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化學新元素有了中文名 你知道怎麼讀嗎?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5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名稱。這4個元素的中文發音依次為「nǐ」「mò」「tián」 「ào」。

  該元素是鋁族最重的元素,但由於具有放射性且衰變速度快,至今仍沒有足夠穩定的同位素,因此無法驗證其特性是否與該族相符。科學家於2003年在鏌的衰變產物第一次發現該元素,再於2004年直接合成。至今成功合成的這種元素原子一共只有14個。其壽命最長的同位素為286Nh,半衰期約為20秒,因此可對其進行化學實驗。

  2003年8月,科學家在鏌的衰變產物中首次探測到該元素。2004年2月1日,一個由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了這一項發現。

  2004年7月23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森田浩介使用209Bi和70Zn之間的冷融合反應,探測到了一個278Nh原子。他們在2004年9月28日發表這項發現。

  2015年12月31日,理研取得本元素的命名權,並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認為該元素符合「發現元素」標準,預計本元素將會被命名為Japonium,符號Jp,跟日本的縮寫一樣,但此命名未被使用。這也是首次由亞洲國家取得新元素命名權。

  鏌(Moscovium,Mc)是元素周期表15 (VA)族中最重的元素,但是由於還沒有足夠穩定的鏌同位素,因此並未能透過化學實驗來驗證其特性。

  科學家在2003年第一次觀測到鏌,至今合成了大約30個原子,其中只探測到4次直接衰變。目前已知有5個質量數連續的同位素:287–291Mc,其中291Mc的半衰期最長,約為1分鐘。

  2004年2月2日,由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和美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聯合組成的科學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表示成功合成了鏌。他們使用48Ca離子撞擊243Am目標原子,產生了4個鏌原子。這些原子通過發射α粒子,衰變為Nh,需時約100毫秒。

  115號元素主要有兩個命名提議,一個是根據法國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命名為langevinium,另一個提議是根據Dubna研究所所在地莫斯科州命名為moscovium。IUPAC於2016年11月28日正式採用後者。

  該元素(Tennessine,Ts)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超重化學元素,原子序為117。Ts在所有人工合成元素中質量第二高,在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7周期的倒數第二位置。2010年,一個美俄聯合科學團隊在俄羅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首次宣布發現Ts。2011年的另一項實驗直接生成了Ts的其中一種子同位素,這證實了2010年實驗的一部分結果;原先的實驗在2012成功得到重現。2014年,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也宣布成功重現該實驗。2015年,負責檢驗超重元素合成實驗的IUPAC/IUPAP聯合工作小組(JWP)確認Ts已被發現,命名的提議權由美俄聯合科學團隊取得。

  IUPAC於2016年6月8日建議將此元素命名為Tennessine(Ts),源於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範德堡大學和田納西大學所在的田納西州,此名稱於2016年11月28日正式獲得認可。

  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超重元素,原子序為118。其最早於2002年被位於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JINR)的科學家成功合成,並在2015年12月由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所組成的聯合工作小組所確認。在元素周期表上,它位於p區,屬於18族,是第7周期中的最後一個元素。其原子序和原子量為所有已發現元素中最高的。

  直至1960年代Og仍被稱為eka-emanation(emanation是氡的舊稱)。[34]1979年IUPAC發表了對元素新命名的建議,並將其命名為ununoctium。

  俄羅斯的發現者於2006年公布發現此元素。2007年,聯合核研究所主任表示,研究團隊正考慮兩個名字:以格奧爾基·弗廖羅夫(Georgy Flyorov,杜布納的研究實驗室創立人)命名為Flyorium(現成為114號元素的名稱),及以莫斯科州(Moscow Oblast,杜布納所在地)命名的Moskovium(現成為115元素Mc的名稱,Moscovium)。他也表示,雖然這是俄美合作發現的(美國提供撞擊中的目標元素鉲),但Uuo名正言順地應以俄羅斯命名,因為聯合核研究所的Flerov核反應實驗室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取得這種成果的設施。IUPAC於2016年6月8日建議將此元素命名為Oganesson(Og),以表揚奧加涅相的貢獻,此名稱於2016年11月28日正式獲得認可。

相關焦點

  • 四個化學新元素有了中文名字 元素周期表第7周期填滿
    四個化學新元素中文命名發布。 新華社發 金立旺 大巢製圖   你認識「(釒爾)」「(鏌)」「(石田)」「(氣奧)」嗎?它們是為了4個化學新元素113號Nh、115號Mc、117號Ts、118號Og新定的中文名字,其中後兩個是新造字,被依次定音為「nǐ」「mò」「tián」「ào」。
  • 元素周期表第7排填滿 這4個新元素知道怎麼讀嗎
    今天,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名稱。這4個元素的中文定名依次為「nǐ」「mò」「tián」 「ào」。
  • 【解放日報】還記得氫氦鋰鈹硼嗎?4個新元素Nh、Mc、Ts、Og有了...
    它們是為了4個新元素Nh、Mc、Ts、Og新定的中文名字,其中後兩個是新造字。113號Nh、115號Mc、117號Ts、118號Og新元素依次定音為「nǐ」「mò」「tián」 「ào」。今天(5月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召開發布會,向社會正式公布了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
  • 科技名詞委徵集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
    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組建的聯合工作組(joint working party,JWP)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
  • 新元素的中文名是怎麼來的?
    相信大家對於中學化學課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並不陌生,每一個化學元素都有對應的中文名稱,但是有些元素名卻十分難寫,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那麼大家知道這些化學元素的中文名到底是怎麼取的嗎? 此規則易懂且使用方便,而且解決了對新發現元素搶先命名的惡性競爭問題,使得新元素的命名有了依據。原則上,只有IUPAC(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擁有對新元素命名的權利。當然,新的元素獲得了正式名稱以後,它的臨時名稱和符號就不再繼續使用了。
  • 科技名詞委徵集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新聞—科學網
    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組建的聯合工作組(joint working party,JWP)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
  • 周期表新元素中文定名,「鉨」的名字意為「日本」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這四個元素,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 於 2015 年 12 月確認接受加入周期表,2016 年 6 月審核及公布了推薦名,並在 5 個月的審查期後,於 11 月正式確認命名。IUPAC也是在 11 月,名詞委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名。昨天,參會專家討論投票,確定了它們的中文定名方案。
  • 新元素中文名怎麼來的?
    ào  5月9日,中科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發布了113號、115號、117號、118號4個新元素的中文名稱據中科院專家介紹,原來這四個字當中,「tián」「ào」兩個是新造的字,「nǐ」則是剛剛簡化的字。  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究竟是怎麼取的呢?《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元素中文名稱的確定並非易事,既要尊重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元素命名法則,也要遵循元素的中文命名原則,還要考慮到其推廣性、海峽兩岸用字的一致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 元素周期表四個新元素有了中文名
    這4個新元素的英文名稱和元素符號,已在2016年11月30日由負責管理元素符號的國際化學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發布,這標誌著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被全部填滿。     這一關係到自然科學和全球華語的命名結果,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 元素周期表又有4個新元素有了中文名,科學家還為此造了2個字!
    「氫氦鋰鈹硼碳氮……」大家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又有4個新元素有了中文名。據了解,此次公布的4個新元素名稱主要源於地名和科學家姓氏。而根據2016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公布的新版《元素命名指南》,新元素名可源於神話人物或天體、礦物或相似的物質、地名或地理區域名、元素的性質以及科學家,用拉丁文命名的新元素,在其他主要語種中,應當有其恰當的譯名。「從95號元素開始的24個元素的命名,要麼基於地名或地理區域名,要麼基於科學家的姓氏。」
  • 科學家為給新元素取名,不惜造了2個字!
    熟悉嗎?沒錯,這就是中學化學課堂上必背的「元素周期表」,當年可是難倒不少同學,以致不少紛紛投奔文科的隊伍。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隨之,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被全部填滿!至此,周期表中共有118位成員,這些元素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
  • 新元素「取名」記
    5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正式向社會發布這4個新元素的中文名稱:「鉨」(nǐ)、「鏌」(mò)、 「石田」(tián)、 「氣奧」(ào)。  所謂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給出一張有代表性的元素周期表,由此揭開元素周期性變化的面紗。
  • 我國發布四個新元素中文名稱
    央視網消息:咱們熟悉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昨天又添上四個新的漢字了。繼去年元素周期表第七行的四個新元素確認英文名稱和縮寫之後,中國科學院、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發布了這四個元素的中文名稱。
  • 【光明日報】元素周期表四個新元素有了中文名
    這4個新元素的英文名稱和元素符號,已在2016年11月30日由負責管理元素符號的國際化學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發布,這標誌著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被全部填滿。  這一關係到自然科學和全球華語的命名結果,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 元素周期表第7行四種新元素有了中文名字
    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5月9日在北京聯合召開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了這四種新元素的中文定名。 「上述4個新元素的合成與確認,填滿了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形成了一張完整規範的元素周期表,世人矚目。」
  • 四個新元素有了中文名,快來看看這幾個字你認識嗎?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今天正式對外發布了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名稱。
  • 4種新元素有了中文名:釒爾」釒莫」「石田」「氣奧 」
    (原標題:4個新元素有了中文名)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 科學家公布4個新元素名稱 日本上榜-科學家,公布,4個,新元素,名稱...
    去年年底科學界宣布確認了4個新元素的發現,第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元素被正式添加到元素周期表中。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8日晚間正式宣布,化學元素周期表原子序113的新元素將命名為「Nihonium」,元素符號為「Nh」,「Nihon」是「日本」的日語發音,中文名稱則尚未決定。
  • 四個新化學元素有了中文名 元素周期表第7周期終於填滿
    記者了解到,這4個新元素的英文名稱和元素符號,已在去年11月30日由負責管理元素符號的國際化學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正式發布,這標誌著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被全部填滿。元素名來自地名和科學家姓氏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並得到了國際組織的正式承認。按照國際慣例,超重元素的定名是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和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共同組建的聯合工作組來審定。一般規定,元素發現者擁有優先命名的推薦權。
  • 中科院:新元素113、115、117、118號中文名你來定
    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IUP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