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牛彥元 段昊書 通訊員管成功報導 6月1日,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 V2.0)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
經評估,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總體性能指標超過現行全球業務模式系統T639。
T639是在國外資料同化系統及全球模式的基礎上改進而成,所用資料較少,尤其是衛星資料佔比不超過30%。而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的資料應用水平遠遠超過T639,衛星資料佔比達到70%。此外,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在應用觀測資料的高質量同化技術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其同化觀測資料時,在質量控制和偏差訂正技術方面優勢明顯。目前,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的形勢場預報時效更長,雨區雨帶預報的誤差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的中國區域短期降水預報能力已接近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模式空報問題已得到緩解;與國外模式相比,中國區域降水預報形勢,特別是中國東南部主降水區預報形勢與實況更為接近。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標誌著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實現從科研階段向業務運行階段的轉變。同時,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結合業務實踐反饋開展進一步優化創新的新開端。
據悉,GRAPES全球預報系統(GRAPES_GFS V1.0)於2009年3月實現準業務運行。2013年,研發人員對該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和優化。系統升級後,經過連續兩年的回算試驗,2015年12月31日,GRAPES_GFS V2.0通過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組織的業務化評審。為了滿足預報服務需求,2016年以來,在業務化運行籌備階段,數值預報中心在業務系統流程設計、運行環境測試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並針對預報業務發展,開發了衛星雲圖產品、強對流診斷產品,新增加雲粒子產品等,以滿足多方面預報服務需求。
在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研發過程中,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在實時觀測資料接收、處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障優質資料進入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同化系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為資料實時獲取、高性能計算、產品及時分發等提供有力保障;國家氣象中心則完成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產品在預報平臺的集成、產品試用的反饋等工作。
在GRAPES全球模式業務化產品正式下發之前,該系統已在中央氣象臺以及四川、福建、江蘇、甘肅和遼寧省氣象臺等重點應用單位進行實際業務應用和評估。各省氣象臺針對天氣氣候特點和檢驗結果進行反饋交流,促進系統在數據格式、編碼等方面的本地化應用。
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室副主任代刊認為,GRAPES全球模式在多個天氣過程檢驗中,均體現出較優預報能力,已達到業務應用的水平。該系統在暴雨、冷空氣、大風降溫等典型災害性天氣預報方面,表現出較強的預報能力;在中期預報方面,該系統在強冷空氣過程、環流形勢轉變、持續異常天氣等方面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在產品應用方面,該系統提供的多樣化產品,如對流不穩定參數、抬升指數等,充分滿足一線預報員的應用需求。
根據中國氣象局統一部署,今年6月1日起,各省(區、市)氣象局可以通過CMACast系統接收到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下發的GRAPES_GFS V2.0產品,並通過CIMISS接口提供用戶使用。
(責任編輯: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