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工質引擎」測試成功?

2020-12-04 SZNEWS

「無工質引擎」指不使用推進劑、不噴射尾氣就能產生推力的發動機,如果這種聽上去違背物理學原理的設備真的可以被研發出來,那麼就可以解決火箭的運載效率問題,從而實現人類的星際旅行。

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羅達爾的原始文章隨後被刪除,但《國際財經時報》9月初繼續報導說,相關消息已經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一位發言人證實。11月,美國《連線》雜誌等歐美媒體以及一些中文媒體也開始跟進對事件的報導。

爭議不斷

「無工質引擎」概念最早由英國研究人員羅傑·肖耶於十幾年前提出。火箭的推進劑又被稱為工質,「無工質引擎」顧名思義就是不使用推進劑、不噴射尾氣就能產生推力的發動機。肖耶發明的「無工質引擎」原型機被命名為EmDrive,其形狀是一個缺頂圓錐體,好像一個喇叭,據稱讓微波在這個形狀奇特的共振腔裡來回反彈就能產生推力。這聽起來是一個違反經典物理學牛頓第三定律的存在,提出後引發了巨大爭議和源源不斷的討論。

目前人類航天活動的基礎運載工具仍是火箭,通過燃燒推進劑、噴射出高速尾氣來獲得推力。這種技術幫助人類完成了登月等諸多壯舉,但遠遠不能滿足星際旅行的要求。

如果「無工質引擎」真的像其研發人員所聲稱的那樣,不使用或僅使用很少的推進劑就能持續產生推力,那麼它就可以解決火箭的運載效率問題,從而實現人類的星際旅行。

是否靠譜?

根據《國際財經時報》的報導,「無工質引擎」原型機目前的成績是利用幾十瓦的輸入功率可以產生幾十微牛頓的推力。這個數值非常小——地面上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是9.8牛頓,而1微牛頓是百萬分之一牛頓。

當然,如果這個實驗結果是真的,大小根本不是問題,將來自然有辦法實現應用。問題在於,雖然原型機的開發者說它不違反牛頓第三定律、也不違反動量和能量守恆等其他物理學定律,但它的工作原理到底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比較高大上的解釋包括輻射壓力、量子真空等,但也有令人沮喪的解釋,比如實驗設計不合理、測量誤差等。至於「打破牛頓定律的無相互作用推進」就算了——物理定律並非神聖不可侵犯,但是天大的突破就得有天大的證據,現在還差得遠。

那麼,報導中提到的「通過同行評議」不能代表足夠權威嗎?「通過同行評議」是由獨立科學家羅達爾在論壇上爆出的,在論文正式發表在學術刊物上之前並不算數。再進一步說,不同學術刊物的重要性及權威性相差甚遠,「一個也許值得探討的有趣發現」與「一個將顛覆世界的革命性突破」之間還隔著好多個諾貝爾獎。

如果以EmDrive為關鍵詞,到《自然》《科學》等歐美最權威學術期刊或《新科學家》《科學美國人》等歐美著名科普雜誌網站上進行搜索可以發現,截至目前《自然》網站壓根兒沒提到過它;《科學》網站只有一條今年9月的簡短網摘,不是正式內容;《新科學家》網站在一篇近期評論中說,「如果什麼事情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它大概就不是真的」;《科學美國人》網站只在「一周物理學回顧」的網摘欄目裡提到過幾次,收錄的網文都對EmDrive充滿懷疑,其中一篇乾脆以此為例教讀者辨認「偽科學」,主要罪名是實驗結果不顯著,可信度不高。總的來說,主流學術雜誌對EmDrive仍是持懷疑態度。(據新華社電)

相關焦點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是噱頭還是突破?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 張瑩)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噱頭還是突破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 張瑩)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噱頭還是突破-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 張瑩)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三體成真:NASA文件洩密EM無工質引擎確實可行
    EM引擎屬於一種無工質引擎,推進原理大體是這樣的:用電力在密閉的錐形腔內產生微波,微波在腔內來回反射,在兩端產生的推力差即可作為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原理圖如下:    對於無工質引擎,三體迷們應該不陌生。
  • 超空間引擎、曲速和《三體》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哪個最容易實現?
    這三種都是在科幻大片和小說經常出現的引擎,無論是超空間引擎還是曲速引擎,以及獲得「星雲獎」的《三體》中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這些聽名字就是高大上的技術,哪種最容易實現?哪種的推進效率最高?《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是什麼東西,真的是無工質嗎?
  • 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超空間引擎,兩者有何差別?哪個更易實現?
    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曲速引擎,哪種更易被人類使用?《三體》這本小說的出現,深受年輕人喜愛,同時獲得了很多大獎,讓大家對宇宙有了一個重新的定義,這本小說描述了劉慈欣個人的主觀看法,書中曾經提到過無工質核聚變引擎,我們只看它的名字,能夠猜測製造這一工具程序非常繁瑣。
  • 最有希望的無工質推進引擎,被科學家判了死刑
    無工質推進引擎EmDrive可能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最大的發動機原理突破,它只需要輸入電能,即可產生源源不斷的推力,它不再需要工質的支持,省去了大量作為推進反作用力的工質!而且它不需要工質,而在土星軌道以內,只要有太陽能電池,那就有遠遠不斷的電能,你說這誘惑力有多大?
  • 論文通過評審 NASA無工質引擎真要出現?
    【觀察者網綜合】對於無工質引擎,三體迷們應該不陌生。《三體》小說中,章北海將人類航天技術的方向引向無工質型核聚變引擎,最終,人類才得以在三體人入侵地球之前研製出具備星際航行能力的飛船。常規推進方式的宇宙飛船速度是有上限的,如果人類想要探索太陽系的外層空間或是飛抵其他星系,就需要引擎能在不消耗推進劑的情況下產生推力。
  • 姬揚:無工質引擎?NASA,多少扯淡假汝之名!
    早就聽說過無工質引擎,但並沒有在意:推翻了動量守恆原理,真·民科!好吧,又多了幾個民科,so what? who cares? 沒想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來蹚渾水,據說經過幾年的同行評議,文章終於發表了。這樣一來,不僅民科嗨了,各種裝懂不懂的科學新聞和科普文章也來湊熱鬧了。
  • 一個被物理學家遺忘的理論或許可以解釋無工質引擎的工作原理
    【每日科技網】 自從無工質引擎(以下縮寫為EM)第一次登上了新聞頭條,物理學家和眾多科學愛好者們就疑慮重重。EM產生助推力的方式,看起來十分可疑——按照牛頓第三定律,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現在,物理學家終於想出了一個備選的解釋方案。
  • 英媒: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驅動引擎 若成功可70天抵火星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電磁驅動,由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 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 《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英媒: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驅動引擎,若成功可70天抵火星
    2000年左右,英國工程師羅傑·肖耶提出EM引擎這一概念時就飽受質疑,因為它似乎違反了牛頓第三定律。火箭升空需要推進力,然而,EM引擎的外界沒有任何作用力,「憑空」產生了前進的推動力。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羅傑·肖耶等人試圖從不同角度解釋其產生推力的原理,但均未被廣泛認可。正因此,這一聽起來就很玄幻的技術很長時間沒有引起主流學術圈的注意。直到中國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楊涓教授開始跟蹤這一技術。
  • 「不可的」無燃料電磁引擎EMDrive或許已得到合理解釋
    「不可的」無燃料電磁引擎EMDrive或許已得到合理解釋。EMdrive或許能夠得到工程應用,無工質推進的電磁引擎EMDrive,並沒有違反物理定律。  Drive的合理解釋是,在麥克斯韋妖的技術上,外加一個磁場、電場、變化的電磁場、能勢場(如重力場)或其他非物質的可以作用到高低速粒子的作用力(在無工質推進工況下是這樣)。也可以加一個外在物質,作用於高低速粒子(如化學能加粒子的驅動、即化學火箭)。其中無工質推進中,利用這個原理推進的引擎,我在這裡定義為LY引擎(lightyear drive)。
  • 英媒稱中國在天宮二號測試電磁引擎 可70天抵火星
    資料圖:由羅傑·肖開發測試的EM引擎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簡稱,指的是一種全新的驅動方式相比傳統引擎,EM引擎有著脫胎換骨的進步。此次中國在這項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引起了外媒極大的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12月20日報導,中國已經開發出了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每日郵報》預計,如果EM引擎能夠成功投入實際運用,人類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
  • 中國在太空測試電磁引擎 若成功到火星只需10周
    參考消息網12月26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科學家聲稱,他們已經製造出了「不可能的」無反作用力引擎的工作樣機,並且表示已經在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上對其進行軌道測試。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20日報導,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個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似乎證明他們已成功開發出電磁驅動引擎(EmDrive)技術後,這種革命性的無燃料引擎技術在最近引發了爭議。據稱,如果這種不符合物理學常識的概念成為現實,這一引擎可以讓人類在10周時間內到達火星。
  • 中國稱成功製造出「無燃料引擎」EmDrive 有望應用於衛星系統
    中國科學家稱他們已經製造出「無燃料引擎」的可用雛形,正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軌道中進行測試,他們計劃將其儘快用於衛星系統。       這種全新的名為EmDrive的引擎不需要燃料,而是通過在空腔內反射微波來獲得推力,這個機制引起了轟動,因為它與物理法則相悖。       EmDrive引擎最近引發了爭論,美國宇航局(NASA)的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他們可能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如果這種違背物理學法則的理論變成現實,那麼製造出的引擎只需10周就可以將人類帶到火星。
  • 我國研發無需燃料的「無工質發動機」,3小時到月球60天到火星
    相信看過三體的都不陌生一個情節,裡面章北海為了讓國家從有工質發動機,到無工質的跨越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終給人類保留了一絲火種。然而現實世界我們的科學家則非常有先見。近日中國的無工質發動機在真空實驗室取得重大成果。在毫無能量輸出的情況下,把一個物體成功向前推進了頭髮絲那麼長一節。無工質究竟是什麼呢?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 天宮二號測試無燃料EM引擎獲突破
    天宮二號測試無燃料EM引擎, 10周可達火星)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由知社學術圈原創編譯。
  • GE成功測試全球最大的噴射引擎GE9X
    除了飛機的容量之外,提供動力的引擎也需要變得更厲害,其中 GE Aviation 則非常樂意成為業界的領先者。他們最近成功測試全球最大型的噴射引擎 GE9X,它的寬度有如波音 737 一樣,裡頭放有直徑達 3.4 米的大型前葉式扇葉。
  • NASA無工質引擎實驗的謠言&真相
    事實上,這個引擎必須非常優秀,以至於它要能在不消耗推進劑的情況下產生推力。 沒錯:如果我們想要在4小時內飛到月球或是在2個月內飛到火星,我們將需要擁有一種不需要火箭燃料的火箭引擎。 這正是射頻共振腔推進器,又名「EmDrive」(相對性推進器)背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