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英語是十九世紀中外在上海開始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變體很多。它是英語與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寧波話與粵語的影響。其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該語言流行於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故由此得名。
由於該語言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現在「洋涇浜英語」一般被認為與中式英語具有相同的含義,但事實上它只是中式英語的一個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為特殊的歷史意義。洋涇浜是上海的一條小河流,與黃浦江相連,從今延安東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
在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區,洋涇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設置後,大量的商業機構出現在小河兩岸,洋涇浜也因此成為上海對外貿易的一條重要的河流。由於中外商人語言交流不便,「洋涇浜英語」便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誕生了。
最初的洋涇浜英語多為英語和粵語的混合體,這是由於香港、澳門、廣州的洋行紛紛在上海開設分支機構,一些廣東地區的職員紛紛進入上海,在與英國商人的溝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涇浜英語。
隨後,上海的其他籍商人為了獲取直接與外商交流的機會,紛紛學習英語。而此時,寧波商人也大量湧入上海,出版商看準商機,出版了《英話註解》,該手冊使用漢字對英語進行注音,由於該書六位作者全是寧波人,因此使用的漢字發音為寧波方言。因此洋涇浜英語逐漸變為英語、上海話、寧波話的混合形式為標準,各種出版物也越來越多,成為當時被廣泛使用的中英商業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