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國家的多元與認同之道,印度與南斯拉夫的比較
●嘉賓簡介
秦暉,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左右多元化」是最能夠淡化民族認同的多元化的,因此也有利於促進民族和睦與國家統一。承認左右多元化的印度國家認同越來越鞏固,而不允許左右多元化卻突出民族認同多元化的南斯拉夫卻解體了,這不令人深思嗎?
在多民族聯邦和政治體制的關係上,有兩個非常有趣的比較對象印度和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民族、宗教、語言、文化構成都極為複雜,而且都有個特點,就是沒有具有明顯優勢的「主體民族」,中國的漢族佔90%以上,但是它們都沒有這樣的主體民族,而且歷史上一直缺乏對於統一國家的認同。近代受外部世界,尤其是外部列強的影響很大,印度原來是英屬的殖民地,南斯拉夫這一塊地方原來是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領地。這兩個國家建國之後實行的都是聯邦制,尤其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國家在國際上走得也很近,都標榜既不依附於美國、也不依附於蘇聯,都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尼赫魯和狄托被認為是不結盟的兩大代表人物。
雖然兩個國家都是聯邦制,但南斯拉夫實行的是列寧式的聯邦,印度是憲政民主制的聯邦。幾十年發展下來,兩國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印度當然問題很多,但國家認同一直都在不斷加強,現在已經成為新興的金磚國家。而南斯拉夫雖然在狄托時代曾經有過一度的輝煌,但狄托以後就越來越混亂,上世紀90年代就走向解體了。
對這兩個國家,許多人有不少誤解。對印度最大的誤解是由於它是憲政民主制度,所以搞得國內亂糟糟的,尤其是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解決不好。可是不看別的,就看現在的印度和民主化之前的印度,乃至現在的印度和周邊不那麼民主的其他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斯裡蘭卡等,這些國家的民族、文化構成比印度簡單,但國家認同與政治穩定問題卻比印度要嚴重。現在人們說印度的什麼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那是很複雜,但印度不同於中國,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候是統一的,而印度從笈多王朝解體後就沒有由本土居民建立的統一國家,而民主制度下這樣的國家已經存在了70年,這在印度1000多年的歷史上已經是空前偉大的奇蹟了。
對於南斯拉夫也有兩大誤解,一個是我們通常都認為狄托搞的那一套社會主義模式,要比蘇聯更開明、更寬鬆,因此往往認為它在民族問題上應該也是一個異端,但我認為雖然狄托在很多問題上有獨創,在民族問題上他卻是非常列寧主義的。
南斯拉夫的列寧主義聯邦
南斯拉夫根據的是列寧的民族理論,這個理論的要點在於它強調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大民族和小民族都必須有同等的發言權,但是請注意,這個同等的發言權都必須由各民族的共產黨人來表達,也就是說各民族的共產黨人有發言權,但是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非共產黨人都沒有發言權。他承認民族平等,但是絕不承認左右平等,或者說絕不承認階級的平等。在每一個民族內他都是要搞專政的,要搞無產階級專政,在每一個民族內都鎮壓一部分人、扶植一部分人,而且這個手段都是非民主的。
每一個民族內出現分野,這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能夠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多民族國家裡每一個民族都各自一元化,這不是好事。每一個民族中出現分野其實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比如說美國,白人、黑人中都分成共和黨、民主黨,這可以說是黑白矛盾被淡化非常重要的前提,但是列寧式民族理論卻用一些人鎮壓另一些人的手段取消這種分野。
和史達林鬧翻之後,由於要爭取西方支援,也由於要在國內贏得支持,狄托有很大的獨創,搞了自治社會主義,在很多方面要比蘇聯自由、寬鬆,但有一點他仍然堅持,那就是堅持不準比他右的人存在,也不準有比他更左的人存在。
但是這樣一個絕不講左右多元的國家,卻很樂於強調民族多元。狄托容不得比他左的,也容不得比他右的,但是他卻對族群的多元化極度寬鬆,甚至可以說是鼓勵。他不僅允許非塞爾維亞各族保持自己的認同,甚至將塞爾維亞也分成了幾個部分,成立了一堆共和國,但前提是這些共和國都是南斯拉夫共盟的專政,所有這些共和國都不準有左右的分野,但同時狄托又非常強調民族平等,強調各共和國的共盟都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他不允許各共和國的共盟有政治的個性,你如果要比他左或者是右都不允許,但是他允許你有民族的個性。比如他提倡的波赫穆斯林不認同塞爾維亞,這個是很奇怪的,共盟是一個無神論者的政黨,但是共盟建立了一個民族叫做穆斯林族,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結果有人就說,整個南斯拉夫聯邦其實像一個多黨制的國家,共和國自治省的共盟各有特點,加起來有8個黨,不過這8個黨和西方的多黨制完全不是一回事,這8個黨並不是左右之分,而是族群之分。有人說這個多黨制就造成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可大家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左右的多黨制國家都可以維持統一,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族群多黨制」,恰恰就要了南斯拉夫聯邦的命。
狄托本人是終身總統,從1945年一直到他死,一直都是他掌權,但是狄托生前就說,他死之後南斯拉夫要實行各民族平等的集體領導,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主席,南斯拉夫的黨就是南共聯盟的主席,都必須由8個共盟輪流坐莊,但是每一個坐莊都不是民主選舉的,而是由黨組織安排了一個民族平等的格局,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是平等的。老實說左右派的政黨輪替通常不會影響國家的凝聚力,而南斯拉夫的這種各族輪流坐莊的制度,最後不僅是聯邦凝聚不了,連一個鬆散的邦聯都維持不下去,最終大家反目成仇。
印度的憲政民主聯邦
印度也是聯邦,但印度這個聯邦的建構原則和南斯拉夫相反,應該說印度的種族、民族、語言、宗教、文化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南斯拉夫,國家認同的基礎比南斯拉夫還要薄弱。而且就它的優勢民族、主體民族缺位這一點而言,它也要比南斯拉夫更明顯。南斯拉夫不管怎麼樣還有一個塞爾維亞族,而印度、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印地族、烏爾都族這是沒有的,只不過有一些講這種話的人而已,講這種話的人本來也是來自各族的。
我們現在覺得印度有種族矛盾、種族衝突,其實印度在建國之初才真是非常恐怖。印巴分治造成了100多萬人的死亡,印度的歷屆領導人幾乎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非正常死亡的,除了尼赫魯和夏斯特裡是病死的,三個甘地都是被民族/宗教極端分子暗殺的,但70年過去,印度的國家認同可以說是越來越穩固,民族衝突是有,但是應該說是越來越淡化了,而不是越來越激化了。
印度和南斯拉夫相反的是,印度從一開始就建立了憲政民主基礎上的左右分野的多黨制,所有的各主要政黨都是超越民族的。這些黨都不是按照民族分的,而是按照政見來分的,有左派也有右派,儘管實際上這些黨往往有固定的族群基礎,也就是說實際上某一個黨還是更多地得到某些族群的支持。
我這裡分析一個黨,印共(馬)。印共(馬)的選民主要集中在兩個族群,孟加拉人和馬拉亞拉姆人,它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馬拉亞拉姆人為主)已分別執政32年與25年,在孟加拉人居多的特裡普拉邦也執政很久,但除了這三個「紅邦」,它在其他各邦幾乎毫無影響。僅以2009年選舉為例,在這年印度國會人民院該黨獲得的16席除1席外全部來自這三邦,在全印各邦議會中的印共(馬)總共擁有293個席位,但三個紅邦就集中了275席,其餘32個邦(區)總共只有18席。
與此相仿,馬哈拉施特拉、哈裡亞納等邦幾乎從來都是國大黨的天下,而古吉拉特邦則是人民黨長期佔有優勢。可以想像,如果這些黨都是以族群認同為依歸,他們長期控制的邦與其他邦可能早就分道揚鑣了。然而印度這些黨都是以制度理念而不是以族群特性作為依歸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印共(馬)儘管在「紅色三邦」之外影響其實很小,但是它的黨中央一直設在德裡,它的理想是取得全國多數的支持,以便將它在紅邦的實踐推向全國,在印度實現社會主義,而不會想去搞什麼西孟加拉的獨立或者是喀拉拉的獨立。
印巴分治之後,東西兩個孟加拉都曾有獨立的情緒,東邊的孟加拉最後真的獨立成為了孟加拉國。而西部的孟加拉,其實也不是沒有獨立的思潮,但是長期執政的印共(馬)偏偏是一個非常反對民族主義的政黨,它在憲政民主體制下是全印左翼反對派的代表,而不是孟加拉人的代表,它並不想代表孟加拉人說話,它要代表全印度的窮人說話,它將自己定義為印度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代表。印共(馬)大部分的黨員、選民、國會議員和各邦議員都是孟加拉人,但印共(馬)自從成立以後到現在,歷任的總書記沒有一個是孟加拉人。
今天的印度的國家凝聚靠什麼呢?不是靠印度教,歷史上向有「只有印度教沒有印度國」之說,印度教可以建立文化認同,但很難建立國家認同。今天印度各民族在什麼問題上可以達成一致呢?他們哪怕在所有的問題上都不能達成一致,但至少一個問題上可以達成一致,那就是印度應該是一個憲政民主國家,無論哪一個民族,也無論你是左派還是右派,只要你想在全印度執政,你就要堅持這一條。
印度這個國家矛盾很大,印共(馬)掌權的西孟加拉邦與中央政府也有很嚴重的矛盾,曾經幾次發生過暴力事件,出現過緊急狀態。但是這些矛盾都是印度公民中的左右衝突,哪怕你是打起內戰來,那也相當於中國的國共內戰,雙方都還是承認一個中國的。他們也是一樣,這並不是孟加拉人與其他民族的民族衝突,今天德裡的統治者也將印共(馬)看做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整天盤算著怎麼遏制印共(馬)的勢力,但是他們從來就不擔心西孟加拉邦有什麼獨立的問題。而且我們知道,在印共(馬)執政的30多年裡,西孟加拉邦的民族融合與孟加拉人的印度意識或者說國家認同,其實是明顯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