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發表Nature Commun.

2020-09-05 化學加

川大馮小明院士課題組Nature Communications:Lewis酸催化的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不對稱轉化

一直以來,關於β,γ-不飽和羰基化合物作為親核試劑的不對稱反應研究較多,然而對於它同時作為親核試劑和親電試劑的不對稱反應研究則鮮有報導。最近,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上報導了在手性N,N』-雙氧金屬絡合物催化下的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多種不對稱轉化反應,如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Mannich反應和串聯異構化/硫雜Michael加成等,文章DOI: 10.1038/S41467-020-17681-9。

關於β,γ-不飽和羰基化合物反應性的研究是較為有趣且充滿意義的。一般來說,採用β,γ-不飽和羰基化合物作為親核試劑的研究較多。其中,γ-加成由於能形成熱力學較為穩定的共軛不飽和酮結構,因此報導要多一些;而α-加成相對要少一些。此外,採用β,γ-不飽和羰基化合物作為親電試劑的研究一直較少(圖1a)。

最近,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從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出發,在N,N』-雙氧金屬絡合物催化下 實現了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Mannich反應和串聯異構化/硫雜Michael加成等反應(圖1b)。該工作於近日發表在化學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上。

圖 1:β,γ-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多種反應性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基於作者課題組長期以來對於N,N』-雙氧配體的研究,他們選取了如下的配體(圖2),以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E-1a作為模型底物,對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反應條件進行了篩選。研究發現,當使用Y(OTf)3為Lewis酸,L3-RaPr2為配體,甲苯作溶劑,10%的NEt3作添加劑時,能以74%的分離收率,10:1的非對映選擇性和98%的ee值得到目標產物2a,為最優反應條件(圖3)。


圖 2:該研究中使用的N,N』-雙氧配體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圖 3:條件優化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隨後,基於如上的最優條件,作者對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反應的底物範圍進行了考察。不難看出,底物的適用範圍較廣,反應產率高(圖4)。取代基如氟、氯、溴、甲氧基等都可以兼容並取得非常好的反應性。除普通芳環外,含雜環類底物如噻吩、吲哚均可以參與反應並具有良好的反應性。雌酮類衍生物1r也能在該條件下,以較好的產率和選擇性得到目標產物2r

圖 4: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底物範圍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上述反應是基於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可以作為親電試劑和親核試劑的雙重性質。在此,作者繼續考慮採用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作為親核試劑,對亞胺類底物3發生α-Mannich反應(圖5)。各種吡唑啉酮亞胺(4a-4h)和靛紅類亞胺(4i-4q)和醛亞胺(4r-4z)均可以較好的參與反應。

隨後,作者考慮採用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作為親電試劑,硫醇5作為親核試劑,對串聯異構化/硫雜Michael加成反應進行了研究(圖6)。與圖3不一樣的是,當使用E-1a作為底物時,反應僅得到痕量的產物;當採用Z-1a作為底物時,反應能以89%的收率和90%的ee值得到目標產物。作者對該反應的底物範圍進行了測試,效果較好。

為了證明該方法的實用性,作者將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反應放大到克級規模,反應能以70%的收率、10:1的dr值和98%的ee值得到目標產物(圖7a)。進一步地,作者將方法學產物2a8進行了衍生物研究,並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圖7b和7c)。

圖 5:α- Mannich反應底物範圍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圖 6:串聯異構化/硫雜Michael加成反應底物範圍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圖 7:克級規模反應和產物轉化研究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為了對該反應的機理有較為深入的認識,作者還做了如下控制實驗:首先,為了研究NEt3提高反應非對映選擇性的原因,通過從製備的E-10出發,發現NEt3的添加對反應沒有影響(圖8a)。而從製備的Z-10出發,則反應效果較差。這說明NEt3可能影響異構化過程中的E/Z選擇性(圖8b)。研究發現,通過對異構化過程的調節,反應可以得到不同的產物(圖8c-8e)。基於這一結果,作者通過對催化劑和底物構型的調節,能順利地得到四種立體異構體(圖7f)。


圖 8:機理研究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基於如上實驗結果和文獻調研,作者提出了可能的機理(圖9):N,N′-雙氧配體 L3-RaPr2 和金屬鹽可以配位形成手性金屬絡合物 (Y*),後者與E-1a配位形成烯醇鹽中間體T1,在NEt3的作用下形成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E/Z-10T1通過α-Si-面進攻新形成的E/Z-10形成中間體T3,後者經質子化得到目標產物,同時釋放催化劑。

圖 9:可能的催化循環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

總結: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基於β,γ-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的親電和親核雙重性質,利用N,N』-雙氧金屬絡合物催化的策略,實現了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多種不對稱轉化反應。該工作反應條件溫和,底物適用範圍廣泛。在合成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馮小明院士: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歷經近20年的努力,在不對稱合成方面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他的課題組真正誕生突破性的成果,其實是在2007年。而從課題組開始的1999年起,八年的時間裡,或許就是所謂的「冷板凳」。 從2007年有突破性成果誕生起,此後,馮小明課題組的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直至如今,成果被國際公認,已是不對稱手性催化劑中最為經濟、綠色、適用範圍廣的一種。 馮小明院士也因此收穫了不少榮譽。但最可貴的,還是「未來科學大獎」。
  • 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獲傑出教學獎、王仕銳校友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2006級口腔醫學(八年制)專業王仕銳同學榮獲創新創業英才獎。傑出教學獎頒獎(左二為馮小明)評委會一致認為:馮小明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從教三十餘載,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事業根本,以「智慧、勤奮、誠信、自信」和「堅定信念,敢於創新,實事求是,強化責任」為教育理念,堅守在教學一線、科研前沿,言傳身教、躬親示範,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勇於創新的優秀人才。
  • 川大馮小明院士獲陳嘉庚科學獎
    8月28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公布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四川大學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
  • 川大馮小明院士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8月29日,川報觀察記者從四川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獲得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川報觀察記者了解到,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 馮小明課題組:Lewis酸催化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不對稱反應
    全文速覽馮小明教授課題組近期報導了手性Lewis酸催化的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不對稱反應,包括串聯異構化/a-Michael反應、a-Mannich反應以及串聯異構化/sulfur-Michael反應。
  • 川大馮小明院士課組成功實現了手性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構建
    近日,四川大學化學院馮小明院士、曹偉地特聘副研究員課題組從乙烯基疊氮化物與烯基氧化吲哚出發,在手性N,N』相關成果以 「Catalytic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3,2'-pyrrolinyl spirooxindoles via conjugate addition/Schmidt-type rearrangement of vinyl azides and (E)-alkenyloxindoles」 為題發表於Chemical Science
  • 中科院頒發一重量級獎項:四川這位院士入選,獲100萬獎勵!
    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34;。,1963年生,四川武勝人,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主要從事不對稱催化合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致公黨黨員馮小明獲陳嘉庚科學獎
    >團結君注意到,《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系陳嘉庚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其主要完成人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是致公黨黨員,現任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公開資料顯示,1963年出生於四川武勝的馮小明是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不對稱催化合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說生物醫藥話玄武巖纖維,兩院院士為四川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黃輝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
  • 蘭大校友馮小明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8月29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28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
  • 川大馮小明院士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我校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馮小明教授現已發表SCI論文400餘篇,授權美國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6項。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手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國內外多個學術期刊的編委或顧問編委。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130位院士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獻智
    「『十條措施』充分體現了四川禮敬院士、尊重人才的誠意,以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陳溫福說,他發現「十條措施」中有一些與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相關,非常期待能通過這些平臺為四川發展做些實事。
  • 吳雲東院士課題組發表的文章被選為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吳雲東院士課題組與喬治亞大學計算量子化學中心Schaefer課題組聯合在化學類雜誌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學通訊》)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ogni’s Reagent I以高碘試劑形式存在的原因,以及其他benziodoxole based高碘試劑存在形式的評估(tianyu sun, Xiao Wang
  • 兩院院士為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人民網成都9月17日電 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馮小明是廣安武勝人,有機化學家,四川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回應阿爾茲海默症的文章圖片問題,裴剛院士課題組的勘誤正式發表
    被質疑的論文一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發現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為治療這項複雜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6-2017年曾任同濟大學校長。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針對此問題,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基於傳統的聚乙烯衍生物,提出了一種通過離子鍵交聯聚合物的化學策略來實現超長磷光的方法。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無定形聚合物的LRTP壽命達到創紀錄的2.1 s。此外,還發現可以通過調節單組分聚合物材料中的激發波長來獲得多色長壽命磷光發射。這些結果概述了構造帶有LRTP聚合物材料的基本原理,賦予傳統聚合物新的特徵。
  • 湖南大學等《Nature》發文!作者曾為該校發表第一篇Science
    近日,湖南大學段曦東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報導了一種可利用金屬性過渡金屬硫化物和半導體性過渡金屬硫化物製備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合成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General synthesis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與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演示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相關成果近期以「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lithium niobate nonlinear photonic crystal」為題,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doi: 10.1038/s41566-018-0240-2)上。
  • ...陳柱成課題組在《科學》合作發表長文闡述RSC複合物重塑染色質...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課題組在《科學》合作發表長文闡述RSC複合物重塑染色質的機理清華新聞網11月1日電 11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北京大學生命學院高寧與美國猶他大學Bradley Cairns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核小體結合狀態的染色質重塑複合物RSC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