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空局即將發射Sentinel-5P衛星 用於空氣品質監測

2020-11-25 cnBeta

歐空局(ESA)的Sentinel(哨兵)衛星家族即將迎來一名新成員。據外媒報導,目前Sentinel-5P(哨兵-5先導)衛星已運抵俄羅斯北部的普列茨克發射場,歐空局計劃在今年10月發射這顆衛星。一旦進入軌道,普列茨克將每天監測大氣汙染、收集環境數據,並幫助該機構進行更準確的空氣品質預報。

Sentinel-5P是作為Sentinel項目的第四項任務,P代表Precursor(先導)。Sentinel-5P衛星將使用對流層監測儀(TROPOMI)監測大氣汙染情況,以跟蹤二氧化氮、臭氧、甲醛、二氧化硫、甲烷、一氧化碳等氣體的濃度。每次通過,衛星可以進行長達2600公裡的掃描。這些信息將用於制定空氣品質預報,並幫助指導其他相關決定。

Sentinel-5P衛星由空中巴士集團旗下空客防務與空間部門組裝和測試,隨後歐空局通過一架巨大的安東諾夫飛機將這顆衛星從倫敦運抵莫斯科,再從莫斯科運抵俄羅斯西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Arkhangelsk),最後利用火車運抵普列茨克發射場。該衛星於9月1日到達發射場,並將在10月13日發射,未來幾個星期內進行測試和準備。

Sentinel-5P項目經理Kevin McMullan表示:「我對我的團隊和我們在空中巴士防務與空間部門的合作夥伴感到非常自豪,當然還有為我們開發了衛星儀器的荷蘭航天局。發射Sentinel-5P衛星的籌備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非常期待在10月13日成功發射,然後確保衛星已全面投入使用,以便能夠開始提供重要信息以監測大氣汙染。」

相關焦點

  • 全球空氣汙染地圖繪製
    由於空氣品質是一個嚴重問題,哥白尼的Sentinel-5P衛星於2017年發射,用於繪製全球範圍內的大量空氣汙染物分布圖。哥白尼哨兵- 5p攜帶著「Tropomi」儀器——一種最先進的儀器,可以探測大氣氣體的獨特的特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和更高的空間解析度成像空氣汙染物。
  • 衛星圖像顯示,空氣汙染大降,義大利北部二氧化碳含量降四成
    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空氣汙染大幅下降。據衛報報導,歐洲航天局的衛星圖像顯示,新冠疫情蔓延導致工廠關閉,暫時降低了全世界的空氣汙染水平。歐洲航天局的sentinel—5p衛星的數據顯示,2月1日至3月17日,亞洲和歐洲城市和工業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顯低與去年同期。
  • 歐空局籤發13億歐元「哥白尼」合同,涉三對衛星
    這3對衛星均屬於歐空局在一年前的「航天19+」部長會議上批准的6項「高優先級候選任務」。每項任務均是要回應歐洲、尤其是歐盟所提出的優先政策。歐盟委員會和歐空局打算聯合出資開展這些任務。泰雷茲·阿萊尼亞空間公司將拿走其中很大一部分經費。
  • 還在擔心衛星遙感影像數據下載的問題麼?誠心奉獻Sentinel哨兵數據高速下載方法(適用於其它衛星數據下載)
    怎麼幹掉這個攔路虎,怎麼不再擔心遙感數據下載、質量檢查的事情呢?團隊成員一直鼓勵我探索,我想現在是時候誠心奉獻哨兵影像數據高速下載方法了。       歐空局的哨兵數據自然是精品,如果非要槓精地說美國航空航天局出品的Landsat系列衛星數據也很好,那也無可厚非。廢話不多說,本文後續包含四個部分。
  • 空客籤3.5億美元歐盟冰監測衛星建造合同
    【《航天新聞》9月23日報導】歐空局9月21日同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籤訂了3億歐元(3.52億美元)的一項合同,以為歐盟「哥白尼」對地觀測計劃研製一顆冰監測衛星。歐洲正在擴展其2014年開始發射的「哨兵」衛星網絡,以對環境開展更密切的觀測。 泰雷茲·阿萊尼亞空間公司將按同日與空客籤訂的8800萬歐元分包合同建造「水晶」的主儀器,即「冰雪幹涉測量雷達高度計」(ISIS),為雙頻Ku/Ka波段雷達高度計。分包合同要求為這項任務建造2臺可供飛行使用的儀器。
  • 壓力傳感器用於空氣品質大氣壓力監測系統
    大氣壓力是指地球上某個位置的空氣產生的壓力。地球表面的空氣受到重力的影響,從而產生大氣壓力。地球上方空氣層的密度是不相等,由於大氣壓力是由空氣的重力產生的,空氣柱在它上面的高度很小,密度也很小,所以離地面的距離越高,大氣壓力越低,地面附近的空氣密度越大。在正常情況下,每低於2千米,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氣壓力就會下降1毫米汞柱。
  • 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規範
    第二條本規範規定了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的設計和監測點位設置要求、環境空氣品質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的方法和技術要求以及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的管理和處理要求。  本規範適用於國家和地方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為確定環境空氣品質狀況,防治空氣汙染所進行的常規例行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活動。
  • 歐空局公布1億美元合同,什麼垃圾這麼貴?
    本月27日歐空局ESA與瑞士初創公司ClearSpace之間正式籤訂一項價值1.02億美元的合同,整個合同僅是清除一塊太空垃圾!從1957年人類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算起,63年來所有國家已經發射了超過8900顆衛星,部分因為人類主動控制進入大氣燒毀,或者軌道較低慢慢因為近地空間的空氣阻力墜入大氣層。哪兒來這麼多太空垃圾?
  • 衛星監測新冠肺炎期間的甲烷排放
    由於監測甲烷的重要性,SRON和GHGSat的研究團隊從2019年初就開始致力於探測甲烷熱點。SRON小組使用來自哥白尼Sentinel-5P衛星的數據來檢測全球範圍內的排放。然後,GHGSat小組利用來自GHGSat衛星的數據來量化排放量並將其歸因於世界各地的特定設施。
  • 歐空局成功發射最後四顆伽利略導航衛星,完成全球組網
    IT之家7月29日消息 本周,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搭載著最後四顆伽利略衛星在法屬蓋亞那的庫魯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至此,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完成組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歐盟研製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於1999年2月由歐洲委員會公布,歐洲委員會和歐空局共同負責。
  •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五年後發射特殊衛星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五年後發射特殊衛星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2月1日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當天與瑞士初創公司「清潔太空」(ClearSpace)籤署了總額為8600萬歐元的合同
  • 為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研製「千裡眼」
    9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承研的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高精度偏振掃描儀通過交付驗收評審。未來,兩臺精密儀器將安裝在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上,成為監測大氣環境質量的「千裡眼」。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中的科研衛星,是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 火星探測器下月即將發射,火箭爆發汙染問題,NASA宣布發射延後
    歐空局的這個探火計劃是為了尋找火星上的生物存在痕跡,源自於在2001年啟動的曙光女神計劃,本來準備在2011年就發射第一顆探測器,然而這個計劃再次發揮了搭夥過日子的弊端。,並且要加注劇毒的衛星燃料,並且要全面測試一次等待發射太空飛行器。
  • 馭星觀察 | 歐空局地面站網絡現狀及演變發展
    這兩套天線目前主要支持的任務包括CryoSat遙感衛星(用於觀測兩極地區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現象),Integral伽瑪射線天文衛星,Swarm系列三顆衛星(研究地球磁場)和哥白尼計劃哨兵系列對地觀測任務。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將包括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內的7顆衛星送入太空。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新華社發(任暉攝)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
  • 繪製汙染物分布圖|西雙版納州加密監測環境空氣品質
    按照雲南省生態環境廳掛牌督導西雙版納州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要求,為更好的監測2021年西雙版納州環境空氣品質,1月12日,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在西雙版納州選取了5輛計程車,安裝了車載顆粒物便攜監測設備。將通過計程車移動軌跡,對景洪市城區空氣品質開展移動實時在線監測,及時捕捉局部道路汙染源,繪製出城市道路汙染物分布圖,掌握區域大氣汙染分布和變化特徵,為城市道路監管提供科學的管理依據。據了解,除了安裝車載顆粒物便攜監測設備以外,省生態環境廳還將支持西雙版納州開展雷射雷達監測、固定加密監測、現場排查監測、衛星火點監測等工作,分析區域空氣品質變化趨勢。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從人力的嚴防死守,到利用各種監測預報手段,人類社會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其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天-空-地-海」的立體監測網絡,可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更為科學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並運行的海洋衛星中,就有海洋水色、海洋動力、海洋監視監測等多種類型,形成系列,組網「星座」。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NASA遠程收集和分析全球範圍內的衛星和地面數據,通過分析現有的長時序數據並資助相關前沿研究來幫助描繪和理解全球環境信號。持續觀測夜間地球空氣品質有助於提供直接實例,闡明地球系統如何應對人類行為變化。(圖片來源:NASA /科學可視化工作室)OMI自2004年首次發射以來持續測量空氣汙染物二氧化氮(NO2)總濃度。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項目實施以來,共上報秸稈焚燒、沙塵、大氣面源以及空氣重汙染等監測簡報與遙感報告幾百份,已在京津冀環保部門廣泛應用。他們所承擔的「北京地區空氣品質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從「面」上觀測空氣品質   衛星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在北京的應用始於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