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瓶山的人們,習慣用野果來感知節氣變化

2020-12-03 湖南在線

張友才的木屋,正對著九條嶺。每年白露時節,他都用野生獼猴桃釀酒。組圖 / 胡嘉會

▶壺瓶山村的蜂農張友才,在山上採摘野生獼猴桃。

▶白露,獼猴桃還未成熟,卻最適宜釀酒。

壺瓶山村,板慄,多是山民栽種。

野木瓜,外形更像桃子,酸澀,村民一般切片泡蜂蜜水喝。

海棠果。

張友才用自製的工具採摘野果。

張友才的外孫劉博文,隨外公上山採摘野果。

白露,是一年裡晝夜溫差最大的節氣。白露過後,秋完全佔據上風,一層秋雨一層涼,暑熱褪去,秋意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了。氣溫上的差別,在壺瓶山,感受並不十分明顯。身處高山的人們,更習慣用山裡的野果來感知節氣的變化," 七月羊桃八月瓜 , 九月板慄打哈哈 "。白露於山裡的人們,是一場豐收的開始,秋日野果,是大山給予人們的額外獎賞。撰文 / 本報記者唐兵兵

" 獼猴桃樹,是分公母的 "

在壺瓶山尋找野果,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更像一場可遇不可求的邂逅。

我們在象鼻子溝遇到的山葡萄,是景區商戶一早上山好不容易尋見的,擺放在攤位販賣。" 快過季了 ",對於再次上山,是否還能尋見山葡萄,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葡萄黑紫發亮,已經完全熟透,酸甜可口,比家葡萄多了幾分粗野,山葡萄最適宜釀葡萄酒,只是產量低,有心的村民也只能釀製一小瓶,捏碎,放上白糖,密封發酵即可。

野生獼猴桃,當地叫作羊桃,是壺瓶山最常見的野果。

" 起碼有十多個品種,有紅心、綠心、黃心獼猴桃,個頭形狀也各不相同。" 壺瓶山村後坪組的村民張友才,是壺瓶山的蜂農,又是鎮上有名的木匠,在秋天時節,更像個水果獵人。他每年秋天上山採摘野果," 一年可以採上千斤,羊桃最多 ",女兒在鎮上開著一家特產店,秋天的野果最受歡迎。

張友才的木屋正對著九條嶺,九條山脊,依次延伸到山腳,像個多爪魚。九條嶺的山頂的平地,曾經是村民的土地," 種玉米,要是憑你們的腳力,要走上三四個小時。" 張友才指著對面的大山說,秋天上山拾掇土地,常以野果充飢。" 現在荒廢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很少種地。"

後來,張友才當上護林員,每周都要出去巡山,沿著大山走上一圈,需要花去一天的時間。他在大山裡邂逅過金雕,也遭遇過馬熊,在秋天遇到更多的是各種野果,三年的護林員生涯,讓他成為這片大山的知己。在他心裡有一張關於野果的清晰地圖,每年秋天,他按圖索驥,採摘野果。

" 採果果去。"8 月 27 日上午,張友才帶著小外孫劉博文上山採摘野果,工具是自製的網兜,長長的竹柄上掛一個網兜,網兜上的 "V" 形鐵絲是張友才自己的創造," 這樣不費力,也不會因為用力過猛傷及藤枝 "。不過,長長的工具只適於在空曠處或者馬路邊的果樹,攜帶上山實在不方便,叢林裡的採摘還是免不了爬樹。野生獼猴桃和八月瓜、野核桃,不用到遙遠的深山去,後山就有不少。

張友才用柴刀砍倒荊棘開路,很快就找到了幾株獼猴桃,不知道是今年沒結果還是已經被人採摘過,並未找到獼猴桃。" 今年雨水太多了,是個小年。去年結果多的果樹,今年就會少,這是大自然的平衡。" 張友才說這句話的時候像個大山的哲學家。一上午的找尋,收穫並不多,不少獼猴桃樹只掛著零星的幾個果實,採摘到的幾個八月瓜也未成熟。倒是今年的野核桃長得格外好,遇見幾棵掛滿果實的野核桃樹,野核桃殼硬,石頭都很難砸開,山民的方法是放在火裡烤,炸開後,撿果食,非常香,是家核桃不能比的。

" 獼猴桃樹分公母的,公的只開花不結果。" 在經過一株偌大的獼猴桃樹時,張友才突然停住腳步,那是一株藤枝粗壯的雄株獼猴桃," 公獼猴桃樹藤枝粗壯一些,葉子的絨毛會濃密一點,用手摸可以感受出來 "。獼猴桃,是雄雌異株的植物,將中華獼猴桃打造成高端水果——奇異果的加拿大,在最初的獼猴桃漂洋過海引進中,就因為只帶去了雌株而失敗。壺瓶山當地種植就無須考慮這個問題,山民們飼養的蜜蜂,完成雌雄株的授粉。

" 現在種植獼猴桃的越來越多了。" 張友才從十幾個品種中選擇了口味最佳的一種,插扦種植," 明年就可以結果。"

貓兒屎,湘北特有的野果

從山上下來,我們在村主任家休息。村民們聚攏來,知道我們來尋找野果,興致盎然地提供各種線索。原來,不必深入大山,屋前屋後就有不少野果,這是被我們忽略的。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很快找到了海棠果和野木瓜。當地人多用海棠果的樹葉泡茶,果子不及小指粗,看起來跟蘋果十分相似,非常酸澀,所以,果實一般無人採摘,卻用於蘋果的嫁接。蘋果與海棠果同屬海棠科,可以與任何品種的海棠果進行嫁接,村民們說,嫁接的蘋果,香脆可口。野木瓜,屬木通科,看起來更像桃子,即使完全成熟,也酸澀難忍,村民們更多把它作為一種藥材,切片曬乾,泡蜂蜜水,活血止痛。過於成熟的野木瓜反倒藥性減弱,現在正是野木瓜採摘的時候。

要尋找湘北特有的野果——貓兒屎,要到海拔更高的山上去。貓兒屎生長於海拔 800~3600 米的山坡灌叢或溝谷雜木林下陰溼處,是古老孑遺樹種。跟名字一樣,貓兒屎算得上野果中的黑暗料理。聽起來就讓人沒有食慾的貓兒屎,成熟後呈紫色,從顏色到外形都像腫脹發紫的手指,所以,它有個更為恐怖的別稱 " 鬼指頭 ",待剝開來,果肉更令人望而生畏,像一條通體透明的蠕蟲,吃下去實在是件需要勇氣的事情。村民們說,貓兒屎軟糯可口。大概是為了人們不錯過這一美味,貓兒屎也叫作野香蕉,因為其簇生狀,遠看,像一簇香蕉。

村民彭文錠、文良華,帶我們上山去尋找貓兒屎,路途較遠,連通山頂的是一條只有三輪車和越野才能開上去的泥路,村主任特意讓在山頂種植菸葉的吳志亞開三輪車來接我們。山路崎嶇,在三輪車上幾乎要把心都顛出來,這並不妨礙他們尋找野果,三輪車不時停下,他們在叢林裡發現了八月瓜、拐棗的樹,只是,並沒有發現果實。

我們決定步行,一是因為車子實在太顛簸,二來為了更好地尋找野果。兩個老人帶著我穿行在山林間,講起自己遇到馬熊的故事,又說起前幾天上百隻獼猴到他家偷玉米," 還有一隻獼猴站在樹上望風呢 "。

看起來,他們對找野果並不十分上心。看似漫不經心,卻少有野果能逃過他們的眼睛,這是大山賦予他們的天賦。文良華用餘光瞥見叢林深處的一株貓兒屎,興奮地把我們叫過去。貓兒屎沒有成熟,像幾條纏繞在一起的青蟲,看起來並不十分可怕。" 要等到寒露,才會成熟,變成紫色。籽多肉少,沒什麼甜味,也不好吃。" 最終沒有吃上這道有名的黑暗料理,是個不小的遺憾,聽起來,文良華更像是為了安慰我。

在山路上,我們遇到的懸鉤子屬果實,是我們最熟悉的野果,但是,不知道是因為雨水,還是已經被採摘過,零星的果實,只夠昆蟲們享用。

山荔枝,與荔枝同名,卻相去甚遠

當我們安步當車到達羅峰埡,吳志亞和父親已經等候多時。羅峰埡,是山裡難得的一塊平地,也不過十幾畝地。他們在這裡種植菸葉多年,此時,正是烤菸的時節,忙起來,他們就睡在烤菸房旁的小屋裡。

" 翻過山,就是湖北。" 吳志亞的父親吳西貴說,他們的方言更接近臨近的湖北,有些難懂。今年受雨水影響的不僅僅是山裡的野果,也明顯影響了菸葉的生長和質量。菸葉是村裡重要的經濟作物,近幾年來,野果逐漸走出深山,成為新的經濟作物,吳西貴就打算明年不再種煙," 專門種獼猴桃 "。煙地裡的獼猴桃苗成長起來,不久就會完全取代這片菸葉," 去年種的,你們後年來,就有得吃了。"

兩株山荔枝,矗立在煙地裡,在群山之間,像兩個不合群的孩子。火紅的果實,在一片綠意裡,格外顯眼,吳西貴父子對這種野果司空見慣,沒有太多採摘的興趣,熟透的山荔枝掉落一地。山荔枝,多生長於海拔 600~2200 米的森林中,喜歡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適應性強,煙地,於它們應該是一方樂土。吳西貴認為,山荔枝的果實並不好吃," 花好看 ",山荔枝的花期在 5 — 6 月,黃白色 4 片花瓣,光彩四照。山荔枝還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就叫 " 四照花 "。

山荔枝,在外形上與荔枝大同小異,但是前者屬於溫帶水果,後者屬於亞熱帶水果,中間隔著一個溫度帶,味道也相去甚遠。剝開山荔枝猩紅的果皮,是黃色果肉,微甜帶酸。

就味道而言,山荔枝的果實並不出眾。但是山荔枝的樹芯,卻是一種名貴的木料,紋路美觀,色澤豔麗,據說在過去,只有帝王和達官貴人才用得起,所以山荔枝有 " 帝王木 " 的別稱。

採摘了山荔枝,我們下山已經是日落時分。兩個老人似乎並不著急下山,但凡遇到房子,總會去打個招呼,喝口水。村民居住分散,相互之間隔著大山,登門拜訪,於客人主人都是件高興的事情,主人總是格外熱情。在半山腰種植菸葉的裴大軍,得知我們尋找野果,赤身就帶著我們進了森林,根據他的經驗,很快找到了一株八月瓜,令人欣喜的是,其中一枚八月瓜完全成熟,炸裂開來,像個喜不自禁咧嘴歡笑的孩子。還未完全成熟的八月瓜,可放在米糠中催熟。催熟,味道不及自然成熟、炸開的果實。成熟的八月瓜味甘甜,多汁,口感與香蕉有幾分相似,在山林間,甚至比獼猴桃更受歡迎。

釀酒,是野果最好的保存方式

山民們說我們去的不是時候,野果要麼還未完全成熟,要麼已經過季,正趕上野果的短暫的青黃不接。

" 寒露,八月瓜、九月黃、貓兒屎、獼猴桃就都熟了。" 張友才說。

野生獼猴桃雖然還未完全成熟,釀酒卻是最好的時節。在壺瓶山村,少有關於白露酒的說法,張友才卻總在每年的白露前後釀一缸獼猴桃酒。" 有一種綠心的獼猴桃,吃起來有點澀,釀酒卻是最好的。現在很少人釀了。" 在商業社會裡,賣獼猴桃酒的效益,還不及賣新鮮獼猴桃。" 以前交通不便,野果難運出去 ",釀酒是對野果最好的保存方式。貓兒屎、野荔枝、八月瓜都可以釀酒,山民們多以獼猴桃酒為主,其他野果釀酒不如獼猴桃產酒率高。

前一天,張友才上山採摘了數十斤野生獼猴桃。

釀製獼猴桃酒的工序並不複雜,獼猴桃洗過之後,不用剝皮,直接切成小塊,加入水,"18~30 ℃的山泉水,溫度低了影響發酵,高了酒會發酸。" 這是張友才的經驗,然後加入自製的中藥酒麴,密封放置在堂屋,等待發酵," 如果氣溫低,就加上棉被稻草保溫 "。

半個月後,發酵好的酒糟,或壓榨或蒸餾。壺瓶山村的人往往選擇蒸餾,壓榨對他們來說," 度數太低,沒勁 ",不足以抵抗高山的嚴寒。

當地更多的是包穀燒,玉米是村莊最主要的農產品。包穀燒辛辣濃烈,招待外來的客人,酒裡常加入蜂蜜。加入蜂蜜的包穀燒,變得溫婉好入口,容易掉以輕心,醉臥餐桌。

新果酒釀好,壺瓶山迎來降溫,在冬天迎來湖南的第一場雪,大山被風雪阻隔,變得無限寂靜。山民們在寒冬裡圍爐而坐,喝上幾杯新釀的果酒,在野果升華的味道裡咂摸一年的時光。

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相關焦點

  • 壺瓶山:北緯30度上的「東方諾亞方舟」
    《小鎮歲時記》的第七站,我們在湖南屋脊壺瓶山,迎接這場夏與秋的交接。高山上的人們,對於晝夜的溫差,習以為常。白露,是他們的收穫時節。逃過猴和野豬侵襲的玉米,完成最後脫粒,藏進穀倉。野果,是大山給予人們的額外獎賞,山民把野果釀製成酒,酒裡有春的生機,夏的熱烈,也有秋的燦爛。寒冬,山民們圍爐暢飲,咂摸出四季滋味。
  • 壺瓶山的寂靜與喧囂
    我們驚嘆於壺瓶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感動於守護這片寶地的人們。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喻勳林教授、省森林植物園顏立紅博士都曾表示,壺瓶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既得益於這裡複雜的生境,更得益於保護工作開展的力度。    在保護區管理局碰到70歲的杜凡章,他穿著一身迷彩服正要出門做植物調查。
  • 壺瓶山的大「V」——亞洲黑熊
    黑熊學名亞洲黑熊,是壺瓶山自然保護區的旗艦保護物種,胸部有一塊"V"字形白斑,是壺瓶山名副其實的大「V」。目前,壺瓶山自然保護區野外共安裝了一百多臺紅外線相機,用於拍攝野生動物圖像,記錄野生動物動態變化,平均每三個月,工作人員便會將相機取回來查看一次數據。
  • 湖南這個地方露營觀星絕美,如果帶女友來這裡應該會成為最佳男友吧
    《小鎮歲時記》的第七站,我們在湖南屋脊壺瓶山,迎接這場夏與秋的交接。高山上的人們,對於晝夜的溫差,習以為常。白露,是他們的收穫時節。逃過熊和野豬侵襲的玉米,完成最後脫粒,藏進穀倉。野果,是大山給予人們的額外獎賞,山民把野果釀製成酒,酒裡有春的生機,夏的熱烈,也有秋的燦爛。寒冬,山民們圍爐暢飲,咂摸出四季滋味。
  • 放虎歸山,壺瓶山有望再現華南虎
    原題:壺瓶山有望野外放歸華南虎……湖南省、常德市專家組,來石門縣開展湖南省華南虎野外放歸,論證工作。12月10日至11日,湖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長清率省市動植物專家組一行,前往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湖南省華南虎野外放歸論證工作。
  • 壺瓶山上,華南虎有望「歸山」
    華聲在線12月1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卓萌)12月10日至11日,省林業局組織省市動植物專家組一行,來到石門縣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湖南省華南虎野外放歸論證工作,實地踏勘華南虎野化放歸首期選址基地壺瓶山鎮剩頭國有林場。
  • [常德]美專家:壺瓶山是華南虎理想棲息地
    本報訊 「壺瓶山是華南虎野外種群棲息地。」近日,美國動物專家、華南虎顧問辦主任諾蘭德·李維斯·提爾森考察完壺瓶山的自然景觀後,感慨地說。這是國際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項目前期工作組第三次來到壺瓶山,對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項目進行第二階段考察,中國、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共10名專家參與了考察活動。
  • 白眉地鶇、棉鳧,壺瓶山鳥類又添新紀錄
    5月12日、13日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監測人員在進行鳥類監測時,分別發現了白眉地鶇、棉鳧兩種保護區鳥類新紀錄種。截至目前,壺瓶山自然保護區鳥類記錄已達到367種,這也意味著湖南省大約82%的鳥類都可在壺瓶山看到。
  • 常德石門壺瓶山被確定為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地
    常德新聞網7月9日訊(通訊員 謝應林)由國家林業局全國野生動植物研究與發展中心、美國明尼達州動物園華南虎顧問辦公室聯合主持的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項目,在湖南壺瓶山和湖北後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  7月5日,國家林業局全國野生動植物研發中心、湖南省林業廳等棲息專家和動物專家,華南虎顧問辦主任提爾森等6名美國棲息專家和華南虎專家及翻譯共12人,在國家林業局華南虎野外種群恢復項目負責人陸軍研究員的帶領下抵達壺瓶山,與壺瓶山自然保護區技術人員組成30人的聯合考察隊,從7月6日深入大山密林進行為期4天的野外實地調查,利用GPS全球定位,採取GIS地圖與現地對照標繪,對該地區地形、海拔
  • 壺瓶山首次拍到黃喉貂高清圖像
    近日,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野外收集紅外相機數據中,首次捕捉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喉貂活動的珍貴高清圖像。黃喉貂主要棲息於林區,系歐亞大陸上體形最大的貂屬成員,典型食肉獸,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擬將華南虎野外放歸石門壺瓶山,省市專家組正在論證
    近日,湖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長清,率省市動植物專家組一行,前往石門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湖南省專家組一行來到壺瓶山鎮剩頭國有林場胡長清指出,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三個華南虎野外放歸地之一,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明確目標、堅定信心,大膽邁出第一步;要科學論證、精心操作,確保不出現任何差錯;要認真履職、積極推進,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冬至這一天,南斜的太陽走到了極限,所以是「日行南至」;這一天,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所以是「陰極之至」;從此以後「一陽來歸」,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增長,所以是「陽氣始至」。大自然從這一天開始新的變化,人們可以期望萬物復甦,春天到來。這個解釋十分到位。
  • 華南虎有望放歸壺瓶山
    12月10日至11日,省林業局組織省市動植物專家組一行,來到石門縣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湖南省華南虎野外放歸論證工作,實地踏勘華南虎野化放歸首期選址基地壺瓶山鎮剩頭國有林場。  華南虎是我國極度瀕危的一級保護動物,在野外已基本滅絕。
  • 村裡最遠那一戶⑫丨壺瓶山上,一個倔強又聰明的「豬老倌」
    14路記者跋山涉水,走進村裡最偏僻的角落,記錄最動人的脫貧故事,以此致敬扶貧這項千秋德政,致敬這個偉大徵程中行走的人們。石門縣壺瓶山鎮黨委書記陳宏平說起對王永初的印象。 壺瓶山鎮位於石門縣西北山區,是湖南最北的鄉,也是全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鄉鎮,全鎮38個村平均海拔約1000米,素有「湖南屋脊」之稱。 王永初生活的姬塘峪村是土家族聚集區,王家住在村子最偏遠的東北角。該村海拔1800米,前些年缺水缺物、交通閉塞、信息難通。
  • 八月炸、山荔枝、茅慄子……上海竟有那麼多種野果!採摘食用還須小心
    原標題: 八月炸、山荔枝、茅慄子……上海竟有那麼多種野果!  山荔枝形似荔枝,但口味及果肉顏色更接近芒果。此外,山荔枝的果實雖然很大,但實際上能吃的部分卻很少,大部分體積被種子佔據了。  吃野果須謹慎  看了這麼多野果,相信口水已經流了不少,但專家提醒,在戶外吃野果,有勇氣和好奇心並沒有用,關鍵要有知識儲備,知己知彼,否則不要貿然採摘食用自己不了解的野果。
  • 跟著黃磊、多多父女,一起打開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和孩子一起閱讀本書,不僅能了解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科普、人文知識,更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提升感知能力,豐富孩子對生活的體驗。大自然是不言而教的老師,一年中四季的變化,也是人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親歷真實的生命體驗,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為什麼和孩子一起探索二十四節氣的秘密?
  • 常德壺瓶山發現大群灰頭鶇灰翅鶇 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壺瓶山發現大群灰頭鶇灰翅鶇 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常德晚報訊(記者 曾玲 通訊員 白林壯 文/圖)昨日,記者從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該區工作人員在海拔1000米的原始森林中一次性發現40多隻灰頭鶇和灰翅鶇的聚群,這樣40多隻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的大群體在壺瓶山出現較為罕見
  • 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就要來臨,關於冬至的風俗習慣各位了解多少
    這首24節氣歌,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面有相關的課文,當時好像還需要全文背誦。在我國古代,我們的社會性質屬於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4節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制定出來24節氣,人們的生產力大大提高,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內容。
  • 如何用英文表達中國二十四節氣!
    清明(Clear and Bright)4月5日前後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無論麵館的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麵還是炸醬麵等等,各種麵條都很「暢銷」。
  • 神秘的湖南屋脊壺瓶山,北緯30度上的東方諾亞方舟
    壺瓶山位於湖南石門縣西北部,是湘鄂兩省分界山,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主峰高達2098.7米,為湖南第二高峰。壺瓶山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如壺口,故名壺瓶山。壺瓶山旅遊區是全球二百個重點生態區之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被譽為北緯三十度上的"自然迷宮",東半球上的「諾亞方舟」,古為遙望隘土司設寨固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