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內源基因RNA沉默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1-01-17 科學網

 

在真核生物中,RNA沉默是一個具有核苷酸序列特異性的,能夠導致RNA降解、DNA甲基化、異染色質形成,以及蛋白翻譯抑制的調控機制。在植物中,誘發高效的RNA沉默還包括siRNA和甲基化在靶序列上的漂移、沉默信號在細胞間和整株植物的擴散並產生由信號誘導的RNA沉默(非自主性沉默)。植物中對報告基因(如GFP)以及植物非編碼基因沉默的分子機制和參與沉默的組分已十分清楚。但是,對植物如何調控和避免內源蛋白編碼基因的RNA沉默卻所知甚少。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惠珊課題組,利用早期已建立的一個可誘導的基因沉默系統,對植物內源基因非自主性RNA沉默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一個可誘導的外源沉默exo-IR序列(exo-Pdsi)可以誘導植物內源基因(PDS)的沉默,研究發現可誘導沉默植株PDS基因沉默只局限於局部被誘導組織和極少量系統葉片,PDS的沉默並不能傳遞到整個植株。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植物是通過依賴於DRD1-Pol V(Defective in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1-RNA)的DNA甲基化途徑,加強exo-IR的自我沉默,從而限制了內源基因發生因信號誘導引起的RNA沉默,實現了植物對編碼基因正常表達的一種自我保護。該研究同時也解釋了利用exo-IR序列作為內源編碼基因的沉默誘導子經常無法達到預期沉默效果,這一普遍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相關研究論文被《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於2011年7月在線發表。

 

《植物學期刊》審稿人認為:「此項工作,對於人們研究轉錄和轉錄後基因沉默途徑中,細胞自主性和非自住性作用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很有價值的信息。」「這是一篇很有趣的論文,文中利用一個聰明的轉基因系統來研究轉錄和轉錄後基因沉默,以及沉默漂移、信號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移動和感知等各方面的聯繫。所有這些都是被廣泛關注的重要論題,這篇文章首次通過對單一的沉默系統的研究將所有這些問題聯繫在一起。」(來源: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RNA控制核糖體基因的沉默
    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學院克雷格·皮卡爾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12月4日表示,他們在核仁顯性(nucleolar dominance)現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發現雜交植物或動物中整組親代核糖核酸RNA基因遭受沉默(被關閉)。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基因沉默跨代傳遞機制
    2020年6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威斯康星大學和中國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蟲體內的蛋白RDE-3將pUG尾巴添加到RNA幹擾(RNAi)和轉座子RNA的靶標上。
  • Cell:新基因沉默機制
    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不依賴於RNAi(RNA幹擾)的基因沉默機制,這為進一步揭示生物體中基因沉默的多樣化,以及功能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Cell雜誌上。
  • 講解擬南芥中表觀遺傳沉默與反沉默機制
    朱健康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解擬南芥中表觀遺傳沉默與反沉默機制   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3月19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朱健康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壇,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名為「
  • 植保所科學家揭示病毒抑制RNA沉默新機制
    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周雪平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李正和研究團隊在雙生病毒與植物互作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系統翔實的實驗證據揭示了雙生病毒編碼的一個致病因子通過調控植物內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禦寄主防衛反應的新機制。基因沉默(RNA沉默)是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重要防衛機制。目前已知植物病毒均編碼一個或多個RNA沉默抑制子,以抵抗寄主植物RNA沉默介導的防衛反應,但國際科學界對這些抑制子的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不依賴於RNAi的基因沉默機制被發現
    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不依賴於RNAi(RNA幹擾)的基因沉默機制,這為進一步揭示生物體中基因沉默的多樣化,以及功能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16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
  • 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沉默HIV病毒儲存庫新進展!
    考慮到全身給藥的可行性和臨床不良反應,我們將重點放在JAK抑制劑filgotinib上,為了研究filgotinib是否通過不同的機制抑制HIV-1的轉錄,研究使用了兩種已知的抑制HIV-1轉錄的藥物(DNA螺旋酶抑制劑螺內酯和IMPDH抑制劑黴酚酸(NCT03262441))作為陽性對照。
  • 特定蛋白與抑制劑作用能讓基因「沉默」
    該發現為研究人類和動物體內的同類基因沉默機制提供了通用模型,因為人體中也存在與TOPLESS類似的蛋白,這些蛋白與某些腫瘤形成有關,並能控制早期胚胎發育和神經元發育。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TOPLESS蛋白是一種輔助抑制劑,能和含有乙烯的抑制因子(即EAR轉錄抑制子)相互作用,在植物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證實ncRNA不僅能夠與DNA、蛋白質結合,還能夠通過鹼基配對與其他RNA結合形成複合體,參與基因轉錄及轉錄後調控,進而對基因的表達產生影響。RNA,siRNA)、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環狀核糖核酸(circular RNA,circRNA)在顱內動脈瘤致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獲進展
    敲除或抑制m6A相關的酶組分會導致重要的表型變化,如擬南芥胚胎滯育、人細胞凋亡、酵母配子發育缺陷,表明m6A可能是細胞內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飾。 2012年,高通量測序與抗體免疫沉澱相結合方法(MeRIP-seq或m6A-seq)的提出,使得大規模檢測m6A修飾成為可能。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研究介紹基因組編輯調控植物內源基因翻譯效率的實驗流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率先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uORF進行編輯,發現能夠顯著提高目標基因的翻譯效率,建立了利用基因組編輯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效率的新方法,相關成果於2018年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該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含轉基因成分的基因過表達植物,為作物育種及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術手段。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