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有順逆,就如江上行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處在順境時就應該未雨綢繆,而當一籌莫展時也不要捉急上火,日子再難,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但有時候人們為了排遣心中的愁悶,或者借酒澆愁,或者故意消極頹廢,其實內心卻是另一種想法,真是矛盾重重。下面介紹的是杜牧的一首古詩,自遣排憂,其中兩句卻值得細讀。
自遣
唐代:杜牧
四十已雲老,況逢憂窘餘。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還稱二千石,於我意何如。
杜牧出守黃州,自以為受到排擠,故心情鬱悶,時有消沉情緒產生。唐武宗會昌二年,杜牧年四十,此詩即作於該年他任黃州刺史時。詩人自小聰慧好學,而且喜歡兵法韜略,希望自己可以一展平生所學,為國家盡忠,為家族增光,可是如今「四十已雲老,況逢憂窘餘。」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詩人是宰相杜佑之孫,雖然世事滄桑,家境中落,但他依然在26歲就中了進士,說明家風的薰陶、自身的勤奮,讓他在初入仕途時還是比較順利。
不過天妒英才,小杜又是一位眼裡容不下沙子的性情中人,越是滿腹經綸、志向高遠,越是讓他感到情何以堪。「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他暫時放下手板,拿起那些消遣的詩書,然後又時常借酒澆愁,「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板,指手板,古時官員上朝時所持;小年書,指內容淺近、適於消遣之類的書。阮,指晉代的阮籍,他籍任性不羈,嗜酒佯狂,放浪形骸。蘧,即指蘧璦,字伯玉,春秋時衛國人。《準南子》中記載,「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詩人覺得既然老天爺讓自己才不盡用,不如瀟灑地過自在生活,過去的路也許是自己走錯了,但也絕不會學那些腐儒,笑對人生、恬淡悠閒,也許就是此時詩人最大的願望。想到這裡,杜牧又慷慨陳詞,「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從此以後聞流言而不信,對待習俗一視同仁、不分親疏。遭遇棘手之事,要知道如何取捨和裁決;操心時也要懂得張弛有度、舒捲自如。嘆吒,即嘆息。
最後杜牧說自己還算稱職,對得起這「二千石」的俸祿,可是這對自己又有何意義呢?漢代郡守俸祿二千石,故以二千石指代郡守,而唐刺史與漢郡守官職相同。杜牧另有一首《自貽》,「杜陵蕭次君,遷少去官頻,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他認識到自己的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有如「匹素」那樣任人裁剪。
這首《自遣》流露的也是在這種心理支配下,產生的消沉情緒,其中有退步並早點抽身的意念,當然其骨子裡也深含憤慨,有正話反說的成分。他既有消極之想,但更多的卻是想有作為而不得的牢騷,心態非常矛盾。
這首詩實際上也是以消極的表象,來宣洩他的鬱悶心情。而「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這兩句,表達了詩人隨順時勢、諳於世故的心態,也值得讀者細讀和深思。