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獅等食肉動物從不互相殘殺,為何人類會製造武器,發動戰爭

2021-01-16 紅龍防務觀察

世界上大部分動物遵循種族內不自相殘殺的鐵律,包括大猩猩這種基因上與人類相似度達到99%的靈長類動物,以及虎豹獅等大型食肉動物。如果一個種族自相殘殺,必然導致種族的整體衰亡,必然被自然界淘汰,留下來的種族都是不互相殘殺的。為何人類會互相殘殺,又會不會被自然淘汰,這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

原始人類過著採摘狩獵的生活,那時全球只有約500萬人。隨著人類智力開發,以及使用工具能力的提升,短時間獲取食物的能力得到提升,並導致人口暴增。但是,森林裡的食物總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採摘狩獵不能獲取足夠的食物,使得搶奪同類食物成為一種選擇,武器隨之出現,人類手中手中狩獵的標槍、石刀成為攻擊臨近部落人類的武器。

隨著人類智能的開發,人類從採摘狩獵社會過渡到農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同時對土地資源的依賴進一步增強,人類之間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比如,東亞大陸引入玉米、紅薯等高產農作物之前,只能承載約6000萬人。只要人口超過這個數量,加之其他因素的作用,就會出現改朝換代的戰爭,一場戰爭輕則減滅一半人口,重則90%人口隕滅(三國時期)。戰後人口與土地資源重新達到平衡,周而復始,差不多兩三百年一個輪迴。

人類的科技進一步發展,進行工商業社會形態,生產力的提升導致人口的進一步提升。高消耗的生活方式,資源掠奪從單純的土地資源,擴展到能源、礦產等資源。武器越來越先進,互相殘殺的場面越來越宏大,一戰「絞肉戰」凡爾登戰役一次進攻就死亡數萬人,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9分鐘,一枚核彈讓長崎死傷十幾萬人。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類不能避免核大戰。」的確,人類已經從互相扔石頭,發展到了互相扔核彈。我們不妨來理清一下頭緒,邏輯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智能開發——人口增加——小規模戰爭(初級武器);科技發展——改變社會形態與生產關係——大規模戰爭(高級武器)。戰爭與武器的關鍵起因,就是智能開發與科技發展導致的人口暴增。如果人類還過著採摘狩獵的生活,並且智能開發出現瓶頸,那麼就不會有武器與戰爭,人類也會與其他動物一樣,不會自相殘殺。

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以及生活方式的奢侈化,資源的爭奪還將持續。但是,地球畢竟就那麼大,就像當年森林裡可採摘的果實畢竟有限一樣,人類對自然界的消費,總有一個臨界點,到時我們又該怎麼辦,難道用更具毀滅性的武器解決嗎。回到文章第一段,互相殘殺的種族都滅亡了,也許生物界的自然規律不可違背,人類只不過將這個進程進行了加速與放大。要知道,一個種族的自然淘汰可能要經歷幾十萬年或上百萬年,人類文明只不過區區數千年,卻危機已現。科技的發展會讓人類生活質量更高,但不一定會讓整個種族持續更久。

相關焦點

  • 闢謠:澳大利亞沒有食肉動物?從古至今,這裡從不缺少食肉動物
    有許多的小夥伴認為,澳大利亞之所以動物泛濫是因為這裡沒有食肉動物導致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許多人把澳大利亞生物泛濫的根本放在沒有食肉動物上,其實,澳大利亞是有食肉動物的。從上新世開始,澳大利亞就有著兇猛的食肉動物,從已發現的化石看,澳大利亞最早的大型食肉動物就是袋狼。袋狼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屬於哺乳綱袋鼬目。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袋狼最早出現在上新世的中期,距今約400萬年前。袋狼有著1.2米的體長(不含尾巴),平均30公斤的體重。
  • 南方的一種貓科動物,在林中沒有虎豹的前提下,扛起了獸王的大旗
    在現實生活中,即便是山林中沒有了虎豹等大型猛獸的存在,百獸之王的位置,也仍然輪不到猴子來坐,因為在虎豹之下,不少中型食肉動物也是「狠角色」。如歐亞猞猁,就是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的一種中型貓科動物,以各種中小型哺乳動物為食,猞猁之強,甚至能殺狼。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
  • 恐貓、洞獅擬獅、劍齒虎,史前貓科動物你了解多少?
    ,這給了虎豹等中小型的食肉動物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它們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在如今的食肉界裡面,貓科動物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人們在一些南方古猿頭骨化石中發現了恐貓的齒痕,表明它曾是人類遠祖的噩夢,事實上恐貓接近200千克的體型,完全有能力捕食體型嬌小且沒有尖牙利齒的人類遠祖。
  • 假如真的存在超級文明,為何他們不發動宇宙戰爭?答案讓人害怕
    不過,多年來科學家們從未在宇宙中找到任何關於外星文明的線索,甚至連一個外形低級生物都沒有找到,如果卡爾達舍夫的設想是正確的,宇宙中真的存在超級文明,為何他們不發動宇宙戰爭呢?,又或者人類文明對於他們來說,太落伍了,根本不值得他們發動宇宙戰爭。
  • 印度獅虎豹數量同步增長,傳統虎豹理論受到挑戰
    在2020年夏天,印度對生活在古吉拉特邦的亞洲獅進行了一次「粗略的估計」,估計出野生亞洲獅的數量為674隻,比起2015年的523隻增長151隻。圖:亞洲獅至此,印度不僅是全世界唯一同時擁有野生獅、虎、豹的國家,也成了唯一一個近幾年來野生獅、虎、豹數量同步增長的國家。這個結果令印度一些動物學家認同的一個「傳統虎豹理論」受到挑戰。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選擇逃跑,它們為什麼不進行反抗?
    而要生存就必須要獲取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能量,而食草動物通過啃食植物,消化並利用植物中的養分。相比較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對於能量的利用就要低得多了,它們無法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它們必須要通過捕食食草動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 知否|為啥劍齒虎等遠古食肉動物滅絕了 土狼卻倖存?
    古生物學家的最新發現還可能會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線索,解釋為什麼諸如劍齒虎等遠古食肉動物滅絕了,而土狼為什麼倖存了下來。所謂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可以追溯到距今250萬年前到大約1萬年前,這段時期包括氣候的劇烈變化和人類向生態系統的進化。拉布裡瀝青池是有關已滅絕更新世古代物種遺蹟的最佳寶庫之一。在數萬年的時間裡,動物們會陷進焦油,慢慢陷入坑裡,最後死於窒息。
  • 戰爭是人類的天性嗎?
    這樣的狼牙棒其實是權力的象徵,讓人們在發生爭端時,可以不通過戰爭,而是通過既定的法令解決。而在另一面,人們也極有可能在戰場上使用非傳統武器。公元前5000年左右,德國南部的村民經歷了一場大屠殺,砍殺他們的兇器就是伐木的斧子。除了畫作和武器之外,考古學家還會從遺址中尋找線索。擔心遭受襲擊的人們通常會作好防範。
  • 人類喜歡吃肉,卻從不吃肉食性動物,原因為何?
    人類是地球唯一的高等生物,因此地球上所有可以食用的動植物都可以變成人類餐桌上的美食,尤其是鮮美多汁的肉類更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那麼大家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就是我們吃的肉類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或者雜食動物的,很好有食肉動物的肉,你知道這是為什麼麼。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其實,如果你仔細的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動物,你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食草動物有時候也吃肉,比如河馬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它們遇到羚羊的屍體時,也會吃;長頸鹿有「嗜骨癖」,它會撿食食肉動物吃剩的獵物骨頭,還有牛雖然是純正的食草動物,但是事實上,有些牛還會吃蛇等等。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第二,風險在整個食肉目下,所有的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有尖利的犬齒和相對比較大的咬合力,而且雖然有些食肉動物的爪子不太鋒利,但相比較食草動物來說也有一定的殺傷力。而無論是尖牙還是利爪都是為了戰鬥而生的,這些食肉動物們捕獵食草動物的「武器」。
  • 假如美元不再通用 美國會發動戰爭嗎 戰爭會改變美元地位嗎
    ,還是會因為發動一場戰爭而使美元失去通用地位?所以,在美元沒有失去通用貨幣地位之前,美國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美元失去通用貨幣地位的發生,而如果事情已成定局,美國是絕對不會發動戰爭的,因為那等同於美元自殺。
  • 【互動】人類的終結者--基因武器
    應當說,基因武器是在人類使用和製造第一代、第二代生物戰劑的基礎上,利用當代領先的微生物遺傳學和遺傳工程學等科技成果,從而獲得符合生物戰要求的、致病力更強的第三代生物戰劑。  第一代生物戰劑——利用傳染病毒進行的細菌戰  利用病毒進行細菌戰是人類在早期的戰爭中,因為一些偶然的事件,受到了某種啟發,轉而採用的一種特殊作戰手段,比如,當看到疾病對生命的巨大威脅時,便想方設法把傳染病人或動物所攜帶的病菌傳播給敵方軍隊,使病菌在敵方軍隊中蔓延,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 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洞獅
    現在基本上有2種說法:第一是被人類大量獵殺;第二是它作為主要食物的大型歐洲野馬等動物的滅絕,失去食物的洞獅因此隨之滅絕。洞獅的壁畫考古發現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根據最新一項研究,在一個史前山洞遺址發現的有刀痕的骨骼表明,歐洲早期人類曾獵殺過洞獅這種大型食肉滅絕動物。
  • 為何人類都吃食草型動物,不愛吃食肉型動物?看完就懂了!
    為何人類都吃食草型動物,不愛吃食肉型動物?看完就懂了!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周圍的一切都被科技環繞著,尤其是手機的出現,人們出門的頻率越來越少,就算出門手機就跟連體嬰兒一樣,根本離不開。除了人類之外,地球上生存無數的動植物,這些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和特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人類在吃肉的時候,往往吃的是一些食草型的動物,而不吃食肉型的動物,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在整個大自然界中,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想要組成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有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
  • 全世界都在保護野生動物,美國為什麼要殘殺120萬隻動物?
    在全世界都保護野生動物努力的時候,美國為什麼要如此粗暴對待野生動物?人與自然真的不能和諧相處嗎?美農業部到底殘殺了多少野生動物?,人類入侵了它們的領地,使得它們的活動範圍和農業圈以及畜牧業圈範圍重疊,導致的結果很簡單,野生動物將農田當成了它們的糧倉,而像灰熊和灰狼等掠食類動物則將家畜作為了捕獵對象,從農民的角度來說,禍害我的家畜,當然該殺!
  • 食肉動物長不胖的秘密
    可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食肉動物一直吃葷怎麼也不胖,而豬只吃雜食卻依然長得那麼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萬獸之王——老虎的生活方式    虎,俗稱老虎,是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身體被滿淺黃到紅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條紋,是一種孤獨的森林食肉動物。
  •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大型食肉動物試圖「接管」人類城市被一網打盡
    為了躲避和消滅這場可怕的瘟疫,全球各國不得不停止生產生活,讓人們進入隔離狀態,曾經繁華的街道已經空無一人,人類活動已經降到最低,地球似乎停止了轉動。人類空出來的「生態位」,很快就有動物來覬覦了,日本鹿、泰國猴、義大利的海豚和野豬,都紛紛走上城市街道或人類海港,悠哉悠哉地覓食嬉戲。
  • 洞獅有多厲害?它以一己之力,阻止了老虎大量南遷?
    其實在獅虎存在同域分布的年代裡面,它們也不怎麼會發生衝突,原因是二者在微生境上的差異。 經過5次物種大滅絕之後,地球上已經沒有超大型的食肉動物了,這給了虎豹豺狼等中小型的捕食者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而站在這些猛獸頂端的,則是獅子和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