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上海之洋涇浜英語,可能不廣為人知,卻曾廣泛使用

2021-01-09 煮酒狗熊談

洋涇浜英語是十九世紀中外在上海開始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變體很多。它是英語與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寧波話與粵語的影響。其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該語言流行於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故由此得名。

由於該語言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現在「洋涇浜英語」一般被認為與中式英語具有相同的含義,但事實上它只是中式英語的一個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為特殊的歷史意義。洋涇浜是上海的一條小河流,與黃浦江相連,從今延安東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

在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區,洋涇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設置後,大量的商業機構出現在小河兩岸,洋涇浜也因此成為上海對外貿易的一條重要的河流。由於中外商人語言交流不便,「洋涇浜英語」便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誕生了。

最初的洋涇浜英語多為英語和粵語的混合體,這是由於香港、澳門、廣州的洋行紛紛在上海開設分支機構,一些廣東地區的職員紛紛進入上海,在與英國商人的溝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涇浜英語。

隨後,上海的其他籍商人為了獲取直接與外商交流的機會,紛紛學習英語。而此時,寧波商人也大量湧入上海,出版商看準商機,出版了《英話註解》,該手冊使用漢字對英語進行注音,由於該書六位作者全是寧波人,因此使用的漢字發音為寧波方言。因此洋涇浜英語逐漸變為英語、上海話、寧波話的混合形式為標準,各種出版物也越來越多,成為當時被廣泛使用的中英商業語言。

相關焦點

  • 洋涇浜滋潤下的「生意英語」陳丹燕
    港口,帶有寬大外廊的房子,吃水很深的船,這就是洋涇浜英語誕生的典型環境,要是沒有這些窗外的景象,洋涇浜英語就是中國人做夢也夢不到的怪物。中國僕人的手裡拿著一張名片,上面依稀能看到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花體字,那是什麼人來求見。中國男孩穿著藍衫,表情馴服,英國人卻目光銳利,盛滿了賭性。他們倆就是最早使用洋涇浜英語的中國人和英國人。
  • 中美浮夢錄︱鏤斐迪中國國情報告②:讀書人與洋涇浜英語
    中美浮夢錄︱鏤斐迪中國國情報告②:讀書人與洋涇浜英語 王元崇 2019-10-24 18:11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最早的英語角,記錄了上海爺叔的青春歲月
    這個中國最早誕生的英語角,曾經也是上海爺叔們青春歲月裡的一部分。「年輕人講『格幫上海爺叔CN都老棺材了,英語講了噶好啊』。伊不曉得阿拉老早年紀輕辰光,都在此地混的。」今年60多歲的老侯膚色偏黑,聲音洪亮。他謙虛地說自己英語「不來事」(不行)。「但是我吶,善於跟外國人吹牛逼,隨便talking(聊天)。」
  • 北京奧運會向公共場所不規範英文標識發出最後通牒
    洋涇浜英語開了國際玩笑  「麻婆豆腐就是『麻臉女人的豆腐』,童子雞被譯成『沒有性生活的雞』,夫妻肺片是『夫妻兩個人的肺部』……這樣的菜,您敢吃嗎?」陳琳一口氣列舉了十多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經典案例。  然而,洋涇浜英語帶給人們的卻遠非一笑而過那麼簡單,有些可謂「導向不正確」。
  • 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除了「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的「使用說明」已經過時了,每句英語下方標註諧音漢字代替音標的「土方法」,比如「sit down」「坐下」對應「西特當」等,相信會讓不少人看了都心生「惺惺相惜」的穿越之感:原來老祖宗也這麼幹啊!
  • 鹹豐10年的英語教材,距今150多年,英語單詞用漢語拼音標註
    除了「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的「使用說明」已經過時了,每句英語下方標註諧音漢字代替音標的「土方法」,比如「sit down」「坐下」對應「西特當」等,相信會讓不少人看了都心生「惺惺相惜」的穿越之感:原來老祖宗也這麼幹啊!晚清英語教學狀況到底如何?
  • 中式英語體現時尚異類文化 或成新的英語方言
    「中式英語」顧名思義指的是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彙特色的英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在英語中,中式英語被稱為「Chinglish」,這個詞彙本身就是從Chinese和English中混合出來的。別看中式英語風頭正勁,它卻並非什麼新鮮事物,而是從「洋涇浜英語」一路走來的,早在70多年前就風靡上海灘。
  • 英國大學開印度英語課
    樸次茅斯學院開了一門新的語言課,這門語言是英語和印度語的混合物,稱為Hinglish。從17世紀開始歐亞大陸就有人講這種印度英語,如今,這種印度英語廣泛應用於印度商務、電影、音樂和廣告中。寶萊塢電影在片名中使用印度英語的例子包括Ek Tha Tiger(從前有隻虎),Love Aaj Kal(愛在今天與明天),還有Shaadi Ke Side Effects(婚姻的副作用)。
  • 學中文還不夠 英國大學又開印度英語課
    It is widely used today in Indian business, films, music, and advertising.樸次茅斯學院開了一門新的語言課,這門語言是英語和印度語的混合物,稱為Hinglish。從17世紀開始歐亞大陸就有人講這種印度英語,如今,這種印度英語廣泛應用於印度商務、電影、音樂和廣告中。
  • 「Teach fish to swim」翻譯成「教魚去遊泳」,網友:中式英語
    知行翻譯小編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在國外,一位華人老師站在講臺上,領著一群外國人學生一板一眼地讀者新單詞,很多人會說上得是漢語課,可是聽到他們的朗讀聲,保準讓你大吃一驚,他們讀得竟然是「No zuo no die (不作不死),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 開言英語怎麼樣?移民澳洲的他有話說
    雖然我們大多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英語,但在脫離課堂環境後,實際開口說英語反而變得困難。尤其是在面對全新的語言環境時,羞於開口的心態和有限的表達成了制約我們適應海外生活的主要原因。今天的故事主角JZ就是隨家人移民澳洲,從不敢說英語到和當地人交流自如,開言英語幫助他度過了初出國門的那段時間。
  • 胡適的英語不丟份
    原標題:胡適的英語不丟份 胡適的英語,似乎以前有人談過。如一切非母語者的讀音一樣,胡適英語中也帶有一些「不精純」的鄉音味道,一般學過他種語言者都能夠體會。
  • 上海俗語|拉司克
    要知洋涇浜是沒有道理講出來的,「拉司」 是英語的「LAST」,解釋「末腳」,「克」即英語的「CAR」,解釋「車」,拉司克者,便是末腳一班車子。我們看夜戲或者白相遊戲場出來,辰光已經十二鍾將近,叫黃包車回府,價鈿吃勿消,江北同胞眼見戒嚴時間迫近,樂得抬高價鈿,大世界到泥城橋, 要討三角大洋,真正熱昏,此時可不容再猶豫,趕快去電車站去乘電車,當然十二點鐘電車都紛紛進廠了,開一輛少一輛。
  • 美媒: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泛語言 110國將其作為母語
    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誌2017年12月31日刊登題為《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的報導稱,撇開哪門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問題,有一門語言因為在最多的國家得到普遍使用而佔據優勢,它就是英語。報導稱,全世界有110個國家將英語作為母語、官方語言或普遍的第二語言。
  • 普通話英語滬語孩子學話無所適從 漢語不難學
    普通話英語滬語孩子學話無所適從 漢語不難學 2008年10月29日 10:50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孩子該什麼時候學英語?不會講上海話怎麼辦?同時學說英語、普通話和上海話,將來會不會讓孩子講出來的話變成不倫不類的「洋涇浜」?   圍繞著一大堆問題,多位語言學和教育學專家指出:學語言要循序漸進,創造學習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是一個捷徑。值得重視的是,學好規範的普通話非常重要,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
  • 英語已經盛極而衰?外國網友有話說 - 觀察者網
    很顯然,作為語言工具,英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具有國際視野的人們的第一選擇,而且這種選擇與其對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政治態度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遠遠超過了當年大英帝國的勢力圈或美國後院的範圍),對英語全球通用語言地位的廣泛認可距今不過才一個世紀。
  • 睡覺時,頭的朝向重不重要?為何老話說:「睡覺不能頭朝西」?
    網絡上曾有這麼一句話:生前不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其實這話不對,人若是這三分之一的時間若是能睡得好,才能讓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更加有意義和有質量,大家覺得呢?。而如今的社會壓力和競爭很大,導致失眠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如何擁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成為了大家非常關注的焦點。老話說:「睡覺不能頭朝西」,不然會對身體有影響。有人不以為然,睡覺還有這規矩?
  • 揭秘肽類激素:典型興奮劑 曾被運動員廣泛使用
    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及其類似物、生長激素(hGH)及其類似物,具有外源性藥物(肽類興奮劑)與內源性激素(人體自然生成)區別小,在人體內藥物代謝時間短等特點,曾長期無準確可靠的檢測方法,而被運動員廣泛濫用,也是反興奮劑鬥爭中重點研究的熱點藥物,EPO和hGH都屬肽類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