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訊 /
生物谷BIOON/ --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近日公布了2/3期CAPELLA試驗的頂線結果。該試驗評估了lenacapavir(GS-6207)治療既往已接受過多種療法的耐多藥HIV-1感染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在14天的功能性單藥治療結束時,lenacapavir治療組有88%(n=21/24)的患者HIV-1病毒載量至少降低了0.5 log10拷貝/毫升,而安慰劑組達到這一水平的患者比例僅為17%(n=2/12)。
lenacapavir是一款在研的首創、新型、選擇性HIV-1衣殼功能抑制劑,該藥具有強大的抗病毒活性,單次皮下注射給藥後可迅速降低病毒載量,目前正被開發作為一種長效方案的組成部分,聯合其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用於治療HIV-1感染。
在2019年5月,美國
FDA授予了lenacapavir突破性藥物資格(BTD),聯合其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用於既往已接受過多種療法的耐多藥HIV-1感染者。
吉利德科學高級副總裁兼病毒學治療區域負責人Diana Brainard醫學博士表示:「在既往已接受過多種療法的耐多藥HIV感染者中,對解決複雜需求的治療選擇仍存在著顯著未滿足的醫療需求。lenacapavir是一種新型的衣殼抑制劑,每6個月進行一次皮下注射,代表了HIV治療領域的潛在重大進展。我們期待明年分享CAPELLA研究的長期隨訪數據,並將這些數據提交監管部門批准。」
在CAPELLA試驗中,36例耐多類HIV藥物且在接受一種失敗方案中可檢測到病毒載量的HIV-1成人感染者,以2:1的比例隨機分配,再繼續接受已失敗方案的同時,接受口服lenacapavir或安慰劑治療14天(功能性單藥療法)。隨機分配至lenacapavir的24例患者中,基線病毒載量的中位數為4.2 log10拷貝/毫升,67%的患者CD4計數低於200個/微升。在14天功能性單藥治療結束時,與安慰劑組相比,lenacapavir治療組有統計學顯著更高比例的患者達到病毒載量減少至少0.5 log10拷貝/毫升主要終點(88% vs 17%,p<0.0001)。此外,與安慰劑組相比,lenacapavir治療組病毒載量平均變化在統計學上更顯著(-1.93 log10拷貝/毫升 vs -0.29 log10拷貝/毫升,p<0.0001)。
研究中,lenacapavir總體上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在14天期間沒有觀察到與研究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也沒有研究藥物因任何原因停藥,包括沒有因不良事件而停藥。在這部分研究中觀察到的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注射部位腫脹(21%)和注射部位結節(17%),其中大多數嚴重程度為1級或2級。
該研究的其他數據將在未來的科學
會議上公布。在為期14天的功能性單藥治療期後,所有患者均接受開放標籤lenacapavir治療,並加入優化的背景方案。該研究的維持期將評估lenacapavir每6個月一次皮下注射給藥,以及lenacapavir聯合優化背景方案在治療第26周和第52周的療效和安全性。
奧蘭多免疫中心醫學主任Edwin DeJesus醫學博士表示:「對於那些治療選擇有限且不能在當前治療中保持病毒學抑制的HIV感染者來說,迫切需要創新的治療方案,無論是來自于堅持複雜療法的挑戰,還是因HIV突變導致抗藥性。來自CAPELLA試驗的初步結果表明,lenacapavir治療在既往接受過多種療法的耐多藥HIV感染者中可迅速降低病毒載量。這種臨床反應可能對患者個人和公眾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與目前可用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相比,lenacavivir以一種新的方式發揮作用,通過阻斷HIV衣殼(一種包圍並保護病毒
遺傳物質和必需酶的蛋白質)的活性。在體外研究中,lenacapavir可阻斷病毒生命周期的多個不同階段,有潛力阻止病毒感染和接觸未感染的細胞。
目前,lenacapavir的安全性、有效性、給藥方案正在多項
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今年7月,在第23屆國際AIDS大會(AIDS 2020)上公布的來自正在進行的I期研究的數據,支持每6個月皮下注射一次lenacapavir,用於HIV的治療和預防。今年10月,在2020年美國感染性疾病周(IDWEEK 2020)上,吉利德科學公布了在女性HIV預防研究中增加了一個新的研究組,使用lenacapavir作為一種每6個月給藥一次的注射型暴露前預防性用藥(PrEP)選擇。吉利德科學還計劃在2021年中後期,在與男性和變性女性發生性行為的男性中啟動另一項lenacapavir的PrEP研究。(生物谷Bioon.com)
原文出處:Gilead Announces Investigational Long-Acting HIV-1 Capsid Inhibitor, Lenacapavir, Achieves Primary Endpoint in Phase 2/3 Study in Heavily Treatment-Experienced People Living With 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