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研發管線大爆發 非癌症適應症將成為下一片「藍海」?

2020-11-24 健康一線視頻網

近兩周來,葛蘭素史克(GSK)公司開發的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抗體偶聯藥物(ADC)belantamab mafodotin接連獲得美國FDA腫瘤學藥物諮詢委員會(ODAC)的12:0投票支持,和歐盟EMA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的支持,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不出意外,這款創新ADC將於今夏獲批,有望成為今年美國FDA批准的第二款ADC,也將成為首款靶向BCMA的獲批療法。

ADC這一治療模式將靶向特定抗原的抗體,通過連接子(linker)與藥物載荷(payload)連接在一起,被譽為能夠精準靶向腫瘤細胞的「魔法子彈」。雖然這一理念早在1913年就被提出,然而首款ADC直到2000年才被FDA批准上市,此後ADC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不過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近兩年來4款創新ADC獲得FDA批准上市,將獲批ADC的數目翻了一倍。研發管線中也有多款在研創新療法,治療的適應症數目也大幅度增加。而且,ADC的治療的疾病已經開始向非癌症領域發展,非細胞毒性藥物的載荷也在早期研發項目中頻繁出現。今天,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結合公開資料,對這一創新治療模式的研發管線進行盤點。

▲美國和中國獲得批准的抗體偶聯藥物時間線(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數據截至2020年7月24日)

腫瘤學抗體偶聯藥物:長期技術積累後的爆發

抗體偶聯藥物(ADC)的概念並不難理解,將靶向特定抗原的單克隆抗體通過連接子與細胞毒性藥物等載荷連接在一起,讓載荷只能在表達特異性抗原的細胞中起作用。這一治療模式最初的開發目標是將細胞毒性藥物與靶向血液腫瘤或實體瘤的單克隆抗體連接在一起,精準靶向殺傷腫瘤細胞。

然而實現這一概念的開發過程卻需要克服多種障礙。ADC要達到安全,有效,對單克隆抗體的特異性,細胞毒性載荷的毒性,連接子的穩定性,以及能夠偶聯到抗體分子上的載荷數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早期開發的ADC由於在這些技術上未能夠得到完善,導致藥物治療窗口較窄。首款獲批的ADC也曾由於毒副作用的原因撤市。

不過,隨著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ADC的設計技術日漸成熟。從研發管線的在研項目中可以看出,ADC的在研適應症自2011年以來,呈爆發式增長。

▲近20年ADC在研適應症數量(數據來源:Cortellis,不含放射性元素藥物,同一藥物可能用於治療多種適應症,截至2020年7月14日)

從臨床開發階段來看,適應症的增長出現在研發管線多個開發階段。按照開發階段劃分,目前有多款在研療法處於1期臨床試驗和2期臨床試驗階段,這意味著ADC這一治療模式,未來有望持續產生創新療法。

▲ADC研發管線按照開發階段分類(數據來源:Cortellis,發現階段:體外實驗階段;臨床前:體內動物實驗;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適應症爆發性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ADC技術的成熟,同一款ADC可以被用於治療多種適應症。其中的一個範例就是去年獲批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聯合開發的靶向HER2的抗體偶聯藥物Enhertu。這款獲批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ADC,在治療表達HER2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胃癌、以及結直腸癌方面也獲得了可喜的療效。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還計劃在HER2低表達的乳腺癌患者,以及表達HER2的不限癌種患者中探索Enhertu的效果。這些探索需要以這款創新ADC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之間的平衡為後盾,讓研究人員可以嘗試HER2表達細胞較少,或HER2表達水平較低的癌症適應症。

▲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對Enhertu(DS-8201)的擴展開發計劃(圖片來源:第一三共官網)

今年獲得批准的靶向Trop-2的抗體偶聯藥物Trodelvy除了用於治療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之外,也在不同的臨床試驗中用於治療尿路上皮癌、NSCLC、頭頸癌、肝細胞癌等其它類型的癌症患者。

非癌症適應症成為ADC的下一片「藍海「

目前,大多數處於臨床開發階段的ADC的適應症為實體瘤或血液腫瘤,然而,ADC設計技術的成熟已經讓多家生物醫藥和技術公司開始探索使用ADC治療腫瘤學以外的適應症,它們包括眼科、免疫學、抗感染、內分泌/代謝等疾病領域。這些治療非癌症適應症的在研ADC目前大部分仍然處於早期開發階段,但是它們在早期開發階段的比例顯著高於臨床期開發的比例。這一趨勢顯示非癌症適應症可能成為ADC藥物開發的下一片「藍海」。

▲不同研發階段非癌症適應症和癌症適應症的比例(數據來源:Cortellis,發現階段:體外實驗階段;臨床前:體內動物實驗;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在治療這些非癌症領域時,偶聯在ADC上的藥物載荷也不再局限於細胞毒性藥物。據不完全統計,在治療非癌症適應症時,絕大多數載荷為非細胞毒素藥物,佔研發項目的90%。這些非細胞毒性藥物載荷包括免疫調節劑,酶,以及反義寡核苷酸和siRNA等創新治療模式。

例如,Avidity公司去年與禮來(Lilly)公司達成合作,利用該公司的抗體偶聯寡核苷酸技術平臺開發治療免疫學疾病的創新療法。使用抗體偶聯技術,可以將寡核苷酸藥物遞送到更多類型的組織中,並且可以避免使用脂質體遞送寡核苷酸帶來的毒副作用。

艾伯維(AbbVie)開發的ABBV-3373已經處於2期臨床開發階段。這是一款將靶向TNF的抗體與糖皮質激素受體調節劑(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dulator,GRM)偶聯形成的ADC。它能夠在調節局部炎症反應的同時,避免皮質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目前它已經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2a期臨床試驗中表現出可喜的臨床活性。這一概念驗證研究的結果支持艾伯維進一步開發基於TNF的ADC技術平臺,並且將開展臨床試驗檢驗這一平臺治療其它炎症性疾病的效果。

結語

抗體偶聯藥物在經歷了早期開發階段的曲折道路之後,近年來不論是從獲批療法的數量,還是從在研療法以及適應症的擴展速度,都呈現了爆發式增長的趨勢。而且攜帶非細胞毒性藥物載荷的ADC在研發管線早期階段的比例正在增加,顯示了ADC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治療癌症以外疾病的潛力。在中國,也已經有20多家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投入ADC的開發,其中包括科倫藥業、杭州多禧生物、東曜藥業、恆瑞醫藥,石藥集團等公司。目前中國企業開發的在研ADC中,大部分藥物尚處於1/2期臨床開發和臨床前開發階段。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數據來源:Cortellis,發現階段:體外實驗;臨床前:體內動物實驗)

相關閱讀:一年3款ADC藥物獲批,「生物飛彈」研發迎高潮,已覆蓋四大癌種!

我們期待處於研發狀態的ADC候選療法順利進展,早日成為改變患者生活的創新治療選擇。

參考資料:

[1] How the Next Generation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Expands Beyond Cytotoxic Payloads for Cancer Therapy. Retrieved July 26, 2020, from https://www.adcreview.com/articles/how-the-next-generation-antibody-drug-conjugates-expands-beyond-cytotoxic-payloads-for-cancer-therapy/

[2] McPherson and Hobson. (2020). Pushing the Envelope: Advancement of ADCs Outside of Oncology. Methods Mol Biol., doi:10.1007/978-1-4939-9929-3_2

[3] Novel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BBV-3373 Shows Improvement in Disease Activity in Phase 2a Study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etrieved July 26, 2020, from https://news.abbvie.com/news/press-releases/novel-antibody-drug-conjugate-abbv-3373-shows-improvement-in-disease-activity-in-phase-2a-study-patients-with-rheumatoid-arthritis.htm

原標題:深度盤點:抗體偶聯藥物研發管線大爆發,非癌症適應症將成為下一片「藍海」?

相關焦點

  • 化療藥DS-8201或為藍海市場中的ADC ?
    在早期ADC研發中使用的細胞毒性藥物包括:生物鹼類(alkaloids)、甲氨蝶呤(methotrexate)、蒽環類抗生素(doxorubicin)和紫杉烷(taxanes),但是在後續研究中發現,這些細胞毒性藥物均存在不能達到有效載荷和缺少靶向特異性毒性等問題,因而其使用受到了限制。
  • 創新藥行業專題報告:ADC藥物迎來黃金時代
    2、 靶點不斷擴大,助力 ADC 成為腫瘤治療平臺型方法,非癌適應症有望成為下一片藍海ADC 藥物發揮作用主要依靠小分子藥物,靶點作為標誌物只要有足夠的特異性 和較低的免疫原性,生物學效應並不十分重要,因此理論上 ADC 藥物的靶點選 擇比抗體藥物更多,在腫瘤表面過表達或在腫瘤微環境中廣泛分布的標誌物都可 以作為潛在的
  • 創新藥行業專題報告:ADC藥物迎來黃金時代
    2、 靶點不斷擴大,助力 ADC 成為腫瘤治療平臺型方法,非癌適應症有望成為下一片藍海,並且隨著定點偶聯技術的持續發展,ADC 藥 物連接其他非細胞毒性分子後有望擴展至免疫炎症等其他非癌適應症,非癌適應 症有望成為下一片藍海。
  • 肺癌靶向藥耐藥性突變 第三、四代抑制劑成下一片「藍海」
    在研發技術推動下,第三代靶標藥Osimertinib成為了比化療之外的又一項優勢選擇,甚至「第四代替尼」進入臨床研究,新一代肺癌用藥必定成為下一片「藍海」。肺癌發病率第一 小細胞惡性程度更高今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新發肺癌病例佔惡性腫瘤發病人數的20.03%,因肺癌死亡人數約為63.1萬例,佔惡性腫瘤死亡總數的26.99%。 肺癌有兩個「第一」:發病率第一,死亡率第一。
  • 至本醫療搶佔腫瘤精準檢測和數據賦能藥物研發「藍海」
    據悉,武田在今年進博會上鄭重承諾加大對於中國市場的投入,產品管線更加聚焦腫瘤、罕見病及血液、消化和神經科學等核心領域,計劃未來5年上市15款以上創新藥物,並通過將中國納入藥物的早期開發階段,實現所有新藥都能在中國與全球同步開發。因此,武田需要攜手更多的合作夥伴實踐這個戰略規劃,而精準醫療行業的領軍者至本醫療無疑是武田最佳的合作夥伴之一。
  • 創新藥熱點和未來研發趨勢:透過雲頂新耀看ADC技術
    雲頂新耀—B(01952.HK)由康橋資本創立於2017年7月,以License-in的業務模式運作,目前已布局癌症、免疫、心腎和感染四個領域,擁有八種候選藥物,目前市值在200億港元左右。Trop2靶點與ImmunomedicsTrop2靶點全稱為人滋養細胞表面抗原,關於該靶點的研究始於1981年,後經Goldenberg等人首先發現在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結腸癌、腎癌、前列腺癌等多種人類上皮癌中過表達,成為了潛在的泛癌種治療優質靶點
  • 上市藥企密集砸重金研發腫瘤靶向藥物
    上證報訊(記者 張雪)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癌症的發病人次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國內的腫瘤靶向藥物研發近年來也取得突出進展,靶向新藥研發成為企業追逐熱點。考慮到研發成本、成功率和政策等因素,國內企業研發扎堆情況較為突出,EGFR、HER2等熱門靶點已有過熱苗頭。
  • 研發日報丨葛蘭素史克貝利尤單抗新適應症獲批
    【2020.12.7研發NEWS】楊森首次公布雙抗療法臨床結果 BCMA靶向療法臨床結果積極;百濟神州公布澤布替尼兩項研究最新數據;三葉草生物發布「S-三聚體」新冠候選疫苗I期積極結果;德琪醫藥ATG-010與R-GDP聯用的2/3期臨床試驗申請獲NMPA受理……我們專注醫藥研發最新動態
  • 百時美施貴寶介紹癌症免疫療法研發策略及重點早期研發項目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去年底,百時美施貴寶(BMS)公司完成了對新基(Celgene)公司的收購,合併的公司不但擁有多款重磅癌症免疫療法和血液學療法,早期研發管線中也有超過50款在研療法。納入新基公司的研發管線之後,BMS公司對癌症免疫學、血液學、以及早期藥物研發有什麼樣的規劃?
  • 智能鎖行業即將迎來升級,靜脈鎖將是下一片新藍海?
    近年來,指靜脈鎖或將是智能鎖領域一片新藍海。指靜脈識別與指紋識別同屬生物識別,指靜脈識別主要是利用靜脈中的血液能夠吸收紅外光線的原理,讓紅外光穿透手指,投射到圖像傳感器上,從而獲取手指內靜脈血管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識別。而且指靜脈全球暫無被破解案例,唯一性達34億分之一,且不受手指外部影響,即使戴著手套一樣可以識別。是生物識別中較為安全與穩定的識別之一。
  • 百花齊放的PD-(L)1聯合療法,紅海中的一片藍海
    截至本文寫作時,全球獲批的抗PD-(L)1單抗覆蓋的癌症類型已經多達20種(包括非組織特異性癌)。如果考慮不同的治療線數及聯合用藥,實際獲得的批准數量在70次以上(圖表1)。圖表1.龐大且持續增長的臨床試驗數量反映了全球製藥行業對於抗PD-(L)1單抗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但是這會帶來潛在的過度競爭,造成研發資源的爭奪和浪費。圖表3.
  • 百濟PD-1第三個適應症獲批上市!一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1 月 13 日,NMPA 官網顯示,百濟神州 PD-1 單抗「替雷利珠單抗」的新適應症獲批(受理號:CXSS2000014)。該項適應症為: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自然》子刊:基因編輯研發管線深度盤點
    在過去18個月裡,有11項基因編輯研發項目在美國或歐盟進入臨床開發階段,其中6項基於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現在基因編輯研發管線包括這一技術在體外基因編輯、癌症免疫學和體內基因編輯方面的應用。近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對基因編輯的研發管線進行了深度盤點。
  • JAK抑制劑成為研發熱點 行業發展前景較好
    JAK抑制劑成為研發熱點 行業發展前景較好#清華團隊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JAK是一種非受體酪氨酸激酶目前JAK1已經成為炎症、癌症、免疫等疾病的靶點;AK2成為血液系統相關疾病的靶點;JAK3成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熱門靶點。JAK抑制劑的適應症較為廣泛,但在眾多JAK抑制劑適應症中,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規模較為龐大,在2019年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約有600萬人,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該數目保持快速增長。
  • 聚焦ASH 2020:ROR1 ADC賽道有何看點?
    據了解,ROR1即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like orphan receptor 1),在腫瘤特異性表達並在腫瘤增殖、轉移和耐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使其成為一個潛在的有吸引力的癌症治療靶點。
  • 單抗藥處在發展黃金時期,適應症兩大類格局有所變化
    對73個單克隆抗體藥進行分類,從適應症分布來看,以癌症(包括血液系統癌症和非血液系統癌症)和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疾病和外因導致的炎症)為主,針對這兩個疾病領域的抗體共有60同時,該藥物也是雙特異性抗體在非癌症領域的第一次獲批。可見,這一年獲批的單克隆抗體藥物不僅數量提高,而且不乏亮點。臨床後期項目:適應症「兩大類」格局有所變化從筆者檢索到的信息來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有近60個抗體新藥處在臨床Ⅲ期研究階段。
  • 研發投入最多,這十家藥企榜上有名
    Keytruda基於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的「不限癌症」適應症申請也獲得FDA的優先審評資格,有望在本月獲得答覆。這將進一步擴展這款重磅療法的適用範圍。除了Keytruda之外,該公司與阿斯利康在PARP抑制劑Lynparza上的合作,以及與衛材在VEGFR抑制劑Lenvima上的合作也都結出碩果。
  • 信達生物公布研發管線最新進展
    11月10日,信達生物舉辦了2020年線上研發日,詳細介紹了其研發管線。信達生物在研發日上首先介紹了其早期項目最新進展,包括CD47/信達生物研發管線中有3款CD47相關產品,分別為處於臨床階段的IBI-188 (CD47)和IBI-322(PD-L1/CD47)以及臨床前階段的IBI-397(SIRPα)。
  • 宜明昂科田文志:自主研發多條結合CD47雙抗管線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CD47 在多種腫瘤表面高表達,屬於一個泛腫瘤靶點,有望成為下一個 「PD-1」 明星靶點。CD47 在人體細胞上廣泛表達,與巨噬細胞表面的 SIRPα 受體結合會表達 「別吃我」 信號。然而,狡猾的腫瘤細胞會通過高表達 CD47,逃脫被巨噬細胞吞噬。
  • 繼PD-1、CAR-T後的下一類劃時代藥物,雙特異性抗體賽道如何
    與傳統的單克隆抗體相比,雙抗的優勢在於可以將效應細胞直接靶向腫瘤細胞,增強其細胞毒性;同時識別兩種分子,提高抗體的選擇性和功能性親和力。通俗的說,雙抗(「AB」形式)可以解決一些單抗聯用(「A+B」形式)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T cell recruitment。另外,從開發和臨床試驗成本上看,在有好設計及好平臺的前提下,雙抗的生產成本也低於單抗聯用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