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08日 09:04 來源:新京報
參與互動「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徵是兼容並蓄並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並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
屠呦呦教授獲得今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諾委會因為她帶領的小組率先發現並提煉出具有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每年因此拯救至少10萬名罹患瘧疾的非洲兒童生命而授予她此獎項。屠呦呦教授作為國家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的身份,而且提取青蒿素受到中藥驗方的「啟發」,也因此被視為中醫藥的勝利。
實際上,正如諾委會官員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明確表態:「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中醫藥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並非諾委會首肯的對象。屠呦呦提煉青蒿素的方法,以及臨床試驗、推廣應用,均是遵循現代醫學的方法,而非傳統醫學。
其實,諾貝爾科學獎只是對普世的科學成就的表彰,而在醫學領域,基於科學的就只有現代醫學,而沒有所謂的「中醫」、「西醫」之別。傳統的中醫和傳統的西醫都屬於基於經驗的傳統醫學範疇。傳統的中醫藥並非科學的醫學體系,也不可能被普世的科學獎項所青睞。
從心理學角度,科學也好,經驗也好,不過是人類認識和解釋世界的不同方法途徑。「科學」的概念最初來自西方對自然哲學的指代,現時代則指基於事實與邏輯的可證偽的知識體系和認識世界的途徑。科學並不是唯一的認識途徑,與科學平行的還包括經驗的、審美的、思辨的、神學的不同認識途徑。每種認識途徑都各有其價值,只不過科學因其公允和客觀而對人類的知識積累和技術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社會常常把「科學」當作是唯一的價值評判尺度。例如,因為中醫藥具有一定的療效,所以認為中醫藥業具有科學性。這種看法其實是荒謬的。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在彌補基於科學的現代醫學之不足方面仍然具有其價值;而且其因循文化傳承對許多病患而言具有心靈慰藉的價值。儘管如此,中醫藥並非科學的體系,它仍然是傳統的基於經驗的知識體系。
反過來,「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徵是兼容並蓄並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例如,曾經榮膺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的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的額葉前部腦白質切除術,就被後來的研究證實並無實際療效,反而會損害病患的其他認知功能,隨即在各國被禁止。
換言之,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並不需要證明它「科學」,更無需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即便是採用現代醫學技術對中醫藥的一些療法、藥物進行研究,其進展也是現代醫學的進展,而非中醫藥的進展。總是試圖證明其「科學」來表明其正確和有價值的,恰恰是偽科學的標誌性特徵。
唐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