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破滅!最有希望的無工質推進引擎,被科學家判了死刑

2020-11-13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無工質推進引擎EmDrive可能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最大的發動機原理突破,它只需要輸入電能,即可產生源源不斷的推力,它不再需要工質的支持,省去了大量作為推進反作用力的工質!

從2003年問世以來,已經過去十幾年,當大家覺得這種發動機逐漸發展成熟並且不久將飛上天時,了解EmDrive原理與測試進度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保羅·薩特給了大家當頭一棒,他認為這種引擎已經徹底失敗!

EmDrive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的原理是怎麼樣的?

2001年時英國航太工程師Roger Shawyer(羅傑·肖)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引擎,主體是一個微波發生器和一個純銅的錐形反射腔,據羅傑·肖稱,只要在空腔內部射入微波,就能在空腔底部方向上產生推力!他在2003年試驗時,產生了16毫牛頓的推力!

羅傑·肖

這項技術公開後引起了軒然大波!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動量守恆就像能量守恆一樣,它是無法被推翻的,比如現代交通工具,無論是汽車、飛機還是火箭,其前進原理都是動量守恆,儘管汽車會告訴你是摩擦力,但真正起作用還是作用與反作用力!

螺旋槳飛機將空氣向後拉,噴氣式飛機則向後噴氣,而飛向宇宙的火箭就更明顯了,直接衝燃燒室裡引出熾熱的火焰噴向後方,飛行器前進的速度也很容易算出來,向後排出的質量和速度乘積等於前進的速度和質量乘積,所以現代飛行器都挖空心思的提高排氣速度,引出設計衝壓發動機,氫氧發動機等等!

但現在有一種發動機居然可以不使用物質拋射,直接驅動飛行,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儘管它看起來動量不守恆,但還是滿足能量守恆定律,這讓科學家鬆了口氣!既然那麼神奇,那就研究一下吧!

EmDrive發展史

與其說是發展史,不如說就是驗證史!因為這個引擎的消息被傳開後,各國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都紛紛驗證,其中就有我國西工大的楊涓教授,2010年楊教授帶領的團隊製作了EmDrive原型機,並且在真空下取得了2.5千瓦/720毫牛的推力!

可能很多朋友認為這毫牛是不太小了,但事實上如果真的可以達到這個推力,那麼分分鐘將全面替代現在衛星上如火如荼的離子發動機,因為這效率對於空間推進的發動機來說實在是太優秀了!而且它不需要工質,而在土星軌道以內,只要有太陽能電池,那就有遠遠不斷的電能,你說這誘惑力有多大?

但比較可惜,楊教授也沒有重複出720毫牛的實驗結果,因此她認為此前的試驗存在問題,此後就不太有消息了。

NASA加入驗證團隊

2013年NASA在德州林頓·詹森太空中心對兩臺Cannae Drive進行為了期8天的實驗,並於2014年6月4日將實驗結果在美國航天航空學會(AIAA)第50屆聯合推進大會上發表。實驗數據顯示,28瓦的電力產生30至50微牛頓的推力

似乎這個數據和楊教授的有些類似,NASA工程師鮑爾·馬爾希稱Em Drive的推進機制並不是洛倫茲力,而在2015年7月,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馬丁教授在同樣測試時,測得了極其微小的推力,然而馬丁教授將其旋轉一個90度後,卻測得了一個更大的推力,這讓馬丁教授相信,實驗一定有某種幹擾,而且這個幹擾還有方向。

2016年楊娟團隊發表論文稱,電源和引擎同時置於測試臺上時有推力,但如果分離就沒有推力!2018年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馬丁教授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因此馬丁教授發表論文稱,Em Driv的推力來自供電線路切割地球磁場的磁力線所致,這就解釋了不同方向上推力不同的問題。

所以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保羅·薩特在談到該引擎的未來時,他的評價是「可以繼續做夢!」。

飛向星辰大海,我們還有哪些引擎可以使用?

當然我們並不能將這種看似「異想天開」,卻有很多科學原理在內的設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開放的科學態度來對這種有理有據,能證偽的方式提出的種種方法,現代科學的發展就有很多就是建立在現有結果,再有理論的基礎上的!

當然這些探索過程並不耽誤人類的星辰大海事業的展開,就像哥倫布和達伽馬的環球航行,不都是揚帆起航嗎?現在有了各種推進引擎,這樣的人反而少了!那麼從現在開始飛向火星,有能用的發動機嗎?

有哪些現在就能用的發動機?

其實我們的選擇還真不多,火箭發動機是必然的,如果人類要飛向火星,那麼可能是上面級作為脫離地球軌道的推力,要麼飛船自身的不拋棄部分火箭提供推力,比如阿波羅登月飛船!

阿波羅登月飛船屁股後面的大火箭發動機

化學燃料火箭比衝比較低,無法長時間工作,因此人類前往火星的時間至少也得半年,而且下一次回來時還得2年之後,因為2年火星和地球才靠近一次,這化學燃料得省著用!

另一種能用的就是離子推進火箭了,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靜電式推,另一種是電磁式,利用的都是加速帶電粒子向後排氣的原理。前者離子排出速度很高,比衝極高,但靜電柵極的限制無法限制排氣密度,所以它推力很小,適合人造衛星提升軌道!

靜電加速離子發動機

另一種電磁式則比較容易提高增加密度,增加推力,但比衝降低(同樣質量的燃料用的時間少了),這種發動機比較適合載人火星探測或者木星等探測,至於所謂的比鄰星,還是算了吧,電磁式離子推進發動機(比如霍爾電推)成熟後,木星軌道內玩玩還是可以了!柯伊伯帶去一下估計也比較勉強!

如果要恆星際探索,必須要開發新體制發動機,比如核聚變引擎,甚至曲速引擎,當然後者就科幻了,核聚變引擎至少還能畫出大餅,而曲速引擎,還不知道在哪層天上飛!

相關焦點

  • 「無工質引擎」測試成功?
    「無工質引擎」指不使用推進劑、不噴射尾氣就能產生推力的發動機,如果這種聽上去違背物理學原理的設備真的可以被研發出來,那麼就可以解決火箭的運載效率問題,從而實現人類的星際旅行。 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
  • 超空間引擎、曲速和《三體》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哪個最容易實現?
    這三種都是在科幻大片和小說經常出現的引擎,無論是超空間引擎還是曲速引擎,以及獲得「星雲獎」的《三體》中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這些聽名字就是高大上的技術,哪種最容易實現?哪種的推進效率最高?《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是什麼東西,真的是無工質嗎?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是噱頭還是突破?
    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噱頭還是突破
    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噱頭還是突破-新華網
    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超空間引擎,兩者有何差別?哪個更易實現?
    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曲速引擎,哪種更易被人類使用?《三體》這本小說的出現,深受年輕人喜愛,同時獲得了很多大獎,讓大家對宇宙有了一個重新的定義,這本小說描述了劉慈欣個人的主觀看法,書中曾經提到過無工質核聚變引擎,我們只看它的名字,能夠猜測製造這一工具程序非常繁瑣。
  • 三體成真:NASA文件洩密EM無工質引擎確實可行
    EM引擎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科學家RogerShawyer提出,並於2003年完成了原型機的設計。一直以來,EM引擎吸引了廣泛的關注,同時也備受爭議。   EM引擎屬於一種無工質引擎,推進原理大體是這樣的:用電力在密閉的錐形腔內產生微波,微波在腔內來回反射,在兩端產生的推力差即可作為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原理圖如下:    對於無工質引擎,三體迷們應該不陌生。
  • 論文通過評審 NASA無工質引擎真要出現?
    【觀察者網綜合】對於無工質引擎,三體迷們應該不陌生。《三體》小說中,章北海將人類航天技術的方向引向無工質型核聚變引擎,最終,人類才得以在三體人入侵地球之前研製出具備星際航行能力的飛船。常規推進方式的宇宙飛船速度是有上限的,如果人類想要探索太陽系的外層空間或是飛抵其他星系,就需要引擎能在不消耗推進劑的情況下產生推力。
  • 「不可的」無燃料電磁引擎EMDrive或許已得到合理解釋
    「不可的」無燃料電磁引擎EMDrive或許已得到合理解釋。EMdrive或許能夠得到工程應用,無工質推進的電磁引擎EMDrive,並沒有違反物理定律。  Drive的合理解釋是,在麥克斯韋妖的技術上,外加一個磁場、電場、變化的電磁場、能勢場(如重力場)或其他非物質的可以作用到高低速粒子的作用力(在無工質推進工況下是這樣)。也可以加一個外在物質,作用於高低速粒子(如化學能加粒子的驅動、即化學火箭)。其中無工質推進中,利用這個原理推進的引擎,我在這裡定義為LY引擎(lightyear drive)。
  • 姬揚:無工質引擎?NASA,多少扯淡假汝之名!
    早就聽說過無工質引擎,但並沒有在意:推翻了動量守恆原理,真·民科!好吧,又多了幾個民科,so what? who cares? 沒想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來蹚渾水,據說經過幾年的同行評議,文章終於發表了。這樣一來,不僅民科嗨了,各種裝懂不懂的科學新聞和科普文章也來湊熱鬧了。
  • 《三體》航天考(二):令人神往的無工質推進
    在現實中,受控核聚變的常用方式有兩種,對應這兩種方式,工程師提出了兩種核聚變火箭發動機方案,它們各有優劣:(1)、磁約束聚變發動機磁約束聚變也叫做持續性聚變,是將核燃料變成數百萬度的高溫等離子體,使原子核活躍到能相互碰撞。
  • 《三體》航天考:太空電梯無工質推進終極曲率驅動
    這時,在推進方式的選擇上,航天界出現了分歧,航天實力派主張發展工質推進飛船。航空母艦指揮官出身的中國太空軍軍官章北海認為,在強大的三體艦隊面前,人類艦隊採用工質推進就是死路一條,太陽系將變成威海衛,人類太空軍將成為第二個北洋水師。最終他單槍匹馬,用一種有爭議的獨特方式解決了這一分歧,航天科研人員終於沿著無工質推進飛船的路徑前進了。
  • 假如一個科學家殺了一個人判他死刑人類要遲滯一百年還要不要判刑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離不開科學家傑出的貢獻。科學家們為這個社會付出一生把畢生的心血都付出在革命事業上,現在許多高科技都是離不開科學家的發明的!他們是這個社會上的精英。想要培養一個科學家很不容易,畢竟科學家不是說培養一個就能培養一個的,他們都是經過後天的努力成為如今真正有才華的科技人才。 科學畢竟是凡人他們不是神仙,所以他們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
  • 地球「親哥」克卜勒452b位於宜居帶中,為何突然被科學家判了死刑
    文/行走天涯地球的「親哥」克卜勒452b位於宜居帶中,為何突然被科學家判了死刑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很努力的提高文明,為的就是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能夠離開地球,去往遙遠的星際時空,而又因為人類發展速度過快,
  • 一個被物理學家遺忘的理論或許可以解釋無工質引擎的工作原理
    【每日科技網】 自從無工質引擎(以下縮寫為EM)第一次登上了新聞頭條,物理學家和眾多科學愛好者們就疑慮重重。EM產生助推力的方式,看起來十分可疑——按照牛頓第三定律,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現在,物理學家終於想出了一個備選的解釋方案。
  • 大學教授判死刑給社會帶來的警示?
    大學教授判死刑給社會帶來的警示?明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六回有這樣一句話:「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一個人如果犯了貪婪之心,必定會走上不歸之路,因為貪心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但對於人性來講,人的私慾是很難得到控制。
  • 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侵害未成年人重大犯罪該判死刑的毫不手軟
    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侵害未成年人重大犯罪該判死刑的毫不手軟 羅沙/@新華視點 2021-01-11 10:28
  • 揭開電磁驅動引擎的面紗:70天到達火星
    然而,化學推進技術也存在明顯的問題,譬如,化學燃料大多有毒、安全性不好、對環境有汙染、能量密度偏低、火箭飛行時自身要攜帶大量燃料,導致其有效載荷能力弱、推進效費比小、加速性或速度增量不足等。所以,即使是使用當今最有效的化學推進技術,也難以滿足目前某些航天與飛彈發射、深空探測以及星際旅行等任務的需求。除了化學推進技術外,還有非化學推進技術。
  • 我國研發無需燃料的「無工質發動機」,3小時到月球60天到火星
    相信看過三體的都不陌生一個情節,裡面章北海為了讓國家從有工質發動機,到無工質的跨越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終給人類保留了一絲火種。然而現實世界我們的科學家則非常有先見。近日中國的無工質發動機在真空實驗室取得重大成果。在毫無能量輸出的情況下,把一個物體成功向前推進了頭髮絲那麼長一節。無工質究竟是什麼呢?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 矽谷精英回國一年記——是希望,還是希望破滅?
    回國一年後,這群人的故事發生了轉折:有些人找到希望,一步登天;有些人希望破滅,無功而返。 「22歲出國之後沒有見過北京的春天和秋天。結果真的回去了,倒不適應了,像個局外人。」2018年夏天,在擔任中國一家知名獨角獸公司技術總監不到一年後,36歲的張昂打包行李回到了他熟悉又陌生的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