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須走民主道路

2020-12-06 騰訊網

——多民族國家的多元與認同之道,印度與南斯拉夫的比較

●嘉賓簡介

秦暉,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左右多元化」是最能夠淡化民族認同的多元化的,因此也有利於促進民族和睦與國家統一。承認左右多元化的印度國家認同越來越鞏固,而不允許左右多元化卻突出民族認同多元化的南斯拉夫卻解體了,這不令人深思嗎?

在多民族聯邦和政治體制的關係上,有兩個非常有趣的比較對象印度和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民族、宗教、語言、文化構成都極為複雜,而且都有個特點,就是沒有具有明顯優勢的「主體民族」,中國的漢族佔90%以上,但是它們都沒有這樣的主體民族,而且歷史上一直缺乏對於統一國家的認同。近代受外部世界,尤其是外部列強的影響很大,印度原來是英屬的殖民地,南斯拉夫這一塊地方原來是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領地。這兩個國家建國之後實行的都是聯邦制,尤其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國家在國際上走得也很近,都標榜既不依附於美國、也不依附於蘇聯,都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尼赫魯和狄托被認為是不結盟的兩大代表人物。

雖然兩個國家都是聯邦制,但南斯拉夫實行的是列寧式的聯邦,印度是憲政民主制的聯邦。幾十年發展下來,兩國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印度當然問題很多,但國家認同一直都在不斷加強,現在已經成為新興的金磚國家。而南斯拉夫雖然在狄托時代曾經有過一度的輝煌,但狄托以後就越來越混亂,上世紀90年代就走向解體了。

對這兩個國家,許多人有不少誤解。對印度最大的誤解是由於它是憲政民主制度,所以搞得國內亂糟糟的,尤其是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解決不好。可是不看別的,就看現在的印度和民主化之前的印度,乃至現在的印度和周邊不那麼民主的其他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裡蘭卡等,這些國家的民族、文化構成比印度簡單,但國家認同與政治穩定問題卻比印度要嚴重。現在人們說印度的什麼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那是很複雜,但印度不同於中國,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候是統一的,而印度從笈多王朝解體後就沒有由本土居民建立的統一國家,而民主制度下這樣的國家已經存在了70年,這在印度1000多年的歷史上已經是空前偉大的奇蹟了。

對於南斯拉夫也有兩大誤解,一個是我們通常都認為狄托搞的那一套社會主義模式,要比蘇聯更開明、更寬鬆,因此往往認為它在民族問題上應該也是一個異端,但我認為雖然狄托在很多問題上有獨創,在民族問題上他卻是非常列寧主義的。

南斯拉夫的列寧主義聯邦

南斯拉夫根據的是列寧的民族理論,這個理論的要點在於它強調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大民族和小民族都必須有同等的發言權,但是請注意,這個同等的發言權都必須由各民族的共產黨人來表達,也就是說各民族的共產黨人有發言權,但是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非共產黨人都沒有發言權。他承認民族平等,但是絕不承認左右平等,或者說絕不承認階級的平等。在每一個民族內他都是要搞專政的,要搞無產階級專政,在每一個民族內都鎮壓一部分人、扶植一部分人,而且這個手段都是非民主的。

每一個民族內出現分野,這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能夠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多民族國家裡每一個民族都各自一元化,這不是好事。每一個民族中出現分野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比如說美國,白人、黑人中都分成共和黨、民主黨,這可以說是黑白矛盾被淡化非常重要的前提,但是列寧式民族理論卻用一些人鎮壓另一些人的手段取消這種分野。

和史達林鬧翻之後,由於要爭取西方支援,也由於要在國內贏得支持,狄托有很大的獨創,搞了自治社會主義,在很多方面要比蘇聯自由、寬鬆,但有一點他仍然堅持,那就是堅持不準比他右的人存在,也不準有比他更左的人存在。

但是這樣一個絕不講左右多元的國家,卻很樂於強調民族多元。狄托容不得比他左的,也容不得比他右的,但是他卻對族群的多元化極度寬鬆,甚至可以說是鼓勵。他不僅允許非塞爾維亞各族保持自己的認同,甚至將塞爾維亞也分成了幾個部分,成立了一堆共和國,但前提是這些共和國都是南斯拉夫共盟的專政,所有這些共和國都不準有左右的分野,但同時狄托又非常強調民族平等,強調各共和國的共盟都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他不允許各共和國的共盟有政治的個性,你如果要比他左或者是右都不允許,但是他允許你有民族的個性。比如他提倡的波赫穆斯林不認同塞爾維亞,這個是很奇怪的,共盟是一個無神論者的政黨,但是共盟建立了一個民族叫做穆斯林族,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結果有人就說,整個南斯拉夫聯邦其實像一個多黨制的國家,共和國自治省的共盟各有特點,加起來有8個黨,不過這8個黨和西方的多黨制完全不是一回事,這8個黨並不是左右之分,而是族群之分。有人說這個多黨制就造成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可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左右的多黨制國家都可以維持統一,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族群多黨制」,恰恰就要了南斯拉夫聯邦的命。

狄托本人是終身總統,從1945年一直到他死,一直都是他掌權,但是狄托生前就說,他死之後南斯拉夫要實行各民族平等的集體領導,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主席,南斯拉夫的黨就是南共聯盟的主席,都必須由8個共盟輪流坐莊,但是每一個坐莊都不是民主選舉的,而是由黨組織安排了一個民族平等的格局,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是平等的。老實說左右派的政黨輪替通常不會影響國家的凝聚力,而南斯拉夫的這種各族輪流坐莊的制度,最後不僅是聯邦凝聚不了,連一個鬆散的邦聯都維持不下去,最終大家反目成仇。

印度的憲政民主聯邦

印度也是聯邦,但印度這個聯邦的建構原則和南斯拉夫相反,應該說印度的種族、民族、語言、宗教、文化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南斯拉夫,國家認同的基礎比南斯拉夫還要薄弱。而且就它的優勢民族、主體民族缺位這一點而言,它也要比南斯拉夫更明顯。南斯拉夫不管怎麼樣還有一個塞爾維亞族,而印度、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印地族、烏爾都族這是沒有的,只不過有一些講這種話的人而已,講這種話的人本來也是來自各族的。

我們現在覺得印度有種族矛盾、種族衝突,其實印度在建國之初才真是非常恐怖。印巴分治造成了100多萬人的死亡,印度的歷屆領導人幾乎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非正常死亡的,除了尼赫魯和夏斯特裡是病死的,三個甘地都是被民族/宗教極端分子暗殺的,但70年過去,印度的國家認同可以說是越來越穩固,民族衝突是有,但是應該說是越來越淡化了,而不是越來越激化了。

印度和南斯拉夫相反的是,印度從一開始就建立了憲政民主基礎上的左右分野的多黨制,所有的各主要政黨都是超越民族的。這些黨都不是按照民族分的,而是按照政見來分的,有左派也有右派,儘管實際上這些黨往往有固定的族群基礎,也就是說實際上某一個黨還是更多地得到某些族群的支持。

我這裡分析一個黨,印共(馬)。印共(馬)的選民主要集中在兩個族群,孟加拉人和馬拉亞拉姆人,它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馬拉亞拉姆人為主)已分別執政32年與25年,在孟加拉人居多的特裡普拉邦也執政很久,但除了這三個「紅邦」,它在其他各邦幾乎毫無影響。僅以2009年選舉為例,在這年印度國會人民院該黨獲得的16席除1席外全部來自這三邦,在全印各邦議會中的印共(馬)總共擁有293個席位,但三個紅邦就集中了275席,其餘32個邦(區)總共只有18席。

與此相仿,馬哈拉施特拉、哈裡亞納等邦幾乎從來都是國大黨的天下,而古吉拉特邦則是人民黨長期佔有優勢。可以想像,如果這些黨都是以族群認同為依歸,他們長期控制的邦與其他邦可能早就分道揚鑣了。然而印度這些黨都是以制度理念而不是以族群特性作為依歸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印共(馬)儘管在「紅色三邦」之外影響其實很小,但是它的黨中央一直設在德裡,它的理想是取得全國多數的支持,以便將它在紅邦的實踐推向全國,在印度實現社會主義,而不會想去搞什麼西孟加拉的獨立或者是喀拉拉的獨立。

印巴分治之後,東西兩個孟加拉都曾有獨立的情緒,東邊的孟加拉最後真的獨立成為了孟加拉國。而西部的孟加拉,其實也不是沒有獨立的思潮,但是長期執政的印共(馬)偏偏是一個非常反對民族主義的政黨,它在憲政民主體制下是全印左翼反對派的代表,而不是孟加拉人的代表,它並不想代表孟加拉人說話,它要代表全印度的窮人說話,它將自己定義為印度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代表。印共(馬)大部分的黨員、選民、國會議員和各邦議員都是孟加拉人,但印共(馬)自從成立以後到現在,歷任的總書記沒有一個是孟加拉人。

今天的印度的國家凝聚靠什麼呢?不是靠印度教,歷史上向有「只有印度教沒有印度國」之說,印度教可以建立文化認同,但很難建立國家認同。今天印度各民族在什麼問題上可以達成一致呢?他們哪怕在所有的問題上都不能達成一致,但至少一個問題上可以達成一致,那就是印度應該是一個憲政民主國家,無論哪一個民族,也無論你是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你想在全印度執政,你就要堅持這一條。

印度這個國家矛盾很大,印共(馬)掌權的西孟加拉邦與中央政府也有很嚴重的矛盾,曾經幾次發生過暴力事件,出現過緊急狀態。但是這些矛盾都是印度公民中的左右衝突,哪怕你是打起內戰來,那也相當於中國的國共內戰,雙方都還是承認一個中國的。他們也是一樣,這並不是孟加拉人與其他民族的民族衝突,今天德裡的統治者也將印共(馬)看做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整天盤算著怎麼遏制印共(馬)的勢力,但是他們從來就不擔心西孟加拉邦有什麼獨立的問題。而且我們知道,在印共(馬)執政的30多年裡,西孟加拉邦的民族融合與孟加拉人的印度意識或者說國家認同,其實是明顯加強了。

相關焦點

  • 南嶺走廊應走民族區域平等發展之路
    南嶺走廊應走民族區域平等發展之路 2016年11月28日 09:27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龍曄生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秦暉:陽朔洪災反思
    誰知走了很久,水淹之路還是漫無盡頭,而且水還越來越深,一直深到大腿,我們才感到伊於胡底,無法再走下去。這時卻已經進退維谷,再淌水回去已經太遠,女生也背不動了,只得在水中把她們放下。最後我們是從旁邊水田泥濘溼滑的狹窄田埂上赤腳奪路,半天才上到高處的公路上。
  • 黨報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與特徵
    但對於如何實現民主、實現什麼樣的民主,始終存在著兩種根本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一種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另一種是走全盤西化道路,把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照搬到中國。
  • 人民日報:推進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民主從來就沒有什麼固定模式。任何一種民主的本質、內容和形式都是由這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的性質所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人民只能根據本國情況和實際需要探索自己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理論指導。  現代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徵就是協商、妥協。在傳統社會,傳統政治有上千年的歷史傳統,深深紮根在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的土壤中,是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產物。傳統政治是「宮廷政治」「秘密政治」「暴力政治」。
  • 鄧小平:民族政策是要我們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建設自己...
    民族政策是要我們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建設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只有團結得好,一切建設事業才能順利地進行。   1953年1月20日,鄧小平設宴招待來北京的青海果洛區藏族參觀團和甘肅南部牧區各民族參觀團全體人員。他致歡迎辭說:「民族政策是要我們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建設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五部分專門論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關係其民主政治建設的走向,關係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固。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維護和發展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係要做什麼
    問:論述維護和發展民族平等、團結、互助關係。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現行憲法關於我國民族關係規定的基本內核。  (1)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互為條件、缺一不可的。①民族平等是前提,是基礎;②民族團結是基本保證。
  • 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 - CCTV.com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攝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決定》明確指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二是在蘇聯開始反思史達林破壞法制的域外經驗面前,法制建設如何切實保障人民民主、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上述問題客觀上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總命題之下的法制建設道路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正確回答問題卻註定需要一個更長、更曲折的實踐探索過程。
  • 「人人生而平等」是誰的平等?
    」主要是指美利堅民族平等建國的集體平等權而非個人平等權,引起學界朋友的一些疑問。在1787年《憲法》取代《邦聯條例》並解決了國家建設的難題之後,特別是美國聯邦通過南北戰爭克服了南方的州權思想之後,民族認同和國家能力建設的緊迫性似乎隱入幕後,自由主義成了推動美國歷史的顯性思潮。在此背景下,開國時期一系列文件中的概念原意受到了新的解讀甚至偷換。比如,「民主」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美國制度自詡的標籤。再如,個人權利取代集體權利成為了主流話語。
  • 中國式民主的五大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內容豐富、思想深刻。 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從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看,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民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中國式民主根植於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廣闊沃土,形成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長期實踐,是適應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正確選擇。
  • 杜青林: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杜青林在甘肅、青海調研時強調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新華社西寧7月17日電(記者馬勇)7月15日至1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在甘肅、青海調研,與黨政幹部和專家學者座談時強調
  • 紐約時報:法國恐成為極權主義民主國家
    儘管法國曾憑藉大革命時期所奠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理想,為現代西方民主社會奠定了標杆,但啟蒙運動所倡導世俗化精神卻不斷在對穆斯林移民產生著疏離感;法國甚至被稱人作「極權主義民主國家」。作者指出,由於無法融入主流社會,距離巴黎市區僅10英裡的移民聚居區克利希叢林,失業率竟高達40%,大部分還是青年穆斯林。這為極端分子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對於美國這個主要由移民構成的、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崇尚民主與平等價值的「美國主義」「美國信條」雖然有比較明顯的白人文化與價值的主導,但本質上有助於構建一種不限於單一民族的美利堅民族主義,它適應了創建多民族聚居的合眾國的需要,並且試圖提供統一的意識形態支持。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價值、要素和構成體系
    在實現協商民主的程序中,必須保證參與協商民主成員的平等、理性和包容,為實現真正的協商民主做好技術準備。平等、理性和包容既是在政治哲學層面上的要求,也是在複雜協商過程中的具體技術要求。平等是為了實現協商參與者們在溝通對話過程中不受強制性地提出和表達觀點,包括參與過程的機會平等、信息分享、資源分配,以及程序性的平等。理性對協商民主參與者提出了在過程中避免情緒化訴求並接受對其建議或言論的批評性審視。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般說來,國家認同建設的實質是強化各族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與忠誠感,國家認同的強化並不意味著民族認同的弱化,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排斥關係。然而,如果在強化國家認同的同時,狹隘地站在多數居於優勢地位的民族的立場上實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採取不尊重甚至強制同化的態度,就會傷害一些民族群體的情感,並進而造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失諧和國家認同的弱化。
  • 我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教授白振聲,中央黨校民族與宗教理論研究室教授龔學增6日做客新華網,就「民族團結」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龔學增表示,在建立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方面,新中國成立60年,我們有了一套有效的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民建簡史]第一章 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立
    與此同時,許多志士仁人選擇了實業救國的道路。胡厥文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26歲時就創辦上海新民機器廠,開始了實業救國道路的摸索。為了帶動同業,使民族工商業能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的夾縫中艱難圖存,胡厥文於1927年又發起創辦了上海銅鐵機器業同業公會。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進犯上海,蔣光鼐、蔡廷鍇率十九路軍奮起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