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口市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產業的年產值已超過5億元,但多數養殖戶沒有許可證,和養家禽一樣在房前屋後散養,什麼行情好養什麼,缺少防疫措施,也沒有市場引導。
從技術上看,無法分清野生動物是人工養殖還是非法捕獲,因此無證養殖、販賣,都以物種來源不清予以處罰。但目前多數養殖戶很難滿足許可養殖的基本條件。他們缺乏資金支持,又看不清市場前景,沒有辦許可證的動力。目前監管主要靠舉報,很難控制無證養殖泛濫的現狀。
怎麼改變這個行業法不責眾、自發發展的現狀?如何既捍衛公共安全,又保障養殖戶利益?
——編者
虎紋蛙、眼鏡蛇、果子狸……近年來,海口市的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種類越來越豐富,產業發展迅猛,年產值已達5億多元。但據了解,海南全省持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的僅130多個養殖戶(含養殖企業)。因此,目前海口的1000多家養殖戶,大多數屬無證養殖。其中,有些農戶在自家的房前屋後散養水律蛇、眼鏡蛇,籠舍和防逃逸設施十分簡陋,不僅威脅人身安全,還容易引發疫情傳播。
他們為什麼選擇無證散養?辦理馴養繁殖許可證要經過哪些程序?近日,記者走訪了海口市周邊鄉村的野生動物養殖戶。
為啥多在房前屋後散養?
養殖不夠專業,農戶像養家禽那樣來回換養
昏暗、狹小、低矮的瓦房裡,90多個長方形的木箱靠著磚牆摞在一起,每個木箱裡都靜靜地躺著1—2條水律蛇或眼鏡蛇。走進這間養殖室,立即聞到一股刺鼻的動物糞便氣味……5月14日,記者跟隨湖北來瓊打工的小梁,來到她在海口市演豐鎮茂山村一塊坡地上的養殖場。小梁擰開一個木箱的閥門,用手電筒照射進去,木箱裡一條原本蜷作一團的眼鏡蛇,先是警覺地向後退縮,隨後舉起它扁平的頭,頸部迅速鼓起,做出威嚇狀。
記者嚇得往後退,小梁卻不慌不忙地合上閥門說:「沒事的,蛇怕人,不會輕易攻擊。」她一開始也很怕這些蛇,現在給丈夫打下手,每天為蛇添水和食物。他倆,就住在養殖室隔壁。
小梁養殖國家二級動物虎紋蛙已有8年,一家持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的養殖公司為小梁提供飼料配送、養殖技術指導、定期消毒、成品收購等一條龍服務。因此,小梁從未辦理過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現在養蛇,小梁也沒想過要辦什麼證。當記者問起疫情防控、死蛇處理等問題時,她尷尬地笑了笑。
海南是全國最大的虎紋蛙基地。在其他地區一年只能養殖一季的虎紋蛙,而海南適宜的氣候條件可養殖兩季。2012年,一直很少虧損的虎紋蛙養殖產業出現了滑坡,每斤活蛙的收購價格從5—6元跌至3元多。而每斤水律蛇能賣160元,扣除成本,一條蛇至少能賺200元。由於虎紋蛙能作為蛇的主要食物,海口很多原本養蛙的農戶便紛紛養起了蛇,在價格低迷時互相貼補。去年5月,小梁夫婦投資1萬多元,從三亞一個養殖戶買來種苗開始養蛇。
小梁說,私下交易種苗、無證養殖的情況很普遍。如果說海南的虎紋蛙養殖已形成「公司+農戶」的模式,那麼養蛇還處於農戶散養的狀態。由於缺乏技術,管理不善,小梁的養殖室已損失了幾十條蛇,至今沒從養蛇中獲得任何收益。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按照林業部門規定,在引種來源、養殖場所、防逃逸設施、飼養人員資質、疫源疫病防治等諸多方面都有嚴格要求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目前在海南卻是散落於房前屋後的居家飼養。在很多養殖戶看來,野生動物養殖和養家禽沒有太大差別。
罰沒為何難有震懾力?
看不清市場,投入少,多數散養戶難達標
相比已經發展了10多年的虎紋蛙養殖產業,養蛇產業在海南近兩年才開始走俏。海口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朱紅雲說,大多數養蛇場的飼養量在500條以下,且90%都是散戶。
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從技術上無法分辨珍稀保護動物是人工馴養繁殖的還是野外捕獲的。因此,在養殖、販賣時,凡不能提供許可證的,均按物種來源不清罰處。
既然存在可能被查處、罰沒的風險,為什麼養殖戶選擇不辦證?辦證是否很困難?
海南省林業局審批辦副主任劉俏敏告訴記者,辦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或經營利用許可證,養殖戶須按要求向屬地的林業主管部門提交材料,林業部門現場勘查、初審通過後,提交省林業局審批,10個工作日內就可批覆辦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馴養繁殖許可則由省林業局審查後上交國家林業部門審批。
去年,海南省林業廳審批辦共核發馴養繁殖許可證33宗,陸生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經營許可證9宗。「野生動物養殖畢竟不同於普通的家畜養殖,不能因為養的人多了,就降低審批的門檻。如果不具備一定的養殖條件,發生疫情怎麼辦?動物逃逸傷人怎麼辦?」劉俏敏強調。
「辦證不難,只要符合馴養繁殖的條件,林業部門都會辦。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散戶的養殖條件根本達不到發證的要求。」朱紅雲認為,很多農民想靠野生動物養殖致富,但他們通常資金短缺、養殖規模小。要求每個農戶都持證養殖,很難辦到。由於養殖點多、分散,目前主要靠群眾舉報等辦法來查處無證養殖戶。
文昌市東路鎮名人山村農戶邢益虎養蛇近4年。兩年前,他用木箱養,後來出於安全考慮建起了磚瓦結構的屋舍,裝上了鐵門。屋舍內砌起一個個養殖池,池子上方加蓋了鐵絲網。有了這些設施,他的養殖場順利地拿到了馴養繁殖許可證。
根據邢益虎的養殖經驗,修建養殖池和使用木箱養殖的成本相差無幾。木箱空間狹小,一個木箱通常只能放1—2條蛇,餵食時只能從一側打開,飼養員容易受到毒蛇的攻擊。而一個養殖池裡能放十幾條蛇,且餵食時從池頂打開,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外,養殖池在通風、衛生、溫度控制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木箱,蛇在養殖池裡不容易患病死亡。
「很多養殖戶還看不準養蛇能不能賺錢,都抱著養養看的心態,所以還不想改善養殖條件、辦證。」邢益虎說。
如何規範並消除隱患?
劃分養殖片區,給予一定扶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面對現在養殖分散的狀況和存在的安全隱患,應該如何規範管理呢?
朱紅雲建議,林業部門應進行引導,劃分出養殖片區,按照養殖片區或養殖戶合作社辦理馴養繁殖許可證,再由片區或合作社對區域內的養殖戶進行規範管理。政府可以出臺向養殖戶提供貼息貸款等扶持政策,有利於解決部分養殖戶因資金短缺無法建設合規的養殖場等問題。
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的相關負責人也贊同「政府對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進行一定的資金補貼」的建議。「利用野生動物的需求始終存在,人工養殖能減輕野外資源的壓力,應當扶持鼓勵。養豬、養雞都能得到補貼,野生動物養殖為什麼沒有呢?」該負責人說。
據了解,海南省林業部門近年來鼓勵農民發展「林下經濟」,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鼓勵一批競爭力強、能帶動就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同時將林下馴養繁殖納入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範疇,多渠道爭取扶持政策和資金。
劉俏敏說,馴養繁殖許可證目前還是長期有效的,以後會增加期限。通過監管部門定期檢查馴養繁殖場的狀況,發現非法獵捕、超範圍馴養等情況註銷一些養殖場的資質。據悉,海南曾在2009年註銷過一批馴養繁殖許可證。
同時,民間力量也開始發揮作用。今年4月,海口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目的就是引導、幫助養殖戶轉向正規化養殖。目前該協會已吸納會員近400人。
「政府承擔的一些管理事宜,可以由行業協會分擔,協會聯繫專家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有計劃地進行養殖,防止過濫過多以及惡意競爭。」朱紅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