

  在GRAPES全球模式業務化產品正式下發之前,該系統已在中央氣象臺以及四川、福建、江蘇、甘肅和遼寧省氣象臺等重點應用單位進行實際業務應用和評估。各省氣象臺針對天氣氣候特點和檢驗結果進行反饋交流,促進系統在數據格式、編碼等方面的本地化應用。

  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室副主任代刊認為,GRAPES全球模式在多個天氣過程檢驗中,均體現出較優預報能力,已達到業務應用的水平。該系統在暴雨、冷空氣、大風降溫等典型災害性天氣預報方面,表現出較強的預報能力;在中期預報方面,該系統在強冷空氣過程、環流形勢轉變、持續異常天氣等方面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在產品應用方面,該系統提供的多樣化產品,如對流不穩定參數、抬升指數等,充分滿足一線預報員的應用需求。

  根據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今年6月1日起,各省(區、市)氣象局可以通過CMACast系統接收到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下發的GRAPES_GFS V2.0產品,並通過CIMISS接口提供用戶使用。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新一代高解析度全球海洋數值預報系統正式業務化運行
    新一代高解析度全球海洋數值預報系統正式業務化運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01-11 12:10:18 經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批覆
  • 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原標題: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今起正式運行   法制網北京11月5日訊 記者郄建榮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批准,由我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以下簡稱SCSTAC)從今天起正式運行。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業務化運行
    據介紹,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將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同時,由日本承建的西北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終止向南中國海區域提供臨時性海嘯預警服務。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出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發布會並講話。
  •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為祖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日前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天氣預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就是數值預報—最優化利用探空、衛星等探測數據和大氣運動的物理數學理論,在高性能計算機上求解大氣運動變化規律所遵循的數學物理方程,推演未來天氣的發展變化。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在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的工作生涯裡有兩個時刻最令他振奮——其一發生在2018年7月,帶有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實現業務運行,中國成為繼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以及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之後,自主建立了氣象資料四維變分同化業務系統的國家。
  • 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投入業務運行 覆蓋全球11621個城市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全球客觀天氣預報產品(簡稱「全球預報產品」)投入業務化應用,可實時提供未來10天逐3小時全球10公裡網格預報、全球11621個城市精細化天氣預報以及當地時間的逐12小時天氣預報。
  • 中國建立自主技術氣象事業「晶片」 天氣預報更靠譜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經過10年攻堅,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且基於自主技術,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應用服務。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至今已近40年。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其中最為先進的風雲4號A星已投入業務運行,並向全球開放資料、為區域提供服務。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氣象局積極開展颱風客觀預報釋用和融合技術的研發,突破了登陸颱風精細化預報的技術瓶頸。  瞄準全球領先水平,中國發展具有完全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RAPES數值模式系列(全球確定性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全球集合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全球長期數值預報系統);2016年6月1日,GRAPES全球預報系統正式業務化運行。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正式運行 為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地震海嘯監測...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准,由中國承建的南中國海區城海嘯預警中心當天啟動業務化正式運行,為南中國海周邊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9個國家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吹響了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的號角;10年砥礪前行,今天我國數值預報系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還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穩定、全技術鏈條的研發和業務應用隊伍。
  • 我國自主研發覆蓋137個國家(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天氣預報...
    1月1日,由我國自主研發、全覆蓋137個籤約國家(地區)的「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城市天氣預報服務專網(http://ydyl.cma.gov.cn/)正式開通上線,公眾可登錄中國一帶一路官網、中國氣象局網,實時獲取目標城市未來5天天氣預報。
  • 我國第三代氣候模式即將準業務化運行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即將進入準業務化運行。  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
  • 國產超算×國產模式×國產數據 天氣預報會更準嗎-中國氣象局政府...
    在這樣迫切的時刻,2018年,中國氣象局迎來了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派-曙光」。2019年伊始,這套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因在前期測試、試運行中表現良好,通過業務驗收,從此正式承擔起氣象業務運行及科研的重任,這也是首臺應用國產衛星數據,運行國產模式的國產氣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
  • 靠它,天氣預報更靠譜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經過10年攻堅,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且基於自主技術,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應用服務。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至今已近40年。
  • 「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天氣預報專網正式上線
    本報北京1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覆蓋137個籤約國家(地區)的「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城市天氣預報服務專網於近日正式開通上線,公眾可登錄中國「一帶一路」官網、中國氣象局網,實時獲取目標城市未來5天天氣預報。
  • 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在周圍人眼中,80多歲高齡的李澤椿一路走來從沒閒著:「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負責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研究項目和系統建設」「結合新技術條件對中國災害性天氣實際情況開展專項研究」……李澤椿的生活第一次與氣象領域產生交集是在上世紀50年代。
  • ...業務化運行整體預測性能提升 更有力支撐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
    11月16日,更準確回答這些氣候關鍵問題的科技利器——我國氣象部門自主研發的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通過評審,進入準業務化運行。作為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前沿課題,氣候預測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其背後是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迫切需求。氣候模式是氣候預測最客觀的工具和手段,開展氣候模式研究意義和責任重大。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化的進程,A模式、B模式,T42L9模式、T639L60模式,新一代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T213L31、T639)、HLAFS(3.0)系統、中尺度數值預報系統、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新一代全球和區域數值預報系統GRAPES先後投入應用。  進入21世紀,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究,不斷發展、完善和應用的道路。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匠心打磨自主氣象「晶片」
    編者按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在氣象及相關領域,形成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骨幹人才為主體的創新團隊。這些創新團隊以業務科技項目為紐帶,以重點領域業務科研難題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開展攻關,形成業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