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內的民營車企你首先會想起哪個品牌?是長城、吉利還是比亞迪?我相信你肯定不會想到東風小康這個頂著二汽光環的車企也是個民營企業吧。
其實你只要打開東風小康汽車的官網就會很容易的發現,他的介紹中這樣寫道: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是2003年由重慶小康工業集團和東風汽車公司各持股50%而組建的混合所有制大型整車製造、銷售企業。創立至今,旗下擁有東風小康、東風風光兩大汽車品牌。
我想此時肯定有很多人已經抽出了鍵盤,準備告訴我既然雙方各持股50%東風小康就不能算是小康集團的,那鐵錘就先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東風小康的股份雖然明面上是東風集團和小康集團兩家各持股50%,但實際上它的股東有三家,分別是:重慶渝安創新科技集團、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和東風實業有限公司,也就是說東風集團他是拆開入股的,在單一股東的話語權上根本比不了小康,而且就在今年4月11日晚間,小康股份發布了公告,東風小康公司50%股權已過戶至小康股份名下,東風小康公司自4月12日起正式成為小康股份的全資子公司。而東風汽車集團晉升為小康股份第二大股東。所以我說東風小康是民營企業應該是沒啥毛病的。
上圖這位大佬就是小康集團背後的大老闆張興海,他出生於1963年,重慶人。網上關於這位大佬創業之前的公開資料幾乎沒有,只知道他是23歲時開始創業的。
1986年,23歲的張興海拿出了所有的積蓄,人民幣八千元創辦了重慶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其廠址在重慶市沙坪垻鳳凰鎮,成立之初主要以生產電器彈簧和麵包車座椅彈簧為主。後來一直為長安麵包車生產座椅彈簧。
我們理智的想一下,1986年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能拿得出八千塊的應該不是個簡單的人物,反正我們家是拿不出來。別說八千了,八十我估計都是個問題。剛開廠就能拿到長安的訂單,似乎也不太容易。簡單一句話總結,這位大佬的家世可能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由於公司建立初期規模較小等問題,老張前期一直都是安分守己的生產彈簧,直到十年後的1996年,手上有了錢的老張才開始從生產彈簧轉向生產摩託車減震器,並迅速打開了市場。沒幾年公司就建立了駐越南辦事處,開始產品出口。直到今天重慶渝安減震仍是摩託車零配件供應市場的重量級企業。
2002年3月,重慶渝安自主開發的第一代氣囊後減震器出現,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迅速成長為中國減震器行業內數一數二的明星企業。老張也乘勝追擊進入了摩託車整車製造行業開始生產新感覺摩託車。
2003年6月18日重慶渝安創新科技集團正式成立,老張的創業路開始了開掛之旅。
首先是重慶渝安新感覺摩託車賽車隊駕駛著新感覺XGJ150—23型賽車多次在各類賽事中獲得冠軍,XGJ150—23更被中國摩託車運動協會指定為中國比賽專用摩託車。新感覺摩託車一戰成名!
同年,重慶渝安憑藉著與東風集團多年的合作關係,用了短短半個月時間說服了東風與其合資生產麵包車,這次合資中重慶渝安只投入五千萬元就拿到了合資公司中50%的股份。這個價格可以說是相當便宜的,當年吉利李書福家二哥買半死不活的江北機械廠還花了七千多萬呢!
2003年6月27日,東風小康汽車有限公司的前身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歷時兩年的緊張建設,2005年5月22日重慶渝安的第一臺東風小康車型下線。重慶渝安正式進入了汽車製造業的大門。
回顧東風小康的出生我們可以推測,重慶渝安應該是早就有了製造汽車的想法,只是礙於沒有生產資質遲遲沒能行動,與東風集團合資應該主要就是為了解決汽車生產資質的問題。不然重慶渝安也不可能在兩年內就完成了從廠房建設到生產線建設、車型研發、形成產能的全過程。
2005年12月31日東風小康第一萬臺整車下線更是為我們佐證了重慶渝安早有預謀的想法。從5月22日第一輛整車下線到12月31日第一萬輛整車下線,東風小康總共只用了七個月零九天,如果不是早有預謀,那重慶渝安這個執行力真是太嚇人了。看過我前面帖子的小夥伴應該都還有印象,當年青島頤中從羅孚手上買現成的生產線和車型資料,第一年忙了整整一年也就生產了300臺車。
當然除了重慶渝安執行力驚人之外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東風在這次合資中確實為重慶渝安出力不少。
在後面的2006年和2007年東風小康接連上市了3U金鑽和福運08兩款新車。出新車的速度也是相當之快。
同時做慣了出口市場的老張又閒不住了,眼光逐漸盯上了歐盟市場。2007年10月上旬東風小康在安全、排放(歐Ⅲ加OBD)、噪聲等31項測試中一次性全面通過了歐盟認證。成為了中國第一家通過歐盟認證的汽車品牌,東風小康順利獲得了出口歐洲市場的通行證。
07年、08年《士兵突擊》正火的時候,東風小康找來了王寶強為其代言,王寶強老實憨厚的形象帶著東風小康迅速的打進了四五六級市場,成了當時鄉村運輸市場的生力軍。2009年東風小康累計銷量突破三十萬臺大關,為東風小康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
2010年東風小康V27上市,這款帶有四驅版本的麵包車更是一下打進了山區市場的空白。再加上他酷似悍馬的造型讓他在當年迅速熱銷。
2012年隨著V29的上市東風小康的累計銷量直接突破了一百萬臺,穩穩的坐上了中國麵包車行業的第三把交椅。也是從V29開始,東風小康開始向乘用車市場轉變。開過這個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款車的內飾有別於傳統認知中的麵包車,內飾的整體風格更像是轎車。這款車型也可以看成是小康對於乘用車市場的試水車型。
進過一年的醞釀,東風小康在2013年4月19日推出了更接近與乘用車的東風風光品牌並推出了首款新車東風風光330。
東風小康集團開始了雙品牌戰略。東風小康專注於麵包車市場,而東風風光逐漸向乘用車市場轉變。
隨著東風小康的不斷發展與壯大,老張有脫離東風的想法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中小康由於生產資質的限制並不能脫離東風獨立,於是老張把目光轉向了國內剛剛開始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12年9月小康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在重慶成立,此後小康出口的很多油改電車型就掛上了金康的商標遠銷海外。
2017年1月5日,金康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獲得了國家發改委新能源乘用車的生產資質,正式獲批進入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領域。金康也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戰略和SF5、SF7兩款新車。
2017年10月16日,小康股份收購了特斯拉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創辦的美國電池系統公司 InEVit100%的股權,並在其後的10月31日斥資1.1億美元收購了位於印第安納州的美國 AM General LLC 公司民用汽車工廠(即美國AMG民用汽車工廠)作為金康在美國的生產基地。
金康的全球戰略初見端倪,從目前金康的整個市場布局來看,老張似乎野心不小。上來就瞄準了全球市場。
目前張興海也已經從小康集團辭去了董事長一職,專心搞起了電動車,看來小康與東風割席斷交的日子應該不遠了(難怪這兩年國內的小康和風光銷量不咋樣)。
回顧小康這十幾年的造車經歷,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小康和之前我說過的大多數車企不一樣的地方,在我看來小康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快"!
從公司成立到第一臺整車下線兩年不到,從第一臺整車下線到第一萬臺整車下線七個多月,其後各種新車型的研發、設計、生產、上市速度也是相當的快。
個人覺得這個"快"字背後隱藏的是國營車企與民營車企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更是一個公司執行力的最好表現,小康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可能和這個"快"字也有著分不開的聯繫。
當年的老張選擇了一個和長城、吉利等民營車企完全不一樣的發展之路,如今看來你覺得這兩種方案孰優孰劣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我們有緣再見。
每個車企都是一本好書,看車企故事品百味人生。我是鐵錘侃侃,感謝您的觀看,祝您及家人平安喜樂、福壽綿長。
關注鐵錘走夜路,下一篇我們來聊聊哪個車企呢?想看什麼就在下面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