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形成時,地球險些變成雪球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提起煤炭,人們往往會想起轟鳴的巨大機器與煙囪裡冒出的黑煙。它曾經充當過為人類提供能源的主角,又因為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逐漸退居二線。但無論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事物往往不止扮演一種角色,珠穆朗瑪峰都曾經深藏海底,更何況經歷了數億年演變的煤炭呢?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發的研究指出,與現在成為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正相對應的是,3億年前,煤炭在形成之時,地球險些變成一個「雪球」。

煤炭形成示意圖。

  3億年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曾不足今天的四分之一
  煤炭如何形成,至今仍是假說。最常見的解釋認為,煤炭的前身是植物,準確地說,是未及腐爛分解便埋藏於地下的植物。此後,在地下經歷漫長演化後最終形成煤炭。在整個地質年代中,有三個大的成煤期,發生在距今3億年左右的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之間這次非常重要,是煙煤和無煙煤的主要來源。
  在石炭紀,地球的陸地開始被大片森林覆蓋,許多植物生長在海陸交匯的沼澤裡,死去的植物沉入水下與空氣隔絕阻止被氧化分解,新的植物在上面生長死亡然後繼續堆積,整個過程周而復始。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由此被埋藏。
  儘管有人對這一假說提出這樣那樣的異議,例如澳大利亞有700多米厚的煤層,難以理解這樣規模植物是如何被埋藏的。但研究人員證實了從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大量減少。
  最近對高解析度記錄的分析顯示,石炭紀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發生過巨大變化,最高可達700ppm,最低只有15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而到了二疊紀早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一步降低到了100±80ppm。作為參考,今年4月,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410.31ppm,是80萬年來的最高值
  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會引發氣候的劇烈改變。當濃度在40ppm左右時,全球就會被冰川籠罩。造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原因很多,如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爆發造成的平流層氣溶膠成分變化等,但碳被大量埋藏仍是不可忽視的。
  煤不僅是二氧化碳的收藏家,還是壟斷者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諸多手段中,碳的捕獲與封存是一項很有想像力的技術。人們試圖把二氧化碳收集並儲存至安全地點,使其與空氣隔絕,如保存在水泥中,或埋藏在地下巖層裡。
  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新奇,甚至可以說是對大自然的致敬。因為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煤炭,在其誕生時就曾高效地捕捉並封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人類今天開採的煤,碳含量非常高。褐煤碳含量可達60%至76.5%,煙煤碳含量為77%至92.7%,無煙煤碳含量多在90%以上,有些可達98%,而煤的整個形成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不斷增加自身的碳含量。
  最初的階段是泥炭化,植物殘骸經過分解和化合,形成泥炭或腐泥,其中除了大量的碳,還包含水、氧、腐殖酸等。在地熱和壓力的作用下,泥炭層壓實、失水、老化、硬結,最終變成褐煤,植物中的碳被保存下來,而腐殖酸和氧則被排除出去。此後,地殼繼續下沉,褐煤在地熱和壓力的作用下,繼續壓實、失水,碳含量進一步上升,氧含量減少,腐殖酸則蕩然無存。最後,隨著地層進一步加深,地溫越來越高,煤的變質程度也隨之越來越深,碳被緊緊固定在煤炭中。
  就這樣,由於碳被封存在地底,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極端減少,氣候隨之失衡,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隨之形成。  
  大冰期持續8000萬年,「南半球」冰天雪地
  這次冰期,是自地球上大量生物出現以來至今,最大的一次冰期。全球氣溫普遍下降。最寒冷時期約為距今2.8億年至2.7億年前,全球溫度下降至少在10℃以上,南半球各陸地上普遍存在冰磧層。
  當然,那時的南半球並不等同於現在的南半球,根據大陸漂移說,當時南半球存在一個巨大的岡瓦納古陸,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以及中南歐和我國西藏的部分地區。
  如今,人們在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區、南美洲南部、非洲中部和南部、南極大陸邊緣和印度、我國西藏等地,廣泛發現當年冰川活動留下的痕跡。巴西聖保羅的冰川沉積的厚度超過了1000米。印度有1/3的面積被冰川覆蓋。如今遍布炎熱沙漠的澳大利亞,在二疊紀初期可能有一半的面積是冰蓋。
  今天,人們回過頭來,可以看到因煤的形成導致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曾在地球上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記。當然,人們也不難聯想到,自工業革命以來,這些煤的燃燒又將引發多麼巨大的改變。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6月8日四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地球曾經兩次變成大雪球,讓一批古生物滅絕,卻帶來生命大爆發
    今冬作為近些年來最冷的冬天,在網上形成一波波的熱議,被網友們調侃。如果他們知道地球曾經寒冷的樣子,那麼現如今的寒潮可被稱為「暖風」了。地球雪球事件有研究數據表明,地球上至少有兩次變成大雪球,整個地球的氣溫達到-50°C以下,被超過100米的冰雪覆蓋,海洋的冰層厚度達到1000米,變成如木衛二、冥王星、海王星一樣的冰凍星球。
  • 雪球地球是如何煉成的?
    地球是否像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變成白色地球?事實上,在地球的成長過程中確實經歷過這樣的冷凍期,而且不止一次。科學家將地球在過去地質歷史中有一度相當長時間內,從北極到南極,包括赤道在內均被冰雪所覆蓋的地球,稱為雪球地球。
  • 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雪球」
    然而,地球出現深度冰凍的次數、延伸範圍,以及地球變成雪球的速度有多快一直是未解謎團。 目前,科學家對衣索比亞最新發現的巖石序列分析有助於解釋大約7.17億年前「雪球地球」事件,結果顯示「雪球地球」僅在幾千年時間內形成,這一時間在地質學上相當於一場寒流。
  • 遠古地球曾陷入深度冰凍狀態:僅數千年變成 「雪球」
    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冰川正處於快速融化階段,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遠古時期,地球曾陷入一種叫做「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的深度冰凍狀態,當時冰蓋幾乎完全覆蓋了整個地球。然而,地球出現深度冰凍的次數、延伸範圍,以及地球變成雪球的速度有多快一直是未解謎團。
  • 《流浪地球》中地表冰天雪地有依據嗎?地球可曾多次變成「雪球」
    近日熱播的電影《流浪地球》中,地表的畫面都是冰天雪地,就連海洋都變成了坦途,運送火石的車輛暢行無阻。為什麼電影裡面會有這種設定?地球上曾出現過這種場景嗎?1.歷史上地球確實多次變成「雪球」當然,電影中的「雪球」是編劇們的想像,但在實際的地球歷史上,地球確實多次變成雪球。地球上的氣候變化主要受到太陽光照和地球大氣的控制。一般而言,光照越強,溫度越高。而大氣的作用,則是讓地球維持較為穩定的溫度。大氣中的雲霧等,在受到太陽照射的時候,能夠反射太陽光,給地球降溫。
  • 「雪球地球」現象如何形成?地質科學家近日解開謎團
    圖片來源:MTU最近,來自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和奧斯汀分校的兩位地質學家認為,「雪球地球」現象這些主要的氣候變化可能與一件事情有關——板塊構造的出現。板塊構造學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形成的一個理論,它指出地殼和上地幔(即所謂的巖石圈層)被分解成運動板塊。這些板塊移動非常緩慢,移動的速度大約與你的指甲和毛髮生長速度一樣。這些緩慢的板塊移動造成了地震、山脈和火山的形成。
  • 研究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加上最近麥克唐納的研究成果,基本限定了「雪球地球」的時間就在7.16億年到6.35億年前之間。  「雪球」是如何產生的  地球是如何變成被冰雪覆蓋的「雪球」的,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人提出,當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候,遇到一個特別厚重的雲層,裡面的塵埃粒子大量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阻擋了陽光的熱輻射,於是地球溫度就會下降,並最終形成「雪球地球」;也有人認為是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擊激起大量塵土遮天蔽日,最後導致「雪球地球」的形成。還有人認為,地球是否寒冷,取決於地表接受太陽輻射的強度。現代冰川作用主要局限於高緯地區,就是因為那裡太陽輻射弱。
  • 雪球地球:證據與成因
    研究認為,在歷史上,地球曾三次完全被冰層覆蓋,一次發生在約23億年前,另外兩次發生在約7億-6億年前,這三次冰凍事件使得藍色星球變成了一個大雪球,這便是所謂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全球冰凍的時期,地球上的環境是極端惡劣的,平均氣溫只有-40℃,大陸和海洋都被上千米厚的冰層覆蓋,大多生物瀕臨滅絕。
  • 人類如何應對雪球事件(雪球地球)?看後真的驚呆了!!
    一、概念雪球事件(或雪球地球):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概念,主要認為在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川,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裡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這個假說已經提出有幾十年了。加州理工學院地質教授Joseph Kirschvinck於1992年首度使用「雪球地球」這個詞。
  • 7億年前「雪球地球」或仍有生命存在
    科學家們認為,即使是在「雪球地球」時期,這片狂躁的海洋仍然不平靜,裡面仍然有微生物生命形態存在於其中。斯圖爾特冰期是與「雪球地球」假設相關的兩大冰期之一。這些沉積物證明,在斯圖爾特冰期,海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小片的開放水體,其中或許就支撐著微生物生命形態的存在。  「雪球地球」假設認為,地球所有的陸地和海洋都幾乎完全被冰雪所覆蓋。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科學家丹-李-赫倫領導了這項研究。
  • 入射陽光的驟降可能引發了「雪球地球」
    這些戲劇性的「雪球地球」事件很快相繼發生,大約在7億年前,有證據表明,連續的全球冰河時代為隨後地球上複雜的多細胞生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科學家們已經考慮了可能導致地球進入每個冰河時代的多種情況。也就是說,他們發現,當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水平在地質上很短的一段時間內迅速變化時,地球可能會進入全球冰河時代。太陽輻射量不一定要下降到特定的臨界點;只要入射陽光的減少速度快於臨界速率,就會出現暫時的冰川,或者說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隨之而來的就是暫時的冰川,也就是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
  • 失控的雪球地球
    無論觸發過去冰川的特殊過程如何,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雪球地球是由涉及冰反照率反饋的「失控」效應產生的:隨著入射陽光的減少,冰從極點向赤道膨脹,隨著越來越多的冰覆蓋地球,行星變得更具反射性,或者反照率更高,這將進一步冷卻表面,使更多的冰膨脹,最終,如果冰達到一定程度,這將成為失控的過程,從而導致全球冰川。
  • 「雪球地球」是啥?雪球地球時期,地球真的有那麼冷嗎?
    我們的家園地球,從外太空俯瞰就像一個藍色的星球,因為地球表面71%被湛藍的海水覆蓋。可曾想過,我們的地球也曾被白皚皚的冰川嚴嚴實實包裹過,以至於從外太空看就像一個白色的「雪球」。那麼何謂「雪球」呢?如果從太空看,地球完全是一個巨大的「雪球」。科學家將此冰河時代形象地稱之為「雪球地球」。冰川「硬雪球」理論存在爭議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學者提出「雪球」概念,引起了科學界廣泛關注,因為雪球事件對於後生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產生了深刻影響。
  • 地球變雪球的原因-冰河期
    在地球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幾乎整個星球都包裹在一片冰雪之中。這些戲劇性的「雪球地球」事件在大約7億年前迅速發生,並且有證據表明,連續的全球冰河時代為隨後複雜的多細胞生命在地球上爆炸奠定了基礎.雪球 科學家考慮了可能導致地球進入每個冰河時代的各種因素,儘管尚未確定任何單一的形成過程,但假設觸發臨時凍結的任何因素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將行星推到超過臨界閾值的水平
  • 研究:地球曾因沒有足夠的太陽輻射而變成雪球
    據外媒報導,地球在其幾十億年的生命中經歷了一些不可思議的變化。相信大多數人所意識到的最劇烈的變化應該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及其餘波,這場災難殺死了地球上的大多數恐龍、給了小型哺乳動物一個繁衍和進化的機會。但實際上地球已經經歷了至少兩次改變世界的事件,它們導致地球進入了深度凍結。
  • 「雪球地球」時期的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儘管處於這些時期的地球與現在截然不同,但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甚至人類自身。成冰紀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它處於約7.2億年至6.35億年之前,當時地球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極端的冰河時代,整個地球都處於冰封狀態,因此被稱作「雪球地球」。如今地球上只有南極和格陵蘭島的部分地區常年覆有冰蓋。但在成冰紀時期,大部分地表都為冰雪所覆蓋。
  • 古老的「雪球地球」瞬間融化
    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5億多年前,我們的星球是一個巨大的雪球,在太空中飛馳而過。在一個神秘的「雪球地球」事件中,冰川覆蓋了整個地球,直到赤道,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在古代至少發生過兩次。現在,科學家們發現,最後一次雪球事件很可能是在大約6.35億年前的一瞬間結束的-這是一個地質學上快速的事件,可能會對當今人類驅動的全球變暖產生影響。冰,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在不到一百萬年的時間裡融化了,」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布萊克斯堡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肖樹海(Shuhai肖)說,他也是這一發現團隊的一員。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千裡冰封、寒氣逼人,蔚藍色的水球變成了雪白色的冰球……像這樣的全球冰凍並非只是《流浪地球》中的科幻場景,而是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的真實事件。  那時冰川作用波及到赤道,地表極度寒冷,地球平均氣溫降到零下50攝氏度。全球海洋遭到極端氣候影響,完全冰凍,冰蓋厚度可達上千米。這一狀態持續了數千萬年之久,是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冰室氣候事件,當時的地球也因此被稱為「雪球地球」。  「關於斯圖特冰期成因,根據現有研究表明,是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時,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周傳明說到。
  • 《流浪地球》裡全球冰凍是真的 7億年前,地球就是個大雪球!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場景。  中國江蘇網訊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當地球接近木星軌道,離開宜居帶時,從一顆蔚藍色的水球變成了雪白色的冰球。不過,像這樣的全球冰凍並非只是科幻故事。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說。
  • 為什麼地球曾經是一個「雪球」?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持續0.5億年的「雪球地球」時期的形成與火山巖俘獲二氧化碳有著密切關係。該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雖然當前冰層主要覆蓋在地球極地,但科學家對遠古巖石分析發現在某一時期冰層覆蓋著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