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馮小明院士課組成功實現了手性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構建

2020-11-17 CBG資訊

關注公眾號CBG資訊(ID:BeanGoNews),了解更多一線科研進展報導。

吡咯吲哚螺環衍生物作為一類重要的氮雜螺環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多種天然產物和藥物中,並以其獨特的結構特點展現出了良好的生物活性,例如:HIV-1抑制劑、AGEs抑制劑和靶向Brr2的抑制劑(Scheme 1a)。因此,該骨架的不對稱構建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在眾多方法之中,利用C3位含氮氧化吲哚衍生物參與的不對稱[3+2]環加成反應無疑是構建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最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儘管,氧化吲哚衍生的亞甲胺葉立德和缺電子烯烴之間的不對稱1,3-偶極環加成反應(Scheme 1b,path a),以及3-氧化吲哚亞胺作為氮源參與的不對稱1,3-偶極環加成反應(Scheme 1b,path b)均在該類骨架的構建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但仍有望發展更多的更新的不對稱方法來構建吡咯啉氧化吲哚手性螺環骨架。


(圖片來源:Chem. Sci.)


乙烯基疊氮化物由於其烯烴和疊氮基共軛的獨特結構,常作為合成砌塊用於含氮雜環骨架的構建,但其參與的催化不對稱反應則研究較少。2017年,Meggers等人報導了一例以手性銠配合物為催化劑,在可見光催化下,乙烯基疊氮化物與α,β-不飽和醯基吡唑的不對稱[3+2]環加成反應,以中等到優秀的收率得到了一系列光學純的1-吡咯啉衍生物(Scheme 2a,Nat. Commun., 2017, 8, 2245)。早在2016年,Chiba課題組利用這一策略實現了外消旋的3,2』-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化合物的合成,雖然在當量的BF3·Et2O存在下,反應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率和dr值。但當使用10 mol%的TiCl4作為催化劑時,部分底物的擴展性較差(Scheme 2b,left,Chem. Commun., 2016, 52, 2473)。2019年,萬伯順課題組使用乙烯基疊氮化物和重氮氧吲哚作為底物,通過RhII催化的[1+1+3]環化反應構建了類似的外消旋骨架(Chin. J. Catal., 2019, 40, 177),但反應溫度較高。


近日,四川大學化學院馮小明院士、曹偉地特聘副研究員課題組從乙烯基疊氮化物與烯基氧化吲哚出發,在手性N,N』-雙氧NiII絡合物的催化下,通過共軛加成/Schmidt重排串聯反應,成功實現了手性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構建,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以優良的收率(up to 98% yield)和優秀的立體選擇性(up to 98% ee, 19:1 dr)得到了一系列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衍生物(Scheme 2b,right)。相關成果以 「Catalytic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3,2'-pyrrolinyl spirooxindoles via conjugate addition/Schmidt-type rearrangement of vinyl azides and (E)-alkenyloxindoles」 為題發表於Chemical Science上(Chem. Sci., 2020, 11, 11492),論文第一作者為四川大學研究生鍾梓維。


(圖片來源:Chem. Sci.)


基於作者課題組長期以來對於N,N』-雙氧配體的研究,他們選取了一系列配體,以(E)-烯基氧化吲哚1a和乙烯基疊氮化物2a作為模型底物,對該形式[3+2]成環反應的條件進行了篩選(Table 1)。研究發現,當把2a加至2當量,使用10 mol%的L3-PiEt2/Ni(BF4)2·6H2O(1:1)金屬絡合物作為催化劑,二氯甲烷作溶劑,於30 °C下反應24 h,反應能以95% 的分離收率、>19:1的dr值和92%的ee值得到目標產物3aa,為最優反應條件。


(圖片來源:Chem. Sci.)


在最優條件下,作者對底物的適用範圍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反應對不同取代的烯基氧化吲哚(Table 2)和乙烯基疊氮化物(Table 3)均表現出了良好普適性。


(圖片來源:Chem. Sci.)


為進一步擴寬底物的適用範圍,作者又將手性金屬絡合物更換為Mg(NTf2)2/L3-PiMe3,在四氫呋喃中實現了苄叉丙二酸酯與乙烯基疊氮化物2a的共軛加成/Schmidt重排串聯成環反應,以同樣良好的收率和優秀的對映選擇性分離得到目標化合物(Scheme 3)。


(圖片來源:Chem. Sci.)


隨後的克級反應進一步證明了該方法的實用性,當作者使用3.0 mmol 1a與6.0 mmol 2a反應時,結果仍然能夠得到較好的保持(Scheme 4a)。同時,作者還通過脫保護、還原等過程對產物3ai進行了進一步的轉化,反應不僅具有較高的轉化效率,同時ee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Scheme 4b)。


(圖片來源:Chem. Sci.)


為了深入探索反應的可能機理,作者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控制實驗。考慮到乙烯基疊氮化物2a通過加熱生成的苯基-2H-吖丙因8可能作為1,3-偶極前體參與反應,作者在標準條件下測試了該化合物與1a反應,並基於實驗結果排除了這一過程(Scheme 5a)。同時,當把(E)-烯基氧化吲哚上的保護基更換為苄基時,反應僅獲得19%的收率和27%的ee值(Scheme 5b),這一結果說明,在目前的催化體系中,氮上的保護基可能通過充當配體,進而在反應活性和對映體選擇性的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Chem. Sci.)


基於控制實驗結果、產物3ja以及L3-PiEt2/Ni(BF4)2·6H2O配合物的X-射線單晶衍射結構,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應機理(Scheme 6)。首先,(E)-烯基氧化吲哚1j上的羰基通過與L3-PiEt2/Ni(BF4)2·6H2O配合物的雙齒配位被活化。乙烯基疊氮化物從其醯胺β位的Re面進攻1j,隨後被進攻得到手性疊氮環丁烷(int-II),並且作者通過高解析度質譜對該關鍵中間體進行了監測。在之後的Schmidt重排中,吲哚3位的碳以反式共平面的方式遷移至氮原子上,同時放出氮氣形成int-III,在這一過程中其C3的構型保持不變。最後,int-III通過電子共振完成亞胺化,得到了目標產物 (3S,3』R)-3ja


(圖片來源:Chem. Sci.)

總結:在該工作中,馮小明院士課題組通過乙烯基疊氮化物和(E)-烯基氧化吲哚的共軛加成/Schmidt重排,成功地開發了一種Lewis酸催化不對稱合成3,2』-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化合物的方法。通過手性L3-PiEt2/Ni(BF4)2·6H2O絡合物的催化,該反應得以順利進行,並以高收率(up to 98% yield)和優秀的立體選擇性(up to 98% ee, 19:1 dr)得到了多種手性吡咯啉螺環衍生物,為以乙烯基疊氮化物為氮源合成手性含氮雜環化合物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並基於控制實驗及單晶數據,為反應過程和手性誘導的作用原理提出了合理的解釋。同時,該課題組對乙烯基疊氮化合物催化不對稱合成氮雜螺環化合物的擴展研究仍在進一步進行中。

相關焦點

  • 立體選擇性獲得兩種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化合物
    催化不對稱構建基於芳環的軸手性骨架的發展概況催化不對稱構建軸手性苯乙烯或芳基烯烴骨架的策略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有兩種(圖2)。一種是有機小分子催化下苯乙炔衍生物的不對稱加成反應,另一種是鈀催化下芳烴與滷代物或烯烴的不對稱偶聯反應。因此,開發新型高效的策略以實現該類軸手性骨架的催化不對稱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 歷時20年,發現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因為《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榮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研究提出的增加配體骨架剛性提高手性催化劑效率的設計思想,對於發展新型手性催化劑具有指導意義。鮮有人知的是,這項研究,周其林帶領他的團隊,整整攻克了20年。究竟是怎樣一種熱愛,能夠潛心20年,專攻一件事?
  • 川大馮小明院士獲陳嘉庚科學獎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據了解,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 川大馮小明院士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我校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不對稱催化合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發表Nature Commun.
    川大馮小明院士課題組Nature Communications:Lewis酸催化的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不對稱轉化最近,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上報導了在手性N,N』-雙氧金屬絡合物催化下的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多種不對稱轉化反應,如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Mannich反應和串聯異構化/硫雜Michael加成等,文章DOI: 10.1038/S41467-020-17681-9。
  • 川大馮小明院士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8月29日,川報觀察記者從四川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獲得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川報觀察記者了解到,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 Angew.上海有機所在矽中心螺環不對稱合成及應用方面取得進展
    利用該方法,可以構建該手性骨架衍生的關鍵配體平臺分子 (SPSiOL),並進一步轉化得到手性矽螺環亞磷醯胺配體(SPSiPhos) (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002289)。
  • 馮小明院士: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馮小明所從事的是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簡單而言,他研究的是催化劑,新型手性催化劑。不論醫藥、農藥,還是化妝品、食品添加劑等等,其合成過程中,都少不了催化劑。而馮小明團隊的催化劑成果,則是當前業內不對稱手性催化劑中「手性適用範圍最廣,反應條件最溫和,得來最容易的」。換句話說,最經濟、最環保、應用範圍最廣。
  • 【有機】外消旋軸手性3-烯基吲哚酮類衍生物的高度區域、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去消旋化
    由於在構建多手性化合物的過程中,隨著手性中心的增加,相應的立體異構體也會成倍增加,如果化合物中存在烯烴官能團,也會增加立體選擇性的難度。特別是對於一步簡單反應構建多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反應,難度更大。在Jørgensen的兩例報導中,採用了手性脯氨醇類衍生物作為小分子催化劑實現了4-取代環己烯衍生物的動態動力學拆分。但是在該報導中,立體選擇性高度依賴於4位取代基的大小。
  • 未來科學大獎公布2018獲獎名單,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獲獎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因此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因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取得的成就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致公黨黨員馮小明獲陳嘉庚科學獎
    >團結君注意到,《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系陳嘉庚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其主要完成人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是致公黨黨員,現任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發展了一類具有柔性構象的手性雙氮氧醯胺化合物,被稱作「馮氏」配體,是公認的新型優勢手性配體和催化劑;——高效高選擇性地實現了50多類重要不對稱催化反應,包括10多類具有挑戰性的不對稱催化新反應,其中一例被Elsevier公司出版的人名反應專著Organic Synthesi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冠名為Roskamp-Feng反應,同時也糾正了美國通用有機化學教材中
  • 蘭大校友馮小明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馮小明,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1981年9月,進入蘭州大學化學系就讀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先後獲得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 南科大譚斌教授課題組Angew:手性磷酸催化實現芳烴選擇性C-H胺化
    OLED材料中,芳烴的C-H胺化反應是構建該骨架最為有效的方法,而過渡金屬催化作為常規方法,通常受底物的限制以及需要額外的氧化劑。此外,通過有機催化以對映選擇性實現C-N手性軸的構建仍具有一定的難度。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譚斌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首次提出通過有機催化策略,實現偶氮萘和咔唑底物合成新型軸向手性N-芳基咔唑骨架。該反應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並且以高對映選擇性和高收率獲得阻轉異構的N-芳基咔唑衍生物。
  • 新聞 | 創新中藥研究院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高效構建手性二胺骨架的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創新中藥研究院林國強院士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論文Synthesis of chiral anti-1,2-diamine derivatives through copper(I)- catalyzed asymmetric α-addition of ketimines to aldimines,採用銅催化的亞胺的不對稱分子間交叉偶聯反應
  • 吲哚:製藥領域的多功能骨架
    1866年,Adolf von Baeyer通過還原吲哚酮首次人工製備了吲哚。它是平面雜環芳香分子,十個π電子可在環上移動。吲哚的鹼性很弱。這是由於氮的孤對電子與其他離域π電子形成共軛,無法進行質子化。為了保持分子的芳香性,C3位置很容易發生質子化,因為這樣的分子在熱力學上更穩定。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在C3這個位置更容易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如親電取代、吲哚陰離子絡合有機金屬、氧化、環加成等。
  • 周其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十載耕耘,催開「手性」之花
    來源:經濟日報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領銜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這種催化劑有何神奇之處?為何能獲得我國基礎科學領域的高等級獎項?請看經濟日報記者採寫回來的報導。周其林院士在實驗室接受記者採訪。
  • 新型氧雜螺環雙膦配體在不對稱...
    新型手性配體的設計、合成與應用是不對稱催化領域永恆的課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各種各樣的手性配體被化學家合成出來。其中,手性螺環配體由於其結構的剛性和穩定性,在不對稱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和對映選擇性。
  • 中國科學報:左右大不同的手性分子
    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大到宇宙星雲,小到日常的螺殼。在微觀世界裡,有一大類分子存在手性異構體,它們互為映像,但不能重疊,這類分子被稱為手性分子。  大多數藥物的活性成分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兩個鏡像異構體可能具有明顯不同的生物活性,對人體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實現對手性分子的控制合成,成為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