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咽下苦果,臨死仍不肯相信兒子已自殺

2021-01-08 騰訊網

「晚,聞胡適心臟病暴卒。

這是1962年2月24日晚,蔣介石在得知胡適暴斃時的日記記錄。胡適因心臟病猝發而死亡的消息不僅震驚了蔣介石,也震驚了世人。

胡適離世後,按照他的遺囑,他的遺產被分割成了三份:妻子江冬秀一份、長子胡祖望和次子胡思杜各一份。

很顯然,直到死時胡適依舊不相信,他的次子胡思杜已經在5年前自殺身亡了。胡適對次子胡思杜的「不相信」還有很多,將時光倒回胡思杜自殺前7年,當他寫的《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發表時,胡適的態度也是不相信。

看到那篇充滿侮辱性、有悖人倫的批判文時,氣憤的胡適黑著臉道:

「小兒此文是奉命發表的!」

實際上,後來經多方證實,胡思杜這篇文章確定是出自他本人的意願無疑。只是,胡適不肯相信罷了。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真相已然浮出水面時,胡適也並未承認自己和兒子之間有問題,他只說:

「他(胡思杜)說話的自由沒有,連不說話的自由也沒有!」

言外之意是,次子胡思杜是被迫寫下那篇充滿侮辱性批判文的。

胡適在對待幼子胡思杜的種種行為上,最多的便是「不相信」。1948年12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開展「搶救運動」:用飛機空運出留在北京的專家學者。大學問家胡適自然被排在被搶救名單中,而且是被排在第一批。

當一切準備就緒時,胡思杜卻表示將不與父母一起南行,具體原因不明。

胡適很不解,他實在想不明白兒子為何會不跟自己一起。最後,因為無法,胡適夫婦只得在留下一箱細軟後乘傅作義安排的飛機飛離了北京。這一別,竟是父子之間的永訣。

除了以上三個「不相信」,胡適對兒子的不相信還有很多。實際上,胡適對兒子的這類「不相信」,在胡思杜少年時期便開始了。

上學期間,胡思杜因為缺乏父親管教經常幹一些讓他瞠目結舌的事情。對於這些,胡適的態度從來出奇一致:不相信。

1948年,胡適接到消息:他的兒子被從國外被遣送回來了。即是被遣送,自然是沒有拿到畢業證的,而此時,胡思杜在美國已經換了兩所學校,留學了8年。

不論是在民國年間還是在今天,留學八年都沒拿到一張畢業證只能說明一件事情:不學無術。當時在國外留學的胡思杜不僅不學無術,還沾染了很多惡習,正是基於此,他才會被遣散回國。

看到這個結果,胡適依舊錶現出了「不相信」。他不相信兒子能到被遣送回國的地步,他覺得這其中一定有別的原因,只要妥善安排兒子一定會成器的。本著這個念想,胡適將兒子安排到了北大圖書館:他想讓兒子沉下心多學知識成為可造之材。

胡適對胡思杜的如此多的「不相信」,與其說是信任兒子,不如說是:他不肯承認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失敗。

畢竟,他胡適是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這樣的天才怎麼會教出不成器的兒子呢?即使他自己相信,世人也不會相信,不是麼。

可真相從來殘酷,胡適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子女上,他是不成功的。

如果胡適的教育足夠成功,胡思杜不至於在國外染上各種惡習,結交各種混混朋友,8年都拿不到一張畢業證。如果胡適的教育足夠成功,胡思杜即使在特殊社會背景下,也定不會忘記父子倫常。如果胡適的教育足夠成功,胡思杜即使面再大的挫折,也斷不可能輕易上吊自殺,畢竟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胡思杜的處境遠沒有到「艱難」的程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胡適在教育子女上的失敗他自己未曾看清,但他當時的朋友卻看得清楚明白。

胡適在得了兒子後懷著複雜的感情寫了一篇名為《我的兒子》的詩文並發表,其好友汪長祿看到後震驚不已,他非常為胡適對兒子的淡漠情感不滿,認為這詩文字裡行間流露出的他對兒子的冷漠讓人不適。

胡適在這首詩文中的開頭寫道:

「我實在不要兒子, 兒子自己來了。 『無後主義』的招牌,於今掛不起來了!」

從此段可以看出對於胡適而言,兒子的到來多少有些「不速之客」的意味。緊接著,他寫到: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 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我待你的恩誼。」

汪長祿看到這詩文後,很不客氣地在《致胡適書》書中寫到:

「我很盼望先生有空閒的時候,再把那「我的父母」四個字做個題目,細細的想一番。」

從汪長祿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對自己這位朋友關於兒子的這篇詩文充滿了質疑。最終,胡適雖然在回信中做了闡釋,但汪長祿似乎並未就此放下對胡適對兒子理念的看法。

事實證明,汪長祿的擔憂是正確的。

1923年,胡適長子胡祖望年4歲,次子胡思杜年2歲這年,胡適出軌了:他在杭州煙霞洞和美女曹誠英同居了。當消息通過胡適好友、詩人徐志摩的嘴傳到江冬秀耳中時:曹誠英已經懷孕了。

後來,屬老虎的江冬秀在胡適提離婚時拿著菜刀衝著胡適吼:「你要離婚,好,我先殺了你兩個兒子再殺了你,再自殺!」

屬兔的胡適顯然被嚇住了,這以後胡適再未提過離婚的事。

這事足以說明:胡適對兩個兒子的成長並不那麼上心。孩子四五歲前,是早教的絕好時機,可本就公務繁忙的胡適,卻在這種關鍵時刻搞外遇還要離婚。

另一方面看,兩個兒子都如此年幼,胡適竟有功夫和別的女子懷孕生子,真真令人嘖嘖稱奇。

胡適自己知道:江冬秀大字都不識幾個,她還是個小腳女子,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將子女教育全權交給江冬秀,顯然是他對子女教育沒那麼在乎的結果。

胡適對兒子教育的不那麼上心,在他給長子胡祖望選學校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胡適留於後世的信中有一封非常有名,這封信是他在1929年8月26日寫給胡祖望的。

這封信單看並沒有問題,滿紙都是對兒子的關懷,請看開頭:

「你這麼小小年紀,就離開家庭,你媽和我都很難過。但我們為你想,離開家庭是最好辦法。第一使你操練獨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練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覺用功的必要。」

可若綜合背景看,這篇散發著濃濃父愛的信就有問題了。首先,胡適在信中提及的「小小年紀」,是10歲;其次,胡適在信中提及的讓他離開家去的地方是蘇州。而這個地方並非胡適精心而兒子選擇的求學之地,而是臨時起意的結果。

當時的胡適是去蘇州演講,在演講過程中,胡適發現此地環境很不錯,老師們好像挺喜歡胡祖望,而胡祖望也表現得聽開心的樣子。於是,他便臨時起意決定將兒子留在蘇州學習。

想來,若胡祖望知道自己陪老爹搞一次演講從此就要離開父母身邊被留在此地,想來,他是打死也不會去的。

從胡適這封信的內容來看,讓孩子獨立生活並沒有問題,但教育家早就論證過:讓孩子獨立,並非是讓孩子單獨。過早讓孩子離開父母單獨生活,弊大於利。

而從胡適自身來說,他自己曾因過早離家而吃過苦頭。12歲那年,胡適便只身前往上海求學,可因為遠離父母的管教,他沾染了惡習,後來,若非貴人和自己二哥相助,他很可能就此成為了一個混混。

可有這樣的教訓在先,胡適依舊選擇了讓兒子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這究竟是為讓兒子獨立,還是圖自己方便,很難說。

說完了胡祖望,接著來說胡思杜。胡思杜少年就有肺病,所以他在求學期間經常斷斷續續,在這種情況下, 身為父母是不是要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胡適並沒有!

胡適並未絲毫改變自己的行程,他所做的唯一的事情便是:請來個家庭教師輔導兩兄弟,此人正是後來成為著名歷史學家的羅爾綱。

後來,胡祖望去美國留學後,胡思杜也欲前往。當時的胡適經濟並不十分景氣,這點,從當時胡適的書信、日記便可看出,他寫到:

"大兒子現在進了大學,每年要一千二百美金。我明年要是走了,我就得想法子去到什麼用金子的地方,教一年書,替大兒子掙兩年學費"。

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胡適做了一個大決定:他決定為經濟考慮讓小兒子胡思杜去生活水平較低的美國中部學習。

這事表面看並沒有問題,可細思卻極恐。當時的胡思杜剛剛19歲,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在這種情況下做父母的通常會在擇校上全方位考慮,因為這個年齡段太關鍵。

可胡適對於學校的考慮卻只有一點:生活水平較低,這樣的結果能學出名堂還真得靠運氣。

在胡適對胡思杜的教育上,這些相比接下來的這個,可能都不算最坑的,最坑的是:胡思杜在一次偶然和母親江冬秀透露自己對政治感興趣時,江冬秀根本不聽其他立馬給胡適去信了,信上她氣鼓鼓地說:

「思杜居然要學政治,去做那狗官。」

在這封信裡,隨處可嗅見的便是江冬秀對胡思杜如何沒出息的控訴。實際上,這種評判多少是武斷的。且不說學政治是不是就非得做「狗官」,單就興趣愛好來說,即便子女興趣所在再不符合父母所想,也不應當被如此「控訴」。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胡適收到江冬秀的信後,竟很以為然地跟著妻子一起反對胡思杜的興趣。

胡適和江冬秀的做法,頗有點像今時沒時間培養孩子興趣卻非要各方幹預孩子興趣的父母:「學畫畫有什麼出息,不如學律師,實在。」這聲音,與胡適和江冬秀的論斷,何其相似。

後來,胡思杜只得選了歷史學習,結果經常有科目掛紅燈。若當時的胡思杜選了他喜愛的政治,想來,定不會是這般結果吧。

胡適一生似乎都並未真正了解過自己的兒子,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他了解兒子,但希望兒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有研究者認為,北平解放後,胡思杜之所以不願意和父親一起乘飛機離開,是因為:他想留在大陸做他喜歡的政治工作,而不是永遠在父親安排下生活。

這話,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為胡適一家離開後不久,胡思杜便從胡適為他安排的北大圖書館離開了。沒錯,他轉向了他熱愛的政治,轉身去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政治研究院。

胡適與胡祖望一家

可嘆,胡思杜雖生在一個人人羨慕的家庭、有一個振臂一呼便「天下應者雲集」的自由主義思想大家父親,可他在這個家裡,卻並沒有真正的自由,甚至也沒有親密的父子關係和良好的家庭溝通。

胡思杜甚至還因為父親的忙碌,而一直生活在缺乏父親陪伴的環境下。胡思杜抗壓能力的低下,誰說不是缺乏父親影響的結果呢!

可嘆,胡適一生都並未覺得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是失敗的,晚年,他曾對秘書說過這樣一番話:

「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

這話本並沒有問題,但細思之下,卻發現其問題極大。從胡適的這段話可以隱身出另一層意義:子女教育的成敗全是母親的責任。而他的這番話,也頗有將自己對次子胡思杜教育失敗責任推卸乾淨的意圖。

胡思杜與父親胡適同月同日生,為此,江冬秀曾打趣說「思杜是老天爺給你的生日禮物」,可最終,這個生日禮物卻並未給胡適驚喜,反而成了他晚年最大「驚嚇」的來源。

這樣的結果,顯然並不全是天意。這苦果,似不是老天給的。

相關焦點

  • 湖南一莫氏老人連續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
    老人連續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12月8日晚,公益名人鄧飛在微博上發布桃江縣桃花江鎮「老人連續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這條微博第二天迅速在網絡發酵,引來上千人評論。記者前往該鎮崆峒村調查發現,用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已成為當地老人心中比較好的生命終結方式。
  • 未見胡適已傾心,一見胡適誤終身,細數胡適的紅顏知己
    原標題:未見胡適已傾心,一見胡適誤終身,細數胡適的紅顏知己 與民國文人們娶三妻四妾、隨便結婚離婚相比,胡適一輩子沒換過老婆,與他的原配妻子江冬秀相伴到老。1962年胡適逝世後,蔣介石寫了這樣的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事實卻並非如此,胡適在婚姻家庭上其實算不上好男人。
  • 1948年 胡適為何拒絕毛澤東留京邀請
    當時毛澤東託人給胡適帶口信說,只要胡適不走,可以讓他做北京圖書館的館長,胡適聽後冷冷地回了一句,不要相信共產黨的那一套。鳳凰衛視1月11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48年底,國共的爭奪戰在軍事政治戰場上勝負幾成定局,而對思想與知識分子的爭奪,卻日漸突出了,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次對於未來的爭奪。
  • 胡適隨蔣介石赴臺為何會將兒子留在大陸
    名單包括四類:(一)各院校館所行政負責人;(二)因政治關係必離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學術上有貢獻並自願南來者。計劃既定,立即實施。南京方面急電北大秘書長鄭天挺,令其迅速組織胡適等重量級知識分子火速南下,共商圖存大計。密電到達,胡適卻以籌備北大50周年校慶為由不肯起身,而接到電文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也磨蹭觀望。
  • 霍金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打開美樂,輕鬆賞閱幾年前有一場名叫「冰桶挑戰」的活動在網絡上特別流行,相信很多人應該都還有印象,就是參與者拿一桶冰水把自己從頭到腳全身澆下來,拍成視頻發布在網絡上,然後邀請其他人接力參與。這個冰桶挑戰的活動規定,被邀請者要麼在24小時內接受挑戰,要麼就選擇為「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也就是「漸凍症」患者捐出100美元。
  • 兒子被她「研究對象」,兒子27歲選擇自殺,女兒沒出席母親葬禮
    在現在這個時代,無形的壓力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人們身上,很多的人其實都有大或者小的心理問題,所以心理學已經從之前僅有少數人得知的一門科學研究到了現在被眾人為知的一門學科,而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一名叫做梅蘭妮·克萊因的著名心理學家,她為了心理學把自己的兒子當做了「研究對象」,導致了自己的兒子在27
  • 唐亦瑭:女區長吃「苦果」還需究因問責
    原標題:唐亦瑭:女區長吃「苦果」還需究因問責  1月10日晚,湖北省武漢市電視問政第五場,蔡甸區區長彭巧娣現場試吃「水泥橘」,自責管理不到位,稱自己種下的苦果自己吃。這個橘子來自蔡甸區一個的被水泥攪拌站所產生的水泥灰汙染的園區。
  • 半年時間,3名矽谷華裔中學生自殺,美國的精英教育是怎樣吃人的?
    無論父母多麼成功,他們的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優異學歷(當然,他們的父母會為子女教育提供很多先天的優勢)。正如社會學家Hilary Friedman所言:「你是醫生、律師或者MBA, 你沒法直接把這些傳給子女。」 美國上流階級的家庭教育哲學,可以歸納為: 「富貴不足保,惟名校精英教育之澤可及於無窮。」
  • 不信胡適的短命預言,竺可楨活至耄耋之年,卻在半月內,喪妻失子
    在竺可楨小學畢業那年,由於父親糧店生意失敗,家境一落千丈。竺可楨的求學之路頓時變得格外艱辛。幸而,最後在老師章景臣的資助下,竺可楨得以繼續完成學業。竺可楨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這部日記不是個人生活的歷史,而是近代政治科技教育發展的記錄,對於整個中國科技史、教育史都是一個非常重要、詳細的活史料。」對寫日記這件事,竺可楨不但堅持不懈,而且一絲不苟。他不僅用蠅頭小楷認真謄寫,還以最嚴謹的精神對待自己所寫下的每個字。
  • 最後的「虎賁」老兵去世 臨終留言:已沒有遺憾
    最後的「虎賁」老兵去世 臨終留言:已沒有遺憾 2016-02-25 18:53:48  去世之前,老人告訴子女,自己獲得了抗戰老兵的紀念章,這輩子已經沒有遺憾了。去年接受浙江在線採訪時老人就說過,儘管當年從戎抗日曆盡坎坷,但此生不悔。  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國民革命軍74軍57師被稱為「虎賁」師,這支部隊曾在湖南的常德保衛戰中,以八千將士力敵日軍精銳四萬人長達16天,除200餘人最後突圍外,其他將士全部陣亡。
  • 曹誠英愛了胡適一輩子,不過三個月回憶:終是飛蛾撲了火
    但是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名字可能還是比較陌生,隨著關於胡適的研究越來越多,這個名字才被很多人都熟知。曹誠英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她一方面是胡適的表妹,一方面也是胡適的「婚外戀人」。她痴情於胡適一生,還為他墮過胎,卻只擁有了一段短暫的情緣,一生也沒有嫁給其他人,遇到了心儀的男人,也被胡適的正牌妻子搞破壞分手了。活成了悲情電視劇女主角的曹誠英,到底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會如此痴戀胡適呢?
  • 中學數學老師跳樓自殺不管是因何事,留給孩子的都是永遠的痛
    最近網上爆料武漢鋼城十一中數學老師張明舉跳樓自殺了,引起了熱爰教育、關愛教師的網絡朋友們的注意,也成了議論的熱點話題。張老師為什麼要跳樓自殺?人活得好好的,幹嗎不珍惜每一天而要去剝奪自己的生命呢?但當地教育局通過對學校工作的核查後稱,學校制定的方案符合市區教育部門的規定。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張老師生前曾報警稱自己遭遇資金詐騙。張明舉老師跳樓自殺是對學校管理的不滿還是另有隱情?留下一個未滿十二歲的孩孑,對於少年失父失母的孩子來說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張老師的離去對他的孩子是永遠的痛。
  • 【大家】胡適與兩個山西人
    1926年,在很多問題上,張友漁和胡適有共識。那一年胡適去了蘇俄,對蘇俄的建設成就以及教育體制讚賞有加,在給徐志摩的信中,胡適提到了蘇俄的教育政策,並認定從蘇俄的教育政策出發,蘇俄完全可以從政治上「狄克推多」轉向「民治」。對胡適的言論,徐志摩並不贊同,他認為蘇俄所推行的教育是「黨化教育」,並對這種教育不以為然。
  • 孕婦攜自閉症兒子燒炭自殺:那些歧視和圍攻的家長,你們成功了!
    01.孕婦攜7歲自閉症兒子燒炭自殺12月25日,廣州南沙一名孕婦攜帶上幼兒園的兒子明明(化名)在家燒炭自殺。起因系十幾天前孩子撕扯了同班的一名女同學。原本幼兒園小朋友們之間鬧彆扭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隨著問題升級到家長層面,一切就變得複雜,變得觸目驚心。這無疑是對家長的一次考驗,是對家庭教育觀念的一種直觀的表達。
  • 「我兒子在外面欠下的錢是個天文數字,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 :孩子還沒長大,是父母這輩子最大的機會
    2018年10月18日15時55分,黑龍江大慶市看守所在押人員劉文忠,利用律師會見之機,在冒牌律師人員協助下逃脫。大慶市公安局懸賞10萬元發布緝捕通告。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父母對子女的犯罪行為不知情或者完全沒有參與,子女犯罪是不會牽連父母的。從感情上,不管在任何事情上,不管是未成年子女還是成年子女,孩子行為產生的後果,都直接關係著父母的憂戚榮辱。 孩子犯下的罪責,永遠是壓在父母心頭的大山。
  • 兒子不贍養老父親,老人崩潰跪著上吊自殺,居民向男子頭上砸雞蛋
    贍養老人是每個孩子應盡的義務,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嫌棄年邁的父母,不願意管老人的吃喝,甚至連面都不願意見,這樣的人實在是令人非常憤恨,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案件性質更加惡劣,兒子不贍養老父親,老人崩潰小區上吊自殺,居民向男子頭上砸雞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溥儀61歲死於尿毒症,臨死前久久不肯斷氣,遺言讓人嘆息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溥儀61歲死於尿毒症,臨死前久久不肯斷氣,遺言讓人嘆息。 1962年,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結婚了,贏娶了護士李淑賢,當然了,李淑賢在嫁給溥儀其實有過失敗的婚姻,而溥儀當時也是經過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勞改的
  • 90後男女小旅館相約燒炭自殺 被發現時已出現屍斑
    20日,小冉再次以接朋友的藉口要離家,冉廣舟再次報警,民警當場把小冉教育一番,並再次把他手機上的「自殺QQ群」都刪掉,可最後小冉還是尋找機會服下42顆安眠藥。冉廣舟說,這並不是兒子第一次尋短見。「群裡的人好像聊得很歡,一個說想死,就有很多人給你提供各種自殺方式,跳樓、燒炭、吃安眠藥,甚至有人說可以買匕首。裡面的網友都覺得活著沒意思,鼓勵自殺,甚至有網友自殺失敗,他們還在群裡嘲笑、諷刺。」讓冉廣舟更為驚訝的是,兒子手機上類似的QQ群就有四五個。  這些聊天記錄看得冉廣舟心驚肉跳,他勸兒子把這些群刪掉,小冉雖然答應了,事實上已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 家長因遊戲問題溝通失敗砸凳子 孩子半年不與父母交流
    直到前幾天晚上,婆婆不會開電視求兒子幫助,他不肯幫忙。我問兒子:「為什麼不肯幫忙?平時奶奶對你這麼好。」他說:「奶奶可以把她做的事情收回去呀。」我說:「奶奶不是為了讓你回報,她是因為愛你才幫你做這麼多的,那你認為什麼是真正的愛呢?」這句話讓他陷入了沉思,他糾結很久,慢慢和我說道:「我想要進步,可你們是我的阻力。」
  • 她將兒子當研究對象,兒子27歲「自殺」,女兒從此不和她說話
    她將兒子當研究對象,兒子27歲「自殺」,女兒從此不和她說話心理學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相處關係的領域,大家可能會產生好奇,一個心理學家是怎麼處理自己的感情關係呢?想必和家人相處得非常好吧,畢竟懂得利用心理學去維繫感情。其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