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工質推進引擎EmDrive可能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最大的發動機原理突破,它只需要輸入電能,即可產生源源不斷的推力,它不再需要工質的支持,省去了大量作為推進反作用力的工質!
從2003年問世以來,已經過去十幾年,當大家覺得這種發動機逐漸發展成熟並且不久將飛上天時,了解EmDrive原理與測試進度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保羅·薩特給了大家當頭一棒,他認為這種引擎已經徹底失敗!
2001年時英國航太工程師Roger Shawyer(羅傑·肖)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引擎,主體是一個微波發生器和一個純銅的錐形反射腔,據羅傑·肖稱,只要在空腔內部射入微波,就能在空腔底部方向上產生推力!他在2003年試驗時,產生了16毫牛頓的推力!
羅傑·肖
這項技術公開後引起了軒然大波!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動量守恆就像能量守恆一樣,它是無法被推翻的,比如現代交通工具,無論是汽車、飛機還是火箭,其前進原理都是動量守恆,儘管汽車會告訴你是摩擦力,但真正起作用還是作用與反作用力!
螺旋槳飛機將空氣向後拉,噴氣式飛機則向後噴氣,而飛向宇宙的火箭就更明顯了,直接衝燃燒室裡引出熾熱的火焰噴向後方,飛行器前進的速度也很容易算出來,向後排出的質量和速度乘積等於前進的速度和質量乘積,所以現代飛行器都挖空心思的提高排氣速度,引出設計衝壓發動機,氫氧發動機等等!
但現在有一種發動機居然可以不使用物質拋射,直接驅動飛行,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儘管它看起來動量不守恆,但還是滿足能量守恆定律,這讓科學家鬆了口氣!既然那麼神奇,那就研究一下吧!
EmDrive發展史
與其說是發展史,不如說就是驗證史!因為這個引擎的消息被傳開後,各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都紛紛驗證,其中就有我國西工大的楊涓教授,2010年楊教授帶領的團隊製作了EmDrive原型機,並且在真空下取得了2.5千瓦/720毫牛的推力!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這毫牛是不太小了,但事實上如果真的可以達到這個推力,那麼分分鐘將全面替代現在衛星上如火如荼的離子發動機,因為這效率對於空間推進的發動機來說實在是太優秀了!而且它不需要工質,而在土星軌道以內,只要有太陽能電池,那就有遠遠不斷的電能,你說這誘惑力有多大?
但比較可惜,楊教授也沒有重複出720毫牛的實驗結果,因此她認為此前的試驗存在問題,此後就不太有消息了。
NASA加入驗證團隊
2013年NASA在德州林頓·詹森太空中心對兩臺Cannae Drive進行為了期8天的實驗,並於2014年6月4日將實驗結果在美國航天航空學會(AIAA)第50屆聯合推進大會上發表。實驗數據顯示,28瓦的電力產生30至50微牛頓的推力
似乎這個數據和楊教授的有些類似,NASA工程師鮑爾·馬爾希稱Em Drive的推進機制並不是洛倫茲力,而在2015年7月,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馬丁教授在同樣測試時,測得了極其微小的推力,然而馬丁教授將其旋轉一個90度後,卻測得了一個更大的推力,這讓馬丁教授相信,實驗一定有某種幹擾,而且這個幹擾還有方向。
2016年楊娟團隊發表論文稱,電源和引擎同時置於測試臺上時有推力,但如果分離就沒有推力!2018年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馬丁教授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因此馬丁教授發表論文稱,Em Driv的推力來自供電線路切割地球磁場的磁力線所致,這就解釋了不同方向上推力不同的問題。
所以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保羅·薩特在談到該引擎的未來時,他的評價是「可以繼續做夢!」。
當然我們並不能將這種看似「異想天開」,卻有很多科學原理在內的設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開放的科學態度來對這種有理有據,能證偽的方式提出的種種方法,現代科學的發展就有很多就是建立在現有結果,再有理論的基礎上的!
當然這些探索過程並不耽誤人類的星辰大海事業的展開,就像哥倫布和達伽馬的環球航行,不都是揚帆起航嗎?現在有了各種推進引擎,這樣的人反而少了!那麼從現在開始飛向火星,有能用的發動機嗎?
有哪些現在就能用的發動機?
其實我們的選擇還真不多,火箭發動機是必然的,如果人類要飛向火星,那麼可能是上面級作為脫離地球軌道的推力,要麼飛船自身的不拋棄部分火箭提供推力,比如阿波羅登月飛船!
阿波羅登月飛船屁股後面的大火箭發動機
化學燃料火箭比衝比較低,無法長時間工作,因此人類前往火星的時間至少也得半年,而且下一次回來時還得2年之後,因為2年火星和地球才靠近一次,這化學燃料得省著用!
另一種能用的就是離子推進火箭了,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靜電式推,另一種是電磁式,利用的都是加速帶電粒子向後排氣的原理。前者離子排出速度很高,比衝極高,但靜電柵極的限制無法限制排氣密度,所以它推力很小,適合人造衛星提升軌道!
靜電加速離子發動機
另一種電磁式則比較容易提高增加密度,增加推力,但比衝降低(同樣質量的燃料用的時間少了),這種發動機比較適合載人火星探測或者木星等探測,至於所謂的比鄰星,還是算了吧,電磁式離子推進發動機(比如霍爾電推)成熟後,木星軌道內玩玩還是可以了!柯伊伯帶去一下估計也比較勉強!
如果要恆星際探索,必須要開發新體制發動機,比如核聚變引擎,甚至曲速引擎,當然後者就科幻了,核聚變引擎至少還能畫出大餅,而曲速引擎,還不知道在哪層天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