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外消旋軸手性3-烯基吲哚酮類衍生物的高度區域、非對映和對映選擇性去消旋化

2021-01-21 X-MOL資訊

‍‍‍‍


通過手性催化劑高效構建多手性化合物是當今有機化學的一個研究熱點。由於在構建多手性化合物的過程中,隨著手性中心的增加,相應的立體異構體也會成倍增加,如果化合物中存在烯烴官能團,也會增加立體選擇性的難度。特別是對於一步簡單反應構建多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反應,難度更大。在Jørgensen的兩例報導中,採用了手性脯氨醇類衍生物作為小分子催化劑實現了4-取代環己烯衍生物的動態動力學拆分。但是在該報導中,立體選擇性高度依賴於4位取代基的大小。因此,發展一種高效催化劑實現軸手性化合物的動態動力學拆分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大學馮小明教授、林麗麗教授團隊根據課題組特色催化劑體系設計併合成了具有軸手性的底物(±)-2a,將其運用與直接插烯Michael反應當中,並成功實現了一步簡單Michael反應構建多個手性中心,同時非常好的控制了烯烴的順反選擇性


作者以查爾酮1a和(±)-2a為起始原料,DMAP為鹼,3 Å分子篩作為添加劑,在L-PiPr2/Sc(OTf)3的催化下能夠以59%的收率和中等的立體選擇性得到目標產物(Z)-3aa。為了進一步提高反應的立體選擇性,系統地考察了手性雙氮氧配體和不同的鹼,最終建立了最優的反應條件:L-PiPh/Sc(OTf)3作為手性催化劑,DABCO為鹼,3 Å分子篩作為添加劑,能夠以92%的收率和98/2的非對映選擇性,95% ee 的對映選擇性得到產物(Z)-3aa (Table 1)。


Table 1. Optimization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α


在最優的條件下,作者考察了查爾酮類底物的普適性,都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同時,作者也對反應進行了克級規模放大,結果能夠得到保持(Table 2)。緊接著,在最優條件下對3-烯基吲哚酮類衍生物進行了普適性的考察,均能夠得到非常好的結果,立體選擇性完全不受對位取代基大小的限制(Table 3)。


Table 2. Substrate scope about substituted chalcones 1α


Table 3. Substrate scope about substituted racemic 3-(4-alkylcyclohexylidene)indolin-2-ones 2α


為了揭示反應歷程,研究者首先進行了控制實驗。實驗表明在催化條件下,軸手性化合物(±)-2a經歷了動態動力學過程,同時底物1a2a之間的π-π相互作用對反應影響顯著(Scheme 1)。根據已有的報導,1a2a都能夠很好的與L-PiPh/Sc(OTf)3作用,為了揭示催化劑活化了哪一個底物,作者在HRMS實驗中只檢測到了[L-PiPh+Sc3++2a-H+]2+的分子離子峰,當加入鹼以後該分子離子峰明顯增強,同時還檢測到了[DABCO+H+]+的分子離子峰。從而說明了L-PiPh/Sc(OTf)3和DABCO能夠促進2a的烯醇化以及中間體[L-PiPh+Sc3++2a-H+]2+的存在。基於以上控制實驗和HRMS實驗,以及通過構象分析提出了該反應可能的機理(Scheme 2)。首先,消旋的軸手性化合物2在手性催化劑和鹼的共同作用下得到烯醇式中間體(s-trans-(S)、s-cis-(R)、s-trans-(R)、s-cis-(S)),並且能夠通過單鍵旋轉相互轉化,從而實現消旋化合物2的動態動力學拆分。由於底物與底物,底物與催化劑之間的位阻作用,結合產物單晶的絕對構型,推斷出反應按照過渡態TS-IV進行,得到目標產物。

Scheme 1. Control experiments


Scheme 2. X-ray structure of compound 3da and the proposed mechanism。


作者通過軸手性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在手性催化劑的作用下成功實現了一步簡單Michael反應構建多手性中心化合物。同時,通過控制實驗和HRMS實驗證實了該反應是一個動態動力學拆分過程。這一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四川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梅紅江


該論文作者為:Hongjiang Mei, Lili Lin, Lifeng Wang, Li Dai, Xiaohua Liu, Xiaoming Feng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Highly regio-, dia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e deracemization of axially chiral 3-alkylideneoxindoles

Chem. Commun., 2017, 53, 8763-8766, DOI: 10.1039/C7CC05164F


導師介紹

馮小明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2766

林麗麗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2812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立體選擇性獲得兩種新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化合物
    對映選擇性獲得基於氧化吲哚的軸手性苯乙烯的策略與挑戰為了解決這些挑戰性問題,石楓課題組基於對有機小分子催化不對稱構建軸手性吲哚骨架方面的研究經驗(Angew. Chem. Int.最初,作者選用外消旋的基於氧化吲哚的苯乙烯化合物rac-1a和吖內酯1b作為反應物,採用手性磷酸(R)-4a作為催化劑,可以以較好的立體選擇性得到產物3aa(86:14 dr,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銅催化烯基矽烷的去對稱化硼氫化反應 合成矽立體中心的有機矽烷
    >插入和醇解(圖1A,i);2) 金屬Pd或Rh催化C–Si鍵活化的去對稱化(圖1A,ii);3)金屬Pd或Rh催化的C-H鍵活化、[2+2+2]環加成反應等(圖1A,iii)。[2] 考慮到手性矽合成已有報導中所存在的問題,結合有機硼化合物的優點,我們設想利用雙烯基矽烷的不對稱硼氫化反應,去對稱化地構建矽立體中心的同時向分子中引入重要的硼基團,從而實現含有連續手性矽、手性碳立體中心的含硼手性矽化合物的合成。該設計的挑戰在於整個去對稱化過程中反應化學、區域、非對映以及對映選擇性的調控,以及在高活性親核試劑的存在下如何避免已構建的矽立體中心可能的消旋化。
  • 銥催化的乙烯基疊氮化物和外消旋烯丙基碳酸酯的高度對映選擇性偶聯反應
    例如,在對Pd催化的AAA的研究中,Hou和他的同事發現乙腈的a-碳環(在DMSO中為pKa≈31)不能與烯丙基親電試劑反應,但會與另一分子乙腈形成烯胺(Thorpe反應)。因此,乙腈的高度通用和對映選擇性烷基化仍然難以實現。乙烯基疊氮化物,即包含共軛烯烴和疊氮化物部分的分子。由於最近開發了更方便的合成方法,因此疊氮化乙烯基化學越來越受到合成化學家的關注。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在還原過程中,選擇性官能化取決於以下假設:交叉偶聯底物可以選擇性地捕獲烯烴加氫金屬化生成的烷基鎳中間體,隨後進行鏈行走。然而使用經典的交叉偶聯底物烯基溴化物時,這種策略是否可以擴展到遠程烯基化(圖1b)。基於此,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報告了遷移的加氫烯基化策略,並證明了通過使用手性雙惡唑啉配體,還可以實現對映選擇性氫化烯基化反應。
  • 上海交大李長坤課題組JACS:鈷催化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位胺化
    最近,Krische課題組利用其π-烯丙基銥C,O-苯甲酸鹽催化劑僅實現了脂肪胺和吲哚的高度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丙基化。因此,化學家們仍需開發新的催化體系以實現簡單烷基取代的烯丙基底物的不對稱烯丙位取代。儘管偶有鈷催化烯丙位取代的報導,但其產物多為線性產物(Scheme 1,a)。
  • 土方法「開光」後登上《科學》,手性拆分全新升級:光誘導去外消旋化
    München)的Thorsten Bach教授課題組便以手性有機染料分子作為光敏劑高效實現了可見光引發下聯烯外消旋體的去外消旋化。由於手性光敏劑與兩種聯烯對映異構體的空間相互作用存在差異,其在可見光激發下對聯烯發生三重態能量轉移,此時具有不同的能量轉移效率,導致其中一種對映異構體發生富集,實現去外消旋化。
  • 南科大譚斌教授課題組Angew:手性磷酸催化實現芳烴選擇性C-H胺化
    此外,通過有機催化以對映選擇性實現C-N手性軸的構建仍具有一定的難度。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譚斌教授課題組在Angew發表論文,首次提出通過有機催化策略,實現偶氮萘和咔唑底物合成新型軸向手性N-芳基咔唑骨架。該反應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並且以高對映選擇性和高收率獲得阻轉異構的N-芳基咔唑衍生物。
  • 川大馮小明院士課組成功實現了手性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構建
    在眾多方法之中,利用C3位含氮氧化吲哚衍生物參與的不對稱[3+2]環加成反應無疑是構建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最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雙氧NiII絡合物的催化下,通過共軛加成/Schmidt重排串聯反應,成功實現了手性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骨架的構建,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以優良的收率(up to 98% yield)和優秀的立體選擇性(up to 98% ee, 19:1 dr)得到了一系列吡咯啉氧化吲哚螺環衍生物(Scheme 2b,right)。
  • 川師大曹鵬:烯基疊氮參與的不對稱烯丙基烷基化反應
    該方法使用乙烯基疊氮作為乙醯胺和乙腈的替代物,以優異的對映選擇性得到了γ,δ不飽和β取代的醯胺和腈化合物。產物能夠轉化為氮雜環和含氮藥物分子,證明了該方法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背景介紹醯胺和腈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於有機合成,生物醫學和材料科學中。
  • 催化去外消旋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對外消旋混合物進行手性拆分目前仍然是實際生產中獲得手性產品的最主要方法
  • 有機化學「顛覆性」成果登Nature封面:SN1 反應的手性之路
    在手性氫鍵給體催化劑與Lewis酸促進劑的協同作用下,他們在低溫條件下捕獲了外消旋底物通過SN1反應機制生成高度活潑的三級碳正離子中間體,有效避免了碳正離子中間體的重排、消除等副產物生成,成功實現了反應對映選擇性的高水平調控,併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季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相關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
  • 上海有機所在鎳催化吡啶選擇性C-H官能團化反應方面取得進展
    吡啶是一類重要的雜環,廣泛存在於藥物和活性天然產物分子中。據FDA統計,吡啶是藥物分子中出現最多的含氮芳環。此外,吡啶是一種重要的合成中間體以及配體設計的重要結構單元。因此,對吡啶類化合物構建和修飾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吡啶的不對稱C-H鍵官能團化是合成手性吡啶類化合物最直接的方法,具備高度的原子經濟性和步驟經濟性。
  • JACS:Lewis酸催化的外消旋N-磺醯基氮雜環丙烷的動態動力學拆分
    目前外消旋氮雜環丙烷的對映體聚合催化體系主要限於過渡金屬催化,包括通過形成手性π-烯丙基鈀中間體的外消旋烯基氮雜環丙烷的Pd催化的I型DyKATs(圖1a)和外消旋2-芳基-N-磺醯基氮雜環丙烷與芳基碘化物的Ni催化的對映體聚合交叉偶聯(圖1b)。
  • 光介導的手性磷酸鹽催化N-乙醯基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化反應
    該反應以手性磷酸鋰作為催化劑,在存在或不存在光氧化還原催化劑的情況下,均可以實現N-乙醯基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化反應,得到多種高度官能化的手性胺衍生物。背景介紹烯烴的不對稱雙官能化是構建複雜手性分子的一種重要手段,廣泛應用於許多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全合成中,而其中自由基參與的烯烴雙官能化反應在近年來發展迅猛。
  • 【有機】手性磷酸雙功能催化:基於α-烯基取代烯丙基硼酸酯的不對稱烯丙基化
    這類反應通過從原手性基團到目標手性基團進行手性轉移來實現對手性高烯丙醇的製備,所以烯丙基硼酸酯原料(1)的光學純度會直接決定產物高烯丙醇的光學純度。該策略的問題在於這類α-手性取代的烯丙基硼酸酯的高對映選擇性製備比較困難,而且當此類烯丙基硼酸酯α-位取代基是非極性基團的時候,反應的選擇性不佳。
  • 中科院大化所催化去外消旋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成功實現了以四氫異喹啉為核心骨架的二級胺、三級胺的催化去外消旋化。   對外消旋混合物進行手性拆分目前仍然是實際生產中獲得手性產品的最主要方法。然而拆分過程最大的問題在於最高理論收率只有50%,產出效率低下,造成了手性資源的嚴重浪費。去外消旋化(deracemization)是指在不涉及到中間體分離的情況下,將外消旋混合物完全轉化為單一對映異構體的化學過程,且化學結構不變,理論收率為100%。
  • Angew:通過不對稱1,8-共軛加成反應構建四取代手性聯烯類化合物
    手性吲哚衍生物是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和藥物的核心結構。而吲哚醇原位生成相應的亞胺類化合物與親核試劑反應是合成手性吲哚衍生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這種吲哚亞甲基亞胺類化合物主要局限於環加成反應、1,4-或1,6-共軛加成反應,而遠程控制吲哚亞甲基亞胺類化合物的1,8-共軛加成仍然面臨巨大挑戰。
  • 何川課題組JACS:如何流水線般的構建矽中心手性?
    有趣的是,作為同一族的矽,以其為手性中心的有機矽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這激發了科學家們創造並研究這一特殊物種的極大興趣。科幻作家甚至大膽推測,與地球的「碳基」生命不同,地外世界可能存在相應的「矽基」生命。近年來,隨著不對稱化學的蓬勃發展,矽中心手性化合物的構建除了傳統的化學拆分、底物手性誘導之外,也逐漸湧現出了一些更為高級的不對稱催化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