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伯樂「相馬」!新華社記者講述武威好故事……

2021-02-13 武威日報

新華社蘭州5月2日電(記者朱藝琳 白麗萍)天暖了,祁連山腳下的雪漸漸融化,草地冒出點點綠色。胡萬良的家就在祁連山腳下的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周家窯村,自家馬場裡成群的馬兒正在低頭覓食。

「伯樂」胡萬良的好日子離不開馬。

天祝縣是古絲綢之路進入雪域高原的重要驛站。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草原豐茂。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哺育出獨特的名馬——岔口驛馬。岔口驛馬善走對側步、騎乘平穩、步速快,是我國稀有的名馬良種資源。


岔口驛馬在草場悠閒漫步。(新華社記者 朱藝琳 攝)

1988年,胡萬良開始接觸養馬行業。回想最初,他還是忍不住嘆氣:「以前窮,家裡只種著小麥和油菜,吃飽飯都成問題。家裡就一兩匹馬,可不敢賣,也賣不出什麼價錢。」

2012年,天祝縣大力扶持發展養殖業。「伯樂」胡萬良動了「相馬」的心思。藉助縣委、縣政府的支持,胡萬良一咬牙,自籌資金50萬元,又從縣上貸款30萬元,建起了養馬場。憑藉著幾十年的養馬經驗,胡萬良的岔口驛馬遠銷新疆、青海、四川等地。最初,家裡只有兩三匹馬駒。2012年,胡萬良的養馬場已有三四十匹岔口驛馬,而今年的馬匹數量比初建馬場時翻了一倍不止。

「一匹好馬能賣4萬元左右。一年賣上七八匹不成問題,最多的時候一年賣五六十匹。」胡萬良一家6口憑著養馬場的收入,把日子越過越紅火。「房子蓋起來了,貸款也還清了,啥都不缺了,高興著哩!」

「伯樂」胡萬良從「相馬」中找到了脫貧新路子。在他的帶動下,縣裡的養馬散戶擰成一股繩,發展壯大成「伯樂」隊伍,「養殖小規模」變成「銷售大產業」。現在,天祝縣建有3個岔口驛馬保種場,有20多家保種戶,全縣岔口驛馬有5000多匹。通過育馬、馴馬、售馬,很多牧民實現脫貧,奔向好日子。

如今,胡萬良成了帶動大家脫貧致富的「新伯樂」。他不僅利用「相馬」脫貧,更帶領大家通過「賽馬」致富。

「好馬自有人來識。」胡萬良說,岔口驛馬是非常好的賽馬品種,不僅跑得快,且步伐矯健優美。作為天祝縣賽馬協會的會長,每年的賽馬節都是胡萬良最忙的時候。

「賽馬節是岔口驛馬的買賣高峰期。」胡萬良說,「通過賽馬節,岔口驛馬在賽馬界名聲大振。僅在這期間,全村的馬匹買賣成交額能達百萬元。」

賽馬節的規模越來越大,全國賽馬愛好者和遊客都慕名而來。賽馬節不僅帶動養馬產業,更刺激了旅遊餐飲業的發展。「每次賽馬節,遊客都在萬人以上。」胡萬良說,「我們和縣外省外的賽馬愛好者交流經驗,開闊了眼界。」

胡萬良書讀得不多,但總記得這句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馬兒在奔跑,胡萬良也想再朝著好日子奔一奔。「今年準備再養上100匹馬。」他說。

胡萬良在馬背上過了大半輩子,現在,他想將天祝縣的「馬產業」做大。「我希望更多的遊客了解岔口驛馬的歷史文化。藉助賽馬節,我想打造與岔口驛馬有關的文化旅遊產業園,讓馬背上的故事流傳更遠。」

相關焦點

  • 伯樂故裡相馬「新傳」
    位於成武縣文亭湖藍水灣廣場上的伯樂相馬雕像□ 本報記者 趙念東本報通訊員 王立新 隋啟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原名孫陽,春秋郜國人,精於相馬之術,因其相馬育馬、識才薦賢而為世人所知。
  • 武威故事|詩人王維在涼州
    《武威故事(第一輯)》由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組織市內20多位作者編寫,於2020年7月由讀者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涵蓋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縣的歷史、名人、地名、傳說等故事,融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內容生動活潑,情節引人入勝。
  • 河南組織收看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巡講
    6月23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通過網絡直播形式開講。我省省直主要媒體記者、部分高校新聞與傳播學院師生通過網絡集中收看,各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的新聞工作者、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分別在當地集中收看。
  • 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新書《回望20年》出版
    由新華社資深記者劉衛兵撰寫的記錄20年社會變化的紀實著作《回望20年——一位新華社記者的採訪手記》,近日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專門給該書作序《聚焦時代變遷》。作為一名攝影記者, 親身經歷改革開放從發生、發展到逐漸走向成熟的艱難歷程。作者既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也是記錄者。以新聞攝影人特有的經歷、敏感以及專業攝影記者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改革開放歷程,首次披露了社會變遷許多歷史事件、珍貴瞬間背後的故事和細節。
  • 「海水稻好不好吃?」新華社記者馬上就回答了,很快啊!
    「海水稻好不好吃?」「恐龍足跡怎麼保存的?」……近期大事兒不少網友與新華社記者們聊出了小火花>新華社記者許楊希望了解更多現場的情況到底好吃不新華社記者陳凱姿馬上回答了可能一看他這臉型就懷疑是資深「吃貨」
  •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中國商辦工業雜誌社武漢12月30日訊(特約記者陳棟 程翔 記者陳思銘 )一位記者的日記,不僅記錄了自己的新聞生涯,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見證。12月28日,《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一書在華中科技大學首發,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梁茜共同為新書首發揭幕。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和新聞媒體領導、專家紛紛為該書評論和點讚。
  • 「新華社天宮二號電」是這樣煉成的 ——「新華社特約記者太空日記...
    具體來講,新華社這次報導開創了「天地結合」的報導形式——首開世界新聞史上記者從地球之外發回報導的先河,兩位航天員以「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的身份在太空進行現場報導;三名85後年輕航天人擔任地面「航天主播」,推出「天馬行空33天」系列進行解釋性、揭密性的微視頻報導。    事後回顧,新華社幾乎是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聽長城新媒體記者講述精彩河北故事
    長城網11月8日訊(記者路娟)今晚8點,「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將在央視一套播出。今年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是第七屆,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承辦,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從上萬名報名參加活動的新聞工作者中評選出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
  • 陝西省「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報告會順利舉行
    群眾新聞網訊(記者 王軒宇)12月3日上午,「好記者講好故事「媒體宣講報告會於西安市政府圓形報告廳舉行。報告會上,陝西省9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結合採訪經歷,深情講述了在一線新聞實踐中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精彩故事。
  • 我在現場|記錄有溫度的人,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2020年,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武漢的「紅區」,還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抗洪搶險的大堤上,還是「嫦娥飛天」的現場;無論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小山村,還是......
  • 記者實地探訪半床被子的故事 講述軍民魚水深情(1)
    原標題:「半床被子」故事講述軍民魚水深情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半床被子」的感人故事。「半床被子」的故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裡就是位於大山之中的沙洲村。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紅軍在長徵途中,來到了湘贛邊界的湖南省汝城縣進行休整,其中的一支部隊進入了沙洲村。當時,不少村民都躲到了山裡。可是大家發現,這次來的部隊和以往只會搶東西的白軍不同。
  • 講述三代女性生命故事 客家音樂歌舞劇《天光》臺北登場
    新華社臺北5月17日電(記者石龍洪 陳鍵興)融合傳統與現代經典元素、講述臺灣六堆地區三代客家女性的生命故事,客家音樂歌舞劇《天光》19日和20日將在臺北的戲劇院登場。  17日,在此間舉辦的記者會上,《天光》創作團隊宣布了上述消息。據介紹,「天光」在客家話中意為天亮,象徵著光明和期待的未來。
  • 武威一中學子張翔榮獲郭沫若獎學金
    3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第三十八屆「郭沫若獎學金」頒獎典禮,武威一中校長李萬忠、張翔同學的高中班主任老師王開元及張翔同學的大學導師、父母親應邀參加頒獎典禮,共同見證了張翔同學的受獎儀式。  當日在「郭沫若獎學金」頒獎典禮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為武威一中2015屆畢業生張翔等33名中科大本科畢業生頒獎,並向獲獎學生母校校長頒發喜報。
  • 太空》將開播 講述中國航天故事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秉陽)作為國內首檔太空探索類綜娛科普節目,《挑戰吧!太空》將於今年11月17日在優酷視頻上線首播,帶領觀眾開啟不同尋常的「太空探索挑戰之旅」。  《挑戰吧!太空》聚焦中國在探索外太空領域為世界作出的貢獻,講述航天科技進步和航天人不懈奮鬥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王寶強、張雨綺、田亮、吳宣儀、朱正廷、陳鍇傑參與節目拍攝。  中宣部副秘書長趙奇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挑戰吧!
  • 《數學閱讀》:用故事講述數學原理
    原標題:《數學閱讀》:用故事講述數學原理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專電(記者王修楠)正在北京舉行的2014全國圖書訂貨會上,少兒教育讀物依舊是焦點之一,其中用故事講述數學原理的《數學閱讀》吸引了不少目光。
  • 新華社記者回憶當年採訪陳景潤:怕退休後生活困難
    出於一名新華社記者的責任心和對那個年代科學家不幸遭遇的同情,我把了解到的情況寫成幾篇內參,這引起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使陳景潤終於得以治療。在長期交往中,我和陳景潤結下了誠摯的友誼,知道了陳景潤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新華社記者親歷長徵七號火箭設備裝配與檢查
    新華社記者 曾濤 攝    新華社海南文昌6月22日電  題:「火箭就要發射,得多盯著點兒」——新華社記者親歷長徵七號火箭設備裝配與檢查  新華社記者曾濤、陳曦、梅常偉、王婷  早上7點半,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已是日光灼人。一群航天人吃過早飯,從食堂走出,奔向不同的工作場房。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轉場前夕,新華社記者來到了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山東臺徐志偉講述他與「深藍一號」的不解之緣
    8月22日,全省新聞戰線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決賽,在山東廣播電視臺400平米西演播室拉開帷幕,21位來自各新聞單位的好記者同臺競賽,講述新時代好故事,展現新時代新作為。山東廣播電視臺5位記者結合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生動講述了採訪中經歷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真情實感和使命擔當。
  • 善靠各方力量,講好中國故事——採訪全國人大代表安然手記
    新華社廣州5月11日電 題:善靠各方力量,講好中國故事——採訪全國人大代表安然手記  新華社記者周穎  這個寒假假期,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收到一份特殊的學生作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阿克爾克用中文講述了自己在家鄉的假期生活情況及疫情見聞。  她這樣寫道:我身邊有一些人不知道中國實際的情況,相信不可靠的消息,指責中國。我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相反,多虧了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和中國醫生高明的醫術,這才控制住了疫情,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像中國一樣做到這些。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  看著這樣的學生作業,安然感到由衷的欣慰。
  • 武威重離子治癌系統投入臨床試驗
    武威重離子治癌系統投入臨床試驗每日甘肅網5月28日訊(西部商報首席記者 金奉乾)5月26日,武威重離子治療中心隆重舉行重離子治癌系統臨床試驗啟動儀式,標誌著我國第一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離子治癌系統在註冊上市和產業化發展道路上邁出新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