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通過評審 NASA無工質引擎真要出現?

2020-11-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綜合】對於無工質引擎,三體迷們應該不陌生。《三體》小說中,章北海將人類航天技術的方向引向無工質型核聚變引擎,最終,人類才得以在三體人入侵地球之前研製出具備星際航行能力的飛船。常規推進方式的宇宙飛船速度是有上限的,如果人類想要探索太陽系的外層空間或是飛抵其他星系,就需要引擎能在不消耗推進劑的情況下產生推力。

美國科學家日前稱,不需要任何推進燃料,也沒有任何排放物的引擎EmDrive已經有了一臺原型機,它可以把電能轉化為微波,並使之在一個密閉錐形金屬腔內來回反彈,從而產生推力,測試表明,其推力可以達到太陽帆的100多倍。

上周六,一篇外洩的論文顯示,科學家正在研發無工質微波引擎EmDrive的原型機。如今該論文終於通過了同行評審,將於12月正式發表在美國航空航天協會(AIAA)的《推進與動力期刊》上。論文中介紹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雄鷹工作實驗室(Eagleworks Laboratories)開展的一系列成功測試,正式版本刪除了早先洩漏的版本中列出的試圖解釋實驗結果的更多理論。

傳統的火箭引擎都遵守牛頓第三定律:要產生一個向前的推力,則需要同等的反向推力。工質是火箭向後方高速噴射的大量物質,無工質引擎什麼都不射出,於是就打破了牛頓第三定律。因此這項研究充滿爭議與謎團。

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降低太空航行的成本、提高飛行速度,增強我們的太空探索能力。

這篇洩露論文所描述的EmDrive由一個密閉的錐形銅質腔體組成,而微波就在它的內部來回反彈。

該系統可以產生每千瓦1.2毫牛頓的推力,比霍爾離子推進器的功率小得多,後者的推力高達每千瓦60毫牛頓。

EmDrive引擎最初由英國研究人員羅傑·肖耶爾(Roger Shawyer)於十幾年前發明。該引擎的原理是,讓光子微波在密閉的錐體內部反彈,從而在錐體較細的一端產生推力,推動宇宙飛船向前飛行。但從牛頓的運動學第三定律來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任何運動都會產生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而EmDrive引擎不會向外噴射任何廢料。(可以聯想一下火箭,它們就是通過高速噴出氣體和其它物質獲得前進的推力的。)

羅傑·肖耶爾(Roger Shawyer)

據悉,EmDrive引擎只需十周就能將人類送上火星,但專家此前一直認為該想法不可能成真,因為它違反了基本物理定律。但這支由NASA詹森航空中心的哈羅德·懷特(Harold White)帶領的研究團隊的確檢測到了微弱的推力。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該設備在真空中的表現進行了測試,研究人員分別選擇了40、60和80瓦的輸入功率,結果發現它分別產生了高達58、128和119微牛頓的推力。基於這些結果,研究人員估計,如果他們提升輸入功率,這種神奇裝置將能產生每千瓦近1.2毫牛頓的推力。

「前進時、後退時和靜止時的推力數據顯示,該系統可以產生每千瓦1.2毫牛頓(正負波動0.1)的推力,十分接近該系統在空氣中運行的平均性能」。懷特與同事們在論文中指出,這一推力高達太陽帆的100多倍。

作為對比,霍爾效應推進器(Hall thruster)——這是目前正在研發當中的最強大推進器之一,其推力源自噴射等離子體——能夠產生每千瓦60毫牛頓的推力。

與太陽帆類似,EmDrive引擎不需要任何推進劑,採用該推進系統的宇宙飛船可通過太陽能帆板產生所需的微波。因此,EmDrive引擎可以大大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提高飛行速度,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宇宙。

「問題是,此次實驗的觀測結果究竟是真是假。」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的物理學家吉姆·伍德瓦德(Jim Woodward)表示,「我知道保羅·馬奇(Paul March,該項目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做了嚴謹細緻的工作,說實話,我覺得他們的實驗結果或許真能說明一些問題。」

「但他們的觀測結果無法用他們提出的理論來解釋。那麼,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此前研究人員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量子真空理論,即微波在空腔中會將虛粒子推開,從而產生推力;另一種解釋則是,微波輻射會作用於引擎內壁,從而產生推力。但伍德瓦德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均違背了物理定律。

相關焦點

  • 三體成真:NASA文件洩密EM無工質引擎確實可行
    EM引擎屬於一種無工質引擎,推進原理大體是這樣的:用電力在密閉的錐形腔內產生微波,微波在腔內來回反射,在兩端產生的推力差即可作為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原理圖如下:    對於無工質引擎,三體迷們應該不陌生。
  • 「無工質引擎」測試成功?
    「無工質引擎」指不使用推進劑、不噴射尾氣就能產生推力的發動機,如果這種聽上去違背物理學原理的設備真的可以被研發出來,那麼就可以解決火箭的運載效率問題,從而實現人類的星際旅行。 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是噱頭還是突破?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 張瑩)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噱頭還是突破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 張瑩)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焦點科普:「無工質引擎」:噱頭還是突破-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 張瑩)近日,中外媒體出現新一輪關於「無工質引擎」的討論。引爆這輪討論的全球在線金融報紙《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英國版早前報導說,一位名為何塞·羅達爾的獨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個空間論壇上披露,美國航天局下屬「鷹工廠」實驗室對「無工質引擎」開展了一系列成功測試,相關論文已經通過同行評議,不久將在美國航空航天學會主辦的《推進與動力雜誌》上刊發。
  • NASA發論文打破牛頓定律
    「不可能」的 EmDriveEmDrive最早於2001年由英國航空工程師羅傑·肖爾 (Roger Shawyer) 設計,概括起來講就是一種無工質 (propellantless2001 年肖爾曾經獲得英國政府四萬五千英鎊的資助,成功驗證了 EmDrive 的理論,但是當時他的研究成果並沒有通過同行評審 (peer review) 的驗證,而且試驗結果只產生了 0.016 牛的推力,這個數字太低甚至都無法排除儀器誤差的因素。
  • 翟天臨曾很擔心博士論文「盲審」,然而「雙盲」評審順利通過?
    在質的方面,博士論文要證明作者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其博士論文還得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不得不說,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不是隨意就可以達到的。翟博士是如何達到的?這正是許多博士在讀之人迷惑不解的,也是引起此番風波的主要原因。
  • 超空間引擎、曲速和《三體》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哪個最容易實現?
    這三種都是在科幻大片和小說經常出現的引擎,無論是超空間引擎還是曲速引擎,以及獲得「星雲獎」的《三體》中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這些聽名字就是高大上的技術,哪種最容易實現?哪種的推進效率最高?《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推進引擎是什麼東西,真的是無工質嗎?
  • 姬揚:無工質引擎?NASA,多少扯淡假汝之名!
    早就聽說過無工質引擎,但並沒有在意:推翻了動量守恆原理,真·民科!好吧,又多了幾個民科,so what? who cares? 沒想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來蹚渾水,據說經過幾年的同行評議,文章終於發表了。這樣一來,不僅民科嗨了,各種裝懂不懂的科學新聞和科普文章也來湊熱鬧了。
  • NASA小行星探測任務Psyche通過關鍵設計評審,2022年發射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文章來源:space網站原作:Mike Wall翻譯:許永建校對:牧夫天文校對組編排:彩虹海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原文連結:https://www.space.com/nasa-psyche-asteroid-mission-design-review.html
  • 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超空間引擎,兩者有何差別?哪個更易實現?
    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曲速引擎,哪種更易被人類使用?《三體》這本小說的出現,深受年輕人喜愛,同時獲得了很多大獎,讓大家對宇宙有了一個重新的定義,這本小說描述了劉慈欣個人的主觀看法,書中曾經提到過無工質核聚變引擎,我們只看它的名字,能夠猜測製造這一工具程序非常繁瑣。
  • 寧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 相似度超40%不得通過評審
    新華社銀川4月13日電(記者艾福梅)記者13日從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為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寧夏探索推動職稱制度改革。在論文方面,降低數量、提高質量,加大職稱論文審查力度,相似度超過40%不得通過相關職稱評審。
  • 《三體》航天考(二):令人神往的無工質推進
    《三體2》這樣描述了磁約束聚變發動機試驗失敗的場景:在人類太空艦隊的發展方向確定為無工質輻射推進後,大功率反應堆開始進行太空實驗。這時地面上的人們常常能看到三萬公裡的高空發出炫目的光芒。這被稱作「核星」的光芒是失控的聚變堆失控產生的。核星爆發並不是聚變堆發生爆炸,只是反應器的外殼被核聚變產生的高溫燒熔了,把聚變核心暴露出來。
  • 最有希望的無工質推進引擎,被科學家判了死刑
    無工質推進引擎EmDrive可能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最大的發動機原理突破,它只需要輸入電能,即可產生源源不斷的推力,它不再需要工質的支持,省去了大量作為推進反作用力的工質!而且它不需要工質,而在土星軌道以內,只要有太陽能電池,那就有遠遠不斷的電能,你說這誘惑力有多大?
  • SCI論文評審,如何做好同行評議
    首先,要尊重作者的汗水與努力,多數學者的學術生涯都經歷過數不勝數的拒稿、大修、小修,內心悽涼只有同行理解;而,另外一方面要確保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價值,這也是每個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一般來說,如果文章能夠通過兩三名同行的評議,就基本可以發表了,但是,如果評審人出現疏失,不正確的結論影響學界,有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學術論文評審人責任重大。
  • 一個被物理學家遺忘的理論或許可以解釋無工質引擎的工作原理
    【每日科技網】 自從無工質引擎(以下縮寫為EM)第一次登上了新聞頭條,物理學家和眾多科學愛好者們就疑慮重重。EM產生助推力的方式,看起來十分可疑——按照牛頓第三定律,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現在,物理學家終於想出了一個備選的解釋方案。
  • 《三體》航天考:太空電梯無工質推進終極曲率驅動
    核聚變發動機,工質or非工質?在物理學基礎研究被三體人鎖定、基礎理論無法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只能根據各學科現有發展情況確定指標參數,推測人類可能達到的各種技術層次。這時,在推進方式的選擇上,航天界出現了分歧,航天實力派主張發展工質推進飛船。航空母艦指揮官出身的中國太空軍軍官章北海認為,在強大的三體艦隊面前,人類艦隊採用工質推進就是死路一條,太陽系將變成威海衛,人類太空軍將成為第二個北洋水師。最終他單槍匹馬,用一種有爭議的獨特方式解決了這一分歧,航天科研人員終於沿著無工質推進飛船的路徑前進了。
  • 我國研發無需燃料的「無工質發動機」,3小時到月球60天到火星
    相信看過三體的都不陌生一個情節,裡面章北海為了讓國家從有工質發動機,到無工質的跨越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終給人類保留了一絲火種。然而現實世界我們的科學家則非常有先見。近日中國的無工質發動機在真空實驗室取得重大成果。在毫無能量輸出的情況下,把一個物體成功向前推進了頭髮絲那麼長一節。無工質究竟是什麼呢?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 ACL 禁止投稿論文提交 arXiv,雙盲評審真的有效嗎?
    幸運的是,雙盲評審可以減輕這些影響,從而減少偏見。這使得雙盲評審制度成為論文評價系統中具有建設性的一部分,使得論文評審結果更加忠於研究工作的質量。論文的匿名化效果總是很差麼?去匿名化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匿名化的效果很差。匿名化效果差的論文可能會招致更多的審稿人進行猜測,也有更高的正確猜測率。圖3圖3顯示了試圖猜測作者的審閱人員的數量。最大比例(26%-30%)出現在只有一個評論者試圖猜測論文的作者的情況下。具有更多的猜測的論文所佔的比例更少。
  • 憑空造一篇論文,在號稱「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了
    這些「掠奪性期刊」非常狡猾,僅通過在線查看網站很難判斷該期刊是否真實,很多看起來像是正規期刊:外觀專業的網站;歸類到不同卷期的文獻;「open-access」的圖標;甚至還有DOI號。也許杜絕一個掠奪性期刊的唯一靠譜方法就是證明它會發表垃圾文章,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