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泥盆系工作團隊成員在雲南盤溪地區採集化石樣品現場工作圖
雲南盤溪中-晚泥盆世地層中所產出的Leclerciqa(萊氏蕨)石松類和竹節石化石
萊氏蕨在泥盆紀不同時期的時空分布模式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泥盆紀是植物登上陸地的早期階段,全球不同古陸均已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植物群,植物地理分區的現象也已經顯現。泥盆紀植物中已經可以識別出獨特的地方型屬種和全球廣布型屬種。Leclerciqa(萊氏蕨)是研究非常充分的一種泥盆紀原始鱗木類石松植物,長期以來,除了華南以外的全球泥盆紀古陸上均有其化石記錄被廣泛的報導,而華南泥盆紀植物群則主要以地方型屬種為主。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王懌,助理研究員黃璞、張小樂、喬麗、盧建峰,助理工程師陳焱森,博士生汪瑤等,基於雲南盤溪所發現的萊氏蕨植物大化石標本以及該植物相關的全球化石產出記錄,開展了基於植物化石與大數據結合的研究,發現了萊氏蕨在全球泥盆紀不同地質時期和古氣候帶的時空分布模式。相關成果已收錄於《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專輯The Gaia Files: Co-Evolution of Land Plants and Climate at Geological Time Scales中。
本次研究的植物大化石標本僅有一塊,來自於雲南盤溪中-晚泥盆世地層中,通過植物形態學證據可將該植物鑑定為萊式蕨。這是萊氏蕨在華南泥盆系的首次發現,也是萊氏蕨全球泥盆系分布模式種截止目前的最後一塊拼圖。與該植物化石一同保存的還有竹節石化石等。
研究工作還通過萊氏蕨植物大化石及其孢子的全球化石產出記錄數據,利用部署在大數據中心GBDB的古經緯度轉換以及ArcGIS軟體,將萊氏蕨的分布情況投點到了相應的古地理圖上,獲得了該植物的全球時空分布模式。結論表明,萊氏蕨在早泥盆世起源於歐美古陸,到中泥盆世擴散到了全球所有的古陸和古氣候帶上,至晚泥盆世之後發生了滅絕。
本項研究受到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A)、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Xu H-H, Wang Y, Chen Y-S, Huang P, Zhang X-L, Wang Y, Qiao L, Lu J-F. 2020.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eclercqia (Lycopsida), with its new discovery from the Middle to Upper Devonian of Yunnan, South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60. 110029.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