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朗讀者》:形同孤島的生活方式,才是悲劇的真正根源

2020-12-06 丸子醬看電影

《朗讀者》由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鐵達尼號》女主凱特·溫絲萊特和德國新銳男演員大衛·克勞斯主演,該片於2008年底在美國上映,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個獎項提名,凱特·溫絲萊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還被授予美國學院獎和金球獎的最高獎項。

影片改編自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西德,15歲的少年米夏愛上了36歲的售票員漢娜, 米夏常常為漢娜朗讀書籍,漢娜沉醉在文字帶來的快樂中。但戀情因漢娜的不告而別結束。幾年後,米夏作為法學專業學生旁聽二戰戰犯的審判,卻發現被告是漢娜,她被指責多種罪名並且全都承擔了下來。米夏這才還得知漢娜原來是文盲,為了隱瞞這個秘密,她寧願攬下所有罪名。

該片旨在反思德國人在二戰時犯下的惡以及是如何影響了戰時一代和戰後一代,影片巧妙地將多個主題融合到一個故事中,德國戰後一代對戰時一代的感情表現為米夏對漢娜的愛恨交織,把德國對二戰罪行的反思表現為法庭上的問答和研討班上的討論。

同時,影片雖然具體地講述了兩個人的生活經歷,卻折射出普遍存在的「孤島人生」般的生活方式。下面,我將從漢娜和米夏兩個不同的人物角度來解讀人物內心「孤島」般的精神世界,在本文的最後部分,我將結合電影劇情,談談這樣孤島般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啟示。

漢娜的掙扎與自我毀滅

在影片中,凱特·溫斯萊特所飾演的漢娜代表著德國戰時一代,是一個被觀眾審視、思考的角色。她既是二戰時眾多的施害者之一,但更是一個受害者,她的一生都在「孤島人生」中努力地掙扎著。

觀看影片後,我一直疑惑著一個問題:在法庭上時,面對不屬於自己的罪名,漢娜為什麼因為害怕其他人發現自己是文盲而選擇認罪?要知道,承擔了這份罪名的結果是終身囚禁,有什麼東西會比自由還要重要呢?當我去了解那個時代的德國後,我才漸漸理解了漢娜這個行為。

德國早在一戰前,識字率就超過了90%,二戰以後的比例更高,識字率被理解為國家文化水平、科學素養、凝聚力、身體素質等的象徵。一個如此注重文化的國家,在連飛彈都已經研製出來的年代裡,可以說是鄙視不識字的人的,文盲幾乎成為了一種象徵野蠻的罪行,一種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罪行。

不識字的罪在漢娜心中是大過在法庭承認殺死300人的罪,是她願意用自由和名譽去掩飾的罪。這似乎也能解釋漢娜走進教堂聽著唱詩班孩子們的歌聲時,為什麼會淚流滿面了。因為羞愧和自卑,因為不識字是一種罪。

這種「罪」讓漢娜一生都在掙扎之中度過,既沒條件感受生活,也沒能力思考人生,只會埋頭幹活。文盲的身份讓她不敢與別人來往,逐漸把生活變成一座孤島。誰若把內心封閉成孤島,誰就會陷入喪失人性的危險之中。

米夏的逃避與救贖

大衛·克勞斯飾演的米夏代表著德國的戰後一代。我們以上帝視覺來審視米夏的生活可以發現,他的生活是一座對社會這個「大陸」若即若離的「孤島」:

在家中,他與家人缺乏交流。雖然兄弟姐妹們總是關注他,卻只是為了向父母告狀。米夏的家庭完整富裕,但家人們自私自利,對彼此漠不關心。在學校,他沒有要好的同學,總是獨來獨往。結婚後,他拋棄妻女,和每個伴侶在一起的時間都很短暫。英國詩人約翰·鄧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事實上也沒有人想要成為孤島,希望被人理解、尊重是人的天性,米夏也不例外。

由於原生家庭缺乏親情,他強烈渴求母性之愛,而漢娜正好彌補了這一點。原本,漢娜對於米夏來說也只是個不辭而別的戀人,但多年後在法庭上,米夏卻發現她是個導致300多個猶太人被活活燒死的女看守。本來就很難與別人產生聯繫的他,偏偏與漢娜這個納粹罪犯的聯繫還是個恥辱,這讓他更加孤僻沉默了。

米夏在法庭是原本是有機會為漢娜辯護,使其免受終身監禁的重罰的,但他最後卻放棄了。因為他無法同時面對二人從前的戀情和漢娜的罪惡,只好選擇逃避。對於無愛的家庭,米夏也選擇遠走他鄉,連父親去世了也不肯回來。在結婚又離婚後,米夏才意識到自己一直在逃避,而逃避是沒用的。

所以,米夏翻出自己的舊書,繼續為漢娜朗讀,希望自己能得到救贖。可惜這仍然是一種逃避:僅僅錄製朗讀磁帶雖然能幫助漢娜學習讀寫,但是他殘忍地不回漢娜的信,斷絕了二人心靈上的溝通,間接導致了漢娜最終的自殺。

米夏內心非常希望走出自己的孤島人生,融入社會融入家庭。但一次次的逃避讓他一次次墮落,離「大陸」越來越遠,最後成為一座無人能走進的「孤島」。只有理清過去才能正視現在,未來也因此才有了可能。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書籍《奧德賽》也暗喻了米夏漂泊的心路歷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荷馬這段史詩的主題是歸家,但事實上,《奧德賽》講述的乃是一段旅程。家只是你的夢中之地。」

獨特的敘述方式凸顯「歷史」與「當下」的交織

電影中的第一次倒敘是通過米夏推開的那扇窗戶,觀眾就被帶回到了漢娜和米夏相遇的年代。也就是從那個時刻起,電影刻意地混淆了時空,模糊了現實與歷史的邊界,這樣的處理讓過去與現實在米夏的現實生活中難解難分。同時,米夏總是在現實生活跳回過去,試圖捕捉到過去的蹤跡同時思考過去的所作所為。

影片改變了原著中完全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的情節設計,通過別出心裁的倒敘將過去和當下兩個時空橋滅地融合在一起,以多層敘述的方式呈現出一條跨越兩個時代的救贖之路,從而更為鮮明地突出了「理解過去即是理解當下」的歷史認知。

對於孤島般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思考與啟發

勇於正視和克服恥辱

在漢娜的人生中最大的羞恥就是她不識字。對於這個事實,她總在躲避,害怕別人發現後會被嘲笑。米夏人生中的羞恥是與漢娜的這段忘年戀,想要逃避,實際上卻完全走不出來。

為什麼人會有恥辱感,我想,這歸根於太在意外界的看法了。米夏在少年時,面對別人以為漢娜是自己的媽媽時,會勇敢地去親漢娜以示情侶身份。可長大後,卻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的這段不倫戀。

羞恥的標籤來自外界的看法。所以,我們既會可惜漢娜不願克服恥辱感,也會同情她的孤獨和絕望;我們理解米夏的恥辱,但又因他的逃避而憤怒。兩個人共同的弱點都是不敢直面自己的恥辱。人會因為羞恥感而懷有秘密,又因秘密而困鎖。

不輕易對他人做評價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這麼一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米夏並不能理解漢娜對於知識的渴望,他只看到了漢娜是納粹分子的罪惡身份。但他卻沒有意識到漢娜從小沒有接受過教育,認知水平不高,所以犯了「平庸的惡」。對於漢娜而言,她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她既不去感受生活,也不去思考人生。

總結

《朗讀者》是一個關於愛與恨,秘密與救贖的故事。和眾多反映二戰的影片不同,它聚焦在二戰中普通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二戰對戰時一代和戰後一代的影響:戰爭不僅無情地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而且即使硝煙散去,它給人類帶來的「孤島人生」的悲劇依然在持續。

相關焦點

  • 【小朗讀者】414 鹿角鍬形蟲
    遇見朗讀遇見更美好的自己為童年留下珍貴且溫暖的聲音記憶 《鹿角鍬形蟲》【朗讀學生】林嘉能(向西小學五年級)徵稿 | 向西小學家委會小朗讀者活動向西小學家委會長期致力於閱讀推廣,按要求參與本期小朗讀者活動,即送校服1套,活動截止時間2019年12月31日。
  • 《萬箭穿心》:悲劇的根源並不全在李寶莉,馬學武也難辭其咎
    導言:《萬箭穿心》:悲劇的根源並不全在李寶莉,馬學武也難辭其咎。 《萬箭穿心》這部電影樸實中而又讓人感到了壓抑,這部電影以小見大,明面上寫的是李寶莉與馬學武的悲劇,卻在無意中,將中國大多數家庭的樣子在電影中展現了出來。
  • 《異形契約》:比楊冪的《孤島驚魂》只多P了個飛船
    文/馬慶雲電影《異形契約》今日上映,我看的最早的場次。可我讀到關於這部電影的叫好文章,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個月的1號。這批人是怎麼看到電影的,我很奇怪。而且,不少文章的叫好方式雷同,大喊該片宇宙觀宏大,暗黑悲劇感強烈等等,甚至有吹此片有中世紀史詩風格的。
  • 電影《朗讀者》中,漢娜是上帝,是每個人所信仰的那個東西
    米夏的心理變化才更令人驚奇。他來到監獄想為漢娜作證,而年少輕狂的米夏,卻因為膽怯與懦弱逃離了。而最後審批臺下的咒罵聲是漢娜心理變化的催化劑。此時運用米夏視角的主觀鏡頭與特寫鏡頭完美地展現出人物內心的變化,宣布審判結果的緊張,焦慮,和提心弔膽,包括宣判了一生監禁的結果過後,米夏特寫鏡頭的包含著後悔,愧疚,難過的兩行熱淚。
  • 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臘神話及民間史詩
    古希臘神話神話是原始人用一中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是古代人們通過幻想和想像把自然界和社會形態擬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2他們和人同形同性,有時還和人間美貌男女戀愛,不同之處他們長生不死。3希臘眾神沒有主宰人類的絕對力量,體現了希臘神話的民主性和進步性。英雄傳說:主要有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眾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希臘神話的特徵:1希臘神話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
  • 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影片的基調改變是在一場大雨之後,這場大雨徹底衝刷了宋康昊一家人的生活和意識,其實這在前面已經有所呼應,電影開篇就是一個醉鬼在他們的家門口撒尿,一共撒了兩次,隱隱也是預示這個家庭最後會被大雨衝散。石頭是這個故事的起因,也是一切悲劇的開始,在前半段兒子包裡背著石頭,是因為做了愧事心裡並不踏實,只有抱著這塊石頭,才隱隱地安心,即使發大水、睡體育館也一定要帶在身上。而當事情敗露後,他又選擇抱著石頭去終結他人的生命,也就是所謂有始有終。
  • 《朗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迎來希望和曙光
    到後來我發現我被朗讀者這個節目實力圈粉,每看一期總會把我帶到思想的另一片天地,這次的觀看也一樣。《家有兒女》陪著九零後走過了整個童年,帶給了九零後無數的歡聲笑語,記得那是二零零五年,家有兒女紅遍大街小巷,裡邊的每一位演員都非常招人喜歡,劉星的調皮可愛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真實寫照,因為我們和劇中的劉星在同樣的年齡段有著同樣的經歷,在學校打破玻璃要賠錢,不敢告訴父母只能從自己零花錢裡扣,考試不及格要叫家長並且每次都要挨罵。
  • 《蜘蛛網中的女孩》女性逼不得已才生活成現在的樣子
    《蜘蛛網中的女孩》女性逼不得已才生活成現在的樣子文 / 秀菊娛樂2011年瑞典暢銷犯罪懸疑推理經典小說「千禧年三部曲」的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由好萊塢搬上了大銀幕,導演清楚的找來了以懸疑犯罪見長樹立不少類型標杆經典的大衛芬奇執筆,大衛芬奇冷調、緩慢卻又緊湊流暢,慢條斯理卻也爆發力十足
  • 真正反映人性的電影《現代啟示錄》:戰爭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電影介紹《現代啟示錄》戲劇院版153分鐘,完整版長約202分鐘。由馬丁·辛,馬龍·白蘭度主演。豆瓣評分8.4分(48904人評價),IMDb評分8.5(553789票),爛番茄評價97%。在1979坎城電影節獲得費比西獎和金棕櫚獎,在1980年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義大利大衛獎、美國金球獎等各大頒獎典禮獲得多項榮譽。電影以越南戰爭為背景。
  • 誰才是真正反派,是小丑?還是創造他的腐敗社會?
    而或許就是因為太了解喜劇了吧,ToddPhillips比起其他人,反而更能懂得Arthur的心境,才有辦法將這位經典漫畫反派的蛻變刻畫得如此深刻。讓我實在很想回到過去,在當初得知他將攜手Joaquin Phoenix創作關於Joker電影而感到懷疑的自己臉上,重重揮上一拳。
  • 《朗讀者》第二季增加科學家面孔 致敬"中國驕傲"
    以文學的名義致敬科學,《朗讀者》把一批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推向臺前,希望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真正的偶像,引領年輕一代的夢想和追求。如許多觀眾所說,這檔極其「珍稀」的節目,讓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看到了比物質更加珍貴的東西。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60多名朗讀者致敬英雄城市,首位朗讀者深情...
    (視頻截圖)  長江網訊(記者萬建輝 張珺)16日上午,《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三天裡,在北京、武漢、廈門,朗讀者將陸續走進朗讀亭分享故事,朗讀心聲。程琳是「人民英雄」張定宇的妻子,夫婦倆生死不離的愛情令全國人民動容。
  •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當我們面臨危難和困境的時候,我們應該手牽著手,共渡難關。我們仍然要警惕,明白地球上的每個生命都需要尊重和關愛,只有聯合起來,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Now let's enjoy the poem from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關鍵詞:《朗讀者》;人文綜藝;情感交流;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12-02 縱觀當前的綜藝節目市場,內容同質化、創新力不足、文化內涵缺失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幽默搞笑、親子、遊戲、真人秀為主題的節目佔據了綜藝節目的半壁江山,然而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格局。
  • 尼採一句話讀懂人生/「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才是女人真正的成長
    現在以自己的方式活著,乃至接下來的每一個瞬間都依照這個方式,就算是永遠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也心甘情願。 ——尼採《神聖的成長》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生活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有的人註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一世,有的人卻是以別人的方式而活。
  • 為什麼說查理卓別林和周星馳是「悲劇之王」
    不,應該是悲劇之王。喜歡看電影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認識那個頭戴破禮帽、腳蹬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形象,他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幾個人物之一了,他到底偉大在哪裡呢?小夥伴們可能不是那麼清楚了。卓別林最偉大的地方是他發現了喜劇的本質,這個本質是啥呢,就一句話,「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 日本32個男人和1個女人流落荒島,生活6年,他們最後結局如何
    日本32個男人和1個女人流落荒島,生活6年,他們最後結局如何文/強哥的歷史經 圖/網絡說到孤島求生的鼻祖,相信大家都是知道魯濱遜吧,他可以說是最早將孤島求生這個概念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當中,在之後到現在的野外求生類節目也是非常的多了吧
  • 電影《隱形人》丨看不見的恐懼其實才是真正的恐懼
    導語:歷經《神鬼傳奇2017》票房上的挫敗後,環球影業另闢蹊徑,將原要繼續發展的暗黑宇宙電影《隱形人》作廢,改交由近期以低成本製作聞名的布倫屋製片公司擔綱製作,溫子仁的好搭檔雷沃納爾編劇、執導,以獨立篇章的方式,結合科幻、恐怖、家庭、男女關係元素,打造出這部現代版的《隱形人》電影。
  • 《朗讀者》: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平等的朗讀機會
    1月18日,在北汽新能源的支持下,央視《朗讀者》啟動朗讀亭計劃。與此同時董卿作為節目的製作人和主持人出席了此次發布會。目前,國家圖書館門口已經設立了第一座「朗讀亭」,讓更多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暫停一下,走進「朗讀亭」,感受文字的力量,表達內心的情感,並且之後還會在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大城市設立「朗讀亭」。
  • 《寄生蟲》:誰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寄生蟲」?
    電影《寄生蟲》講述的是金家騙進富裕的樸家的故事,那到底誰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寄生蟲」呢?奉俊昊執導的這部驚心動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黑色喜劇《寄生蟲》,一開始是窮人智勝富人的虛張聲勢和幽默詼諧,但在可怕的結局中,卻突然出現了一個猛烈的下潛。這個結局到底意味著什麼,金家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