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養殖業者:塔州麥考瑞港過度捕撈狀況威脅生態系統

2020-11-23 人民網

人民網雪梨11月1日電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西海岸麥考瑞港的過度捕撈現象正在威脅生態系統。當地漁業養殖者已發出警示,希望州政府予以重視。

麥考瑞港擁有塔斯馬尼亞州最大的三家鮭魚養殖公司,緊鄰世界遺產野生保護區。目前,塔州鮭魚養殖產值已經超過7億澳元,塔州政府承諾將促進該產值到2030年達到10億澳元。

塔州第二大鮭魚養殖公司休恩水產養殖的聯合創始人弗朗西斯·本德表示,塔州的原生態水域正因鮭魚養殖受到威脅。她表示,公司今年曾三次向塔州政府建議需要減少麥考瑞港的漁業養殖量,並提供科研報告稱今年二月以來,隨著水中溫度升高和含氧量下降,該地區魚群呼吸困難並且停止進食,已進入求生模式。本德表示,這不僅關係到自身企業的發展,也關係到生活在該區域的每一個人,更關係到整個行業甚至塔州的聲譽與形象。

據報導,在2015年5月第三大鮭魚養殖商派吞拿水產在麥考瑞港養殖的鮭魚中有8.5萬隻出現窒息現象。

而當地最大的鮭魚養殖商塔素公司的執行長馬克·瑞恩卻表示不必過於擔憂。他說,麥考瑞港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道,每個人都想在此發展可持續的產業,人們養殖的方式不同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塔斯馬尼亞州政府在一份聲明中提到,已啟用專門的管理構架以確保麥考瑞港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並將與鮭魚養殖公司一道商討包括生態環境在內的一系列問題。(實習生 董業衡)

(責編:盛楚宜、雪萌)

相關焦點

  • Science:過度捕撈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自1960年代以來,納米比亞離岸的本格拉(Benguela)生態系統經歷了沙丁魚水產業的崩潰以及被海蜇和微生物取代的事件。因為過度捕撈,這種取代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問題。根據Anne Utne-Palm及一個國際同僚團隊披露,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本格拉系統中,一種地方性特有的魚類品種(即帶須的蝦虎魚)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繁盛起來,並部分地恢復了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在非洲西南岸的本格拉北部的上升流系統曾經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海域之一,支持著工業規模的水產業。 然而,過度捕撈加上不好的環境條件驅使了沙丁魚水產業的崩潰,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該生態系統的結構。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黃魚見證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很容易理解,反而很難做明確的定義。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網站「過度捕撈網」(overfishing.org)給出的簡單定義是:捕撈超過系統能夠承擔的數量的魚,使整個系統退化。捕魚活動捕撈了太多的某種魚類,讓它們的數量不足以繁殖和補充種群數量。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圖)
    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網站「過度捕撈網」(overfishing.org)給出的簡單定義是:捕撈超過系統能夠承擔的數量的魚,使整個系統退化。捕魚活動捕撈了太多的某種魚類,讓它們的數量不足以繁殖和補充種群數量。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
  • 梭子蟹大豐收有生態隱憂 過度捕撈改變產卵季節
    徐漢祥說,「這可能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動有關。」  除了章魚勉強能算捕蟹好手,生性兇猛的梭子蟹在食物鏈上並沒有明顯的天敵。不過,幼蟹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經歷20多次的蛻殼。在短暫的蛻殼時間裡,梭子蟹就變成人們俗稱的「軟殼蟹」,這時候它最容易被較大的魚類捕食。  近年來,由於捕撈過度,海裡的大型魚類越來越罕見,幼蟹、軟殼蟹的生存威脅小了,成活率也相應有所提高。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
  • 歐盟過度捕撈殃及非洲漁業 擬建新型合作關係
    來自歐洲的大型商業漁船及其使用的現代化捕魚設備正在造成肯亞沿海海洋生態的嚴重破壞,威脅肯亞的漁業資源。圖為肯亞沿海拉穆群島拉穆鎮的漁民卡休(右)和桑伯在自己的漁船上。新華社發歐盟在非洲國家沿岸海域的過度捕撈激起非洲國家強烈不滿。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科學家警告稱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物銳減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文章稱,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警告說,由於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採取治理措施,到2048年,魚類很難在海洋中捕撈到,海產品在市場上再難以見到。
  • 三亞水質向好促進生蠔繁衍過度捕撈會影響生態平衡
    原標題:三亞水質向好促進生蠔繁衍過度捕撈會影響生態平衡   6月18日晚,三亞潮見橋下迎來撈生蠔「大軍」,百餘位市民趁三亞河退潮後下河撈生蠔,盆盛袋裝,手抱擔挑,場面頗為壯觀。
  • 澳政府擬撥款培育瀕危大法螺 欲拯救大堡礁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9日報導,澳大利亞大堡礁不僅面對白化危機,專吃珊瑚藻的棘冠海星也對大堡礁構成嚴重威脅。為拯救大堡礁,澳政府決定撥款開展一項實驗計劃,大量培育這種海星的天敵,即一種瀕臨絕種的大法螺。
  • 年齡多樣性在生態上很有意義,反對過度捕撈
    防止過度捕撈的措施往往通過諸如最小著陸尺寸之類的措施來保護未成熟的幼魚。但是,由萊布尼茲淡水生態與內陸漁業研究所(IGB)的羅伯特·阿靈豪斯(Robert Arlinghaus)教授和柏林洪堡大學(University of zu Berlin)組成的研究小組建議,除幼蟲外,還應保持特別大的大產卵者的生命。這種管理在商業和休閒漁業的需求與保護魚類種群繁殖能力的願望之間取得了很好的折衷。
  • 過度捕撈威脅亞馬遜珍稀魚類(圖)
    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生活在亞馬孫流域的許多珍貴魚類數量正在悄然減少。  詹姆斯是剛加入2004年中新藥業中國亞馬孫科學考察隊的巴西科學家,主要工作是對亞馬孫流域的水生資源進行綜合研究。他向記者介紹,黑河是亞馬孫流域的重要支流,水質好,水產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黑河生活著750種魚類,其中有408種為黑河所獨有。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破解捕撈漁業中過度捕撈及非法捕撈難題的幾點建議
    :萬年縣水產局        瀏覽量: 9480 次 我要評論 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是捕撈漁業生產中一大頑疾,嚴重破壞漁業生態、影響漁業生產,成為困擾捕撈漁業持續發展的攔路之虎。
  • 中國又被黑過度捕撈南極磷蝦 外媒看不過去:別總把威脅歸咎中國
    不過每隔一段時間,外媒總會出現一些言論,將過度捕撈南極磷蝦的「鍋」甩到中國身上,比如「中國在南極的捕撈計劃引起科學家擔憂」、「中國在南極磷蝦捕撈領域『分一杯羹』有多麼危險」 如此甩鍋,另外一些外媒看不下去了,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陳雪忠說道,再加上灘涂因圍海造地而消失,上述因素都對近海漁業資源造成威脅。  提前一個多月開漁的南海海區也不容樂觀。廣東省一位從事近岸捕撈的船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本地許多傳統漁場已經滅絕了,四大魚種(馬鮫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