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醫藥不必用「諾獎」為自己貼金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評論:中醫藥不必用「諾獎」為自己貼金

2015-10-08 09:04:44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耿慶源

2015年10月08日 09:04 來源:新京報

參與互動 

  「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徵是兼容並蓄並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並不需要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

  屠呦呦教授獲得今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諾委會因為她帶領的小組率先發現並提煉出具有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每年因此拯救至少10萬名罹患瘧疾的非洲兒童生命而授予她此獎項。屠呦呦教授作為國家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的身份,而且提取青蒿素受到中藥驗方的「啟發」,也因此被視為中醫藥的勝利。

  實際上,正如諾委會官員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明確表態:「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中醫藥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並非諾委會首肯的對象。屠呦呦提煉青蒿素的方法,以及臨床試驗、推廣應用,均是遵循現代醫學的方法,而非傳統醫學。

  其實,諾貝爾科學獎只是對普世的科學成就的表彰,而在醫學領域,基於科學的就只有現代醫學,而沒有所謂的「中醫」、「西醫」之別。傳統的中醫和傳統的西醫都屬於基於經驗的傳統醫學範疇。傳統的中醫藥並非科學的醫學體系,也不可能被普世的科學獎項所青睞。

  從心理學角度,科學也好,經驗也好,不過是人類認識和解釋世界的不同方法途徑。「科學」的概念最初來自西方對自然哲學的指代,現時代則指基於事實與邏輯的可證偽的知識體系和認識世界的途徑。科學並不是唯一的認識途徑,與科學平行的還包括經驗的、審美的、思辨的、神學的不同認識途徑。每種認識途徑都各有其價值,只不過科學因其公允和客觀而對人類的知識積累和技術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社會常常把「科學」當作是唯一的價值評判尺度。例如,因為中醫藥具有一定的療效,所以認為中醫藥業具有科學性。這種看法其實是荒謬的。中醫藥作為傳統醫學,在彌補基於科學的現代醫學之不足方面仍然具有其價值;而且其因循文化傳承對許多病患而言具有心靈慰藉的價值。儘管如此,中醫藥並非科學的體系,它仍然是傳統的基於經驗的知識體系。

  反過來,「科學」也未必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體系的特徵是兼容並蓄並不斷接受批判、質疑乃至被證偽。例如,曾經榮膺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項的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的額葉前部腦白質切除術,就被後來的研究證實並無實際療效,反而會損害病患的其他認知功能,隨即在各國被禁止。

  換言之,傳統中醫藥其自身的價值並不需要證明它「科學」,更無需用諾貝爾獎來為其「貼金」。即便是採用現代醫學技術對中醫藥的一些療法、藥物進行研究,其進展也是現代醫學的進展,而非中醫藥的進展。總是試圖證明其「科學」來表明其正確和有價值的,恰恰是偽科學的標誌性特徵。

  唐映紅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不過,交流內容絕對貨真價實和最新前沿進展,有機會和權威頂級大咖,甚至諾獎得主網聊請教。諾獎得主自己調侃說:「我講課或學術報告從來不乏聽眾。今天不僅沒有真實聽眾,而且還對著電腦屏幕「網聊」,不知道說什麼了」(通常聽眾關閉視頻)。諾獎得主腫瘤免疫學家Dr.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2020,諾獎將至
    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首先就是原創性,是開創者,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 屠呦呦獲諾獎:給中醫發展打了「強心劑」?
    ——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醫藥典籍啟發,提出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有效成分,並且報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次年,「523項目」研究人員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瘧成分青蒿素。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但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認為:「哪個領域的成果能夠入選諾貝爾獎,能否成為熱點,不取決於哪個領域是否熱門,而取決於諾獎的宗旨。」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諾獎評委會評論稱,塞勒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並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分析和實驗工具以理解、預測人類行為。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館主明白許多網友這些天心有不服,恨鐵不成鋼,專門找岔,就弄個諾獎榜單,來噁心噁心這些諾獎零蛋但已達標的「雙一流」高校。在館主看來,對於諾獎,網友們大可不必太當真。畢竟一直以來,我們以追求和掌握宇宙真理為崇高使命,因而不太在乎只關注人類和自然真理的諾獎。賽道不同,競爭結果自然不同,兩者怎麼可能放在一起比較呢?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自然》雜誌引述他的看法稱,諾獎委員會的選擇是沒問題的,這些英雄人物並沒有因為錯失諾獎而被輕視。不過,他認為諾獎更加青睞發現而非發明,而他和張鋒的工作更接近發明。這個說法曾被多次驗證過。因與張鋒的淵源,叢樂在文前特意做了利益相關聲明:博士期間從2011年開始在張鋒實驗室做CRISPR研究,我們的工作首次實現了人類細胞中的CRISPR基因編輯(論文最終發表於2013年),也是一部分相關基因編輯專利申請中的共同發明人(CRISPR一系列專利存在爭議,法律範疇無法評論)。希望分享一些自己的科研經歷,不代表官方言論。現DeepTech獲得叢樂授權,轉發此文。
  • 2018·第五屆諾獎醫學峰會9月開啟 世界頂級專家齊聚中國探討腫瘤...
    本屆峰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聯合主辦,以「腫瘤創新治療的前沿與方向(Novel Therapy for Cancer)」為主題,將於9月7日起在海南海口、四川成都、浙江杭州三地舉辦主題演講和論壇分享等活動,6位諾貝爾獎得主、10餘位中外院士等專家將參會。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也就是說,自2001年以來,日本平均一年就拿下一個諾獎。於是,不少人認為日本在諾獎上取得的驚人成績或多或少與一項計劃有關,這就是日本的「諾貝爾獎計劃」。2001年3月,日本內閣制定、通過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歷史上吳越錢氏人才輩出,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湧現出眾多工程師,包括化學家,甚至火箭工程師,而錢永健自稱自己為分子工程師。「我認為我生來註定就是幹這行的」。  錢永健發明的多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被評價為「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 諾獎啟示 |「從零到一」的科學突破,用重金就能砸出來嗎?
    其實,這正體現了諾獎委員會的風格。一直以來,諾獎關注的是突破性的基礎研究,也就是某一領域的「發現者」。無論這個發現在最初階段是如何不起眼,如何不完美,但是如果沒有這「從零到一」的第一步,任何後繼的發明都沒有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社會會更多地回報給那些把基礎研究轉化為市場應用的人或企業。因此諾獎委員會認為,它的責任就是要為眾多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進行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掛「桂冠」。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五年前屠呦呦榮獲諾獎,她說,科學工作者要用創新精神去尋找新事物
    1971 年12 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與中性部分分別進行了猴瘧實驗,結果與鼠瘧相同。尋找到有效的救命單體成分1972年,屠呦呦小組成員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Ⅱ,其他參與523任務的單位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也分離出「黃花蒿素」和「黃蒿素」,後統一為青蒿素。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