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版
冬至(2011年12月22日)到昨天已經23天了,按理說,天兒應該亮得越來越早,可細心的市民發現,似乎並不是那麼回事。本報近日關於賴床的報導中,有17%的人因為天不亮不願意起床。究竟冬至過後,天是不是一天比一天亮得早?昨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暘給出的答案或許會顛覆你的傳統看法。
連續14天一天比一天亮天晚
我們常說的日出時間,是指太陽每天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時間。昨日,記者在網上查詢日出時間時發現,冬至過後,日出時間並非是一天比一天早。以長春為例,2011年12月22日,日出時間為7時9分54秒,12月23日的日出時間為7時10分22秒,12月24日的日出時間為7時10分48秒……從數據看,非但沒有早,反而是晚了。
這種一天比一天亮天晚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11年1月4日,其中1月3日和4日的日出時間都為7時12分56秒。從5日開始日出的時間逐漸提前,5日的日出時間為7時12分52秒,昨日,長春的日出時間為7時10分55秒。
平太陽時與真太陽時的時差導致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張暘解釋說,傳統上認為在北半球,冬至時日出的時間最晚,然而事實上日出最晚的時間應該是1月初。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時間並非在夏至時,而是在6月中旬。
因為日出及日落的時間可以藉由跟蹤太陽的軌跡而計算得到,但所計算出來的時間會比真實感覺有些微不同。
計算出來的時間就是平太陽時,即假定太陽(平太陽)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黃赤道上)等速運行,其速度等於運行在黃赤道上真太陽的平均速度。
而真太陽時,就是真正的太陽時間,即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由於地球繞日運行的軌道是橢圓的,地球繞日的自轉並不均勻,所以一天並不是24小時。
「平太陽時和真太陽時每天差距都不一樣,差距最大的一天超過16分鐘。」張暘說,出現冬至後日出時間繼續晚的情況,就是由於二者有時差。
日出時間和緯度有關
經常出差的人會發現,從北方到南方,最大的感受就是日出時間不同。比如昨天,長春的日出時間是7時10分55秒,而上海的日出時間是6時53分37秒。
張暘介紹,日出時間和緯度有關。在秋分日之後到次年春分這段時間內,高緯度地區比低緯度地區的日出要晚,日落要早,白天時間短。因為長春的緯度比上海高,所以長春的日出時間比上海晚。在春分至秋分這段時間內,高緯度地區會比低緯度地區日出早,白天的時間長。
天文部門通過研究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的規律和日地之間的相對位置,來計算每天的日出時間。「每年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張暘說,在我國境內,日出時間的差異並不算太大,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相對比較小,但是如果去國外更高緯度的地區,影響就會比較大,比如極晝。
本報記者 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