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

2020-12-16 光明網

種內遺傳多樣性是最基礎層次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著群落結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確定地球上哪些地方遺傳多樣性高,哪些因素影響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不僅對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非常有意義,而且對人類健康、動植物育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重要啟示。大尺度研究表明,中性或近中性基因的遺傳多樣性隨緯度增高而降低,與經典的物種多樣性緯度梯度變化規律相一致。功能基因對物種的進化和遺傳變異影響較大,然而,我們對功能基因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規律則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研究組描繪了陸生哺乳動物一個多態免疫基因(MHC II DRB gene exon 2,93個物種,1515 條序列)的遺傳多樣性在全球的地理分布(圖1),並量化了物種特徵、正向選擇以及人類活動對該免疫基因遺傳多樣性的影響。研究發現,該位點的遺傳多樣性和正向選擇頻次呈現出明顯的地理緯度梯度:赤道地區的遺傳多樣性高,正向選擇頻次高,隨緯度增高,遺傳多樣性(圖2)和正向選擇的頻次均下降(圖3)。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受絕對緯度、物種的個體大小和正向選擇的影響,與絕對緯度和個體大小呈負相關,而與正向選擇的出現呈正相關。赤道地區正向選擇頻次高,進化速率快,遺傳漂變速率低,因而遺傳多樣性高。

該研究首次提出作用於高適應基因的正向選擇地理緯度變化模式,對理解自然選擇、物種特徵及遺傳漂變等因素在地理上是如何塑造遺傳多樣性的分布,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建議,低緯度地區的遺傳多樣性應優先得到保護。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上。博士生王斯琪是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李義明是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基金項目和面上項目的資助。

圖1.93種哺乳動物MHC免疫基因(MHC II DRB gene exon 2)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

圖2.MHC免疫基因遺傳多樣性與絕對緯度的量化關係

圖3.作用於MHC免疫基因的正向選擇頻次與絕對緯度的量化關係

來源: 動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2019-05-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實驗室博士生李連偉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論文揭示了溫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徵參數。這是作者繼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發文試圖估計全球溫泉細菌種類理論最大值後,所獲得的另一項關於溫泉菌群生態的重要參數。
  • 動物所利用聯合多分子標記等揭示譜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利用多個分子標記,對紅頭長尾山雀的譜系地理格局研究發現:分別以線粒體與核基因構建的譜系地理結構並不一致。溯祖分析結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線粒體譜系間存在顯著的基因流,甚至在異域分布的線粒體譜系間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團隊與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陸蛙超科主要代表類群物種,基於探針雜交富集(Hybrid enrichment)的高通量測序方法,最終獲得了376個核基因序列,以此構建了21個科的系統發育關係,重建了該類群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此外,該研究還在中國獼猴中檢測到118個和人類疾病相關的SNPs位點,其中大部分位點為亞種特有或者部分亞種特有,表明不同地理分布的獼猴種群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也為日後生物醫學研究中模型選擇提供了一些參考信息。
  • 基因分裂揭示自然選擇的詳細過程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0月10日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發現了分子所具有的一項絕技,他們在基因層面上詳細闡述了自然選擇的過程。卡羅爾是全球著名的進化生物學家,他說,「這是新能力出現,新功能進化發展的原因。蝴蝶、大象和人類身上正在發生這種變化。進化一直在進行之中。」    此項研究意義重大,是因為它讓我們從最基層面了解了生物體變得更加適應他們所處環境的方式。研究為我們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工作方式。
  • 可視化的中國珍稀動物分布變遷史
    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分布變遷地圖集》(簡稱《地圖集》)日前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動物地理地圖集,主要由筆者完成,為便於一般讀者對其有所了解,有效利用,特作介紹。
  • GEB 丨 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在<100m2範圍內,原生動物物種表現出類群面積關係,但當面積擴大到km尺度時這種關係消失了,可能是因為環境過濾取代了物種面積作為空間尺度的主導機制。微生物群落組合的生物地理格局代表著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隨一個或幾個環境因子的變化。
  • 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科學家揭示植物地理間斷分布形成可能新機制
    文章揭示了間斷分布的蕨類植物通過獨立起源形成自然雜交物種的新機制,這種新機制的發現對傳統的物種地理分布的擴散形成機制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傳統上,人們認為物種分布區的散布主要通過物種繁殖體的傳播和擴散形成。
  • 地理資源所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物能值時空動態分布規律
    植被所固定的太陽能既是生態系統運行最重要、最基本的驅動力,同時也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生物質能源佔能源消耗總量不足1%,而傳統的化石燃料卻長期佔能源消耗總量的60%以上。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來自雲南大學的消息,該校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節肢動物始終是化石和現生動物群的「強勢」群體。
  • 研究發現萊氏蕨在全球泥盆紀不同地質時期和古氣候帶的時空分布模式
    雲南盤溪中-晚泥盆世地層中所產出的Leclerciqa(萊氏蕨)石松類和竹節石化石萊氏蕨在泥盆紀不同時期的時空分布模式(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泥盆紀是植物登上陸地的早期階段,全球不同古陸均已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植物群,植物地理分區的現象也已經顯現。
  • 動物所等在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第四紀晚期以來,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和種群衰減重塑了全球生態系統,那麼誰是如此重大環境變化中的最大受益者呢?已有研究表明,與大型哺乳動物的命運不同,嚙齒類、兔形類、蝙蝠類和食蟲類等中小型哺乳動物類群的滅絕風險較低——預測顯示,未來50年內,嚙齒類動物的多樣性會持續增加。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稱成功生存,稱為「適應」。自然選擇是唯一可以解釋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這個理論最早是由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提出,其於早年在加拉巴哥群島觀察了數種動物後發現,島上很少有與鄰近大陸相似的物種,並且還演化出許多獨有物種,如巨型的加拉巴哥象龜,達爾文於開始以為,島上的鷽鳥應與南美洲發現的為同種,經研究,十三種燕雀中只有一種是與其大陸近親類似的,其餘皆或多或少發生了演化現象,他們為了適應島上的生存環境,改變了鳥喙的大小。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浮遊細菌群落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動物所研究揭示松鼠與橡子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
    在自然界,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極少構成一對一的協同進化模式,而多數表現為彌散協同進化模式。這是因為一種動物通常依賴多種植物為其提供食物,而每種植物也依賴多種動物提供服務(如傳粉、種子擴散)或為多種動物所捕食。為了闡明齧齒動物與植物果實(種子)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關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農業動物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我國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植被帶進行了長期定位研究。
  • Lethaia:奧陶紀末大滅絕後復甦—輻射期全球腕足動物
    生物大滅絕後新的演化階段是動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關鍵基礎所在。研究大滅絕後生物的復甦與輻射對揭示生物宏演化過程、規律和型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奧陶紀末大滅絕後腕足動物的首次復甦-輻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