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名稱。這4個元素的中文發音依次為「nǐ」「mò」「tián」 「ào」。
該元素是鋁族最重的元素,但由於具有放射性且衰變速度快,至今仍沒有足夠穩定的同位素,因此無法驗證其特性是否與該族相符。科學家於2003年在鏌的衰變產物第一次發現該元素,再於2004年直接合成。至今成功合成的這種元素原子一共只有14個。其壽命最長的同位素為286Nh,半衰期約為20秒,因此可對其進行化學實驗。
2003年8月,科學家在鏌的衰變產物中首次探測到該元素。2004年2月1日,一個由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了這一項發現。
2004年7月23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森田浩介使用209Bi和70Zn之間的冷融合反應,探測到了一個278Nh原子。他們在2004年9月28日發表這項發現。
2015年12月31日,理研取得本元素的命名權,並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認為該元素符合「發現元素」標準,預計本元素將會被命名為Japonium,符號Jp,跟日本的縮寫一樣,但此命名未被使用。這也是首次由亞洲國家取得新元素命名權。
鏌(Moscovium,Mc)是元素周期表15 (VA)族中最重的元素,但是由於還沒有足夠穩定的鏌同位素,因此並未能透過化學實驗來驗證其特性。
科學家在2003年第一次觀測到鏌,至今合成了大約30個原子,其中只探測到4次直接衰變。目前已知有5個質量數連續的同位素:287–291Mc,其中291Mc的半衰期最長,約為1分鐘。
2004年2月2日,由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科學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表示成功合成了鏌。他們使用48Ca離子撞擊243Am目標原子,產生了4個鏌原子。這些原子通過發射α粒子,衰變為Nh,需時約100毫秒。
115號元素主要有兩個命名提議,一個是根據法國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命名為langevinium,另一個提議是根據Dubna研究所所在地莫斯科州命名為moscovium。IUPAC於2016年11月28日正式採用後者。
該元素(Tennessine,Ts)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超重化學元素,原子序為117。Ts在所有人工合成元素中質量第二高,在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7周期的倒數第二位置。2010年,一個美俄聯合科學團隊在俄羅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首次宣布發現Ts。2011年的另一項實驗直接生成了Ts的其中一種子同位素,這證實了2010年實驗的一部分結果;原先的實驗在2012成功得到重現。2014年,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也宣布成功重現該實驗。2015年,負責檢驗超重元素合成實驗的IUPAC/IUPAP聯合工作小組(JWP)確認Ts已被發現,命名的提議權由美俄聯合科學團隊取得。
IUPAC於2016年6月8日建議將此元素命名為Tennessine(Ts),源於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範德堡大學和田納西大學所在的田納西州,此名稱於2016年11月28日正式獲得認可。
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超重元素,原子序為118。其最早於2002年被位於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JINR)的科學家成功合成,並在2015年12月由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所組成的聯合工作小組所確認。在元素周期表上,它位於p區,屬於18族,是第7周期中的最後一個元素。其原子序和原子量為所有已發現元素中最高的。
直至1960年代Og仍被稱為eka-emanation(emanation是氡的舊稱)。[34]1979年IUPAC發表了對元素新命名的建議,並將其命名為ununoctium。
俄羅斯的發現者於2006年公布發現此元素。2007年,聯合核研究所主任表示,研究團隊正考慮兩個名字:以格奧爾基·弗廖羅夫(Georgy Flyorov,杜布納的研究實驗室創立人)命名為Flyorium(現成為114號元素的名稱),及以莫斯科州(Moscow Oblast,杜布納所在地)命名的Moskovium(現成為115元素Mc的名稱,Moscovium)。他也表示,雖然這是俄美合作發現的(美國提供撞擊中的目標元素鉲),但Uuo名正言順地應以俄羅斯命名,因為聯合核研究所的Flerov核反應實驗室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取得這種成果的設施。IUPAC於2016年6月8日建議將此元素命名為Oganesson(Og),以表揚奧加涅相的貢獻,此名稱於2016年11月28日正式獲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