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萊氏蕨在全球泥盆紀不同地質時期和古氣候帶的時空分布模式

2020-10-15 科普百分百

南京古生物所泥盆系工作團隊成員在雲南盤溪地區採集化石樣品現場工作圖

雲南盤溪中-晚泥盆世地層中所產出的Leclerciqa(萊氏蕨)石松類和竹節石化石

萊氏蕨在泥盆紀不同時期的時空分布模式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泥盆紀是植物登上陸地的早期階段,全球不同古陸均已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植物群,植物地理分區的現象也已經顯現。泥盆紀植物中已經可以識別出獨特的地方型屬種和全球廣布型屬種。Leclerciqa(萊氏蕨)是研究非常充分的一種泥盆紀原始鱗木類石松植物,長期以來,除了華南以外的全球泥盆紀古陸上均有其化石記錄被廣泛的報導,而華南泥盆紀植物群則主要以地方型屬種為主。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王懌,助理研究員黃璞、張小樂、喬麗、盧建峰,助理工程師陳焱森,博士生汪瑤等,基於雲南盤溪所發現的萊氏蕨植物大化石標本以及該植物相關的全球化石產出記錄,開展了基於植物化石與大數據結合的研究,發現了萊氏蕨在全球泥盆紀不同地質時期和古氣候帶的時空分布模式。相關成果已收錄於《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專輯The Gaia Files: Co-Evolution of Land Plants and Climate at Geological Time Scales中。

本次研究的植物大化石標本僅有一塊,來自於雲南盤溪中-晚泥盆世地層中,通過植物形態學證據可將該植物鑑定為萊式蕨。這是萊氏蕨在華南泥盆系的首次發現,也是萊氏蕨全球泥盆系分布模式種截止目前的最後一塊拼圖。與該植物化石一同保存的還有竹節石化石等。

研究工作還通過萊氏蕨植物大化石及其孢子的全球化石產出記錄數據,利用部署在大數據中心GBDB的古經緯度轉換以及ArcGIS軟體,將萊氏蕨的分布情況投點到了相應的古地理圖上,獲得了該植物的全球時空分布模式。結論表明,萊氏蕨在早泥盆世起源於歐美古陸,到中泥盆世擴散到了全球所有的古陸和古氣候帶上,至晚泥盆世之後發生了滅絕。

本項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Xu H-H, Wang Y, Chen Y-S, Huang P, Zhang X-L, Wang Y, Qiao L, Lu J-F. 2020.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eclercqia (Lycopsida), with its new discovery from the Middle to Upper Devonian of Yunnan, South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60. 110029.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10029.

相關焦點

  • 【玩轉地理】地質年代名稱的來源與含義
    譚師出精品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時;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階、帶。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
  • 科學繪畫||來自泥盆紀時期的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是泥盆紀時期的諸多低地生長木生植物的總稱。
  • 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發現真葉植物化石
    中國園林網7月19日消息:在3.6億年前,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地區曾經生長著一種個頭超級矮小的植被,最粗的枝葉不足兩毫米,模樣和今天的植被差別極大,有點像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植物「怪物」。
  • 貴州出現遠古生物群,蘊藏超80個物種,或揭開泥盆紀時期的秘密
    實際上在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之前,達爾文就在對一些海島生物和大陸生物進行對比時發現,該海島過去有可能是大陸的一部分。換而言之,我們今天腳下的陸地在億萬年前可能不是陸地,而是海洋。這樣的變化用「滄海桑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也造就了地球上許多地區古老且豐富的生物群痕跡。
  • 地質年代劃分
    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巖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時;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階、帶。
  • 「左子聊史前」之第五期 ——泥盆紀
    泥盆紀從4.19億年前開始,到3.58億年前結束,與石炭紀、二疊紀組成了「晚古生代」。泥盆紀的地球,各個大陸越靠越近。勞倫古陸和波羅地大陸連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大陸——歐美大陸。北方的西伯利亞大陸快和歐美大陸「親」上了,但中間還隔著一片海洋。歐美大陸東邊,星星點點有許多小型陸地,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在其中。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這兩大盆地雖然緯度不同,但是都有著溼潤的氣候、肥沃的水土,這裡草木茂盛,高大的裸子植物和低矮的蕨類植物在此繁衍出龐大的家族,比如新蘆木、雙扇蕨、蘇鐵、蘇鐵杉等,還有一些苔蘚、石松植物也在森林中出現。」李麗琴告訴記者,這些植物經歷了上億年的地質運動後,被埋藏在地下數百甚至上千米處,最終形成了煤炭。
  • 大發現!四川這所高校將揭開458.5個百萬年前"地球之謎"!
    現代大洋紅色粘土早在19世紀就已被科學家發現,後來進一步研究表明該紅色粘土在各大洋中有著廣泛的分布,在大洋沉積物中的比例為:太平洋49 %、大西洋26 %、印度洋25 %。根據研究,紅色粘土是由風攜帶而來,堆積在沉積速率低(每千年沉積速率不到1毫米),表層水生產力極低,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對是充足的深海地區,這種環境下來自於陸地的三價鐵氧化物得以保存並致色。
  • 如何更好重建地質歷史時期的全球氣候
    ,其中包括平均全球溫度和緯度溫度梯度等指標。研究人員使用來自現代海洋的溫度數據揭示了一致,可預測的模式,其中海洋表面比該緯度的預期溫度更高或更低,或多或少是存在季節性差異的。而最大偏移恰好代表著地質歷史時期中的兩種不同環境,知道兩種環境與全球平均水平有何偏差,能更好的解釋所獲得的數據。
  • 恐龍時代樹蕨家族又添新成員:Tempskya在中國的首次發現
    桫欏 最近,中國地質博物館程業明博士的科研團隊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地區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白堊紀樹蕨植物化石——張氏登普斯基蕨(Tempskya zhangii)。這是該研究團隊繼2017年初在克山地區發現桫欏科樹蕨莖幹化石以來的又一項新的重大發現。
  • 大白鯊如果活在泥盆紀為什麼要時時為保命擔憂?
    ,石松類植物在泥盆紀及之後佔領了地表很長的時間,現代石松植物只剩下了大約5個屬,根據它們生於海拔100-3300米的林下、灌叢下、草坡、路邊或巖石上, 而且大多分布在炎熱潮溼的地區(多為熱帶和亞熱帶)。
  • 泥盆紀的一種魚類,能在陸地生存,是否為海陸過渡物種?
    這裡我就來說說這遠古時期的特殊的魚類。科學家表示,這種遠古時期的魚類稱之為含肺魚,屬於遠古時期的海洋之中的巨無霸,在同一時期生活的鯊魚,對於這種魚類來說也不是對手,基本上一頭鯊魚也不夠這種魚類塞牙縫的,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含肺魚居然到現在還沒有滅絕,在非洲和美洲都有這種魚類的進化種類。
  •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文:花木君蕨類植物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高等植物,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最為豐富。蕨類植物在志留紀晚期(4.2億年前)開始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距今4-3.6億年前)、石炭紀(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繁盛。
  • 揭秘「特立獨行」的光葉蕨:形成年代遠比大熊貓久遠 總數量不足100株
    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極危珍稀蕨類植物,數量極為稀少,此前的記載僅分布於天全縣二郎山,此次在峨眉後山被發現,刷新了學界的認識,也讓很多人心生好奇:光葉蕨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草?它有何神奇之處?神秘的「草」曾「銷聲匿跡」30多年1963年,光葉蕨首次被發現。
  • 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取得進展
    由三個大板片組成的頭殼複合體是赫德蝦類的典型標誌,具有刀片狀內葉的前附肢和四輻對稱的口器也是這一類群的重要識別特徵。自2009年布爾吉斯頁巖中的赫德蝦(Hurdia)被識別為奇蝦類的一分子以來,許多新的赫德蝦類化石被陸續發現,也有許多曾被歸為雙瓣殼節肢動物的化石標本被重新解釋為赫德蝦類的頭部板片。目前,赫德蝦類已包含九個屬,均產出於全球寒武紀早期至泥盆紀早期的18個特異埋藏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