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是數學銜接活動的數學。數學教學離不開銜接教學,它符合當代數學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新課改的今天,使銜接教學為教學活動服務顯得非常迫切。那麼,如何使數學銜接教學為數學活動服務,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 銜接學生認知結構
要進行某種數學思維活動,第一步要顧及學生的現有認知結構。何為認知結構?人們往往認為:數學裡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之間的聯繫,包括從某種角度來看,以某種觀點來敘述它們之間的關係,歸納總結成一個完整系統,就是認知結構。因此,教學時,只有先把握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才可以考慮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才能知道採用什麼樣的教法來完成數學教學銜接活動。如: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時,討論它的解,須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麼上課前老師要事先了解學生是否掌握這些方法,以及掌握的程度,進而順利進行銜接教學。
二、 銜接學生思維水平
數學銜接教學為數學思維活動提供了重要方法,教學時應從學生已有的思維活動水平出發。初中生的運算能力、思維水平處於邏輯抽象階段。七年級學生的運算能力類似小學四五年級,還側重於形象思維水平,八九年級學生屬於經驗型邏輯思維。因此,從數學能力來看,邏輯抽象思維的新的起步是八年級,這時期運算思維有了質變,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自然離不開中小學的銜接教學。
如,學生學習反比例函數時,得出它的主要性質後,讓學生去探索點三角形面積的關係。了解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水平,掌握了銜接教學的幾種主要形式,結合教材的特點,教學時才能使教學方法變得有效,思維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銜接教材邏輯結構
初中數學教材,內容一部分按直線式排列,還有的按螺旋式排列。因此,進行數學銜接教學活動時,教材的結構、邏輯都要相應的改變。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時,教材裡的濃度、工程、行程等問題,在教學時,可以把不同問題統一成一個方程來表示和解決。使學生意識到,這些只是問題形式不同罷了,其方程解決沒有任何本質區別,可銜接起來一次處理幾個問題。現有的初中教材,把這些分開來講,反而讓學生誤認為是幾種問題毫不相干的。正是由於這些問題具體的思維形式不同,制約了學生思維發展。所以,在數學銜接教學思維活動時,要儘可能地克服這些局限,讓學生能高效獲取知識,不斷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水平,實現高質量的學習。
四、 銜接數學教學方法
數學銜接活動的教學,本質上是積極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學時要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教學時,講授內容的生動,方法的直觀和有趣,師生的良好評價,學習成績等,都能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與此同時,在多樣化的學科和學習方法上,初中學生比小學學生更自覺、獨立和主動。所以,這要求教師要用啟發式教學來銜接教學活動。如,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提供直觀的材料,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由具體轉到抽象,聯繫舊知識探索新知識。也可以通過結合語言和思維,進一步啟發思維,銜接教學。
五、 銜接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中,教師要從傳授知識者變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引導者。新課改要求在知識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有效地駕馭所學知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用銜接教學來服務數學教學,用創新思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力,銜接教學就是一棵參天大樹,應用好了才能適應新時代教學的發展變化,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教學活動。(王晉友)
來源:山東青年報·教育周刊
(責編:鄭浦麗、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