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 製備可擴張血管的人工細胞

2021-01-08 科學網

 

本報訊 湖南大學劉劍波課題組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Stephan Mann合作,製備了一種可以通過酶促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從而擴張血管的人工細胞。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在該研究中,課題組以生物來源的凝聚層囊泡為基礎,構建了一種新的人工合成的細胞模型,這種人工細胞具有優良的血液相容性和較長的血液循環時間,從而可用於遞送一氧化氮產生擴張血管的作用。這種雜化原始細胞是由含有血紅蛋白的紅細胞膜碎片在含有葡萄糖氧化酶的多糖—多核苷酸凝聚微滴表面自發自組裝而成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空間上將葡萄糖氧化酶和血紅蛋白反應串聯在一起,使該原始細胞在葡萄糖和羥基脲存在的情況下源源不斷地產生一氧化氮,以此探索在試管內和體內產生擴張血管的作用。

據了解,設計構建能與活細胞建立智能化學聯繫的醫用人工原始細胞,是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工程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挑戰。該研究為開發與活細胞和活組織互動的、內部結構有序的細胞類似物(即生物相容性的微型機器人)提供了新的路徑。(柯訊)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0-00585-y

《中國科學報》 (2020-11-25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一種通過酶促反應生成一氧化氮擴張血管的人工細胞
    一種通過酶促反應生成一氧化氮擴張血管的人工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7:01:15 湖南大學劉劍波課題組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Stephan Mann教授合作,製備了一種可以通過酶促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從而擴張血管的人工細胞
  • 「人工紅細胞」可規模化製備
    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研發進入國際一流。
  • 南開大學團隊人工血管支架研究獲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吳軍輝 通訊員 張博)人工血管支架現已廣泛應用於血管重建等重大外科手術之中。但常用材料——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am,簡稱PCL)製備的人工血管支架卻因其生物惰性高、細胞生長慢而極大影響了臨床效果。
  • 世界首例三層人工血管誕生
    組織功能血管移植物用於治療血管狹窄(劉媛媛,上海大學)2月3日國外媒體報導,上海大學快速製造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員結合微壓印和靜電紡絲技術首次研發出三層人工血管。在三層複合物中,科學家使用不同的材料分別滿足其機械強度並促進新細胞生長,解決了單層或者雙層人工血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工血管是通過冠狀動脈搭橋等手術植入到阻塞或者其他方面不健康的血管中來永久地引導血流。傳統的方法是將患者自身或者適合的捐獻者的血管再利用,但是這些來源常常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因為患者自身的血管供應有限而且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也需要移植物。
  •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5L的血液,以氧合的方式將這些血液分配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並帶走廢物。凝膠生成生成的凝血酶脫離磷脂膠粒,由許多不溶性血纖維蛋白多聚體所形成的血纖維蛋白細絲交織成網,包羅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等血液有形成份,便形成了血栓新型人工血管材料可以顯著提高血管通透性。均勻鑲嵌於血管內壁的碳原子與血管壁有機的結合成一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與組織無反應。
  • 裴雪濤團隊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經軍地衛生和藥監權威機構檢測,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明顯優於以往技術水平,為規模化生產奠定了重要基礎,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的研發水平進入國際一流行列。 血液是生命之源。
  •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是否可以植入一種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誘導體內組織再生,最終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組織,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俄羅斯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俄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化學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所與俄羅斯國家醫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型人造血管,可在人造血管材料內「預埋」人體上皮組織細胞,進一步研發可實現藥物的
  • 仿白細胞微型機器人可在血管中快速逆行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6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成功開發出一種與白細胞相似的微型機器人,並在磁場的導航控制下實現了在模擬血管中快速逆行,為將來通過微型機器人將藥物運送到患者病灶深處鋪平了道路。
  •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1月13日,他解讀了人工血管研發的難點和人工血管將給患者帶來的改變。&nbsp&nbsp&nbsp&nbsp突破「異體材料」之困&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說,在人工血管,尤其是小口徑的人工血管研發上,材料一直制約著研究進展。
  • 南科大蔣興宇Matter:人造電子血管問世
    通過電刺激,電子血管可以有效地促進傷口癒合模型中的細胞增殖和遷移。它也可以通過電穿孔將GFP質粒原位遞送到三種血管細胞中。通過使用兔頸動脈置換模型的三個月體內研究,我們評估了電子血管在血管系統中的功效和生物安全性,並通過超聲成像和動脈造影證實了其通暢性。作者的研究結果為將柔性,可降解的生物電子技術集成到血管系統中鋪平了道路,該系統可作為進行進一步治療的平臺,例如基因療法,電刺激,電控藥物釋放。
  • 人工血管的壽命多少?
    人工血管的壽命最長可以與人的自然壽命相同,人工血管在吻合後,如果沒有人工血管移植物發生感染而且逐漸會有新生的內膜附著在人工血管內,使人工血管具備正常血管的生理功能。這種血管完全可以代替正常人的血管,除非是兒童,一般成年人血管移植後對生活以及工作將沒有任何影響,以後也不需要手術再將血管進行替換。 但需要防止菌血症或敗血症等情況引起移植物的感染,這種感染往往難以控制,最終導致可能將人工血管替換掉才能將疾病癒合。
  • 河北醫科大學溫進坤團隊證實丹參衍生的Sal-miR-58可誘導血管細胞...
    景傑學術 | 報導 自噬是針對炎症和氧化應激的一種細胞保護過程。在血管疾病中,自噬通過調節血管細胞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中,自噬的缺乏引發炎症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武漢造」人工血管投入實用
    這是世界首例聚氨酯人工血管的腹主動脈置換術。值得驕傲的是,該人工血管是「武漢造」,凝聚了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與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阜外醫院血管外科歐陽晨曦教授的智慧和心血,由我國自主研發,填補了我國無自主研發人工血管的空白。  歐陽晨曦介紹,該患者瘤頸扭曲成角,目前流行的腔內治療不僅難度大,費用非常高,手術效果難以保證,且雙側髂內動脈無法保留。
  • 德國研究發現:人工智慧可對血細胞分類
    研究人員每天要在醫學實驗室和診所評估數百萬個血細胞以診斷疾病,將其分為大約15個不同的類別。這些重複性工作大多數依靠人工完成,容易導致樣品質量變化,並且要依靠專家和專業知識。為了更有效地評估單個血細胞,研究團隊開發了神經元深度學習網絡,用了將近20000張單獨的圖像對其進行訓練,使其能夠對細胞進行獨立分類。
  • 主動脈大出血陷昏迷 換上人工血管救回命
    主動脈大出血陷昏迷 換上人工血管救回命 青島晚報電子報   2013.06.05 星期三 昨天上午,在市立醫院東院13樓的血管外科病房裡,菲律賓人阿拉卡拉通過翻譯告訴記者:「當時,我們的貨輪還有2個小時就要起航了。我原本想堅持一下,可後來實在忍受不了了。 」    因為是輪機房的首席員工,貨輪長途航行中的安全保障離不了他。船長得知情況之後,立刻聯繫人將他送往醫院。但就在緊急送醫的路上,阿拉卡拉已經出現意識喪失、小便失禁了。任憑救護人員怎麼呼喊,他都沒有反應。
  • 幸運的少數:打造高效人工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從葉綠素到太陽能電池 葉綠素分子是自然界當中儲量最為豐富,對環境最為友好的功能性有機半導體材料,將葉綠素及其衍生物作為主要素材製備新型太陽能電池,既可以實現廉價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通過模仿天然體系的光能轉化過程,實現潛在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人工血管內瘻新技術,為血透患者的生命線保駕護航
    人工血管內瘻新技術,為血透患者的生命線保駕護航 2020-11-13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感受態細胞的製備和轉化
    感受態細胞的製備和轉化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14 21:44 第一節 概 述 在自然條件下,很多質粒都可通過細菌接合作用轉移到新的宿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