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共情,但真正去了解一個人的感受是極端困難的一件事情。對於遭受創傷的弱勢群體和殘疾人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打破固有行為模式的勇氣和力量,而不是軟弱的同理心。不共情的相處模式對於其家庭成員來講,也有更好的療愈效果。
201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是一部值得N刷的電影。它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高位截癱的億萬富豪菲利普和出身貧民窟的黑人護理工德裡斯之間發生的那些讓人捧腹大笑之餘,又讓人潸然淚下的感人故事。這部電影一上映,就成了法國人最愛的電影之一。據統計,每四個法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因為這部電影走進電影院,豆瓣評分高達9.2分。
故事的兩位主人公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身份地位,學識教養,性格愛好。
但如此不搭的兩個人,偏偏就對了彼此的性子。在平日的相處中,這個「毫無同情心」,經常嘲笑打趣主主人的德裡斯喚醒了菲利普沉寂的心靈,讓其敞開心扉,重新找回了活著的意義,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而莽撞的德裡斯也在菲利普的指導下,從一個問題少年成長為一個成熟有擔當的男人。
我們對這段「奇緣」表示感動和驚嘆,感動緣分的奇妙,驚嘆命運對兩人如此不公但又如此眷顧。
因為接觸過許多弱勢群體,我也從菲利普和德裡斯的相處裡看到了一種全新的「不共情」的相處模式,這種不共情的相處模式帶給我許多啟發。
本文將從三方面講述這個問題。
1.遭受意外造成身體殘疾的人,他們的痛苦到底來自身體還是心靈?2.心理療愈是「共情」還是「不共情」?3.對於家裡有殘疾人,重症病人的家庭來說,「沒有同理心」的相處模式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01.菲利普說:我真正的殘疾不是坐在輪椅上,而是失去她。
影片中的富豪菲利普愛好極限運動,他在一次跳傘運動中發生了意外,撿回來一條命,卻造成了高位截癱,從頸椎以下變得毫無知覺,生活完全依靠護工護理。
他從一個上層社會的富豪變成了一個完全不能自理的殘疾人,人生遭受了重大打擊。所幸他有足夠的財富和地位,他的管家,廚師,司機,私人護理等很多傭人能夠照料他的生活;他的朋友和親屬也會給他辦音樂會,開畫展,滿足他的精神需求。
一切看起來都還不錯,菲利普也表現的如大家期盼的那樣,依舊保持著紳士風度,坦然地面對生活。
但是,他平靜的面孔下是一顆漸漸沉寂的靈魂。他受過的教養讓他把自己的痛苦深深的埋藏了起來。
很多人會說,一個好好的人忽然坐了輪椅,自然是痛苦的。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肉體的受傷固然疼痛,但尚可忍受,精神的痛苦卻難以療愈。
菲利普深藏的痛苦在於失去他的妻子。
菲利普對德裡斯說:「我真正的殘疾並不是坐在輪椅上,而是失去她。」
菲利普和他的妻子感情深厚,但是他的妻子卻早早離世。失去摯愛的痛苦讓他承受不住。他跳傘的那天,天氣十分的惡劣,他明知道這對於跳傘運動來說很可怕,但還是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想以此來排解心裡的苦悶。
他出了事故,頸椎骨折,高位截癱。如果說身體健全的他,還可以通過跳傘來宣洩心裡的苦痛。那麼受傷後已經身體不自由的他,連宣洩也做不到了。
人的心靈只能承擔一定數量的痛苦。如果痛苦達到無法承受的程度,就會逃逸到思想深處,給埋了起來。—— [美國]西德尼·謝爾頓
受傷後的菲利普在往後的許多年裡,就這樣把這種苦痛深深地埋藏著。
一個人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哪個更甚?
巴爾扎克曾說,有了精神上的痛苦,肉體上的痛苦就變得不足道了。
肉體上的痛苦可見,而精神上的痛苦卻是暗啞的,這種痛苦就像被菸嘴點燃的棉被,悄悄地燃著,不為人所知。但它底下的火苗卻在迅速地往外擴散,等到火勢拔地而起,棉被再也無藥可救。
所以我們時常會見到許多身體健康的人,因為忍受不了精神的折磨而選擇結束生命。相反,很多身體有殘缺的人卻頑強樂觀的活著。
菲利普的苦痛來自於他的精神上受的傷,如果看不到這一點,誰也沒有辦法幫到他,他只會在一日日的消沉中挨著,直到生命耗盡。
02.心理療愈是「共情」還是」不共情「?
共情(empathy),也稱神入、同理心,主要涉及的是對他人想法、情緒的體會和理解,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的能力。
在50多年前,心理治療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了「共情」的療愈方法。他指出如果治療師能夠設身處地地去理解病人的感受,就能夠給病人以切實的幫助。
但真正去了解一個人的感受是極端困難的一件事情。「共情」並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隻言片語的安慰,更多時候所表達的不是「同理心」,而是「同情」和「憐憫」。
就如同菲利普身邊所有的人一樣,他們覺得理應去理解菲利普的痛苦,理應去照顧他,順從他,滿足他,讓他儘量過得舒服一點。但這只是一種同情和憐憫,這樣的「共情」只能給菲利普一個固化的病態的生存環境。
直到黑人小夥子德裡斯走進他的生活,打破這種小心翼翼的平衡。
德裡斯起初並沒有想得到這份工作,他蹲了六個月的監獄,剛剛被釋放。他來應聘純粹是為了被拒絕,以拿到失業補助金。
他應聘的時候就大大咧咧地嘲諷了菲利普的幽默感,調戲了女助理。得到這份工作以後,他更是沒有好好幹活。
他在照顧菲利普穿防止肌肉萎縮的襪子時,大呼小叫地說:「天哪,這是女人穿的,我才不要給你穿這個。」
他為了知道菲利普是不是真的毫無知覺,用裝著熱水的水壺往他腿上倒!
他聽到菲利普半夜痛苦的呻吟聲,沒有聽從菲利普的指示,離開這裡並關上門。而是抱起了菲利普,把他放在輪椅上,推著他走上了凌晨的街道。
他給菲利普的輪椅裝上最大的馬達,讓他跑得快點!
他帶菲利普去飆車。
他給菲利普吸菸。
他甚至跟他高位截癱毫無知覺的主人討論起了性高潮,帶著他肆無忌憚地去「嫖」了一把。
影片中最讓我感觸的是德裡斯「幫」菲利普追女朋友。其實說是「幫」,不如說是粗魯的「趕鴨子上架」。他打破了菲利普一直以來寫信的方式,而是直接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他還把菲利普要寄給女筆友的照片,直接換成了他坐在輪椅上的照片,而不是受傷之前那個風度翩翩的菲利普。
這真的很冒犯,他絲毫沒有顧及身體已經殘缺的菲利普的想法,沒去想他該怎麼面對,會不會難堪。他更沒有認同菲利普所說的,只是想在精神上交個朋友的看法,而是讓他真正的追求這個女人。他的這些舉動遭到了菲利普的僕人和朋友的一致反對,他們警告德裡斯老實一點,他們讓菲利普趕緊解僱這個不靠譜的黑人!
而事實上,他們不知道,恰恰是德裡斯這種「沒有同理心」的做法,與菲利普一貫的生活模式形成了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讓菲利普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不一樣的活法。他開始願意傾訴他的痛苦,並且嘗試跟上節奏去改變自己。
這讓我想起美國作家伯內特的著作《秘密花園》裡面的科林少爺和小老太瑪麗。
10歲的科林少爺一直飽受「病痛」的折磨,他整日整日地躺在病床上,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他性格乖戾,脾氣暴躁,經常歇斯底裡的發脾氣,所有的僕人都戰戰兢兢地侍奉他,順從他,可他依然會悲傷的在半夜大哭。
直到壞脾氣的小老太瑪麗來到莊園。
10歲的瑪麗也是一個孤僻壞脾氣的小女孩。她失去了父母后來到姑父的莊園。她從來沒有為別人著想過,也沒有同情過任何人。因為她乖戾的性格,其他孩子都叫她「小老太瑪麗」。
同樣臭脾氣的科林和瑪麗相遇時,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爭吵。科林少爺衝她發脾氣,怨恨她不聽他的話,不來陪他。瑪麗也怒了,她不認為眼前這個病懨懨的小男孩有權利來幹涉自己愛做的事情。
科林罵她,她也跳著腳去罵科林,科林說自己要死了,她就衝科林吼:
「你這個自私的東西,你總是拿死誇耀自己,你死不了,換成一個好孩子我或許會相信,可是你是一個壞的不能再壞的壞孩子!人人都順著你,是因為他們把你看作一個快要死的可憐蟲!」
倔強的瑪麗絲毫沒有同情科林,而是憤怒地指出科林的傲慢無禮和膽怯無賴。
從來沒有見過有人敢這樣對科林說話,他身邊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服侍他,不讓他出門,不讓他下床,甚至不讓陌生人來看他以免嚇到他。
可是聽了瑪麗的怒罵,他在憤怒之餘,卻有了一絲悄然的快活。因為這次爭吵,他把埋在最心底的恐懼說了出來。他偷聽了大人的話,一直害怕自己會長出一個駝背,害怕自己很快就會死去,這讓他恐懼又自暴自棄。但現在,這種想法被瑪麗給斷然否定了!瑪麗說他沒有駝背,也不會死!而且重要的是,她的壞脾氣告訴自己,她沒有在敷衍他!
這樣的爭吵和衝突,給科林的生命掀開了嶄新的一頁。科林在這之後,愛笑了,能吃飯了,願意出門了,最後終於從輪椅上站了起了,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小男孩。
瑪麗和德裡斯很像。
德裡斯愛打趣人折騰人,瑪麗更是無所顧忌。但恰是他們的莽撞和沒有同理心,才會讓菲利普和科林放下防備,學會傾訴和改變。一旦舊的思想被美好的思想取代,力量也會像潮水一樣湧進他的軀體,讓他的生命發生改變。
「共情」還是「不共情」?
我們總是提倡要共情,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體會別人的情感,不要與人起衝突。這對於普通的人際關係來說或許有很大的好處,但對於殘疾人,身體和心靈都有創傷的人來說,卻顯得淺薄和敷衍。
德國著名的家族系統排列大師波特.海寧格就曾說過:我沒有同理心。他指出,很多時候在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從一開始就要打斷他們的描述,否定他們的問題。因為他們從一開始的行為模式就是病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重來,引導他們走上一條嶄新的路。
無疑,德裡斯正是無意中做到這一點,才喚醒了菲利普沉寂的靈魂,打開了一扇走向美好的門。
3,對於家裡有殘疾人,重症病人的家庭來說,「沒有同理心」的相處模式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據統計,截止2018年,我國的殘疾人數已經達到8500萬。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一個沉重的家庭。
一個家庭一旦遭遇變故,家庭成員遇到意外身體殘疾或者生了重病,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難的境地。除了生活的困難,更難以避免的是整個家庭情緒的受傷。
2001年,湖南臺當家花旦梁藝因為頸部脊髓海綿狀血管瘤破裂,五分鐘內全身癱瘓。儘管經過了很艱辛的治療,但這個前途無限的女孩還是沒有站起來。
病痛的折磨,戀人的離去,再也站不起來的絕望,讓她變得消沉。但更讓她難過的是,因為她,她的父母親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整個家裡瀰漫著讓人窒息和壓抑的氛圍。
她後來在自傳中寫到:「我以前不喜歡媽媽打牌。可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她能回到她喜歡的牌桌旁邊,回到她往昔的消遣裡去……父母克制地背著我爭吵時,是我最絕望的時候」。
心愛的女兒突遭變故,做父母的自然是心痛萬分。為了照顧女兒心情,他們處處小心翼翼,曾經的同學不敢再提,曾經主持過的節目不讓再看,她喜歡穿的裙子也藏了起來。即便爭吵,他們也會到另外的房間克制著放低聲音。
可是,這樣的體貼周到和克制,卻會讓一家人都陷入悲觀的情緒難以自拔,也讓梁藝更加的自責和難過。
親人之間,不需要刻意的「共情」,就會感同身受,甚至更痛苦,恨不得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說讓親人做到「沒有同理心」,好像很殘酷。但是對於受到創傷,身體不便的當事人來講,他所面對的全部世界幾乎就是家人,家人樂觀堅強,自會給他力量。家人消沉悲觀,他也難以釋放情緒,更別提走出出困境,開始新的生活。
即便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治療師有時都會被病人的情緒影響,那麼作為親人家人,更要注意不能讓自己太共情,否則極容易陷入悲觀愁苦的情緒裡面。這樣,整個家庭就很難走出來。
誠然,因為有愛,因為梁藝的堅強,一家人最終走出了那種悲苦的情緒,現在的梁藝也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我們真的希望,這個療愈的過程能夠再短一點,而不是全靠時間來磨平。
當遇到了變故,嘗試著先讓自己樂觀起來,變得有力量起來吧。不要只表達自己軟弱的同理心,什麼都變得小心翼翼。儘量讓家庭氛圍維持的像以前一樣,歡笑多一點,幽默多一點。鼓勵病人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怕他辛苦,不要怕他受傷害,讓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過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即便失敗了,也可以自嘲的對自己一笑,哦,我做不到這個。
我想,這樣的努力一定會帶來驚人的改變。
小結:
影片的最後,德裡斯給菲利普安排了一場約會,菲利普知道之後,沒有再像之前那次一樣逃離,而是勇敢的面對了。他看著窗外的德裡斯,德裡斯則酷酷地衝他擺手給他打氣。這一幕讓人感動,淚目,他們的生命終於有了更好的開始。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變故。如果說德裡斯和菲利普的相遇相知靠的是緣分,那我希望可以從裡面得到一些感悟和教訓,用自己的真誠和技巧,打磨一把鑰匙,打開那些緊閉的心門,療愈那些飽受創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