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新技術實現染色體外源基因的有效插入

2020-11-26 生物谷

2014年12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自然子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廣島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型的基因敲入技術,實現了外源基因向基因組中的有效插入,目前該技術已經在人類細胞、動物模型比如青蛙和蠶中成功實現,該技術不僅可以使得基因在培養中的細胞被插入,也可以在多種有機體中實現外源基因的插入。

利用可編程的核酸酶進行的基因組編輯可以實現同源重組介導的基因插入,然而同源重組的活性水平在大多數培養細胞和有機體中非常低,這就為當前開發同源重組介導的基因插入的新型技術帶來了一定的難題。

文章中,研究者Ken-ichi T. Suzuki表示,我們利用一種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及通過精確融入目標染色體的系統(PITCh)介導的有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聚集成功地實現了基因的插入。TALENs介導的PITCh可以使得外源供體DNA可以靶向有效地整合入人類及動物模型細胞的染色體中;研究人員還表示,未來以CRISPR/Cas9介導的PITCh技術或許可以在沒有攜帶質粒骨架序列的情況下應用於人類細胞的研究中。

PITCh系統在很多方面都有應用,包括開發疾病模型細胞、供藥物篩選的動物模型及療法的開發等;研究者表示,這種新型的基因插入技術將可以增加有用的重組蛋白質類的產生效率,比如培養的動物細胞中的製藥材料等。在蠶的細胞中,這種新型技術獎可以幫助製造更多的功能性重組蠶絲蛋白,研究人員最後說道,PITCh系統將可以在很多種細胞中增強基因編輯技術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那些同源重組水平較低的細胞中。(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joining-dependent integration of donor DNA in cells and animals using TALENs and CRISPR/​Cas9

Shota Nakade, Takuya Tsubota, Yuto Sakane, Satoshi Kume, Naoaki Sakamoto, Masanobu Obara, Takaaki Daimon, Hideki Sezutsu, Takashi Yamamoto, Tetsushi Sakuma & Ken-ichi T. Suzuki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programmable nucleases enables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mediated gene knock-in. However, the labour used to construct targeting vectors containing homology arms and difficulties in inducing HR in some cell type and organisms represent technical hurdl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R-mediated knock-in technology. Here, we introduce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gene knock-in us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 (TALENs) and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RISPR-associated 9 (​Cas9) mediated by 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joining, termed the PITCh (Precise Integration into Target Chromosome) system. TALEN-mediated PITCh, termed TAL-PITCh, enables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exogenous donor DNA in human cells and animals, including silkworms and frogs. We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CRISPR/​Cas9-mediated PITCh, termed CRIS-PITCh, can be applied in human cells without carrying the plasmid backbone sequence. Thus, our PITCh-ing strategies will be useful for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not only in cultured cells, but also in various organisms, including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食氣梭菌大片段基因簇染色體整合表達新技術
    因此,亟待發展高效的分子技術平臺,用於其代謝工程設計、改造以及合成生物學研究,進而創建更為高效和產物多樣化的人工固碳體系,實現一碳氣體生物轉化利用能力的提升。  為構建高效且產物多樣化的食氣梭菌細胞工廠,無論是天然產物的強化合成,還是異源途徑的適配表達,大片段代謝途徑基因簇在染色體上的高效整合與編輯都是必須用到的有效策略,其遺傳穩定性顯著優於藉助游離性質粒載體的方法。
  •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2019-01-08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該研究創建了一種高效、通用的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的新技術,為微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又一種先進的操作工具。  放線菌天然產物具有多元的化學結構與廣譜的生物學活性,已被廣泛用作殺蟲劑、抗腫瘤藥物與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以及農牧業病蟲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放線菌重要藥物產生菌通常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
  • 手把手教你通過重測序尋找外源基因插入位點
    "這樣的困惑,那麼,你是否還在傳統的酶切,PCR擴增,構建載體,然後一代測序等分子實驗技術來做驗證你是否知道,利用重測序的方式檢測外源基因的插入與否以及確定外源基因插入位點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呢。來來來,聽小編給你娓娓道來。。。
  • 研究人員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該研究創建了一種高效、通用的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的新技術,為微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又一種先進的操作工具。放線菌天然產物具有多元的化學結構與廣譜的生物學活性,已被廣泛用作殺蟲劑、抗腫瘤藥物與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以及農牧業病蟲害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放線菌重要藥物產生菌通常發酵單位較低且遺傳操作困難。
  • 中科院戴俊彪:為合成酵母染色體開發基因重排「篩選系統」
    這些研究工作均為國際科研項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的一部分,該項目由美國科學院院士Jef Boeke主導。一年之前,《科學》雜誌也在同一天在線發表了國際團隊共同完成的7篇專刊文章。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所合成基因組學研究中心的領頭人戴俊彪是Sc2.0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合成第一個人工酵母染色體
    伯克團隊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對這封「超長電報」進行了500多處修改,刪除了4.8萬個被認為對染色體複製和生長沒有用處的重複鹼基對,還刪除了一些被稱為垃圾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序列,還在許多位點上進行了序列的插入和增改,以便讓它更穩定,更適合外源基因的插入。
  • 第二節 基因治療的方法
    ②顯微注射法:顯微注射(microinjection)是在顯微鏡直視下,向細胞核內直接注射外源基因,這種方法應是有效的。但一次只能注射一個細胞,工作耗力費時。此法用於生殖細胞時,有效率可達10%。直接用於體細胞卻很困難。
  • Crispr技術基因敲除細菌-源井生物
    )靶基因插入和敲除,目的是進行細菌修飾。系統對外源遺傳元件(例如在質粒和噬菌體中發現的那些)的抗性可以提供某種形式的獲得性免疫。具有間隔序列的RNA可以幫助Cas蛋白識別和切割外源DNA。 RNA引導的其他Cas蛋白可以切割外源RNA。在大約40%的細菌基因組序列和90%的古細菌序列中發現CRISPR。
  • NAT COMMUN:諾獎CRISPR技術體內靶向癌細胞
    從這個意義上說,基因組編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其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們對癌症生物學的認識,並促進新的臨床前模型,以及更有效和定向的治療策略的發展,以消除癌細胞。 不同於其他遺傳性疾病,癌症的發展涉及多個基因突變,很明顯,靶向單一基因往往不足以消除癌細胞。
  • 動物細胞培養及外源基因的導入
    動物細胞培養及外源基因的導入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6-22 23:00 細胞培養是現代生物學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
  • 製備動物模型的基因修飾技術
    摘要:動物模型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基因工程小鼠和大鼠,在基因功能研究、人類生理病理機制研究及新藥研發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來,製備動物模型的基因修飾技術層出不窮,這不僅包括傳統ES打靶、TALEN、CRISPR/Cas9, 還有TetraOneTM基因敲除新技術。
  • 基因工程的新世界
    人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配子中有23條染色體。什麼是基因?基因組,即生物的遺傳物質,由基因組成。 許多基因編碼蛋白質,而另一些則包含調節和合成蛋白質的必要信息,這些蛋白質在細胞和人體的生長和功能中發揮作用。後代從父母那裡繼承他們的基因。
  • 【國科科技港】最新農業生物技術專利:關注玉米、啟動子、基因編輯、花青素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生物體基因組的特定位置上按先後順序依次產生兩個以上的DNA斷裂並分別自發修復,其中在後的DNA斷裂以在先的DNA斷裂修復後產生的新序列為基礎產生。本發明根據順次編輯產生的新的修復事件形成的序列,設計新靶點,可以在基因組的特定位置連續多次形成突變,極大的豐富DNA斷裂後修復事件的類型,實現單次基因編輯無法得到的新的鹼基替換、刪除及插入突變。
  • 基因研究史:為何"基因編輯嬰兒"被稱為瘋狂試驗?
    由於SV40 基因組結構十分緊湊,同時它導入細胞的效率也非常可觀,因此SV40 成為攜帶基因進入人類細胞的理想載體。伯格靈機一動:如果能夠把外源基因作為誘餌裝配給SV40 病毒,那麼病毒基因組就可以將該外源基因偷偷轉運到人類細胞中,並且最終改變細胞的遺傳信息,而該創舉將開闢遺傳學發展的新篇章。伯格深知這項新興技術蘊含的能量。
  • Cell重磅|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
  • 從基因組大數據到精準醫學(開卷知新)
    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開啟人類在分子水平上認識自身遺傳密碼的新航程。2001年,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發布,使我們看到由四種符號組成的一維人類遺傳密碼的真實面貌。人類基因組研究促成基因檢測等一系列新技術出現,還帶來基因診斷、基因治療、靶向藥物等醫學新手段,生物醫學進入建立在基因組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學時代。
  • Cell: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2020年10月7日下午,諾貝爾獎化學獎授予了基因編輯領域的兩位先驅。
  • 動物細胞培養及外源基因導入的原理和方法
    細胞培養是現代生物學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由於細胞培養技術的優點是其他實驗方法和技術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近年來細胞培養技術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老年學、免疫學、腫瘤學和病毒學等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對於分子生物學家及細胞生物學家而言,應用細胞培養對感興趣的基因產物進行定位、運動及功能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
  • 基因編輯細菌-效率提高20倍的新技術
    基因編輯細菌 Red/ET重組系統是微生物基因編輯最經典的方法,可以實現對DNA分子的敲除、點突變、敲入等多種修飾。該技術已被廣泛地用於基因組DNA,如細菌人工染色體、大腸桿菌染色體等的遺傳修飾研究以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