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虎杖雌株,經過100多年無性繁殖,成了世上最龐大的克隆群體

2021-01-15 趣聊科學

說到入侵物種,包括動物、植物,相信很多人都想要吐槽,還有人是深受其害,比如龍蝦,算是最成功也是最失敗的入侵物種,本來說好的要霸佔我國所有水域,沒想到無意中討好了中國吃貨的胃,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很多吃貨大呼:小龍蝦和啤酒才是原配嘛,炸雞和啤酒算啥?

還有紅火蟻,人人喊打,碰過它們的,都知道其厲害,一說到紅火蟻,簡直是咬牙切齒,深惡痛絕。

其實,世界上,入侵物種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美國的野豬、鯉魚、澳大利亞的兔子,統統都是費盡心思,耗盡人力物力都沒辦法治癒的「痛」。

而今天要聊的,是一種入侵植物,當年,它被帶出去的時候,人們是想把它當做觀賞用途的,沒想到,這是一場噩夢的開始。

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虎杖。

01認識虎杖

虎杖,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我國的西北部分地區、華東、華中、華南等地方,這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在路邊、山谷、田邊溼地,隨處可見,它們別稱不少,根據地方不同,有陰陽蓮、苦杖、酸杖、斑杖、土大黃、大葉蛇總管等等叫法。

虎杖為蓼科虎杖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們的根狀莖粗壯,莖直立,高可達2米,空心,雌雄異株,每年的8-9月開花,9-10月結果。

它也是一味中藥,藥用歷史久遠,在《雷公炮炙論》中,就有闡述過虎杖的藥用價值,入藥的部位主要是根莖,有祛風利溼、活血、散淤、止咳化痰等等功效。而目前,中藥的收購價格在30元左右每斤。除了用藥,虎杖還可以餵豬餵牛,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能吃上虎杖的豬和牛估計不多了。

虎杖不是我國的特有植物,在日本、朝鮮也有分布,不過當年虎杖是從日本帶到英國的,人們習慣將它們稱之為日本虎杖。02虎杖從日本遠渡重洋到達英國,一開始深得喜愛

事情還得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對日本虎杖到達英國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一名叫菲利普·弗朗茨·馮·西伯德的醫生,他出生在德國維爾茨堡的醫學世家,父母親都是知名的醫生,他從小就喜歡探索。

學成後,他加入了荷蘭東印度軍隊,在那裡擔任醫務官,後來,他跟隨部隊到了日本,在1823年-1829年之間,他在日本從醫,後來,他因為擁有一個認定為非法的文件,而被日本驅逐出境。

他在日本期間,收集了很多動物學、植物學等作品,回去的時候,還將日本的活植物帶回了歐洲。

後來,到19世紀40年代,他再次回到日本,這次回去的時候,他帶回了虎杖。

來到歐洲後,虎杖被帶到了荷蘭烏德勒支的園藝博覽會上,當菲利普·弗朗茨·馮·西伯德向遊客展示這株日本虎杖時,大家都被它的漂亮外形所吸引,綠葉粉莖配上小白花,非常符合當時歐洲人民的審美觀,在這次展會上,歐洲人民將日本虎杖稱之為「親切的花朵」。

而後,菲利普·弗朗茨·馮·西伯德還大力宣傳日本虎杖的優點:可以作觀賞用、能入藥、還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能作為牛飼料,甚至還可以直接食用。(中國吃貨的胃都沒徵服,還能徵服歐洲人的胃?)

總之,日本虎杖在菲利普·弗朗茨·馮·西伯德眼裡,除了優點就沒有缺點,而英國的園藝愛好者只要顏值就夠了,他們很快便動心了。

1850年,一名英國園藝愛好者向西伯德醫生買了一株日本虎杖雌株。

從此拉開了日本虎杖在英國100多年的繁殖史。

03日本虎杖的繁殖史成為了英國人民的血淚史

日本虎杖在英國可謂是所向披靡,幾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

在細數日本虎杖的「罪行」之前,先來聊聊日本虎杖的繁殖方式。

植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簡單來說就是,它們可以通過雌株、雄株授粉、結果、種子的方式來繁衍,或者是通過自我複製的方式來繁衍。

而日本虎杖就厲害了,它兩種繁殖方式都能勝任,自由切換,非常好活,這也就解釋了,當時帶入英國的明明只有一株雌株,沒有種子,為什麼它能夠繁殖出如此多的後代。

細細一想,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換句話說,日本虎杖在英國,所有的後代都是來自當時那株雌株的自我繁殖。

這株雌株在英國一落地,就開始瘋狂的自我複製,被人拔掉,隨手一扔,又是一個新的生命誕生,隨時可以生根發芽,如果有水,它還可以跟隨水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繁殖。

或許,你以為,這些都是猜想而已。

沒錯,剛開始,人們是這樣猜想的,真正得到證實,是在2000年,有兩名生物學家採集了英國不同地方的150株日本虎杖,經過對它們的DNA分析,發現:所有英國的日本虎杖,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母體的自我繁殖,換句話說,如今英國的日本虎杖,都是當年那株雌株的子孫後代。

遍布英國的日本虎杖,成為了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世界上最龐大的克隆生物群體。

再來看看,日本虎杖在英國到底都幹了些什麼?

簡單來說,日本虎杖在英國已經是無孔不入,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人因此破產、跳樓。

2012年,奧運會在倫敦舉行,為了修建奧運場館,在土建工程開始之前,光用來清理場館選址上的日本虎杖,就整整花費了7000萬英鎊,這還是保守估計。

可以說,日本虎杖所到之處,幾乎是無孔不入,什麼水泥地面、牆壁、瀝青馬路,這些對日本虎杖來說,都不是什麼事,只要留有幾釐米的根莖在土中,那很快,它們就能夠捲土重來。

它們根系發達,能夠深入到地下5米、橫向7米,只要稍稍沒有注意,有沒拔出乾淨的一小片根莖,幾個月之後,它們又是枝繁葉茂。

如果周圍的生存條件不好,日本虎杖還能自我潛伏,進入休眠狀態,就地潛伏10年,也不是什麼問題,一旦周圍環境達到生長要求,它們又可以鑽出地面,瘋狂生長。唯有將其連根拔除並燒毀,才能防止擴散。

在有日本虎杖的地方,連挖出來的土也不能隨便處理,在英國,含有日本虎杖的泥土屬於「控制性廢料」,可能有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就是跟那些核電站的廢物是同等危險級別的,要處理它們,必須在經過允許的特定範圍內,才能進行。

在英國,如果你的房子周圍出現了虎杖,那你可要倒黴了,因為虎杖根本沒有辦法清理乾淨,除非你推倒你的房子,挖地三尺,把所有的土一點點清理乾淨,把所有的虎杖都去除,否則,虎杖早晚有一點會鑽入你的牆壁,甚至從你的房子裡長出來。

而且,如果你的房子周圍出現虎杖,那銀行也會毫不客氣,他們會認為你的房子地基遲早會被日本虎杖「侵蝕」掉,早晚會成為危房,這樣,銀行將不會再為你的房子提供按揭貸款。

英國赫特福德郡的一對夫婦,他們的住宅,原來在銀行估值有30.5萬英鎊,自從發現有日本虎杖入侵後,其價格立刻暴跌至5萬英鎊。

另一位家住伯明罕的工程師,還因為日本虎杖的入侵,做出了極端的事情,他將自己的妻子殺害,然後自殺,並在遺言中表示:「我們根本沒法阻止日本虎杖,它讓我家的房子再也沒法獲得貸款,這房子也算是廢了,賣不出去了…」,由此可見,日本虎杖帶給他的絕望,讓他最終走向了極端。

04在日本,是什麼克制了虎杖

前面提到,虎杖原產地在中國和日本,而且在這裡,虎杖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毫不違和,原因是什麼呢?

其奧秘就在專門對付虎杖的蚜蟲。

蚜蟲依靠虎杖的汁液來維持生存,雖然它們不會直接吃掉虎杖,但是它們最喜歡的就是吮吸虎杖的汁液,被吸乾了汁液的虎杖就算不會枯死,也會損耗大量的能量,生長速度自然就放慢了。

關鍵的是,蚜蟲的繁殖速度很快,大量的蚜蟲「榨乾」了虎杖,才讓虎杖沒有在中國和日本肆虐,而且在我國,虎杖作為中藥,入藥廣泛,有人會專門去採虎杖入藥,也會有消耗。

英國也試圖用這種生物管控的方式來治理虎杖,可惜的是,蚜蟲到了英國以後,因為不適應那裡的氣候,加上天敵花蝽喜歡吃蚜蟲的幼蟲卵,最後引進的蚜蟲都因為「水土不服」,全部都死掉了,這招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沒有讓日本虎杖的數量減少,還因為引進蚜蟲而損失了一大筆錢。

所謂「萬物相生相剋」,才會產生平衡,才會和諧。虎杖也不例外,失去了平衡,才造成了英國如今的難堪局面。英國治理日本虎杖的路還很長,希望儘快能夠找到治理的辦法吧。

相關焦點

  •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3年未接觸雄鯊魚卻產下幼鯊,科學家在幼鯊體內未發現任何雄鯊魚的DNA  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和北愛爾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雌鯊魚不與雄鯊魚交配即可孕育下一代,首次證明鯊魚有無性生殖的能力。
  • 多年無伴侶雌鯊魚學會無性繁殖—新聞—科學網
    一條雌鯊魚與其長期伴侶決裂後進化出無性繁殖能力。 豹紋鯊Leonie於1999年在澳大利亞一家水族館遇見其雄性伴侶。在這個雄性伴侶於2012年被轉移到其他水族館之前,它們一起繁殖了20多個後代。 從那時起,Leonie再未接觸過雄性鯊魚。但在2016年年初,她卻誕下3隻幼鯊。因為對此感到迷惑,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Christine Dudge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答案。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 瑞典發現最老古樹 9500歲無性繁殖會克隆(組圖)
    瑞典于默奧大學的科學家在瑞典中部的一座山脈上發現了一株堪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樹,雖然它看上去很年輕,只有4米左右高度,但經過碳-14年代測定法(碳-14年代測定法,就是根據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
  • 請問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兩性繁殖會不會變成無性繁殖了?
    無性繁殖就是單個生物個體,不分公母,就一種性別,能夠通過出芽、孢子等形式將自己的染色體組完整地傳遞下去,而人類在進化史中就一直是良性繁殖,這在現代人類出現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雖然目前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正在逐漸縮短,但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新的人類性別決定方式,那繼承現代人類的生殖方式,未來人類還是需要兩性繁殖。
  • 1850年一株觀賞植物引入,禍害了英國一百多年,現在它變種了
    英國人不吃虎杖也罷,但也不至於被禍害一百多年啊,到底是啥情況?而且據說最近還出了一個更厲害的變種:波西米亞虎杖,這又是何方神聖?奧爾德姆亞歷山大公園是在1887年發現這株觀賞植物隱藏在其美麗的表面下是何等的侵略性,它生長密集到動物無法穿行其中,會讓其它植物得不到陽光而死亡,簡單的說這片區域只要虎杖出現了,那麼植物單一性形成是遲早的事!
  • 為什麼植物比動物容易克隆?蟋蟀斷腿不能生長,而斷樹枝可以生長
    最有意思的是一種叫「落地生根」的植物,在鋸齒狀的葉片邊緣長出一排小芽,下面有白色的根,小芽落在土裡就能長出新的「落地生根」來。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利用植物身體的一部分來繁殖後代,沒有生殖細胞的融合過程,所以都是「無性繁殖」,產生的後代也都是上一代的克隆。
  • 克隆的基本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一般意義上的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通常是指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
  • 如果未來可以無性生殖,男女哪個會先滅絕?相信大家都猜錯了
    無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如果人類實現無性繁殖,那麼男女將不再互相需要,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考慮到,在遙遠的未來,因為這兩種文明將會形成競爭,而地球上的資源則是有限的,因此互相碾壓肯定的,那麼誰會在這場競爭中成為新的智人?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多利的克隆過程
    克隆一詞是由clone音譯而來,在音譯名出現以前曾有一個意譯名--無性繁殖系,指由單一細胞或共同祖先經有絲分裂得到的細胞群體或有機群體。     我們通過細胞培養可以得到一個細胞克隆。在微生物實驗時,通過倒平皿,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個的菌落,這些菌落其實就是細菌的克隆。可見克隆原來是個名詞,指一群細胞或一群個體。
  • 克隆技術又突破新高度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陸譯為「無性繁殖」,在臺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複製,轉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確切的詞表達克隆,「無性繁殖」、「無性系化」以及「純系化」。
  • 人類為何不能無性繁殖?為何得男女繁殖?
    我們在自然選擇面前並沒有決定權,決定是有性繁殖還是無性繁殖。那自然為什麼選擇了有性繁殖?下面我們回到遙遠的生物演化視角,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無性生殖作為一個無性繁殖的生物,傳宗接代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超級容易的事情。
  • 為什麼讓雌鯊痛苦不已,最終選擇無性繁殖
    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生物學通訊》有這樣一篇論文:在美國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動物園有一頭鯊魚出生,震驚了整個生物界,主要原因是:這隻新生鯊魚所在水池沒有任何雄鯊魚,只有三頭雌鯊魚,而這三隻雌鯊魚近三年沒有與任何雄鯊魚有過接觸,難道新生鯊魚來自雌鯊魚的無性繁殖?
  • 銀杏:因無性繁殖而繁榮,也因無性繁殖而滅亡
    這種生長過於緩慢的植物用種子來播種並不現實,所以一般都是通過無性繁殖——扦插出苗的。有些景區為了園區的整體效果也會花重金購買多年生的銀杏樹,但是作為行道樹的銀杏樹幾乎都是通過扦插人工繁育出來的,他們的基因差別並不大。
  • 澳洲雌性鯊魚進化出無性繁殖能力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一條雌鯊魚在長期為見到雄性鯊魚的情況下進化出了無性繁殖能力,此前,這種案例真是少之又少。豹紋鯊Leonie於1999年在澳大利亞一家水族館遇見其雄性伴侶。在這個雄性伴侶於2012年被轉移到其他水族館之前,它們一起繁殖了20多個後代。從那時起,Leonie再未接觸過雄性鯊魚。但在2016年年初,她卻誕下3隻幼鯊。因為對此感到迷惑,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Christine Dudge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答案。其中一個可能性是Leonie體內儲藏了來自其前任的精子,並用其使自己的卵子受精。
  • 蜜蜂孤雌生殖產下的是雄性還是雌性?具有繁殖能力嗎?答案來了
    關於孤雌生殖的雌性是不是可以誕下雄性的問題,其實存在孤雌生殖的生物比較多,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存在孤雌生殖現象,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蜜蜂,對於其他存在孤雌生殖現象的動物或者植物,如果我們要一一分析,那是一把龐大的工程,我們就以蜜蜂為例來看蜜蜂的孤雌生殖現象,本章內容包括下面幾個問題
  • 我國從第一代克隆動物到現在,到底克隆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的個體或種群。世界首隻克隆羊 多莉我們知道大多數動物的生殖都是經過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發育而成。
  • 探索生命的奧秘:繁殖究竟有幾種不同方式?
    話又說回來了,有性繁殖可以很好的解決變異的問題,那無性繁殖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為何還能如此壯觀繁衍不息呢?其實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在不斷的複製過程中可以產生一定的錯誤率,這種錯誤率很小,只有2x10-4-10-6 ,這樣的變異相對有性生殖產生變異的幅度是很小的,但是採用無性生殖的生物往往繁殖速度快,產生個體數目很多,大腸桿菌的繁殖一代需要20分鐘,以此計算,在最佳條件下8小時後,1個細胞可繁殖到200萬上,10小時後可超過10億,24小時後,細菌繁殖的數量可龐大到難以計數據和程度。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那麼問題來了,雙髻鯊孤雌生殖和克隆是不是很像?那它的這種行為算不算克隆呢?不算!雙髻鯊(圖4-4)的性染色體是XX,它沒Y染色體,這樣一來,孤雌生殖對它而言非常不利,因為被囚禁的雌鯊還是逃不開單性的命運。
  • 克隆技術已經存在20多年,為什麼卻不複製人?看看多莉的下場
    現在有一種技術叫克隆,就是用動物身體的一部分像複印機一樣無性繁殖一個一摸一樣的生物,聽起來很神奇,但是這項技術確實在二十多年前就存在了。,也是世界生物史上第一隻用克隆技術產生的動物。贊成的一方認為生命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無性也可以繁殖下一代,對未來生物的生命會有很大的改變,可以複製的生命循環出現,會延續生命的過程甚至長生不老。反對的一方認為這大大違反倫理道德,對生命的過程不尊重,而且極易出現爭議甚至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