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封面賞析:國風中的催化反應——梁祝化蝶

2020-08-28 松迪科研繪圖

Title:An MOF-derived C@NiO@Ni electrocatalyst for N2 conversion to NH3 in alkaline electrolytes


寧夏大學李曉曼博士、羅民教授在期刊Sustainable Energy Fuels上發表文章。

此次松迪設計的圖像被選為期刊封面,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封面故事。

摘要:

如今,工業氨的合成主要依靠Haber-Bosch工藝,這會導致大量能源消耗和巨大的CO2排放。電化學的N2還原反應(NRR)被認為是生產氨的更可持續且對環境無害的替代方法,但它需要一種有效的催化劑來克服N2活化的困難。

在本研究中,我們報導了MOF衍生的C@NiO@Ni微管在0.1 M KOH電解質中表現為高效電催化劑。與可逆氫電極相比,該電催化劑在-0.7 V時可實現43.15μgh-1 mgcat.-1的高NH3收率和10.9%的法拉第效率。

實驗結果表明,其優異的NRR性能源自NiO中的氧空位。此外,豐富的NiO / Ni界面有利於質子吸附並進一步提高了NRR性能。

「催化劑」既是一種在化學反應中即為重要的物質,它作為一個詞彙,也常常被賦予種種奇妙的文學意義。最熟知的寓意便是荷爾蒙催化人與人,發生情和愛。


在本次封面中,設計師巧妙利用了中國民間愛情故事,將其中引人矚目的戲劇衝突用來展現實驗中的「化學反應」與「催化」。


《梁祝》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設計師選取了這一家喻戶曉、流傳深遠的題材,並且做了全新的呈現。


我們可以看到,青山垂柳,山澗淙汩之間橫立著一座石板橋,橋上有對璧人相會。身著男裝的女子含羞低眉,而男子深情注視,他們的雙手緊緊牽在一起。微風吹拂,女子的衣帶如楊柳一般朝著男子揚起,似乎洩露了主人的心事一般。


在這幅美麗畫卷當中,設計師將梁山伯比作電催化劑,將祝英臺比作氮氣;他們相遇相知相愛,終會產生一段絕美的愛情佳話,化成漫天的蝴蝶。不難看出,圍繞他們周身翩然飛舞的靈蝶就代表著實驗結果中生成的氨。


這幅封面借用了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既寓意深遠,又瑰麗動人。

相關焦點

  • 梁祝化蝶是真的嗎?封面「雲觀展」6日探秘華希昆蟲博物館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攝影 趙力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3月4日,驚蟄,意味著仲春已到,雷驚百蟲萬物蘇。一提起昆蟲,你知道世界最長的昆蟲是什麼?世界最小的蝴蝶長什麼樣?梁祝裂冢化蝶的傳說是真的嗎?3月6日下午3點,封面新聞「雲觀展」繼走進金沙、三星堆、永陵等博物館之後,第四站將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將擔綱講解員,帶你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
  • 梁祝為啥化蝶,而不是變比翼鳥?
    比如最近就有這麼一道考題在網上很火,它是這樣問的:這個古怪的念頭,你在聽《梁祝》的時候想到過沒有?其實,這道題看似無釐頭,但仔細想想,會發現其中確實有很大的思考空間。 有人說:哪有那麼複雜,之所以化蝶而不是比翼鳥和連理枝,只因梁山伯與祝英臺據傳是魏晉時期的人,而「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詩句出現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時間上相差了幾百年,前人怎麼可能借用或者剽竊後人的創意?這位網友,如果這是一道高考作文題,對不起,我們明年見。
  • 梁祝化蝶:為何是蝴蝶,而不是蜜蜂或其他昆蟲
    「亡魂化蝶」在梁祝的同類故事中,兩人死後化為連理枝或比翼鳥都是較易理解和解釋的現象,因為這兩種事物原本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性;至於蝴蝶,雖然它們因成對出現(所謂「雙飛」)也常被視為「同心」,但漢語中也有「狂蜂浪蝶」這樣的成語,將之視為輕薄放蕩的象徵。
  • 第二屆百萬花•蝴蝶節啟動 遊客可親手放飛「梁祝化蝶」
    (第二屆百萬花•蝴蝶節啟動儀式上,湖南省森林植物園黨委書記王明旭(中)(蝴蝶在花叢中嬉戲。)  紅網長沙9月16日訊(記者 廖潔 攝影 張勇 通訊員 肖雅琴)伴隨著《梁祝》優美的旋律,蝴蝶雙雙對對展翅而飛,翩翩起舞,從今天起至10月20日,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去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第二屆百萬花•蝴蝶節體驗一番,除了能欣賞到黃裳鳳蝶、玉帶鳳蝶、波綠鳳蝶、遷粉蝶、枯葉蛺蝶等知名蝴蝶外,還能親手放飛蝴蝶,
  • ACIE封面:高價碘催化分子間對映選擇性反應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對映選擇性催化在製備具有絕對構型的手性分子中已成為一種核心技術。
  • 獻給春蠶的禮讚——梁祝故事原型芻議
    其實,只要我們注意到了梁祝傳說的奇異性,就會懷疑梁祝故事有「人事」原型的存在。梁祝傳說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出現過不少屬於「神話」「鬼話」的說法,除了「靈魂化蝶」之外,還有梁山伯喝了「懵懂酒」入了「痴魂」、「陰府告狀」和「還魂團圓」等等。
  • 科研封面賞析:當扁平插畫風遇到新冠病毒
    Sin.合作了多張封面↓↓↓出血熱病毒專刊當前正在爆發的疫情已成為全球性事件作為我國生物學和醫學核心期刊《中國病毒學》在六月推出了新冠專刊此次封面也是由松迪出品一起來賞析下這張封面吧!本次封面運用了扁平插畫的繪製風格。
  • 梁祝鳳蝶——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科普推廣
    梁祝鳳蝶 Papilio memnon,學名玉帶鳳蝶,鳳蝶科鳳蝶屬的一種昆蟲。    美國喬治亞大學昆蟲博士蕭文鳳表示,陰陽蝶的真正原因尚無定論,目前有2種說法,一種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意外失去了一半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另一說法,2個精子同時進入1個卵子,產生基因突變。
  •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來蝴蝶劇場,新版《梁祝》告訴你
    劇場兩側屏幕上,播放著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祝》片段,影像中的袁雪芬和範瑞娟,青春正好。山伯和英臺,翩翩舞到今。梁祝故事的文字資料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關於「二人同窗三年而不知英臺為女紅妝」的民間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後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潤色雕琢,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有了讓人慨嘆的「死後化蝶」結局。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科研共進社:氧空位在光催化中的應用
    此次共進社匯聚電催化、光催化、傳統催化、電池等各領域小夥伴,期待大家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大家共進共勉,共同進步! 本次主講人是毛成梁博士,報告的題目是:氧空位在光催化中的應用,具體內容包括: 氧空位的定義 氧空位的形成 氧空位的檢測 氧空位調控光催化反應機理 展望
  • Lett.封面:西北大學孫萌副教授環丙烯酮開環反應
    Organic Letters封面文章:西北大學孫萌副教授在環丙烯酮開環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日,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孫萌副教授在環丙烯酮開環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g(I)-Catalyzed Addition of Cyclopropenones
  • 難道人死真的能化蝶?林正英葬禮莫名出現成群結隊的黑蝴蝶
    像這樣的場景,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曾出現過。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西域奇女子香妃生命垂危之時也有大群蝴蝶圍在其周邊。在經典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梁祝最後化蝶雙宿雙飛,感動世人,被作為悽美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中記錄"既掩壙,劉秀才邀請送葬來的親朋在墳庵飲酒。忽然一個大蝶飛來,可有三寸多長,在劉秀才左右盤旋飛舞,趕逐不去。"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黃延強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教授合作,首次將氮摻雜石墨烯錨定的Co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中相關研究結果以當期封面文章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近年來,以催化過硫酸鹽(PMS)產生自由基來實現有機汙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類芬頓反應受到廣泛的關注,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實現有機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類芬頓反應研究的重點。
  • 天津這位女教授團隊科研成果登上國際著名期刊封面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封面刊登了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王敏教授科研團隊論文,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蘇立秋博士,通訊作者為王敏教授和申雁冰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 催化反應中神奇的H2O分子
    但是往往活性越高的催化劑對環境中的溫度、溼度、氣氛等都越敏感,導致難以長時間穩定反應和儲存,限制了其進一步的工業化應用。其中,水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物質,在大部分生物和化學反應中都有水廣泛參與。在部分催化反應中(2. Saavedra J, Pursell C J, Chandler B D.
  • 南洋理工劉彬團隊綜述:電催化反應中的原位表徵技術(XAS/XPS/XRD/NRVS/Raman等)
    因此,藉助原位表徵技術,實時探測催化劑表面氧化態和原子結構轉變,對深入認識電催化能源轉化反應中的反應機理、進一步設計和優化電催化反應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文章著重闡述了原位表徵技術在鑑定ORR反應中M-N-C(M=Fe ,Co)等催化劑的活性位點,研究OER反應中CoOx和NiFe等催化劑結構和電子態演變,探測HER反應中CoPx, MoSx,和 CoSx等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氧化態和原子結構轉變
  • JACS封面文章!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谷猛團隊研究成果登上JACS封面  電解水是儲存風能和太陽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於析氧反應的4電子過程過於緩慢,極大影響了電解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商業的析氧催化劑如IrO2和RuO2等,由於含有大量貴金屬,成本較高,難以大規模應用。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其在電化學反應中的諸多優勢,如活性位點均一、產物選擇性高、原子效率高等,備受關注。
  • ACS Catalysis綜述: 水相異質催化反應研究進展
    水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在許多生物轉化過程中充當溶劑或反應物。因此,了解水在這些過程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人員多年來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