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辨》③第一章 三階段論

2020-10-18 大科技

三種運動形式

我們認為,物理運動、生物世界和理性活動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三種運動形態。每一種從本質上遠遠超過前一種,是完全不能用前一種低級形態來解釋的。

下面闡明其理由:

一、物理運動

1、對象:

物理運動就是無生命物質的運動,其規律實際上就是物理定律,化學只是廣義物理學的一部分。因為化學所研究的是原子構成分子時的運動規律。而原子以及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的運動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分子及分子所構成的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又是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所以化學只是研究從物理學對象中間抽出來的一段。顯然,化學實質上只是廣義物理學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說「物理學」本身就包括化學、機械、電氣及有關的工業技術在內,它們的共同研究對象是「死的物質」。

2、規律:

物理學的定律有許多,並且不斷地有所修改,舊定律不斷地為新定律所代替。比如:

古典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被量子力學中的薛丁格方程:所修改;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修改、代替;

電磁學中的麥克斯韋方程則被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所修改、代替;

諸如此類。

我們看到,具體的物理定律處在不斷地被修改中,而且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也早已顯示出許多不符合實驗之處。近幾十年來,已經提出了許多更新的理論企圖來修改和發展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企圖使之更符合於實驗。比如: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等等,只是尚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具體的物理定律雖然是近似的,需要不斷地修改,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是不隨具體物理定律被推翻而變化的。

比如:

①基本守恆律:

物理世界有一些極其根本性的守恆律(不同於某些不可靠者,如:宇稱守恆律就不可靠,在弱相互作用領域已被李政道、楊振寧、吳健雄等推翻了),它們反映了物理世界的根本規律,是不會被推翻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物質自身在量上的守恆,物質不會產生,也不會消滅。這就是所謂:物質和能量的守恆定律,也可稱之為「廣義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②物理過程的不可逆性,即單向性定律:

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物質的運動總是趨向於平衡,趨向於靜止,這是一種消極的傾向,趨向於「死亡」的傾向。運動著的物體總要趨於靜止,冷熱不均的物體總要趨於溫度平衡,水總要往低處流……用嚴格化的專門術語講就是:

「熵」永遠趨於增加,我們的宇宙總是在一步一步走向熱平衡狀態。

實際上,這種消極的傾向性,正是反映了物質運動的根本性規律,因為我們所研究的正是「死的物質」的規律,而不是活的生物。

我們知道,近百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幾乎所有的基本物理定律都被修改了,推翻了,代之以全新的理論和定律。比如:力學定律已全部需要修改,電磁學定律形式上也被全部修改,光學和原子物理學更不必說,僅有的沒有被推翻的基本定律是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而且今後也不大有可能被推翻,至多是充實一點內容而已。因為它們反映了物理世界的根本性規律——物理過程之趨於平衡,靜止——一種消極性。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寫出物理世界的幾個最根本性的規律:

①決定性

物理學是以方程式來研究物質運動的,不管物理學的內容怎麼變化,這一點不會變,否則就不稱其為物理學了。但,方程式就是決定論的,即:過去決定現在,現在決定未來。

這裡沒有靈活與自由,一切都是定死的。

其實這並不奇怪,這是「死物質」的必然性質,否則就是「活」的了。

②守恆性:或曰「保守性」。

③消極性:即趨於平衡,靜止,趨於「死寂」。

以上三大性質是近代物理科學所充分證明了的。

二、生物世界

1、規律:

生物世界表現出與物理世界完全相反的規律,下面一一敘述之。

①非決定性:其高度的發展謂之「自由」。

宇宙飛船能飛越千百萬裡之太空,似乎遠勝飛鳥之上,但是它是「死」的,其軌道是完全事先決定了的,毫無「自由」可言。

然而鳥在空中飛則是相當自由的,其飛行路線是沒有決定性的。

類似地,我可以「自由地」閉上眼睛或睜開它,這和我過去的「狀態」毫無關係,而且也不能決定我下一時刻是睜眼還是閉眼。而宇宙火箭在它停止了發動機以後,其以後的飛行軌道就完全決定了,絲毫不能有所改變,因為它是死的,「初始狀態」一旦確定,以後的狀態也就完全決定了。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了物理世界中的決定論公式:過去決定現在;現在決定將來。

而此規律在生物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生物是活的,有行動的自由。

②擴張性:這是與保守性、守恆性相對立的。

一個原子永遠不會變成兩個同類的原子,但是一個細胞要變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一條魚能產幾萬顆卵,任何生物,都能迅速擴大其數量,若不受條件的限制,很快就能布滿全世界。

生命的最大特點是數量不守恆,具有向整個宇宙擴張其活動範圍的傾向。物種要擴張其活動領域,每個生物個體也是積極地擴大其活動領域,這和死的物質是完全不同的。

③積極性:

死的物質趨於平衡,趨於靜止,一旦達於平衡靜止,若無外力之推動就再也動不起來。

反之,生物世界就是要活動,要破壞靜止和平衡。動物,顧名思義就是會動,而且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被動的。

而且二者的運動發展總趨向是完全相反的。

物理世界的發展總趨向決定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趨於平衡的,趨於靜止(極端者稱之為趨於「熱死」)的,總之,是消極地趨於「死亡」,是「向下」的趨勢。

生命世界的規律則是積極的,活動的,進化的,向上發展的,趨於更高級的狀態,趨於繁榮,趨於布滿整個世界。

月亮是一個死寂的世界,而地球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其原因就在於前者是死的物理世界,而後者是活的生命世界。

還可以舉出其他根本性的差別,如:

物理世界無感覺,動物有感覺。

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不必多舉。

總的意思是說明:

從最根本性的規律上反映出: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正好相反的。這表明:物理規律和生物規律是兩類完全不同的規律,後者高於前者,為一全新階段。

三、理性活動

理性是人類獨有的,實際上在人類身上理性也僅僅是萌芽,是最初階段。

理性的規律和生物的規律又是完全相反的。

首先給「理性」下一簡單的定義:

以正確的(即符合客觀規律的)和自覺的方式來認識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內部關係)和人與外部宇宙的關係,謂之理性。

理性分為兩部分:

其一:正確和自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這方面也稱「理智」,以下也簡稱「理性A」。

其二:正確和自覺地認識和處理人類內部的關係,簡稱為「理性B」。

理性A,或理智之主要表現為自然科學及有關之工業技術等。

理性B,表現為倫理道德、社會科學等等,但不包括一切偽科學和一切不合理的上層建築,只有合理的才屬於理性。

理性並非絕對的,很難說某事物絕對符合理性而另一事物絕對不符合理性。理性的主要要求在「正確」和「自覺」二詞。正確的程度愈高,自覺性愈高,理性的程度就愈高,反之亦然。所以理性是有程度不同的。

以上是簡單敘述理性之要點,以後還要專門討論「理性、合理性和真理性問題」,在此從略。

生物的規律在進化論中被研究得最多,雖然「進化論」的可靠性遠不如「物理學」,但是目前沒有更好的理論,故只能以它為基礎。

進化論表明,生物世界最重要的規律是「生存競爭」,這一點就表明生物世界的規律和理性社會的規律是完全相反的。

盲目和自覺是生物和理性的根本不同點:

生物的活動盲目地受本能驅使,蜜蜂在採蜜,但它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採蜜工作」,更無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夏天必須努力採蜜否則冬天沒有食物」。

但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

其目的性、自覺性愈高,就說明理性愈高,反之,盲目生產、盲目活動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現,是向生物水平之倒退。

盲目的生存競爭,不僅是生物界的根本規律,而且是推動生物界進化的動力,是起積極作用的規律。

反之,在理性社會中,野蠻的「生存競爭」是不允許存在的,只能起消極破壞作用,無積極性可言。

例如:

1、生物都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這是生存競爭的強有力手段,或者說:只有具有巨大繁殖能力的動物才能在「生存競爭」中取勝而保留下來。

人類在原始狀態下,離理性階段尚遠,其時之繁殖也和生物界的自然狀態類似,女子能多生育被看作是一項重要的優點。

但是進步到目前階段,人口增長問題已被大多數國家所重視,若以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2100年時世界人口將達480億!而保持此速度300年的話,世界人口將遠超過一萬億以上!可見,雖然幾千年的古代社會中從來沒有用理性指導過人類的生育,但毫無問題,因為那時有「自然淘汰」(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等)。但是今後若再不以「理性」來控制人口之增長,人口問題將對社會之進步起阻礙作用與破壞作用。

所以「巨大的繁殖力」這一維持生物物種之存在,並推進其進化的強有力手段,在理性社會中將只起消極破壞作用。在理性社會中,人口的繁殖將完全受理性控制和指導,完全脫離「自然狀態」。

2、生物都是「絕對為自己」的,而且拼命地獵取一切對自身之生存與繁殖有利的東西,完全不顧及其他生物之生存。

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是絕對「自私」、徹底「殘酷無情」的。其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不惜使用鋼牙利爪之事是極為正常的!

一種生物若具有鋼牙利爪,兇殘本性,且善於獵取自身所需之一切,則此生物是生存競爭中的強者,而它所具有的這些「品性」就應算作生物界「優良品性」。

很顯然,在人類的理性社會中這些「品性」將被看作是最惡劣的——獸性!

3、在同外部世界(自然界)的關係上,生物是單純的適應環境,而無改造之力。理性的人類則不但要認識外部世界,而且要改造它為自身服務,這也是根本不同的。

有關的例子不勝枚舉,總之:

生物規律與物理規律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理性社會從本質上遠高於生物世界,正如生物世界在本質上遠高於物理世界一樣。

物質——生物——理性,代表著宇宙發展進程中的三個大的階段,代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規律。

從發展史上看三種運動狀態

一、物理運動是一種保守的、消極的、「死」的低級運動形態。物理世界的「演進」是極其緩慢的,甚至很難說是在「進」,只能說是「演化」。所以天文學上稱之為「天體演化論」,而不同於生物學上之「進化論」

我們知道物理世界的主要代表恆星的演化順序為:

太陽型→紅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很難說一個冰冷死寂的黑矮星就比一顆極其光亮的白矮星更高級;同樣,也不能說白矮星比紅巨星高級;或紅巨星比太陽高級。

這裡很難說有什麼「進步」,而且演化過程也極其緩慢,每一階段都以億年為單位。

二、生物世界則是一個積極的、生氣勃勃向前進化的世界,其進化的速度也比物理世界快得多

一顆恆星在一億年時間之內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但在生物世界中,一億年能發生很大變化,甚至變得「面目全非」,而且其進化速度是愈到高級階段愈快。

比如:

低等生物的進化經歷了幾億年以上;而發展到高等的哺乳類以後,其進化是日新月異的,幾百萬年就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最後,則在幾十萬年的時間內就由純屬動物的猿類進化到了脫離了動物界的人類。

有兩點可以表明生物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演化有根本性的不同,即:進步及速度。

物理世界的演化說不上什麼「進步」,只是變化而已,而生物世界是在不斷地進化,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最終由單細胞以下的最簡單生命進化到了人類。

物理世界的演化速度極其緩慢,一個階段動輒幾十億年;而生物世界相對來說是迅速的,而且愈到後期愈迅速。

早期之原始人類理性甚少,基本上過的是自然的生活。但比起動物已有一點「理性之萌芽」,即此一點萌芽性的理性已經使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遠遠快於動物世界了。

原始時期,理性尚極少,故發展速度也較慢,歷數十萬年之久。但較之動物進化畢竟為快:猿人經數十萬年而發展為具有文化知識之古代人,不可不謂之「迅速進步」。須知,在恐龍時代,數十萬年轉瞬即逝,恐龍世界變化是不大的。

古代人之理性仍然很少,他們沒有科學,因而不能「正確和自覺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界」。他們對人類社會也缺乏正確認識,不能自覺地改造社會,因而進步速度是不快的。但是他們的理性畢竟遠遠超過原始人,因而社會進步之速度也遠較原始時代快,幾千年之內人類已全面地進入現代社會。這種速度比起生物界的進化來說,已經可謂是「神速」了。

只是在近代,真正的理性才開始發展起來,首先是科學,隨之,人類社會也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速發展起來,時至今日世界面貌已完全被改變了。

嚴格說,古代是沒有科學的,有的只是技藝而已。古代的陰陽五行之類是完全歪曲了自然界真正面貌的。

反之,自然科學雖然不是絕對真理,但它們大體上是反映了自然界真面目的,所以自然科學是真正的理性(雖然還是極其初步的)。比如:牛頓定律 ,雖然早已證明它是一個近似的定律,對高速現象和微觀現象是不適用的,但它畢竟不失為一條科學的定律。因為,即使在目前計算最尖端的宇宙飛船精確軌道時,還僅僅是用 就足夠精密了,根本不必考慮量子力學或相對論對 所做的修正。

由於產生了科學,工業技術日新月異,現代社會之發展速度是古代社會、原始社會、生物世界所無法比擬的,這裡顯示出理性的偉大力量,也充分表明理性確實是比生物規律本質上更高級的規律。

理性力量之偉大

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改造自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整個人類歷史上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更大!而且今後的發展速度將更快。

這首先是得力於現代科學技術,即理智。如果理性的另一半,即人類內部的關係能夠得到正確的處理,在全世界建立起比較合理的社會制度,那麼人類社會之進步將更快,取得的成就將更偉大得不可想像。

嚴格點說,理性現在才剛剛開始萌芽,古代的所謂「理性」算不上真正的理性,還只能算是孕育著理性的產生。

為什麼這樣講?從理性的兩個方面來看。

1、在人類內部問題上(即社會制度等),大多數國家和人民還處在不合理的制度之下;大多數人的道德品質也遠遠不夠理性自覺的水平。

2、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生產活動的人數還只是全人類的很小一部分。絕大多數人主要還是用非科學的古老方式進行生產(如農業)。大多數的人也還遠遠沒有掌握現代先進水平的科學文化知識。

而且即使是從事工業生產的那一小部分人中,絕大部分也沒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而是在運用根據古典物理學原理(最初級的理智)製造的機器。例如:現代科學早已超過了古典物理學階段進入到相對論、量子力學,而且已再進一步深入到基本粒子物理學了。但是除了極少數領域以外,絕大多數的工業技術還主要是依靠古典物理學的原理,也就是依靠最初級的科學(理智)。需要應用到量子力學、相對論的工業技術是很少的,絕大多數的工程師根本不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何物!雖然早已證明,工業技術上所應用的牛頓古典物理學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應該被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取代。再如: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能夠建立利用電子學原理進行控制的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僅需少數幾個工人進行操作就足以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距此水平還相差很遠,大多數工人還只是在看守車床、刨床,用手工裝配機器等等。這些還只是「第一代技術」,也就是第一代理性(理智)。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宏偉」工業技術,雖然已經將全世界的面貌大大地改變了,但是它還僅僅是第一代科學技術,所依靠的主要原理還是古典物理學而不是近代物理學,更不是現代高能物理學。因此可以說即使在所謂「發達地區」,雖然自然面貌已經完全被改變成為「現代化」了,但其實這種「現代化」還只是第一代科技,是科技時代的「第一次改變面貌」。肯定地說,當未來古典物理學在工業技術上的地位被現代物理學真正取代以後,科技時代的「第二次改變面貌」將會到來,那時的世界面貌將變成什麼樣是目前無法設想的。我再形象地解釋幾句:

目前現代化的城市或地區,其面貌當然是決然不同於自然界了(不發達地區則大量保留著自然面貌),如:高樓大廈、柏油馬路,更進而地下通道、立體交叉、汽車成群、地下鐵路、電燈電話、電梯冰箱,諸如此類,基本上還主要是「第一代科技」的產物。

「第一代科技」,即初級的理性,已經具有如此之偉大力量,未來更成熟之理性的偉力將多麼巨大!

以下再用更「科學」一點的計算方法來顯示一下理性的偉大力量。

一、一個簡單而驚人的計算

據報載,我國工業生產增長率遠超過10%。

日本近20年來的平均增長率為11%多一點。以上事實說明,我們若假設,在一個以理性為主導的社會中(即:社會制度比較合理一點,生產上則完全以科學技術為指導),工業生產平均增長年率不低於7%,恐怕不能算是要求太高。7%似乎是一個不太大的數字,但是很容易計算出下列結果:

附註:有人看到這裡由於驚訝之故,也許就反過來認為7%是太高了。其實這沒有什麼原則上的差別,我們可以再減慢50%,以3.5%來作類似的計算。3.5%是無論如何不能算高了,需知,亞非拉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即達3%以上,科威特的人口增長率甚至高達8.2%,難道以現代化科學技術為指導的工業生產增長率還達不到自然人口的增長率嗎?

以年率3.5%計算,只不過是將上述計算的年限都約延長一倍而已:

這些計算對我們的下述討論同樣適用。

最後那個「天文數字」當然是荒唐的,鋼的產量決不會增加到那麼多倍,甚至也不會比現在增加1,000倍!但是這個計算可以說明許多問題,我們必須正確理解這個計算的意義。

1、計算表明,100年增長1,000倍,這當然是大略的數字,絕對沒有精確的意義,但是1,000倍這個數量級是有意義的,它不是10倍,這是質的不同——量變到質變。

這是說明,生產已從量變發展到了質變,100年後的生產將是一種本質上全新的生產,是我們現在的人所無法理解的。正如古代人無法設想現代化生產一樣。一種全新的生產,也就對應一個全新的社會,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我們的結論是:

假設工業生產發展速度為年增長率7%的話,100年之內社會達到一個全新的社會階段,其生產方式是和現在有本質差別的,是從本質上優於現在的。簡單說就是:100年左右有一個巨大的質變。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從現在起,50年內外到100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

這是極其英明偉大的預見。毛主席是從階級鬥爭的現實出發的,是從根本原理出發的,是無比深刻、正確的。

我們的計算只是從一個小的側面來反映出100年左右將發生質變。僅僅是「反映」出而已,至於推動這一大質變發生的動力是什麼?則不是我們所能討論的內容。

2、100年1,000倍這個數字還是要記住的,因為它反映出,在100年後社會制度發生了徹底變化的世界上,生產水平是多麼的高,社會發展到了何種程度。

下面,我們要一再討論100年,200年,甚至遙遠未來的問題。似乎這很荒唐,因為我們任何人也活不到那個時候,那時的人也遠比我們聰明,不必我們為之操心。我們討論未來絕非憑空胡思亂想,最終仍需轉回現實生活,在此先提上一筆。

而進一步考慮到200年,300年……1,000年,在社會制度已經發生了徹底變化的世界上,科技的發展將更快,那時將有幾十億以上的人都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制度合理,基礎雄厚,人的水平又非常之高,其發展速度只會更快。因此,200年、300年……將都是「千倍」式的發展階段,即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本質上全新的階段」,每一個階段比前一個階段高出千倍!每一階段都比前一階段「不可想像的高級」。

那麼1,000年之後的地球將是什麼樣的社會呢?那是經過了十次左右「千倍式質變」後的社會,顯然其光輝燦爛的程度是目前所根本無法設想的。

3、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只計算了「短短的」1,000年,已經預示了一個做夢也無法設想的偉大世界。但1,000年並不太長,中國就曾有2,000年幾乎沒有什麼太大進步!

由此可見理性之偉大,因為這無比光輝燦爛的前景是全賴於理性之力的。

這也充分表明,理性規律是本質上不同於(高於)生物規律的,從而表明我們的三階段分類法是合理的:

物理階段,生物階段,理性階段。

因為三者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規律,它們分別建立了三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物理階段:地球是一個死的世界,一億年也沒有多大變化。

生物階段:地球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天上、地下、水中都充滿了無數生物的,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生命世界。

理性階段:地球上將出現一個現在所無法想像的,極其光輝燦爛的,極其偉大的時代,其偉大的程度是任何語言所無法形容描述的,任何頭腦無法猜想的。但是,這不是宗教,而是現代科學發展所預示的。(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理性的思辨》⑥第三章 規律和真理
    反之,「進化論」是研究活的生物界的進化規律,是本質上高於物理規律的第二類規律,遠為高級,遠為複雜。更加上「進化論」所研究的是過去的事情,要倒推億萬年之久,因此研究起來自然遠較物理規律困難,其研究也難以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達爾文的「進化論」比較得到公認,比較有道理,因此我們以「進化論」為對象來探討生物階段的規律。1.
  • 《理性的思辨》⑤第二章 人類的遠景
    人類是最高級的動物,也是最低級的理性生命,是處於二、三階段之間的過渡時期。因此將原始人勉強看作第二階段之末期也不算太過分。而蟲是第二階段之早期。所以原始人智力之超過了蟲,在某種意義上也可類比為理性階段之最後最高階段的「新人」之超過人類。
  • 文化存在論的先驗基礎及其思辨邏輯
    在關於文化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即關於文化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思考中,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存在論的設想。文章從文化存在論是文化哲學的基礎理論這一基點出發,探討了文化存在論的觀念、先驗基礎和內在邏輯等三個重要問題。
  • 胥建國:新理性主義雕塑融入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
    從遠古巖畫到現當代藝術中的塗鴉,從中國繪畫的潑墨寫意到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從文學寫作的隨筆到音樂的即興哼唱、舞蹈的聞雞起舞,所有的隨心所欲和刻意行為中無不夾雜著感性的衝動與理性的思辨。 從感性到理性是人認識外界的過程。感性是基礎,但只能認識現象,有賴於理性把現象的認識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以解決本質問題。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的運用並不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積極的運用,但卻可以防止我們走的太遠,誤入歧途的產生一些幻相,所以有著消極的運用,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的訓練。實際上,純粹理性無非就是三個終極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雖然還沒有全部完成,但閱讀也過大半,到今天160天的過程中,康德仿佛從一個閃著光的哲學聖人,變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朋友,他的語言方式、論述邏輯和獨創觀點,也摸得七七八八,所以在這個階段,做一個中期的小結也很合適,簡單的從三個方面——閱讀康德的方法、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與大意以及《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帶來了什麼——來聊聊自己的感受。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Day 169-172/2020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最後一大部分先驗方法論中,一共分為四章,分別是:純粹理性的訓練;純粹理性的法規;純粹理性的建築術;純粹理性歷史;這幾部分組成了康德對未來科學的形上學的期待和規劃。
  • 複習概率論後,有一些關於概率論前三章的看法
    但是總的來說,我認為概率論要比線性代數和高等數學好拿分,這是我今天衝刺階段複習概率論前三章的感覺。第一章隨機事件及其概率這部分我就重點看了條件概率,貝葉斯公式以及全概率公式,這三個知識點考查非常多,也容易讓我犯渾,但是現在弄明白了,其實貝葉斯公式和全概率公式主要區分一下用的時機,我的獨立理解是求部分概率用貝葉斯公式,求整體概率用全概率公式,還有就是其實兩個公式真正理解了它們的形成就不難記憶甚至不需要記憶,看到題目可以直接想到並且應用。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非常多的事情本質後面都有適用範圍的,考慮適用範圍就是思辨的問題。思辨能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既然知道了思辨能力這麼重要,那麼孩子從小改如何培養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吧!一、學前階段培養思辨能力學前階段至關重要,這一階段的特徵也很明顯。
  • 西方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西方人「理性的自負」是從何而來的?
    前面我們分享了這本書的核心其實是:對理性的批判,哈耶克所說的「致命的自負」,其實就是「理性的自負」,為什麼哈耶克會有這樣的思想呢?為什麼理性會自負呢?今天我們來詳細聊聊,理性的另外一面。首先,我們來聊聊西方思想的發展,從古希臘開始,西方思想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本章重點掌握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 【材料力學考研精講精練】第一章 緒 論
    【材料力學考研精講精練】第一章 緒 論§1-1.材料力學的任務及研究對象(The tasks andresearch objects
  • 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但是,黑格爾青年時期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也同時揭示了這種主體主義哲學在存在論和方法論上的缺陷。  實際上,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問世以來,批評康德的二元論和唯我論的聲音就不絕如縷,尤其是經歷了「泛神論之爭」(Pantheismusstreit)以及隨之而來的斯賓諾莎主義在德國思想中的復興之後,發展一種新的一元論哲學,克服批判哲學在主體與客體、自由與自然、無限與有限之間造成的分裂,從根本上拒斥懷疑主義,捍衛理性的絕對性與自主性,就成了後康德哲學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實用主義是19世紀後期以來在美國流行的一個哲學流派,它並沒有背棄西方源遠流長的自由主義傳統,而是拋棄了歐洲歷史上基於人類理性論、歷史進步論等形上學哲學關於自由民主理念的抽象推斷和宏大歷史敘事,轉而以效用、效率、質量等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去判斷包括大眾傳播在內各行各業對於民主制度建設的滿足程度。
  • 理論、演說、思辨「三聯考」,一樣不能少……
    理論、演說、思辨「三聯考」,一樣不能少…… 2020-12-02 2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③一本而生萬殊,正如從同——株植物的根部發出無數枝條來一樣。可見,對「本」的信賴和推崇深深植根於農業民族的自然觀中,成為中國傳統一個基本的哲學隱喻。所以中國傳統「本體論」又稱「本根論」。至於「體」,則首先指人的身體。《說文解字》注曰:「總十二屬也,從骨聲。」十二屬,即指人體的十二部位。
  • 逐章細化 制定數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習計劃
    注意 : 本計劃對應習題涵蓋在以下教材中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三版 浙江大學 盛 驟 謝式千 潘承毅 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複習計劃使用說明: (1) 學習時間是針對複習知識點在大綱中的要求而建議應該使用的學習時間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它通常表現為對「熟知」的反思,旨在通過對「熟知」的反思,超越「熟知」,達於「熟知」背後的「真知」,在理性思考的範圍之內,屬於形而上的思維範疇,體現著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式。如果說現象思維的對象本質上是經驗直觀中的「事物」,那麼本質思維的對象本質上就是理性直觀中的「思想」。黑格爾的「熟知非真知」與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都表達著這一重要哲學觀念。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以先天性為「相同」的根據,康德似乎可以打通概念與直觀的關係,從而使知識的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使範疇有了直觀,也使直觀「進入」範疇,但這種「結合」和「溝通」,還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因而,康德整個「知識論」只是理論的,他的《純粹理性批判》所著力批判的只是「理論理性—思辨理性」的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