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過無工質引擎,但並沒有在意:推翻了動量守恆原理,真·民科!好吧,又多了幾個民科,so what? who cares?
沒想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來蹚渾水,據說經過幾年的同行評議,文章終於發表了。這樣一來,不僅民科嗨了,各種裝懂不懂的科學新聞和科普文章也來湊熱鬧了。好在大家現在都有點見識了,知道這玩意兒違背牛頓第三定律、動量守恆原理等一大堆摸不得、碰不得的基本物理規律,所以都要輕描淡寫地駁斥一下,但是在我這個搞物理的看來,字裡行間都是藏不住的喜悅。我覺得吧,也就是這幫民科欺負NASA不懂物理,但凡是個懂點大學物理的人,都不會被他們忽悠了。什麼?這幫子人就是NASA的?德州休斯頓的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哦,我明白了,難怪NASA不懂物理,敢情他早就招了一幫子民科。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現在這些科學新聞和科普文章都是不懂裝懂的湊熱鬧,我絕對不是瞎說:每次出來個大新聞,他們只能是人云亦云,連個正兒八經的專家也找不到!現在都說這玩意兒發表了,沒破綻,了不得!違反了基本物理定律,等著看熱鬧吧!其實他們誰能夠知道這幫子人哪裡做錯了?瞎湊熱鬧!
今天我碰巧看到了NASA這篇大作,就隨便說說吧。不然這NASA還真的以為沒有人懂點大學普通物理呢。
我們都知道火箭往前跑是因為它可以往身後噴火,其實就是把高溫氣體往身後吹,自己就往前跑了。在這個過程中,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動量守恆,一點都不奇怪。今年4月份霍金瞎忽悠的那個「攝星計劃」,也是要有物質給幫助的,只不過用的是光,光也是物質。
無工質引擎(em drive)為什麼這麼拽?就是因為他號稱可以直接把能量轉化為動力,而且不用任何物質,只要有能量就可以了。具體他怎麼忽悠的,我就不多說了,他自己也是一團漿糊。反正他的賣點是,什麼東西都不用,只要自己發功、消耗些能量,就可以往前跑。根據他們這次的文章,這個推動力大約是1mN/kW。
這個推動力非常小。1mN/kW,聽著不怎麼樣,其實很了不起的。關鍵在於他只用能量,就可以得到推動力。有人說這是不是類似於光帆(類似於霍金忽悠的那玩意)?不是的。因為光的速度太大了,每秒鐘30萬公裡,能量轉化為推動力的理論上限是(功率W /光速c),大約是每千瓦3個微牛頓,小了三百倍。
這篇文章裡,他們使用的是幾十瓦的功率(40、60和80),所以得到的推力也就是幾十個微牛頓。這麼小的力很難測,也很容易來自於其他因素。其實很早就有人懷疑,他們這是個熱效應,電線啦、控制線啦,都有可能因為熱而產生一些應力。
但這次他們非常自豪的是,所有的實驗都是在所謂的高真空環境裡測量的(大約是1毫帕,也就是10^−8個大氣壓,而且還做了常壓對比實驗,結果都看到了這個神奇無比的推動力。他們還採用了所謂的液體導線,也就是說,需要和外界相連的地方,都不是常用的電線,而是液體金屬(好像是鎵),所以就沒有應力傳遞的問題了。還考慮了其他很多因素,我就不詳細介紹了。怎麼樣?考慮周到吧,思維縝密吧,把大傢伙兒都唬住了吧。
更多的細節描述,我就不說了,感興趣的自己找新聞看吧——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來抄去都差不多的。給大家看幾個圖,休息一下,讓我先去喝口水。等一會兒,再聽我說,看看我為什麼認為他們就是瞎扯淡。
好了,喝水回來了。接著講。
先介紹一下測量方法(圖1)。因為推動力非常小,只有幾十個微牛頓,所以才用了扭擺技術,號稱可以測量到1個微牛頓。扭擺就是一個桿秤,用一根堅韌的細絲吊起一個槓桿,槓桿一端是待測物體,也就是這個無工質引擎,另一端放著平衡物(相當於秤錘)。如果真的有推力的話,這根桿秤就會扭動,任何微小的扭動都可以用光學方法精密地檢測(微米的數量級)。
無工質引擎的樣子如圖2所示(這張圖來自於他們的文章,而圖3來自於新聞,不知道是示意圖還是真傢伙)。尺寸大約是這樣的:大頭端直徑27.9釐米,小頭端直徑15.9釐米,長度22.9釐米。注意,這都是微波腔的內部尺寸,外部尺寸跟這個大概差不多,另外,小頭端有個5.6釐米後的塑料板,外直徑為15.6釐米——這些具體細節,我沒有仔細看,反正是大頭端和小頭端不太一樣,不僅是尺寸不一樣,材料好像也有些不同。這個扭擺放在真空腔裡,尺寸不到些1米,可以抽成高真空(大約是1毫帕),也可以放氣進去、做常壓對比實驗。
好了,大致就這樣了。然後他們就開始了測量,得到了神奇的結果,1mN/kW的推動力——就像魔術師從帽子裡拎出來一隻白兔子,誰都知道他是在扯淡,可是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扯的淡。
前面說了,這個推進器有大頭端和小頭端,它們不太一樣。其實,奧妙就在這裡——說穿了一文不值。施加微波,就會加熱,就會有一部分熱量傳到表面,表面的溫度就會上升,而且表面的溫度不會到處都一樣的,這個差別就造成了推動力。而且,因為這傢伙是柱對稱的,所以只有前推力(或者後推力),但是沒有側推力。
稍微詳細地解釋一下。高真空腔裡面還是有氣體的,1毫帕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真空,而且各種器壁上吸附的氣體很難去除的,測量真空的儀表還不知道放得有多遠呢。氣體分子碰到熱壁上,就會吸收一點熱量、然後跑掉,氣體分子碰撞前後的動量發生了改變,這就會產生反衝力——無工質引擎的工作原理就是這個。
估計推力大小的上限。 p為分子動量,m為分子質量,E為分子動能。所以,
所以,反衝力的大小是
其中,W是功率。也就是說,理論上限是每千瓦2牛頓,我們有個2000倍的餘量,隨便有一點不對稱性就可以了。好了,就是它了!
說到這裡,民科肯定不服氣。我做了對比實驗!高真空和大氣環境都做了,推動的效果都在!我說你別不服氣。你這個真空抽不抽氣都沒什麼關係的——氣體的導熱率對氣體密度的依賴關係是很弱的。原因大致是這樣:氣體密度大了,氣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就小,也就是說,氣體分子跑不了多遠,就會跟朋友碰個頭、聊會天,這就耽誤了功夫。具體的推導我就不說了,隨便找本書讀讀就可以了。把公式留在這裡吧,符號的具體含義就不解釋了。
熱傳導的傅立葉定律
導熱係數
好了,故事講完了。這就是個熱脫附,或者說熱傳導,反正不是什麼big deal。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搞民科的搞了個大發明,瞧熱鬧的瞧了個大熱鬧,高大上的NASA也不虧,它又成功地忽悠了一次!
(本文經作者允許,由編輯做了一些文字調整,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