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newscientist.com
撰文|王一葦
責編|葉水送
● ● ●
北京時間9月10日晚,獎金總額高達1875萬美元的第九屆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宣布2021年獎項得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成為生命科學獎四位獲獎者之一,年僅34歲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孫崧則與另兩位年輕學者一起獲得新視野數學獎 [1]。
科學突破獎是科學領域獎金最高的獎項,每項獎金為300萬美元。它不限國籍,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每年頒發的獎項包括生命科學獎、基礎物理獎以及數學獎。此外,該獎項還為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設立了物理新視野獎、數學新視野獎以及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
此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或華人)學者有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貽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陸錦標,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陳志堅等人。
2019年11月,知識分子曾受邀參加科學突破獎的頒獎典禮,該典禮設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埃姆斯中心空曠的機場上,不少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出席紅毯晚宴 [2]。今年由於新冠疫情,頒獎典禮推遲到2021年3月舉行。
今年也是該獎首次頒發獎勵青年女數學家的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該獎項於2019年創立,以已故的著名伊朗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史丹福大學教授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命名。
盧煜明,cpr.cuhk.edu.hk
盧煜明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3]。他此次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300萬美元。
獲獎理由:發現在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的DNA,能用於產前基因檢測,判斷嬰兒是否患有21-三體症候群和其他基因疾病。
盧煜明1963年出生在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基礎醫學,1986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內外全科醫學,取得哲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他回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同年在《柳葉刀》發表論文證明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 DNA [4]。此後,他利用不斷改進的基因測序技術,研發出唐氏綜合症和其他基因缺陷的無創檢驗方法,替代了常用的子宮穿刺法,降低了流產風險,且使孕婦可以更早地進行產檢,懷孕第十周時就可以知道胎兒的健康情況。這一技術被稱為無創DNA產前檢測(NIPT)檢測技術,其針對唐氏症候群檢測準確率是99.7%。目前全球數百萬準父母已在使用該技術。
盧煜明也是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5]。同年,他獲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6]。
孫 崧
孫崧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 [7],此次獲得新視野數學獎,獎金10萬美元。
獲獎理由:在複雜微分幾何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卡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定理,及其與模量問題、奇點之間的關係。
孫崧,1986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現年34歲。他2002年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師從中科大講席教授陳秀雄。2006年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此後擔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助理教授,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教授。
2014年,他與導師陳秀雄,英國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共同攻克困擾學界幾十年的 「丘成桐猜想」,給出了卡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之丘成桐猜想的完整證明,在解釋萬有引力本質和解析高維空間方面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數學基礎工作 [8-9]。
同年,孫崧獲獎勵職業生涯早期傑出年輕學者的美國斯隆研究獎。2018年,陳秀雄、西蒙·唐納森(Simon Donaldson)和孫崧以其證明 「丘成桐猜想」 獲得奧斯瓦爾德-維布倫獎,該獎是美國數學會在幾何和拓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10]。
以下是突破獎的完整獲獎名單:
2021年科學突破獎 特別獎
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獲獎理由
以表彰他基礎物理領域包括粒子物理、引力、宇宙學以及公共科學傳播領域,持續性的領導作用。
2021年科學突破獎 生命科學獎
戴維·貝克(David Baker)
華盛頓大學蛋白設計研究所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院
獲獎理由
研發了一項新技術,能夠設計在自然界中從未見過的蛋白,包括一些對於人類疾病具有幹預性治療潛力的新型蛋白。
卡特琳·迪拉克(Catherine Dulac)
哈佛大學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獲獎理由
在細胞及其連接水平上解析了複雜的養育行為,其研究證明兩性中均存在控制男性和女性特徵性養育行為的神經通路。
盧煜明(Dennis Lo)
香港中文大學
獲獎理由
發現在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的DNA,能用於產前基因測試,判斷嬰兒是否患有21三體症候群和其他基因疾病。
理察·J·尤爾(Richard J. Youle)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獲獎理由
闡明了一條能有效清理受損線粒體的調控通路,能幫助預防帕金森病。
2021年科學突破獎 數學獎
馬丁·海勒(Martin Hairer)
帝國理工學院
獲獎理由
在隨機分析理論中做出了突破性貢獻,尤其是隨機偏微分方程中的正則性結構理論。
2021年科學突破獎 基礎物理學獎
埃裡克·阿德爾貝格爾(Eric Adelberger)、詹斯·岡拉克(Jens Gundlach)和布萊尼·赫克爾(Blayne Heckel)
華盛頓大學
獲獎理由
通過精確的基礎測量驗證了我們對引力的理解,探索暗能量的本質,並確定了暗物質耦合的極限。
2021年新視野數學獎
巴爾加瓦·巴特(Bhargav Bhatt)
密西根大學
獲獎理由
在交換代數和算術代數幾何領域,尤其是在p-進數上同調理論的發展中,做出了傑出貢獻。
亞歷山大·洛古諾夫(Aleksandr Logunov)
普林斯頓大學
獲獎理由
開發了研究橢圓方程解法的新方法,該方法可用於解決節點幾何領域一些存在已久的難題。
孫崧(Song Sun)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獲獎理由
在複雜微分幾何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卡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定理,及其與模量問題、奇點之間的關係。
2021年新視野物理學獎
特蕾西·斯拉切爾(Tracy Slatyer)
麻省理工學院
獲獎理由
在粒子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提出全新的暗物質模型,以及發現了 「費米氣泡」。
魯文·埃西格(Rouven Essig)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雅維耶·蒂芬伯格(Javier Tiffenberg)
費米實驗室
託梅·沃蘭斯基(Tomer Volansky)
特拉維夫大學
於天田(Tien-Tien Yu)
俄勒岡大學
獲獎理由
通過SENSEI實驗,推進了亞GeV(10億電子伏特)能級的暗物質探測。
艾哈邁德·阿姆黑利(Ahmed Almheiri)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內塔·恩格爾哈特(Netta Engelhardt)
麻省理工學院
亨利·馬克斯菲爾德(Henry Maxfield)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傑夫·彭寧頓(Geoff Penington)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獲獎理由
計算了黑洞及其輻射的量子信息內容。
2021年瑪麗亞姆·米爾扎哈尼新前沿獎
妮娜·霍爾登(Nina Holden)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2018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獲獎理由
對隨機幾何學做出了貢獻,尤其是闡明劉維爾量子引力限制了隨機三角化的縮放比例。
烏爾米拉·馬哈德夫(Urmila Mahadev)
加州理工學院(2018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獲獎理由
為校驗量子運算結果這一基本問題做出了貢獻。
麗薩·皮奇裡洛(Lisa Piccirillo)
麻省理工學院(2019年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獲獎理由
為經典的康威紐結切片問題提供了解法,表明了康威紐結不是高維空間紐結的切片。
參考資料
[1] WINNERS OF THE 2021 BREAKTHROUGH PRIZES IN LIFE SCIENCES,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NNOUNCED
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News/60
[2] 知識分子:2019年頒獎典禮現場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7487.html
[3] 盧煜明
http://www.ashk.org.hk/sc/ourMembers/details/29
[4] 199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9274585/
[5] 獲未來科學獎
http://www.futureprize.org/cn/nav/detail/7.html
[6] 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https://www.cpr.cuhk.edu.hk
[7] 孫崧
https://math.berkeley.edu/people/faculty/song-sun
[8] 2014斯隆研究獎
https://news.ustc.edu.cn/2014/0219/c8097a274874/pagem.htm
[9] 破解丘成桐猜想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5-15/6173002.shtml
[10] 獲得Oswald Veblen獎
https://math.berkeley.edu/news/song-sun-receive-2019-oswald-veblen-prize-geometry-congrat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