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牙周炎有了新型緩釋棒 可生物降解、避免副作用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治療牙周炎有了新型緩釋棒 可生物降解、避免副作用

2019-11-28 14:56:0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丁寶秀 責任編輯:丁寶秀

2019年11月28日 14:56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治療牙周炎有了新型緩釋棒  可生物降解,避免副作用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顧鋼)德國馬丁·路德大學與弗勞恩霍夫細胞治療和免疫學研究所、瑞士伯爾尼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含抗生素複合物的緩釋棒並申請了專利。這種緩釋棒可用於治療牙周炎,避免許多副作用。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藥學雜誌》上。

  牙周炎是一種常見疾病,通常是由牙齦的細菌性炎症引起的。據預測,超過一千萬的德國人患有這種疾病。馬丁·路德大學藥品研究所所長卡斯騰·梅德教授說:「由於傷口表面很大,嚴重阻礙了人體的屏障功能,使更多的物質和細菌進入人體。」炎症影響整個身體,通常是其他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或肺炎的誘因。因此,在機械清潔牙齒後需要施用抗生素,通常是利用壓片來完成。壓片會給整個身體帶來不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腹痛和噁心,以及皮膚反應,如發紅和瘙癢,還有對常見抗生素的耐藥性等問題。

  更好的解決辦法是使抗生素只在口腔中起作用,而不是在整個身體中。為此,研究團隊將已證明能有效治療牙周炎的抗生素米諾環素,與製藥業中慣用的賦形劑硬脂酸鎂結合在一起。梅德教授說:「這種複合物治療牙周炎仍然有效,但更穩定,可在口腔中緩慢釋放抗生素。」

  除了持續和持久的藥物釋放外,還需要有簡單的給藥方式。為此,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使用成熟的聚合物,將其優化以實現強度和柔韌性的平衡,用以生產包含抗生素複合物的可生物降解的緩釋棒。這種柔性的緩釋棒可簡單推入牙齦袋,它們在體內會自己分解,無需在治療後將其去除。

  以目前的研發進展,這種緩釋棒有可能大規模生產,並有望在短短幾年內投入市場。其活性成分複合物和配方的專利已經註冊。由於所有藥物成分已在市場上出售,因此可以在臨床試驗中快速實施。配方的進一步開發和隨後的市場推廣將通過由弗勞恩霍夫建立的位於哈勒的初創公司進行。

相關焦點

  • 緩釋載藥微球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作為一種新型的藥物載體,緩釋載藥微球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現就其在慢性牙周炎治療的應用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其中生物可降解的載體材料因其安全、無毒,在輔助治療慢性牙周炎中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無毒無刺激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在生物體內經過水解或酯解,最終形成二氧化碳和水。隨著科學不斷發展,發現儘管PLA有許多優點,但降解速度慢,藥物釋放不易控制,因此,研究其微球的製備方法以改善其性能也成為很熱門的課題。
  • 植入生物可降解支架 3年可在體內「消失無蹤」
    近日王先生在哈醫大四院內科成功完成了支架手術,而且神奇的是,他植入的是可降解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三年後可以「消失無蹤」。44歲的王先生是家裡的頂梁柱,處於事業上升期,工作繁忙,為了工作,生活長期不規律,血壓高也未控制,吸菸飲酒都戒不掉。
  • 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PLA)有哪些優勢?
    生產聚乳酸的過程無汙染,而且產品可以生物降解,實現在自然界中的循環,因此是理想的綠色高分子材料。    聚乳酸(PLA)是一種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如玉米)所提取的澱粉原料經由發酵過程製成乳酸,再通過高分子合成轉換成聚乳酸。
  • 新型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及其應用
    但同時,由於大量的廢棄塑料製品難於分解,構成了日益嚴重的「白色汙染」,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人類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處理高分子材料廢棄物這一熱點課題在全球得到普遍關注。所以,製備環境友好的可生物降解塑料來代替傳統塑料,研究和開發可降解塑料成為治理汙染的有效實施方法,可降解塑料也由此成為國內外的熱門研究方向。
  • 生物可降解醫用鎂合金應用於骨缺損修復中的研究展望
    鎂合金作為一種可降解吸收的金屬材料,生物相容好且物理性質接近骨皮質,能促進骨形成及骨再生[2,3],滿足了GBR中屏障膜所需具備的特性要求。作為一種新型的可降解生物植入材料,近年來被廣泛研究和討論。故本文就有關鎂合金的優越性能及屏障膜的的研究現狀和展望作一綜述。
  • 醫用生物降解聚合物PLA
    共聚物的性能變化範圍寬,從硬質玻璃態到柔軟、可成型材料;可用作醫用手術防粘連膜,注射用微膠囊、微球及埋植劑等緩釋製劑的輔料,同時可用作組織工程細胞培養的多孔支架,孔隙率、孔徑和降解速率可調。 共聚物比聚乳酸具有更大的親水性,具有溫敏水凝膠特性:一定濃度的水溶液在4℃完全水溶,在人體體溫時迅速變為水凝膠,可通過低溫下與藥物或細胞混合後注射到人體,在人體溫下快速形成凝膠,可用於緩釋製劑以及組織工程細胞的培養支架。
  • 微塑料入侵人體,新型可降解包裝材料大盤點
    酪蛋白包裝材料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文德默爾(Wyndmoor)的農業研究局乳品功能食品研究部的科學家用酪蛋白等牛奶蛋白成功研製出一種新型食品包裝薄膜。據了解,這種包裝材料相比傳統食品保鮮膜在隔絕空氣、保持食品新鮮度方面的性能要強500倍,它為市場提供了一種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裝替代品,比之前來自石化材料的包裝薄膜更具競爭性。
  • 可降解支架來了,能代替金屬支架嗎
    一般狹窄大於75%,有胸悶、胸痛等情況的患者都需要考慮安裝支架。並且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採用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可以迅速開通閉塞的血管,恢復心臟的血流,挽救將要壞死的心肌,起到搶救患者生命的作用。冠心病需不需要以及什麼時候需要安放支架,是有嚴格的臨床指徵的。一般心肌梗死和藥物無法控制的、頻繁發作的心絞痛都要考慮支架治療。
  • LG化學推出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
    韓國LG化學公司開發了一種可生物降解材料,該公司聲稱,這種材料能夠提供與聚丙烯(PP)等合成樹脂相當的機械性能。,生物含量為100%,LG化學稱,通過專利技術和生產工藝,與現有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柔韌性(伸長率)和透明度。
  • 新型一氧化氮靶向遞送系統可精準治療血管病
    原標題:新型一氧化氮靶向遞送系統可精準治療血管病   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強教授與藥學院沈傑副教授、程劍松副教授聯合研究團隊歷時4年攻關,利用化學生物學「凸凹互補」原理設計製備了新型一氧化氮(NO)靶向遞送系統,該系統猶如一個精確的「開關」,在治療心血管病時可以將一氧化氮精準遞送至病灶部位
  • 助患者實現「血管再造」,區中心醫院開展首例生物可降解支架治療
    植入體內後2到3年可完全降解,還能恢復血管功能與彈性。上周,區中心醫院心內科成功開展了松江地區首例生物可降解支架植入手術。今後,這項被譽為可幫助患者實現「血管再造」的技術將廣泛開展。 「身體裡多了個支架會不會不舒服?終身與支架相伴會不會影響生活?」
  • 「禁塑令」下 可降解發泡材料成新寵
    「限制一次性塑料製品」成為亮點,鼓勵和引導減少使用、積極回收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推廣應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產品。發改委《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從明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是時候從「限塑令」升級到「禁塑令」了!
  • ESC2014:超薄生物可降解支架前景可觀
    來自瑞士伯爾尼大學附屬醫院的 Thomas Pilgrim 博士在 2014 ESC 大會上公布的 BIOSCIENCE 研究結果顯示,一種新型的超薄生物可降解西羅莫司洗脫支架在置入後 1 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目前的永久性藥物洗脫支架類似
  • 二甲雙胍緩釋膠囊與二甲雙胍緩釋片療效有什麼不同?
    此外,二甲雙胍還具有減重作用,尤其適用於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並可改善血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抑制成纖維細胞增加,具有明確的心血管保護作用,延緩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二甲雙胍還是聯合用藥中的基礎藥物,聯合其他口服降糖藥可進一步改善血糖,聯合胰島素可提高血糖達標率,減少胰島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的風險。
  • 院士直言:新型肺炎治療提倡中西醫並重,亂服雙黃連可致副作用!
    張伯禮認為,目前尚未有一款藥物證明可以預防新型肺炎,而中醫講究的是對症治療,更多是調節機體免疫狀態,最終達到病毒在人體內,與人體免疫力搏鬥的結果。而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則表示,目前還缺乏完全被證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手段,儘管我們發現中藥注射劑、解熱鎮痛等藥物中存在抗新型冠狀病毒複製的作用,但正在進行相應研究。
  • 牙周炎易患人群有4種 如何判斷自己得了牙周炎
    原標題:牙周炎易患人群有4種 如何判斷自己得了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因是牙菌斑,菌斑鈣化後便形成牙結石。細菌的破壞和結石的機械刺激共同促進牙周組織的破壞。   牙周炎的發展是慢性進程,早期不疼不癢、沒有症狀,容易被忽視。但若不經治療,牙周炎不能自發地減輕和終止。
  • 密西根大學《生物大分子》治療口腔感染消融的可注射光交聯抗菌...
    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治療,齲齒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牙髓病理(即牙髓壞死),以及後來的根尖牙周炎-根尖周組織的炎症過程,包括但不限於骨骼。同樣,牙周炎會在細菌遇到影響軟,硬組織的牙齦溝時發生,如果處理不當,組織損傷會導致牙齒脫落。口腔細菌感染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生物膜及其副產物。當前用於牙周和牙髓感染的治療依賴於牙齒表面和/或牙根管系統的生物力學清潔,隨後通常使用衝洗劑和/或抗生素混合物。
  • ACS Nano:中國科學家開發生物可降解的UCNCs,臨床轉化更進一步
    稀土摻雜無機上轉換納米晶體(UCNCs)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它們是潛在的螢光診斷和治療藥物。然而,所有現有的稀土摻雜的UCNCs,如最具代表性的b-NaYF4:Yb/Er,都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因此不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從生物體內無害地清除,這使得它們的臨床轉化幾乎不可能。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X射線響應降解納米載藥系統
    化療是臨床上常用的腫瘤治療方式,但是單分子化療藥物生物利用度低、治療副作用大,給患者身心及其家庭帶來負擔。利用納米技術將單分子化療藥物製備成納米藥物,可實現化療藥物腫瘤靶向和可控釋放,從而改善治療效果並降低毒副作用,有利於實現高效低毒化療。
  • 加入丁二酸,就能控制降解速度?這種新型可降解材料厲害了!
    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熱塑性生物材料,使其在人體體內降解的速度和力學性能能夠獨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